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脑卒中诊疗指南

脑卒中诊疗指南
03 心电图
有助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脑部症状。
诊断流程和注意事项
诊断流程
首先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 体格检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影 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最后综 合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注意事项
诊断脑卒中需要快速准确,避免 误诊和漏诊。同时,要积极寻找 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03
脑卒中治疗
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康 复效果。
05
脑卒中护理
家庭护理指导
定期翻身拍背
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受损,长期卧床可能会出现肺内 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进痰 液排出和预防肺部感染。
饮食调理
脑卒中患者的饮食应以低脂、低盐、低糖为主,同时需要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纤维素,以维持身体机能和预防便秘 。
严格控制血糖,避免高血 糖对血管的损害,减少脑 卒中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和普及
01 合理饮食
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高 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
03 适量运动
坚持有氧运动,如散步、
游泳、瑜伽等,增加身体
活动量。
02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
免肥胖和超重。
04 戒烟限酒
戒烟可显著降低脑卒中风
保持皮肤清洁
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虚弱,容易出汗,皮肤容易受到细菌 侵袭,因此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以 预防皮肤感染。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肺部感染
通过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等方法预 防肺部感染。如出现发热、咳嗽

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供血中断,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脑卒中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以下是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的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的关键目标是恢复脑血流和限制进一步的神经组织损伤。

机体对急性缺血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梗死核心和梗死周围区域。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挽救梗死周围区域的神经组织。

药物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静脉溶栓剂尤为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静脉溶栓剂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根据最新指南,t-PA的使用时间窗口为4.5小时内,即患者症状开始后4.5小时内必须开始使用。

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但副作用风险不能忽视,如出血等。

因此,溶栓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经严格患者选择后进行。

除了药物治疗,机械取栓术逐渐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取栓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病例中,机械取栓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此外,脑卒中的恢复阶段也需要特殊关注。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康复等。

最新指南强调,康复治疗应该与其他治疗措施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治疗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的来说,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严格的时间窗口要求。

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

康复治疗也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然而,脑卒中的治疗依旧挑战巨大,未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无严重影响生命或康复治疗的并发症;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血脂、血糖、离子。

3、心电图检查、胸透或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4、如入院前半月内未复查头颅CT或MRI,入院后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

(二)选择性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能够选择以下检查:1、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心肌酶谱;2、下肢动静脉彩超;颈动脉、脑血管超声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4、心脏彩超、心、肺功能检查。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II级防备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3、延续性临床治疗:调治血压、颅压,改良脑供血、营养脑神经、对症撑持治疗等;4、改良言语、认知、生理、吞咽、活动、膀胱和肠道功能停滞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置惩罚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的治疗;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治疗、矫形器应用治疗。

3、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4、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5、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估出院后5天内进行早期评估,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估,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估。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脑卒中(Stroke)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全球范围内的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指导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和诊治脑卒中患者,各国学者和专家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脑卒中的诊疗指南。

2023年发布的脑卒中指南,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3脑卒中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中的内容。

一、指南概述2023脑卒中指南的发布旨在更新和整合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最佳的脑卒中临床实践指导。

指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病因分析与分类:指南详细介绍了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分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颅内出血等。

2. 早期评估与处理:指南强调了早期评估的重要性,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在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等。

3.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指南针对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如脑水肿和脑血管痉挛等,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此外,还对抗生素和抗癫痫药物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4. 康复与护理:指南强调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护理,包括功能康复、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康复方案和护理措施。

二、指南亮点2023脑卒中指南与以往的版本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亮点:1. 个体化治疗:指南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按病因分类、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和治疗反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综合干预策略:指南提倡综合干预策略,即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手段,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指南明确提出脑卒中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康复医学和心理科等,以实现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4. 技术更新与推广:指南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包括血管内溶栓技术、颅内血流重建术和旁路手术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

