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诗歌特色分析
《记录》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记录》卞之琳原文及赏析在现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卞之琳的《记录》犹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的原文,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并进行一番细致的赏析。
《记录》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倒像清醒了,伸一个懒腰,挣脱了多么沉重的白日梦。
从远处送来了一声“晚报!”我吃了一惊,移乱了脚步,仿佛一个霹雳从云中落到我耳旁,我走人一家杂货铺。
去年的日历,还有墨汁的芳香,精美的书夹,也还含着些微光;这都使我觉着还在去年徜徉,虽然,不知已经过了多少时光。
店主是个瘦子,满脸胡须,来一斤黄酒,我靠在柜台上,他说,“唔,——这可不大好,黄酒价又涨,——这怎么办?”“真的么?”我有点不信,“这有什么,我们也涨薪水!”我看着他的脸,希望从那儿找到一个消息,一个微笑,但没有,他把酒递给我,脸上毫无欢容,“拿去吧,这是——你的黄酒。
”我走出店铺,夜已经深了,天上的星,一个两个,好像是在对我霎眼,但我没有心情去看它们。
这首诗以其朴素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平凡生活中的瞬间。
诗的开头,“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简单的一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特定的时间和氛围中。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这种独特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夜晚那种朦胧、迷离氛围的独特感受,仿佛夜晚的气息可以被品尝。
“倒像清醒了,伸一个懒腰,挣脱了多么沉重的白日梦。
”这里表现出一种从白日的疲惫和虚幻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
白日梦的沉重与此刻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在一天结束时的那种复杂心情。
“从远处送来了一声‘晚报!’/我吃了一惊,移乱了脚步”,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宁静,诗人的反应生动地展现出他内心的敏感和易惊。
“仿佛一个霹雳从云中落到我耳旁,我走人一家杂货铺。
”将这声音比作霹雳,强化了其冲击力。
杂货铺里的种种细节,如“去年的日历,还有墨汁的芳香,精美的书夹,也还含着些微光”,这些物品带着过去的痕迹,引发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刘丽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卞之琳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较为独特的诗人。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入手,经过其智慧的渲染,是诗歌充满了哲理。
他在诗歌中隐匿自我的感情,以客观冷隽的态度入诗。
他的诗歌跳跃性大,联想丰富,尤其突出戏剧化,理智化。
关键词:智慧非个人化抒情化古化欧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个诗歌流派叫做现代派。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
而诗人卞之琳就是现代派的代表人物。
卞之琳的诗玲珑精巧,诗歌意象的跳跃性强,诗意晦涩深奥,耐人寻味。
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有着他们自己的诗歌理论追求。
首先是在诗歌对象的审美选择上,追求新颖性是其诗歌审美的核心;在诗歌传达的审美尺度上,他们隐藏自我的情感;在审美趋向上,现代派诗人表现了理智,智慧化的态度。
现代派诗人的这些创作主张使我国诗歌充满了活力。
卞之琳就是以自己短小精悍的诗篇丰富着我国现代诗歌的宝库。
卞之琳作为一个现代派诗人,同许多现代派诗人一样,无疑会面对一个问题:把东西方诗学艺术高度融合,也即寻找中外诗歌艺术的融合点的重要问题。
这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走向国际化,民族化的重要一步。
初期象征派诗人由于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掌握西方诗歌的精髓,再加上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疏离陌生,因此没能完成这个任务。
而到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三十年代现代派手中,这个任务才得以完成。
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的功底,新诗的发展使得诗歌本身摆脱旧的镣铐转而对古典诗歌的回归,加上三十年代时期西方诗学理念的渗入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诗歌在艺术审美上产生了更新的倾向。
此时,支配诗人们情绪的已经不仅仅限于以拜伦,雪莱,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甚至那些象征派初期的大诗人们也无法吸引青年诗人更大的兴趣,他们的目光转向了那些代表着“新时代的二十世纪人”。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
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卞之琳诗作分析:拆解断章的艺术精髓
卞之琳诗作分析:拆解断章的艺术精髓Analysis of Bian Zhilin's Poetry: The Essence of Disassembling FragmentsBian Zhilin is a renowned Chinese poet known for his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His poems often contain fragmented verses that require careful dissection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essence within them.