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大赛设计计算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计算书

一、总体设计思路

1、采用“板→梁→柱→基础”结构,传力路线简单明确。

2、保证结构各部分强度。

3、保证结构稳定性。

4、在保证强度、稳定性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固有频率远离共振区,从而尽量降低动力系数β。

5、尽量减轻自重。 二、基本参数 1、高度

从底座板上表面开始计算。共四层。

第一层:基础高度20mm ;净高151mm ;梁、板高度33mm 。总计204mm 。

第二层:净高101mm ;梁、板高度33mm 。总计134mm 。 第三层:净高102mm ;梁、板高度27mm 。总计129mm 。 第四层:净高101mm ;梁、板、卡槽高度47mm 。总计148mm 。

总高:615mm 。 2、面积

前三层面积相同,顶层稍有增加,均按前三层取值

楼板面积+四个柱面积:

164×164+4×(20×13)=27936(mm 2)=279.36(cm 2) 3、荷载

单层承受质量:M =279.36×10=2793.6(g )=2.7936(kg ) 单层重力荷载:G =Mg=2.7936×9.8=27.37728(N ),取G 为27N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eq= i G 85.0=0.85×4×27=91.8(N )

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1,按第一主振型近似计算(参见图2),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

图1 模型图

F 1=10.7N ,F 2=18.9N ,F 3=27N ,F 4=35.2N 取F 1=11N ,F 2=19N ,F 3=27N ,F 4=36N 三、结构计算 1、材料的力学指标

弹性模量:8900 N/mm 2

2、振动沿短跨方向时,结构强度、稳定性计算

将结构沿对称平面分为两部分,取一侧进行计算,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 (1)荷载

各层竖向荷载为原来一半: N =0.5G=0.5×27=13.5(N )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原来一半: P 1=0.5F 1=0.5×11=5.5(N ) P 2=0.5F 2=0.5×19=9.5(N ) P 3=0.5F 3=0.5×27=13.5(N ) P 4=0.5F 4=0.5×36=18(N ) (2)几何特性

a 、柱: 面积

A =6×19=114(mm 2) 惯性矩

I =19×63/12=342(mm 4) 抗弯截面模量

W =19×62/6=114(mm 3)

170

130

130 130 F 4

F 3

图 2 水平地震作

图3 短跨方向计算简图

图4 柱橫截面

b、板(计算简图中的橫梁,每层取三块板计算):

面积A=3×19×3=171(mm2)

惯性矩I=3×(19×33/12)=128(mm4)

抗弯截面模量W=3×(19×32/6)=86(mm3)

(3)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整体内力

将结构尺寸、荷载、材料性质输入求解器,算得弯矩图、轴力图、剪力图。

x

图5 板橫截面

a、弯矩图单位N·mm

b、轴力图单位N

c、剪力图单位N

图6 短跨方向内力图

(4)柱的强度校核

柱的最危险截面在最下端。 左柱:

)/N (26114

2936W M mm 2

M t

,c ===

σ

)/N (1.1114

120A

N mm 2

N c

==

=

σ

)/N (60)/N (1.271.126mm mm 2

cb 2

N

c M

c c =<=+=+=σσσσ ,抗压强度

足够

)/N (70)/N (9.241.126mm mm 2

tb 2N c M t t =<=-=-=σσσσ ,抗拉强度

足够

)/N (7.5)/N (32.0114

2243A

2Q 3mm mm 2

b 2=<=⨯⨯=

=

ττ ,抗剪强度足够

右柱:

)/N (251142852W M mm 2

M t

===

σ

)/N (6.0114

66

A

N mm 2

N t

==

=

σ

)/N (70)/N (6.256.025mm mm 2

tb 2

N

t M

t t =<=+=+=σσσσ ,抗拉强度

足够

(5)板的强度校核

最危险板处于底层楼顶。因轴力很小,忽略其影响。

σσ

σ<===

tb cb 2

M t

,c ,)/N (30862543W

M mm ,抗拉、压强度足够 ττ<=⨯⨯=

=

b 2

)/N (33.0171

2383A

2Q 3mm ,抗剪强度

足够

(6)板、梁结点强度校核

a 、最危险结点处于底层楼顶。如图7所示,忽略梁对板的

底层楼顶

梁、板结点

·mm

拉力,仅考虑梁对板的压力,将其简化为作用线沿梁轴线的集中力。

)N (2839

2543d

M N ==

=

梁、板局部受压强度

σσ<=⨯⨯=

=

cb 2

c )/N (7.1)

319(3283A

N mm ,局部受压强度足够

板的局部受剪强度

ττ<=⨯+⨯=

+=

b 2

)/N (3.1171

2)

38283(3A

2)Q N (3mm ,局部受剪强度足够

b 、第三层梁板结点处加固条很窄,假设其失效,仅考虑下部梁与板间的拉、压作用,对结点进行校核。如图8所示

)N (2019

1813d

M N ==

=

梁的受压不需校核,现校核其受拉

mm mm 2

tb 2

t /N 2)/N (2.1)

319(3201A

N =<=⨯⨯=

=

σσ,

局部抗拉强度足够 (7)梁强度校核

最危险处在底层楼顶。如图9所示,取梁净跨长进行计算。将板对梁的作用简化为均布荷载。

)/N (54.3160

2832l

N 2q mm =⨯=

=

最大弯矩在两端

)·N (755212160

54.312ql

M mm 2

2

=⨯=

=

)(1806

1936

bh W mm 3

2

2

=⨯=

=

σσ

σ<==

=

tb cb 2

M

t

,c ,)/N (42180

7552W

M mm ,抗拉、压强度足够

最大剪力在两端(此处为弦向受剪)

三层楼顶

梁、板结点

·

m

9mm

q

图9 板对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