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0-6h CT z ASPECTSCTA/N«A/DSA:璃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侧支循环CTP/DWI:评估梗死核心.半喑带(可选)静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动溶栓后同步晞查大血管闭塞情况6-16h 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f闲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PW1/DWL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符合DE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准16-24h CT/MRL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梗死核心符合DAwN研究标准O-24h CT/MRL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N而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粳死核心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符合:ANGEL-ASPECT.RESCUE-JapanLJMTI或SELEeT2研究标准注:DEFUSE3一爵倬评估跖连块卒中患奇■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l或CTP联合性床不匹配对延后卒中和晚就常卒中患者使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L-ASPECT一大梗死核心急性前K环大Jt管用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UMU日本旌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 E L E C T-优化急性块向隹卒申■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时间窗、中等血管闭塞、基底动脉闭塞、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原位狭窄以及前循环大梗死核心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面,汇聚了14条的推荐意见。

应特别强调的是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解读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解读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解读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且危险的疾病。

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和认知能力造成长期的影响,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因此,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最近,国际上发布了一份关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份指南总结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并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首先,这份指南明确了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标。

它指出,康复治疗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让他们能够重新恢复到疾病发作前的状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被医学界重视的就是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通过运动和身体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这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例如运动疗法、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等。

指南建议,物理疗法应该在脑卒中发作后的一周内开始,并持续进行至少3个月。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支持,证明物理疗法确实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更好的运动功能。

另外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语言和认知训练。

脑卒中患者通常会出现言语不清、语言理解困难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的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指南指出,在康复治疗中需要加强对患者语言和认知能力的训练。

这可以通过语言疗法、记忆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实现。

这些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认知功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

除了物理疗法和语言认知训练,指南还介绍了其他康复治疗的方法。

例如,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和照顾来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

此外,心理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康复进度。

因此,指南建议,应该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总的来说,这份最新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为医生、患者和康复治疗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脑卒中治疗指南