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Bian Zhilin's poetry is his ability to convey deep emotions and profound thoughts through the use of fragmented verses. By breaking the poem into smaller pieces, he creates a sense of suspense and mystery, inviting readers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text and interpret its meaning.The fragmented verses in Bian Zhilin's poetry also serve as a reflection of the fragmented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Life is full of uncertainties, contradictions, and fleeting moments that are often difficult to grasp. By using fragmented verses, Bian Zhilin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se fleeting moments and allows readers to experience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Furthermore, the disassembling of fragments in Bian Zhilin's poetry also highlights the power of imagin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Each reader may interpret the fragmented verses differently, allowing for a multitude of meanings and perspectives to emerge. This encourages reader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and fosters a deep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poem.In conclusion, the art of disassembling fragments in Bian Zhilin's poetry is a testament to his artistic brilliance. By breaking the poem into smaller pieces, he not only creates a sense of suspense and mystery but also captu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xistence. Moreover, the disassembling of fragments allows for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and fosters a deep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poem. Bian Zhilin's poetry is a true reflection of the power and beauty of the written word.卞之琳诗作分析:拆解断章的艺术精髓卞之琳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卞之琳自译诗歌诗你特征分析
卞之琳 自译诗歌诗 你特征分析
沈 利 华
南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摘
要: 卞 之 琳 集诗 人 、 文 学 评 论 家和 翻 译 家 于一 身 , 是 中 国文 坛 上 举 足 轻 重 的人 物 。” 诗 的 代 表 人 物 在 诗 歌 翻 译 方 面 , 他 提 出 的“ 信、 似、 译” 翻 译 标 准 是 我 国翻 译 理 论 和 实践
文学研究安徽文学anhuiwenxue卞之琳自译诗歌诗你特征分析沈利华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国现代诗歌史智性诗的代表人物的基础本文主要选取其20首自译诗歌从节奏韵律和结构三方面探析诗歌的诗体特征通过比较发现原诗和英译诗存在一些异同在节奏上译者使用了英诗中的音步而不是原诗顿的处理方法
安徽文学
W ENXUE 文 ANHUI 学 研 究
、
翻译 家 、 诗 人 和 文 学评 论 家 . 是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一
关注、 评 论 和研 究 。 上 世 纪 三 四 十年 代 的文 坛 巨匠 ( 沈 从文、 朱 自清 、 胡适 、 梁实秋 等) 对 卞 之 琳 的 诗 歌 予 以
国诗选 》 ,分 别 为 : 《 春城》 ( P e k i n g ) 、 《 距离 的 组织 》 ( T h e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D i s t a n c e ) 、 《水 成 岩 》 ( T h e A q u e . 了 正 面 或 负 面 不 同角 度 的评 价 在 接 下 来 的 几 十年 O U S R o c k ) 、 《 断章 》 (F r a g me n t ) 、 《第 一 盏 灯 》 ( F i r s t 中. 由于卞之琳的诗歌没有融入 主流 . 鲜 有 研 究 者 的 L a m p ) 、 《 音尘》 ( R e s o u n d i n g D u s t ) 、 《 寂寞》 ( S o l i t u d e ) 、 专 门评 价 改 革 开 放 后 对卞 之 琳 作 品 的研 究 越 来 越得 《 鱼化石) ( F i s h F o s s i l ) 、 《 旧元 夜 遐 思 》 ( L a t e o n a F e s . 到 研 究 者 的重 视 . 张曼仪 ( 1 9 8 9 ) 出版了《 卞 之 琳 著 译 t i v a l N i g h t ) 、 《 雨 同我》 ( r h e R a i n a n d I ) 、 《 泪) ( T e a s) r 、 研究》 . 开启 了卞 之 琳 诗 作 研究 的整 体 化 、 系 统 化 和 深 《 候 鸟问题》 ( r I ' h e Mi g r a t i o n o f B i r d s ) 、 《 半 岛 》( T h e 入化。l l l 袁可嘉 、 杜运燮和巫宁坤( 1 9 9 0 ) 的《 卞 之 琳 与 P e n i n s u l a ) 、 《 无 题 三》 ( T h e Hi s t o r y 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卞之琳《远行》诗歌鉴赏
卞之琳《远行》诗歌鉴赏
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人在路上的孤寂与困苦,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一江流水”、“两岸芦苇”,诗人将旅途中的孤寂与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远山”、“长空”等宏大的意象,诗人又表达出旅途中的壮志与豪情。
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通过“泥泞的路途”、“荆棘密布”,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
而“春天会苏醒”的表述,又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种对人生困苦和艰辛的描绘,以及对未来和生活的乐观态度,构成了诗歌的独特主题,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卞之琳的《远行》是一首充满深刻情感和哲理的诗歌。
它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以及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深深怀念和对异域文化的向往。
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卞之琳,是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她以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展现了自由、独立、坚韧的精神面貌。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细腻的情感描写卞之琳的诗歌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特别在情感描写方面表现突出。
