学习方式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程 实 施 (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 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共同课题。从课 程论角度看,课程实施是课程研制过程中一个 重要的阶段, 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
施,则由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组成。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 同认识以及支配这种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 观”。 1、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把 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 过程。根据这一取向,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 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课程方案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反之, 课程方案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显然, 坚持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本质理解忠实执行, 按部就班,不可能对课程方案做出变革。
(三)教授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以知识和技能传授 为目的、主要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授的 策 略 , 就 是 教 授 策 略 ( teaching strategy)。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教师 行为为主体的策略。教授策略主要有呈 现技巧、内容转化策略、指导行为策略、 课堂教学的管理性策略和课堂强化技术 等。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 发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 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 种大家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 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自然,这个教育 环境必须是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而非 强权政治。
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 体化
学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相适应,一方 面体现在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的适应, 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学评价适应校本课程 开发的教育宗旨。
这样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依赖于先前 的经验、个人因素以及新材料和原有知 识与认知结构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 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识别和控制 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变量,这些变量有: 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 有关观念是否可以利用,以便找到学习 和记忆新材料所必须的固定点;
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的区别程度如 何,以避免混淆; 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 晰。 这样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关键是新知识与原有 适当观念之间是否建立起了非认为的、实质性 的联系。如果没有,就是机械学习。 传统上,人们习惯于将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对 应起来,而将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对应起来。 但是在奥苏伯尔看来这种对应是毫无根据的。 无论是接受学习或者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 械学习,也有可能是意义学习。
随着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变化,学校 日益成为课程开发的责任主体,校本课 程开发也日益成为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 重要课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 又 叫 学 校 中 心 课 程 规 划 (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或 学 校 中 心 课 程 革 新 ( school—centered curriculum innovation),有人又译为校本 课 程 研 制 , 英 文 缩 写 为 SBCD , 由 菲 吕 马 克 (Furumark)等人在1973年7月于英国召开的 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国际讨论会上正式 提出,并成为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 之后很快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受到重视,是一种 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 课程开发的提出与人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 策略日益显现的弊端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2、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 动队伍
在学校内部,学科教师、主管主任、 校长之间要形成课程研究与实践的共同 体,并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只有 这样,内外配合,群策群力,分工合作, 才能众望一致齐心协力,有效促进校本 课程开发。
3、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一般地,校本课程开发主题以社会/ 社区、学生和学科/知识三方面为资源, 学校与教师因地制宜来确定。
(二)对课程实施本质的深入 认识
来自百度文库
在总体上看来,课程实施是在现实意义上,调 和(平衡)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创造教育新 文化的过程。这一解说,需要从下面两方面加 以深入理解: 第一,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目 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适的过程。 第二,课程实施是一个再创过程,教师是自己 课堂里的课程决策者,是一个将现有材料转变 为课堂里具体教学计划的设计者与开发者。
活动情境与条件、 操作体系与程序、 方法与策略、 评价系统以及 这些成分之间的组合 与互动即结构关系。
“教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度情境化 高度个性化。 我国1999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 学习等三种新型学习方式。
(二)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美国当代教育家B.S.布卢姆 (Bloom B. S.)提出的,也是公认的在 理论和实践领域上均取得成功的当代课 程与教学的活动方式。掌握学习在形式 上是一种个别化的教与学方式。该活动 方式的基本理念是课程与教学“应该而 且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应该而且可以有效地普遍提高学业成 绩”。
(一)教学/学习方式的概念
所谓“教学方式”,又被称为“学习方 式”,泛指各种教授与学习活动的组织 实施方式,它使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用各种可能的有效 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习过程,以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 构其知识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种“教学/学 习方式”,其核心的 成分至少有八个: 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理论基础、 活动对象、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 引导的互动关系、
国内外对教学策略的特征研究颇多,归 纳起来,教学策略有三个显著的基本特 征: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和使用既有教师 的参与,又有学生的介入,真正体现教 和学的统一。
(二)学习策略的概念
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学习策略问题,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 果。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 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 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 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持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者,容易将课程 实施的本质理解为“协调中的变革”, 人们相信,课程实施不可能只是一个事 件,更重要的是个过程,在过程中实施 者不可能不对课程方案做出修订,甚至 改变,以适合其自身的目的。
3、创生取向(enactment orientation)。创 生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 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 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 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 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断变化 和发展。 随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 进步。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体系中,那些以师生群体行 为为主体的,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 间的交流互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 为根本目的的策略,被称为师生互动的 教学策略。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以及个体自我 互动。
四、教学/学习方式
多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广大的 教育实践工作者纷纷从自己的按照自己 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有 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的基本内涵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 极进行的认知操作。 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 3、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 层次之别。 4、学习策略是衡量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 5、学习策略具有特定性。由于学习策略的制 定涉及到一系列的因素,因此,一种学习策略 总是具体的、特定的、条件性的,会因学习任 务、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 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因事、因情境和因人
掌握学习大致遵循以下的基本环节: 补 充 学 习 单 元 目 标 群 体 教 学 形 成 性 评 价 (
A
达 标 组 未 达 标 组 形 成 性 评 价 (
B
矫 正 学 习
)
)
(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 伯尔(Ausubel D. P.)等人提出的。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方面强调学校学习对间接 知识的掌握,突出讲授与接受,与我国传统教 学活动方式比较衔接和吻合,另一方面又把自 己的教授建立在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基础上,从 而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和学习理论基础,并紧跟 时代的发展,所以一被介绍到中国后便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涉及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 革、课程管理权力及责任的重新分配的问 题,核心是“师生赋权增能(teacher and learner empowerment)”。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有五个基本策略: 1、确立校本教育宗旨 尽管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有 着统一的规定,但这种“统一”只能是最基本 的原则性规定,不可能照顾到各级各类学校的 特殊性。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 校环境和办学历史与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 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 哲学。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始,由中央政府(法国) 或地方政府(英美等)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 研究——开发——推广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逐 渐受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空前迅速变革的巨大 挑战,而逐步开始兴起。 比较全面地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 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即 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 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过程。
课程实施的实质是教育新文化的创造过 程,包括重构(restructuring)或再概 念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发实施 者的内在动机,使他们理解变革的目的 或意图、实质、真正的和潜在的利益, 并能在实施中获得良好的感觉,真正参 与到实施的过程中,主动改变旧教育文 化,创造新知识。
二、校本课程开发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的概念,突出强调教学组织实施的计 划性、互动性和学习理论基础。 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 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 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 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 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 则和方式。包括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策略、教授 策略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2、相互调适取向(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这种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 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 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 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 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它包括两方面的 内容:课程计划为适应具体实践情境和 学生特点而进行的调整,课程实际情境 为适应课程计划而可能发生的改变。
“课程实施与教学/学习方式” 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黄甫全
五大内容
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策略 教学/学习方式 合作活动学习
一、课程实施
通过课程规划,形成课程设计后,紧接而来的就是课 程实施。课程实施,实际上是实践形态的教育活动的 集中体现,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至为 关键。从课程研制过程的角度来看,课程实施也就是 教学,它面对和要解决的是“怎样教学”这一重大问 题。 长期来,专门的教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怎 样教学”的知识和理论,形成了有关的“课程实施”、 “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媒体”、 “教 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 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知识经验范畴。
第一、理论前提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 对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的解释。在他 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则应尽 可能有意义。所谓的有意义的学习指的 是“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相联 系,从而习得观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只有当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概 念形成系统的联系,学习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