脑卒中治疗指南

《脑卒中治疗指南》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第27卷第0期脑出血指南依据《脑卒中治疗指南2004&;&;(以下简称指南)的记载,总结哪些治疗法有何种程度的证据,对经常使用但没有充分证据的治疗法由临床医生选择.在这种意义上指南与"治疗手册"并不相同.一,脑出血的预防1.高血压在指南中对于脑出血的预防,强烈推荐使用针对高血压的降压药(级).作为其依据,有众多的队列研究及应用降压药的干预试验.指南中,推荐的降压药的种类及其选择次序没有提及,但有循证依据的有利尿药及受体阻断剂(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利尿药(试验)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试验)等.2.饮酒指南推荐控制过量饮酒(级).最近的分析报告指出每日饮酒60以上,脑出血的危险增加2.18倍.3.胆固醇血清胆固醇低值为脑出血危险因子的队列研究虽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未见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胆固醇值降低而使脑出血增加的报告.因此考虑血清胆固醇低值反映的全身营养不良有使脑出血发生率增高的可能,指南中推荐不要降低胆固醇值而是改善低营养者的营养状态(级).4.运动队列研究和基于个例的对照研究推荐定期运动(级).二,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非手术治疗1.呼吸管理轻一中度脑卒中患者中,无呼吸器官并发症者给氧无效,指南不推荐常规给氧(2级).对于重症病例有呼吸障碍时,考虑有颅内压亢进,要确保气道通畅或人工呼吸(级).伊藤羲彰2.血压管理脑出血急性期虽无随机对照试验(—,),但根据丰富的个例对照研究推荐对急性期的高血压降压(级).虽然未设立理想的降压目标,但至少如收缩压在180以上,舒张压在105以上或者平均血压在130以上的任何状态持续20分钟以上时,就应该开始降压,这是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指南.由于降压药中的钙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能扩张脑血管,可能引起颅内压升高,提醒要慎重给药.3.颅内压亢进的管理伴随颅内压亢进的脑出血,推荐静脉给予高张甘油(级).循证依据可见日本的个例对照研究.甘露醇对脑出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治疗虽没有明确的循证依据.但在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加重及术前短暂性颅内压控制时可考虑(级).未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有效性(2级).4.抗痉挛药给予对抗痉挛发作的抗癫痫药,之后推荐要一边注意迟发性癫痫,一边慎重减量(级).5.上削七道出血严重脑出血,高龄者因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推荐给予预防性抗溃疡药(级).6.低体温疗法有效性未被确认(2级).三,慢性脑出血的管理1.高血压为了预防复发,推荐降压治疗且控制舒张压在75—90以下(级).2.痉挛对迟发性痉挛,推荐继续给予抗癫痫药(级).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第27卷第1期3.抑郁状态推荐通过应用抗抑郁药,期望能改善抑郁症状和身体机能(级).四,脑出血手术治疗法的选择 1.循证依据指南制定时关于手术治疗的只有6个报告,均未见手术可使死亡率,发病率改善的报告.但是其中有一个报告为皮质下出血,进行了内窥镜下血肿去除术后预后改善.指南制定后2005年发表的大规模试验,对于幕上的出血也未显示出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因此,指南中明确指出了没有来自手术有效性的依据,只阐述对豆状核,皮质下,小脑等部位的出血可考虑手术(级).然而,无论任何部位,出血量不到10的小出血或者神经学表现轻微的病例,或者病情严重昏睡的病例确实不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级).2.壳出血出血量大(3以上),如见压迫症状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级).3.丘脑出血一般来说推荐进行血肿清除术,但无依据(2级).出血穿破脑室,引起脑室扩大时考虑脑室引流术为好(级).4.皮质下出血对于60岁以下,出血量在5以上,意识水平嗜睡~昏迷的病例亦可考虑手术(级).5.小脑出血根据众多的个例对照研究,血肿大(最大直径3以上)且呈进行性,压迫脑干,引起脑积水的病例为手术适应证(级).6.脑干出血无手术适应证(级).7.脑室内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时,考虑行脑室引流(级).五,高血压以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治疗1.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病例多再出血已广为人知,推荐进行外科治疗(级).根据动静脉畸形的大小,周围脑机能的重要性,导出静脉的类型进行-评价,能够推测外科手术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从病灶部位和流入血管的分布来看外科手术的危险高以及病灶小时(10以下或最大直径3以下),推荐进行定位放射线治疗(级).2.硬膜动静脉畸形引起出血的硬膜动静脉畸形推荐外科治疗或栓塞术,但与保守治疗相比缺乏循证依据(级).3.海绵状血管瘤幕上脑表层附近有摘除可能的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推荐外科手术治疗(级).脑干部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第四脑室附近或脑池近旁反复出血时,推荐外科手术治疗(级).4.静脉性血管瘤对于出血病例,可考虑手术,但无循证依据(级).5.脑静脉闭塞症引起出血引起出血陛梗死时(血肿,梗塞灶小,占位效应局限,意识水平亦佳),发病后经过数日如无明显的出血扩大,可考虑抗凝疗法(级).6.动脉环闭塞症(烟雾病)引起脑出血对于外科治疗(血行重建术)的再出血预防效果,有效报告与无效报告均有,指南上未写推荐级别.7.并发脑肿瘤的脑出血伴有占位效应的大出血推荐进行手术(级).8.伴随抗凝与溶栓疗法的脑出血应用华法令进行的抗凝疗法引起脑出血时,推荐以下3项(级):①立即中止应用华法令;②给予维生素;③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干燥人凝血ⅸ因子)或者新鲜冻干血浆使-(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化.有报告称凝血酶原复合物比新鲜冻干血浆更迅速使正常化,临床疗效优异.日本及美国的指南都特别推荐(级),但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第27卷第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是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收集,选择科学的稳妥性高的依据,从2000年开始经过2年的计划,作为厚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医疗技术评价综合事业策划进行的,2003年九月本脑卒中外科学会作为《基于科学依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公开发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本约2人/1万人,年龄调整死亡率男性几乎不变,而女性呈现倍增.一,诊断和早期治疗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因素是入院时的神经学状。