她善于把平凡的生活描绘得丰富多彩,细腻入微。
例如《向往的生活》,诗人通过对风物、人物描写的细节展示,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风光图,同时表达了人们向往简单幸福的真挚情感。
她的这种情感描写风格,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生动的意象烘托卞之琳的诗歌还善于通过瑰丽的意象来展示优美的诗意,烘托出蕴藏在诗歌背后的情感——悲欢离合、人生百态。
例如《芳华再见》,诗人通过对花开、蝶舞的生动描绘,意象瑰丽,烘托出儿女们的芳华年华,同时渲染出耄耋之年的离愁别绪,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
这种生动的意象烘托,为诗歌增添了美感,也为诗歌本身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极好的载体。
三、独特的写作思路卞之琳的诗歌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思路,追求创新与自由。
她善于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入手,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看到了非同一般的世界。
例如她的《离家出走的儿子》一诗,通过描写一个逆反的儿子的人生经历,传递出人性的互动和生命的价值,充分体现她丰富的思想性和对于生活的认识。
这种独特的写作思路,使她的诗歌在创作上更加具有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卞之琳的诗歌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自觉性。
她在创作中常会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例如她的《道情丝路行》一诗,以秦汉、唐代丝绸之路为蓝本,抒发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追求,在诗歌中传递出了对于中华文化的崇高感和文化自豪感。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她的诗歌内涵,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回归内心的审美取向卞之琳的诗歌正是寻找一种回归内心的审美取向。
卞之琳 诗歌
卞之琳诗歌一、简介卞之琳(1973年4月9日-),原名卞悦琳,中国内地女演员、导演、制片人、编剧。
她还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级影展中获奖的导演。
除了电影,卞之琳还涉足文学创作,她的诗歌作品独具风格,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卞之琳的诗歌进行深入探讨。
二、卞之琳的诗歌特点卞之琳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想象力,她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人生意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卞之琳诗歌的几个主要特点:2.1 抒发内心情感卞之琳的诗歌经常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她用简洁的词句,直接而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离开,带走一片海》中,她写道:“深蓝的思绪把你离开,没有水的海,一个岛印在泪里,离开,带着一片夜。
”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待。
2.2 探索生命的意义卞之琳的诗歌常常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她思考人生的起源、目的和意义,对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有深刻的认识。
在《纪念》中,她写到:“纪念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你,纪念时间的匆匆,纪念轮回的迷茫。
那座古老的城堡,在春末的清晨,向我道别。
”这样的诗句反映了作者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思考。
2.3 启发读者思考卞之琳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具有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她运用夸张的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在《那个属于你的世界》中,她写到:“城市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挤在黑夜的细纱下,他们在迷失,他们忘记了沉默的时光,他们把时间打包,塞进任何一个可以空虚的地方。
”这样的诗句鼓励读者反思城市生活背后的孤独和迷失。
三、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卞之琳的诗歌作品广泛而丰富,其中一些作品被广为人知,成为她的代表作品。
以下列举了几首大家熟知的诗歌:3.1 《离开,带走一片海》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面对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诗中通过对颜色和自然景观的描述,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离开后的思念之情。
3.2 《纪念》这首诗主题为纪念和时间的流逝,作者借助城堡和春末的清晨等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有限和时间匆匆的思考。
浅析卞之琳《慰劳信集》诗歌独特风格
浅析卞之琳《慰劳信集》诗歌独特风格作者:张星南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卞之琳的《慰劳信集》发表的时间是1938年,也正是抗战最风起云涌的初期。
在时代的号召下,诗人们写下了大量热爱祖国、抗争侵略的诗歌。
但《慰劳信集》却始终和大众印象里的战歌不同,有着迥然于战歌的风格特点。
本文拟以这一点对《慰劳信集》做出浅析,以求挖掘其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抗战诗歌卞之琳《慰劳信集》风格如果说文学创作有规律可循的话,我认为至少有一点的确是如此的,那就是创作者的风格分类。
风格就像人一般,总有外向的和内向的。
面对同样的事情,外向的作者容易激动,靠着奔涌的情绪即可一气呵成;而内向的作者则容易陷入思考,尽管他也有情绪,但他总不愿意在作品中呐喊大叫,他要你一点点读,一点点思量。
中国的文人总是如此,而卞之琳无疑属于静的那一类。
1937至1939年间,他的反映时代的崭新诗集《慰劳信集》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和同时期很多其他诗人的诗形成了迥异鲜明的对比。
正如袁可嘉所说,这些诗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诗”,与“时代的喇叭手”有些不同。
那这种“新型”的风格究竟新在哪里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诗歌进行浅析。