脑卒中患者人院后的诊断程序

脑卒中患者人院后的诊断程序

遗症和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的抑郁等, 在家的生活等多 种问题 的第一个接受 商谈 的立场 。另 外还必 须承担为
预防再发而进行的具有出血 风险 的抗 血小板疗 法和抗
凝 血药疗法 ( 华法令控制 ) 的继续 进行 。
维普资讯
1 医学介绍 20 年第 2 卷第 3 3 本 06 7 期
于意识障碍、 构音障碍和失语 , 常难以从患者获取病 史, 只能询问家属和急救人员, 详细收集信息。
脑卒 中大致分 为 脑梗 塞Biblioteka 、 出血 和蛛 网膜下 腔 出 脑
因素是违反议 定书 , 由于客 观迅速 地 对患者 病情 和重
症度作出判断 。 择合理 的治 疗方 法极 大影 响患 者 的 选 预后 , 以必 须确 立标准化 的检查计划 。 所 二、 脑卒 中诊 断 超急性期 的脑栓塞重要 的是 如何 尽早决定是 否适
问题采取措施 ; 预 防再发 。诊 所 医应该 站在 关 于后 ③
等地 区内的广 泛协 作 。诊 所 医应 该建 立一 套体 制 。 不 管在什么时候 都能够很 容易和急性期 、 复期、 持期 恢 维
的医院 、 设施 协作 , 准备好 电话、 A ema 等能够 联 F X、 . i l 络的方式 , 最大限度地 活用地 区的医疗和福利服务 。 曲 娟 译 陈 谅 校
血, 各病的早期治疗均不同, 所以病型诊断特别重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是 突然剧 烈头痛 和颈强直等脑
膜刺激症状 , 但有 时在 超 急性 期或 昏迷 患者 可以无 颈
强直。蛛网膜 下腔 出血是 紧急 手 术 的对 象 , 一般 应迅 速与神经外科医生联络 。脑 出血 和脑梗 塞均有急性起 病的神经缺失症状 。到 院时 昏迷 或严重 恶心呕吐 和头 痛。 或收缩压 大于 2 0 m , 出血 可能 性大, 般仅 2 m Hg则 一 通过临床表现 常难 以诊 断 。图 2比较 了脑梗 塞 、 出 脑 血和血蛛网膜下腔 出血 发病 时所见 的神经症状 。脑梗 塞和脑出血多 以偏瘫 发 病 , 网膜下 腔 出血 的首 发症 蛛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加强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脑卒中防治指南》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现正式对外发布。

更新亮点1. 早期识别和紧急处理- “FAST”诊断法更新:新增了关于面瘫(Face drooping)、言语困难(Arm weakness)、平衡障碍(Speech difficulty)的识别方法,帮助公众更快识别脑卒中症状。

- 紧急医疗转运:强调在发现脑卒中症状后的黄金治疗时间内(通常为4.5小时内),迅速就医的重要性。

2. 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 高血压管理:强化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 糖尿病与血脂异常:新增了针对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专门防治建议。

- 生活方式干预:增加了关于戒烟、限酒、健康饮食以及体力活动对脑卒中预防的作用。

3. 药物治疗与最新进展-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更新了关于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的指南,包括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

- 神经保护剂与神经再生:介绍了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药物治疗策略,探讨了未来治疗脑卒中的潜在方向。

4. 康复治疗和长期管理- 个体化康复方案:强调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计划的重要性。

- 心理支持和社区参与:增加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管理的指导,以及提倡社区支持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实施与推广为了让最新指南得到广泛应用,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采取以下措施:1. 专业培训: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培训,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技能。

2.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提升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普及“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

3. 政策支持:推动将脑卒中防治纳入公共卫生政策,提高救治体系的整体效率。

结论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

脑卒中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脑卒中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优势分析
联合用药可以针对多个靶点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不同药物之间可以相互补 充,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窗,改善患者预后。
避免不合理用药和误区
不合理用药
避免使用未经证实有效或安全性差的药物;避免过度使用或 滥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
误区
不要认为所有脑卒中患者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 能通过非药物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不要忽视药物治疗的副 作用和禁忌症,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TG和VLDL水平。
03
烟酸类药物
通过抑制脂肪组织中的甘油酯酶活性,减少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动员,从
而降低血清TG水平;同时也可通过影响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04
药物选择及联合应用方案
药物选择依据和注意事项
依据
根据脑卒中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 )、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窗以及患者 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合并症 等)进行选择。
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 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
01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等。
02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 缺乏运动、家族史等。
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现状
全球现状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年约有1500万人死 于脑卒中,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03
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特异性溶解血栓。
抗凝类药物
01 华法林
抑制维生素K在肝内转化,从而抑制凝血因子的合 成,达到抗凝目的。
02 肝素