一、仍然存在的大思考抗战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卞之琳诗歌中蕴含的知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圆宝盒》《白螺壳》等无一不渗透着理智的思辨。
他的诗歌总能通过一些小的生活现象来折射出富有哲思的思考。
到了抗战时期,广大的诗人们纷纷响应时代的号召,迸发出喷薄的创作激情。
最初也是最为有名的是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的这首诗铿锵有力,以激昂奋进的姿态鼓舞着人们为祖国而战。
再如穆木天的:“今日我看见一片血腥,/我见血腥里边藏着希望,/今日我虽看见人间牛马的呻吟,/但我看见在呻吟里存着刀枪。
”同样作为一首战歌,它呼喊着,激情地唤起我们心中奋勇杀敌、保卫国家的决心。
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卞之琳作为一名十九世纪末中国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欢迎。
她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极具社会时政色彩,在形式上也极具特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卞之琳诗歌的特点:首先,分析她诗歌的抒情主题;其次,探讨她诗歌表达的艺术手法;最后,总结她诗歌独特的文学风格。
卞之琳诗歌的抒情主题以悲哀和温暖为主,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愤怒、忧伤以及日渐消失的社会希望。
例如卞之琳的诗句“滚滚红尘似海潮般滔滔,不知何处得安身”(出自《大江南北》)反映了当时社会混乱的景象,强调人们对于安身立命、一跃而上的渴望。
此外,卞之琳诗歌运用了文学表达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创作的情感内涵。
他们把农民、革命斗争的曲折故事以及议论人生的深刻思想用令人震撼的叙述形式完美诠释,使文字既朴实又生动有趣。
例如,在《为革命歌颂》中:“激荡战国的波澜壮阔,一路英雄的脚步走;风云变幻的英雄前程,充满着生命的荣耀。
”这首诗歌用激烈的声调和意境,表达了时代中人们英勇斗争的精神。
最后,卞之琳诗歌独特的文学风格是其普遍接受的另一个特点。
她的诗主要采用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以及小令的形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打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深刻有力的意境,而且在押韵和句法上拥有极高的效率和完整性。
例如,她的短篇诗《大江南北》:“滚滚红尘似海潮般滔滔,不知何处得安身”,充满着悲惨的意境,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卞之琳的诗歌在题材、表达和文学风格上,有着独特而又深刻的特点,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她的诗歌体现了当时社会现实,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反映出时代精神。
她以激烈而又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当时社会激烈斗争的精神,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这使得她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发展价值。
卞之琳音尘诗歌赏析
《音尘》是一首颇具艺术魅力的十四行诗。
全诗以优美如画的意境,精妙严谨的结构,以及对往昔美好爱情的怀恋和惆怅,成为了现代诗歌中的一抹亮色。
从诗歌内容来看,卞之琳的《音尘》呈现了深厚的艺术美感。
他用"咸阳古道音尘绝"这样的诗句,展现了李白诗中那份凄凉的历史感,令人联想到历史变迁中消失的信息传递方式。
在《音尘》中,诗人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既有古典的审美惯性,又充满了现代感。
在结构上,《音尘》独具匠心。
诗中每句都可以构成独立的画面,全诗四句,共35个字,每一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因此,整体不是各局部之和,而是超越了各部分。
这种独特的结构方式,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此外,《音尘》还体现了卞之琳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从他早年的恋爱经历来看,这首诗似乎是写两人互相爱慕却未能走到一起的痛苦心情。
诗中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表达了两人虽然相见却不能长相守的痛苦心情。
这种情感在诗歌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复杂与悲凉。
总的来说,《音尘》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无论是从内容、结构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卞之琳深厚的艺术造诣。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丰富的审美愉悦,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爱情的复杂与悲凉。
卞之琳诗歌艺术浅论
张籍与卞之琳可以说是秦汉遗风中最象征性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在
文学史上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其中尤以卞之琳的诗歌艺术最为重要,受到了历代诗人的推崇。
首先,要提到的是卞之琳历久不衰的诗歌艺术精湛的独特作用。
卞之
琳的诗歌艺术以其独特的娴熟的语言以及深厚的文化背景而著称,他
的诗歌描述的都是对人物的具体描绘,即使是生活中的琐碎琐碎的细
节也可以被充分的把握住,并表现出浓郁的情感,可以说是空灵而又
感性,且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和感受。
卞之琳也创造了许多新的韵比手法,使其诗歌变得更加抒情,充满对生活的向往。
此外,卞之琳的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生活的困境和苦难的理解与挣扎,
特别是他的“禅”系列诗歌,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
他写下了“雪馀古诗,君不见鹿角蕙燕开”,抒发了他曾经人生的困顿及不幸,他的诗歌也更
多的尝试表达了他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同时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
愈心灵的方式,鼓励我们不断前行,勇敢面对挫折,勇于面对未来。
总之,卞之琳在汉诗韵比手法方面的精湛技艺以及他的诗歌为社会生
活的状态与苦难的理解,均受到无数历代诗人的推崇和模仿。
在当今
时代,卞之琳的诗歌仍然是激励与安慰大家的一种力量,更被视为诗
歌研究的正统之路,因此卞之琳诗歌艺术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珍视。
小处敏感 大处茫然----论卞之琳早期的诗歌创作
小处敏感大处茫然----论卞之琳早期的诗歌创作[内容提要]: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作出重要建树的诗人。
他本人是一位不愿张扬,喜欢思考的诗人。
而诗如其人,历来被称为“谜一样的诗”。