《脑卒中治疗指南2004》的特点、使用方法和问题

《脑卒中治疗指南2004》的特点、使用方法和问题

佳 的预后。所以还需要考虑患者 的既往史 、 遗 传史 、 经济状况等背景及特性 、 负责医生的技术 和设备等。因此指南原本不是用来限制临床医
生 的 自主选择权 , 而是 给 出一般 的考 虑方 法 。
地计算到小数点后 2 位等问题 , 但如果考虑到
其 客观 的量 化性 和 无论 医生 、 士及 医疗 辅 助 护
的评 价均 很高 , 而另 一方 面考虑 患者 的偏 好 、 成 本 问题 、 明确 使用 流 程 图表 示诊 疗 顺 序 等 是今 后 的发展 课题 。此 外 , 部 评 价 者 中有 与 指 南 外

脑卒 中治疗 指南 特点和 外界评 价 结果
1 .指南 特点
① 日本首个依据循证医学的脑卒中治疗指 南 ; 由 日本 脑卒 中学会 、 ② 日本脑 神经 外科 学会
徐万鹏 译 陈 谅 校
维普资讯
日本 医学介绍 20 0 6年第 2 卷第 l 7 O期
但 是近 年 , 有关 指南 的使 用 , 出了强 调医 提
无症状性脑血管障碍等存在需要加强论述的内 容( 预定在新版 中加强) ⑤有必要 出版英文版 ; ( 最近欧美、 特别是亚洲各 国正期待中) ⑥有 ;
今后 新 的脑梗 塞急性 期治疗 药 物 的开发有 赖 于如何 进 行 评价 。为此 客 观 的 、 化 地评 定 量
天数 、 住院费用等定量数值进行 比较研究非常
重要 , 为此也需要对重症度进行量化。 js s 的重症度评价 , 虽然存在着必须 繁琐
重症度是很重要的, 今后应更加重视其重要性 。
疗 的调查
委员会领导下制定完成 ; ③除神经内科 医生 、 脑 神经外科医生 、 康复科医生之外 , 临床流行病学 者 也参 加制定 ; ④完 全没 有接受 厂 商等 的资 助 ; ⑤ 广泛 覆盖 脑卒 中 ( 脑梗 塞 、 出血 、 网 膜下 脑 蛛

最新脑卒中治疗的指南

最新脑卒中治疗的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

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practice guideline)。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WHO1989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

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2004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

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1.1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

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

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血压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压>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130mmHg(日本)],否则就应拒绝降压治疗。

如有治疗指征,降压治疗也应谨慎进行。

降压治疗应首选那些作用持续时间短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C 级)。

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

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

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概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在日本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案例。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日本神经病学学会和日本脑卒中学会共同制定了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

本文将介绍这些治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早期诊断和急性期管理对脑卒中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急性期管理至关重要。

早期发现症状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决定治疗方法和预测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治疗指南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急性期评估:包括病史、神经系统体检、影像学检查等,以评估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急性期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血栓溶解治疗、血管内治疗等。

3. 体温控制:保持患者体温在合适范围之内,避免高体温对脑组织的损伤。

4. 血压控制:根据脑卒中类型和严重程度,调整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5. 血糖控制:对于脑卒中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后续治疗和康复管理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要接受后续治疗和康复管理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对于后续治疗和康复管理的建议:1. 抗凝治疗:对于因心房颤动等导致的脑卒中患者,推荐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2.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其他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如血栓性脑卒中、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等,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3. 高血压治疗: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内,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作。

4. 营养支持:提供适量的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

5.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帮助患者康复功能。

6. 心理支持:对于脑卒中患者和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脑卒中带来的生活变化和挑战。