卞之琳写诗,偏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不仅抒发情怀,而且表现他那独到的人生体验,并把体验和观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有《数行集》,《音尘集》等。
卞之琳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这一时期的自己。
他茫然于时代风云,对艺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热情,被称作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
[关键词]自我人生体验的思考诗的非个人化哲理的趣味一、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
1910年12月8日出生在一个“清寒”的家庭。
幼年在乡间求学,在上海读的高中,于1929年考入北大英文系,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1930年开始写诗,处女作《纪录》。
作品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等。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卞之琳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是现代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者。
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亮相文坛的,并为中国新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他的诗歌“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袁可嘉对卞之琳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个公认的经典性总结:“卞之琳的诗歌有着融古化欧,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在新诗内部,上呈‘新月’,中处‘现代’,下启‘九叶’……从新诗流派的发展来看,这就形成新诗优秀传统中与现实主义诗派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
”[1]卞之琳在《雕虫纪历·自序》里,把自己到1937年为止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1930-1932年,第二个阶段是1933-1935年,第三个阶段是1936年-1937年。
以此作为探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的轨迹。
二、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创作与诗风的转变。
1、卞之琳第一阶段的创作:1930-1932年,在北大英语系读书的时期。
对卞之琳诗歌的批评
对卞之琳诗歌的批评1. 卞之琳的诗啊,有时候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像他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诗读起来就像猜谜语似的,他到底想说啥呀?感觉就像把一堆零碎的画面硬凑在一起,难道是想让读者自己去拼凑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这也太难为咱普通读者了,我只想简单明了地读首诗,可不想费这么大劲儿去猜。
2. 卞之琳写诗怎么老是这么含蓄呢?比如说他的有些诗里,意象用得太多太杂了。
就好像他把各种颜色的珠子一股脑儿地扔在你面前,然后让你自己去串成一条漂亮的项链。
像我读他诗的时候,一会儿是这个奇怪的意象,一会儿又是那个看不懂的符号,我就纳闷了,这是在写诗还是在考验我的想象力呢?我是来感受诗的美和情感的,不是来做解谜题的呀。
3. 我觉得卞之琳的诗缺乏一种直接的情感冲击力。
你看啊,像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读就能感受到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情感。
可卞之琳的诗呢?老是绕弯弯。
拿他某首诗来说,在里面找了半天,都很难找到那种能一下子打动我的情感爆发点。
他就不能像跟朋友聊天一样,痛痛快快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4. 卞之琳写诗有点太追求形式了吧。
就好比一个人做蛋糕,光顾着把蛋糕的形状做得特别精致,却忘了往里面加足够的糖和奶油,让蛋糕吃起来没味道。
他有些诗在韵律和结构上是很巧妙,可内容却让人觉得空洞。
像他有首诗,形式上看就像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可仔细一品,却不知道它真正要传达的内核是什么,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5. 卞之琳的诗对读者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他的诗就像一个高端的学术讲座,只有那些专业的学者或者特别有文学素养的人才能听懂。
我给我朋友读他的诗,我朋友直接说这是啥呀,完全看不懂。
你说诗不应该是大众都能欣赏的艺术吗?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种简单又有韵味的诗多好。
可卞之琳的诗,就像是给少数人准备的奢侈品,我们普通人只能在外面看看,很难真正走进他的诗里。
分析卞之琳诗歌的融合美
分析卞之琳诗歌的融合美卞之琳的诗,以平凡冲淡的现实为依托,发掘况味,将人间烟火气息拔擢为琼楼紫雾,朦胧地暗示着深层的意味。
废名评价《道旁》,它古朴得好,新鲜得好,句子是真好,意境也是真好,把作者的个性都显出来了。
他的诗歌与时代相应,中西合璧出诗歌的朦胧美,并探求新诗的格律,凝萃出中国新诗美的新篇章。
一、西方的象征,中国的意象,是所谓中西交融卞之琳的诗歌不是咆哮的,而是婉约的,像是古时候婉约派的词人,用克制的笔调营造绝妙的况味,让人感同身受,这是中国古典式的意象,也像西方现代诗论述中常说的象征。
冷血动物也是卞之琳对自己创作态度的评价,卞之琳的诗作与本人一样,总是有些冷眼旁观的态度,而这种冷眼旁观不是真的冷淡,与西方后期象征主义有很大差别,卞之琳的冷静重在于静,讲得准确一点,似乎应当叫做平静。
平静的实质就是个人生存意志的稀释,是对内在生命冲动的缓解。
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冷峭曾经给了卞之琳较大的启发,引导他走向了艺术的成熟,但是,在精神结构的深层,他还是更趋向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平静。
卞之琳的平静决定了他必然走向主知在诗的精神内层,卞之琳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新文化运动后主张全盘西化的践行者们用冷淡的笔触或是狂烈的热情书写着现代诗的冰火两重天,而他在其中调和,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象征主义诗篇的过程中,用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作为基底,对象征主义进行了描摹,在此基础上平静地书写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意向况味交织的个人诗特征。
二、新诗的形式,格律的求索,是所谓古今与共卞之琳始终坚持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破除了古代格律的套路,而对其内在实质音节和谐的美感进行探求,阐发了自己的格律理论的同时,对新格律不断探索。