预防与健康管理除了急性期治疗和后续治疗,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还提出了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的建议:1.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限制高盐和高脂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

脑梗塞治疗指南

脑梗塞治疗指南
实际上 ,在来院时不可能进行所有检查 ,所
图 1 脑梗塞类型的诊断
以应该根据可行的检查和临床表现来推断梗塞 类型 ,并选择治疗方法 。如果是 rt2PA 治疗的 适应证 ,必须在发病 3小时内给药 ,所以最优先 进行 CT检查的情况较多 。
在日本 ,由于影像诊断的进步 ,针对不同的 临床病型有不同治疗药物 ,所以脑梗塞急性期 患者有必要根据其临床病型选择不同疗法 。但 是 ,在发病 3小时内的脑梗塞病例使用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 ( rt2PA )治疗时 ,与临床病型无 关。
日本医学介绍 2006年第 27卷第 10期
·459·
自 2005年 10月开始得到批准 。如果有经验丰 富的专科医生 ,在有适当设备的医疗机构 ,完全 遵守适应证标准的情况下 ,脑梗塞急性期治疗 的有效性可以期待 。但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 件 ,反而可能导致预后更差 ,所以其使用应该在 专门的医院进行 。表 2是采用 rt2PA 静脉溶栓 疗法时患者的核对表 。应用 rt2PA 的病例在 24 小时内禁用抗血栓治疗 。违反常规使用 rt2PA (例如发病 3小时以上 、血压在 180 /110mm Hg 以上的患者 )容易发生出血性合并症 ,而且有 报告称 N IHSS评分大于 23分的患者出血性合 并症较多 。此外还有报告称个别病例出现过敏 性休克 。脑卒中学会已经发表了 rt2PA ( alte2 p lase)静脉疗法正确治疗指南 ,可以从学会的 网站主页上获得 。
历时 3个月以上的脑梗塞
蛋白制剂过敏
临床表现
年龄 75岁以上
N IHSS评分大于 23分
JCS(日本评分 ) 100分以上
消化道溃疡 、憩室炎 、大肠炎
活动性结核
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病变 、出血性眼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 MRP法和Bobath法相比较,接受MRP法的 患者比接受Bobath法的患者住院时间短, 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较大(I b)。
• 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 的上肢运动功能(手指肌力、动作能力、 ADL),对肩关节进行电刺激可以减少半脱 位(I a—I b)。功能电刺激和常规训练相结合 可以改善步行能力(I b)。
急性期的康复
• 发病当日人院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当日即开 始从坐位、立位、步行训练的患者群与3日以上安 静卧床的患者群比较,其早期开始训练者比发病 后7日开始训练者躯干功能好,而其后的功能预后 也好,没有出现复发风险的增加情况(Ⅱa)。
• 在急性期容易出现高血糖(Ⅱb)、营养不良(Ⅲ)、 痉挛发作(Ⅱb)、中枢性高热(Ia)、深静脉血栓形 成(Ib)、血压波动(Ⅱb)、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 吞咽困难(Ⅲ)、瘫痪侧关节炎(Ⅲ)、消化道出血 (Ⅲ)、压疮和泌尿系感染(Ⅱb)等并发症,并会影 响生命及功能预后。
• 早期离床,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关 节挛缩、吸人性肺炎等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 症(Ⅳ)。
急性期的康复
• 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功能障碍者,随着离 床时间的延长,尽早每日进行较多的训练, 可使脑卒中发病3个月以后的功能障碍和 ADL动作得到改善(I a、I b)。
• 在脑卒中病房进行早期作业治疗、ADL动作 训练的患者比人住普通病房的患者ADL动作 自立程度和社会回归率高,设施需求率和 死亡率低(I a)。
• (4)由于痉挛而致尖足及异常步行时,可以做肌腱移行手术,但没有充 分的科学根据(C1)。
• (5)使用肌电和关节角度的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步行(B级)。 • (6)慢性脑卒中伴有足下垂的患者,建议使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rl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但治疗效果的保持时间短(B级)。 • (7)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平板步行训练,即使在平板上能够步行的患者,
Barthel指数。 • 收集了多年与康复有关的主要期刊上刊登的原著
论文中使用的这些评价方法,其评价方法被使用 的次数。
预后预测
• 根据患者的特点、并发的疾患、初期的功能障碍、 ADL能力和社会背景等,可以提前预测功能的预 后、住院天数和转归,再依据此预测制订和实施 高效的康复方案(B级)。
• 初期ADL低下、重度瘫痪、高龄、半侧忽视、平 衡障碍和并发的疾患是导致功能预后不良、住院 天数延长和家庭回归率低的因素(Ⅱb),但并未明 确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 (3)在急性期康复中,要注意有无高血糖、营养不良、痉挛发作、中枢 性高热、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压波动、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吞咽 困难、瘫痪侧关节炎、压疮、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B 级)。
• (4)建议对全身状态不良、不能从坐位开始训练的患者,也要在卧位进 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良肢位的摆放和保持、体位变换(B级)。
急性期的康复
• 对于康复从何时开始和使用何种方法,虽 然没有统一的证据,但对于尽早坐起的必 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Ⅳ)。
• 对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的效果和风险问题, 有以下的报告。发病后7天以内由坐位开始 训练的患者群与8—1O日由坐位开始训练的 患者群相比较,早期由坐位开始训练的患 者群到出院时达到的ADL动作的水平来看, 其住院时间缩短(Ib)。
急性期的康复
• 从发病到康复开始的间隔越长,废用性肌萎缩越 显著(Ⅱb)。发病后2周以内能步行的是早期步行 自立患者,而非自立者在最初2周内的肌萎缩在进 展(其中全介助人群的大腿萎缩20%,小腿16%, 训练后步行群的大腿萎缩ll%,小腿5%),8周时 的全介助人群会降低到人院时的60%一70%,训 练后能步行的患者群恢复到了人院时的程度(Ⅱa)。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 (1)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运动障碍,强烈建 议不要等待自然恢复,而要进行康复活动 (A级)。
• (2)为了增进功能障碍和能力下降的恢复, 希望增加康复的份量并集中进行(B级)。
• (3)功能性电刺激有增强上下肢肌力、步行 能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减少肩关节半 脱位的作用,所以建议在通常的训练中增 加这些治疗(B级)。
《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南》
康复的体制
• 强力推荐卒中单元、脑卒中康复单元等组织化的 方式,希望组成康复团队进行集中的康复工作(A)。
• 脑卒中患者进入卒中单元、脑卒中康复单元,进 行多方面康复的专业治疗后比人住传统病房的患 者出院时的功能恢复好,1年后的死亡率、护理依 赖程度和再住院率低,回归家庭比率高(I a)。这 个结果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无关,也与卒中单元组织形式的不同无关。
评价
• (1)在康复工作中,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并发症、 功能障碍、ADL能力低下、社会不利的影响应尽 可能用标准化的方法来评价(B)。
• (2)推荐使用以下经过信度、效度验证,并且广泛 使用的评价方法(B)。
①运动功能障碍:Brunnstrom分级。 ②痉挛:改良Ashworth量表。 ③功能障碍的总体评价:Fugl-Meyer。 ④ADL: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急性期的康复
• (1)为了预防出现废用征候群、提高早期ADL能力和回归社会,强烈建 议在充分风险管理的条件下,从急性期就开始进行积极的康复工作(A 级)。其内容包括早期坐起、站立、使用矫形器进行早期步行训练、 吞咽训练和自我照料训练等。
• (2)在急性期康复中,建议对意识、血压、脉搏、心电图、呼吸状态、 神经学体征有无恶化等进行监控,并在医生监视下慎重地实施(B级)。
步行障碍的康复
• (1)为了改善步行能力,特别建议加大下肢的起立-坐下训练和步行训 练(A级)。
• (2)对于脑卒中偏瘫伴足内翻的患者,为了改善步行能力建议穿着短下 肢矫形器(AFO)(B级)。
• (3)当由痉挛造成的足内翻影响步行和日常生活时,建议在胫神经或小 腿足底屈肌运动点用苯酚阻滞处理(B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