闻一多称他为技巧专家,袁可嘉在评价他诗歌的语言时指出,卞之琳在新诗口语化、现代化上做了种种试验确实为新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新诗口语化推进了一大步。
卞之琳用日常化的语汇、科学词汇、文言词汇入诗,嵌用具象词和抽象词,更新了语言表达程式,为现代诗歌带来新意象、新内涵与新观念。
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docx
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卞之琳,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以她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她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现代诗坛的一颗明星。
卞之琳的诗歌作品凝结了她对人生、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她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作理念。
首先,卞之琳的诗歌作品独具一格,体现出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诗作语言简洁明快,却带有深邃的内涵。
她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将深奥的思想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卞之琳的诗歌给人以美的享受,读者常常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考和内心的共鸣。
其次,卞之琳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体现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她的诗作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爱情与家庭的感悟,同时也揭示了她对自然和人性的敏锐洞察。
她通过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元而充满温度的世界。
此外,卞之琳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她的作品中时常涉及当代社会的种种困惑和挑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感悟。
她用诗歌抒发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展示了她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热爱。
卞之琳的诗歌作品还具有一种思辨性的特点。
她的作品常常引人深思,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独特的思考路径。
她的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意味和逻辑推理常常使读者陷入深度思考,从而引发他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索。
最后,卞之琳的诗歌作品注重形式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她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通过押韵和音韵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优美的诗意。
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使她的作品在诗坛中独树一帜。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当代诗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她的诗作不仅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还展示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形式美,她的诗歌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卞之琳的诗歌不断启迪着读者的心灵,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卞之琳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卞之琳诗歌特色分析
卞之琳诗歌特色分析谈及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我们自然会想起《现代》杂志诗人群,其成员包括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何其芳等人。
此外还应该包括《水星》的主要诗人卞之琳、废名、李广田等人。
在这些现代派诗人中,卞之琳是不可忽视的一位。
卞之琳的特殊性在于,首先是其对现代派诗歌诗体建设的卓著贡献,其次是其对现代诗歌语言艺术形式刻意的和不懈的探索。
有人评价卞之琳说“由于将西方的和中国的传统的诗歌艺术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已成就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中国诗人之一”[1]。
但在后来现代派出现了分化,卞之琳倾向于“主知”一边,戴望舒则倾向于“主情”,值得注意的是,卞诗在30年代中后期以《在异国的警署》为界,其诗思与诗风大为转变,其诗歌有了“大我的寂寞”,注重于表现“大我”的主题,卞诗中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显得更深沉而又凝重。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被王佐良先生称之为诗人艺术高峰期的最好作品《尺八》,因为这首诗不只是反映了当时现代人的思想与情绪,而且对于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尺八》创作背景至1935年,日本已强占了我国东三省,并意图侵占整个中国。
这一年卞之琳因工作需要东渡日本,在东京住了5个月。
然而,刚踏上日本土地,卞之琳便经历了一次令人不快的审问。
再有正值溥仪访日,卞之琳被盘查。
在极其愤慨的情况下,卞之琳写下了《在异国的警署》一诗。
异国的经历使卞之琳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式微”的根源所在。
从这以后卞诗中更多地具有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
《尺八》的创作应该是基于这一诗思的,卞之琳说这首诗带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2]。
这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二、《尺八》分析“尺八”是一种类似箫的乐器,一种箫管,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后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尺八其演奏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音色苍凉辽阔,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卞之琳鱼化石诗歌鉴赏
卞之琳鱼化石诗歌鉴赏卞之琳的《鱼化石》这首诗,真的是让人读了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立马跳进那片水域里去体验一番。
你看,诗里那种对鱼的描绘,活脱脱就像把我们拉回了那清澈见底的古老湖泊,水草摇曳,鱼儿欢跳,简直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插上翅膀,跟着鱼儿一起畅游。
说实话,这首诗用得是那种简单的语言,却又能把人带进一个很深的世界。
难道不是很神奇吗?我觉得这就是卞之琳的魅力所在。
他用的是那种很接地气的表达,简直是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再说说那“鱼化石”这个概念,听上去就有种古老而神秘的味道。
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捞出来的,带着岁月的痕迹,哎,这样的意象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
鱼啊鱼,它们是活生生的生命,结果却在某个瞬间化作了石头。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种种,有些东西虽然看似消失了,却依然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比如那些儿时的玩伴,虽然现在大家各奔东西,但那种纯真的快乐依然在心中流淌。
卞之琳的诗,不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打动了我们吗?这首诗的情感真的很细腻。
诗中提到的那些鱼,仿佛不仅仅是水中的生物,更像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
生活总是那么快,常常让人感觉到迷失和疲惫。
就像诗里那种被时间冲刷的感觉,确实有点让人心酸。
不过卞之琳却没有让这种悲伤充斥整个诗篇,而是以一种淡淡的忧伤,夹杂着对生命的感悟,让人读了后,心里反而觉得轻松多了。
这种情感的处理,真是让人佩服。
想象一下,当鱼儿在水中嬉戏时,那种自由自在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
生活中的烦恼就像一条条网,将我们困住,然而在那一瞬间,卞之琳把我们带到了水里,那里没有束缚,只有畅快的游弋。
读完这首诗,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
真希望能像诗中的鱼一样,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体验那种清新而惬意的感觉。
卞之琳的《鱼化石》是一首让人深思的诗。
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条鱼的故事,更是在讲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
我们都有过那种曾经的天真和现在的复杂,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块“鱼化石”。
它可能是童年的一段记忆,也可能是心底的一份遗憾。
卞之琳诗歌特点
卞之琳诗歌特点
1. 卞之琳的诗歌常常充满意象之美,就像《断章》里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是多么奇妙的画面呀!想想看,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是不是也这样充满诗意和独特的视角?
2. 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那感觉就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清爽又让人陶醉。
比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简单的语句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难道不是很厉害吗?
3. 卞之琳诗歌的韵律感也很强呀,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直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像“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这节奏把握得太到位了,大家不觉得吗?
4. 他的诗歌里有对人生的思考呢,那深度就好像是在挖掘一口深井,越挖越有内容。
像“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仿佛让人陷入了对人生那些无奈时刻的思索,是不是很神奇?
5. 卞之琳的诗作还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就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点缀在诗的天空。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这对雨中小细节的描绘太细腻了吧!
6. 他的诗歌情感多么丰富呀,有时欢喜,有时忧愁,如同多变的天气。
“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这里面的遗憾感简直要溢出纸面了,能感受到吧?
7. 卞之琳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就如同一个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船在水上,人在舟中”,这样整齐的排列,多有美感呀!
8. 卞之琳诗歌的独特风格,让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呀!他的诗就像一个个珍贵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欣赏呢!
我的观点结论:卞之琳的诗歌的确具有非常独特且迷人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的名作《距离的组织》,是一首复杂、难懂的诗歌,充满了诗人的玄想。
此题考察的是对此类现代派诗歌的解读能力,分析时不必匆忙地判断它的主题,而应顺着诗歌的逻辑顺序,抽丝剥茧,一点点理出诗人思维与想象的展开线索。
在分析的过程中,可注意以下几点:
1.在虚与实、远与近、古与今之间,意象的跳转与组织关系。
2.注意诗中视角与口吻的转化,辨析出戏剧性的结构。
3.要弄懂诗中使用的报章材料和典故。
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距离的组织》充分体现了诗人追求的非个人化、戏剧化,最后可稍做扩展,谈谈你对这种现代诗艺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之琳诗歌特色分析
谈及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我们自然会想起《现代》杂志诗人群,其成员包括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何其芳等人。
此外还应该包括《水星》的主要诗人卞之琳、废名、李广田等人。
在这些现代派诗人中,卞之琳是不可忽视的一位。
卞之琳的特殊性在于,首先是其对现代派诗歌诗体建设的卓著贡献,其次是其对现代诗歌语言艺术形式刻意的和不懈的探索。
有人评价卞之琳说“由于将西方的和中国的传统的诗歌艺术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已成就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中国诗人之一”[1]。
但在后来现代派出现了分化,卞之琳倾向于“主知”一边,戴望舒则倾向于“主情”,值得注意的是,卞诗在30年代中后期以《在异国的警署》为界,其诗思与诗风大为转变,其诗歌有了“大我的寂寞”,注重于表现“大我”的主题,卞诗中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显得更深沉而又凝重。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被王佐良先生称之为诗人艺术高峰期的最好作品《尺八》,因为这首诗不只是反映了当时现代人的思想与情绪,而且对于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尺八》创作背景
至1935年,日本已强占了我国东三省,并意图侵占整个中国。
这一年卞之琳因工作需要东渡日本,在东京住了5个月。
然而,刚踏上日本土地,卞之琳便经历了一次令人不快的审问。
再有正值溥仪访日,卞之琳被盘查。
在极其愤慨的情况下,卞之琳写下了《在
异国的警署》一诗。
异国的经历使卞之琳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式微”的根源所在。
从这以后卞诗中更多地具有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
《尺八》的创作应该是基于这一诗思的,卞之琳说这首诗带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2]。
这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二、《尺八》分析
“尺八”是一种类似箫的乐器,一种箫管,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后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尺八其演奏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音色苍凉辽阔,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内容上《尺八》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海西客”,乘船去日本,夜闻尺八声。
他便想当年西渡中土的“番客”、夜投孤馆,在尺八声里动了乡愁,也得到了慰藉,第二日便在长安街上“访取了一枝凄凉的竹管”,于是,“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诗人根据“尺八”东传的史实,以前人之乡愁,来暗示了自己此刻的心境,“尺八”只是一个情感的象征载体。
因此,诗里两次用了这样的句子,来描绘此时此刻“海西客”的心绪。
“为什么年(霓)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每次还紧接着连用了“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这三重叠句的急促呼喊之音,都隐隐地透露了“海西客”的心境。
最后一句“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寓意深刻。
这“悲哀”,包含着对祖国“式微”的深深的哀愁。
唐朝时候繁荣的国势已不再来,现在祖国面临着被瓜分、被侵略的危
机。
卞之琳身处他国又遭歧视,使之更深切地体会到祖国式微的哀伤。
作者在诗歌中自觉打破了时空界限和现实、心理界限、把现实与历史、外部世界与心理世界扭结沟通了起来。
“尺八”原本从中国传入日本,但随时间推移,它已经在日本落户生根。
而在自己的祖国,“尺八”却极少见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吗?“尺八”只是众多的文化元素中的一个,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我们又是如何对待现代化呢,我们所拥有的传统的东西还有多少没有被丢弃或被遗忘,难道遗弃传统就是现代化了?我想当时诗人总会有这些疑问在心头。
诗中所表现的不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上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情感,这也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突破。
三、创作特点
(一)具有“内倾性的情感特征与审美心态”的诗人,主要是由于诗人的个性心里气质决定的,卞之琳属于“内向型心里气质和阴柔型的审美心态”[3]“但是我总怕出头露面,安于在人群里默默无闻,更怕公开我的私人感情。
”[4]
(二)“化欧”“化古”的诗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着中西诗学交融的特点,他之所以能“化欧化古”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当时中国现代诗歌需要新鲜的营养成分,寻求新的突破点,以便实现现代诗歌的升华,所以现代诗歌作者都致力于自觉地追求新的诗歌元素,这就使得中西诗歌有了交融的契机。
在思想上象征主义的内在反抗性也适时的迎合了中国现代诗歌作家的创作心态。
在诗歌
艺术形式上要求形式自由的愿望也在西方诗歌那里得以满足。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象征主义的感性特征与中华民族审美传统有某种内在的“契合”。
如创作艺术手法上,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暗示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感物体物的思维方式相似,再有就是西方的纯诗与我国的意境都有相通之处,还有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的哲学精神和思维方式与西方象征主义美学思想之核心的“契合”思想不乏暗合,这些在卞之琳创作的诗歌上有很显性的体现。
“我写白话新体诗,要说是‘欧化’(其实写诗分行,就是从西方如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那么也未尝不‘古化’。
”“例如,我写抒情诗,像我国多数旧诗一样,着重‘意境’,就常通过西方的‘戏剧性处境’而作‘戏剧性台词’。
”“又如,诗要精炼。
我自己着重含蓄,写起诗来,就和西方有一路诗的着重暗示性,也自然容易合拍。
”[5]
(三)“新智慧诗人”在中国新诗史中卞之琳属于为数不多的几位极富知性的诗人之一,卞之琳诗歌中流露的智慧,从一定种程度上,起到增强情感深度的作用,隽永含蓄地刻画了一个沉思者的情感历程[6],卞之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一个贡献是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突破,即写作“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沉思为特点”“以智慧为主脑”的“新的智慧诗”或者称之为哲理诗。
代表作是《断章》,他对“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广泛运用冷静的客观抒情,表达抽象玄思的“玄思感觉化”,这些对西方现代诗人的大量借鉴,使他成为
30年代现代派诗歌作者中“主智”一派诗风的重要代表,这也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转折的一个标志,为40年代更为明确自觉地“新诗现代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知性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非个人化”,他自己说他早期“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道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
”
这首诗如何体现卞之琳的创作特点呢?首先说中西交融,他在《尺八夜》中说“我只是觉得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能为我,自然是无意的,开启一个忘却的故乡,悠长的声音象在旧小说书里面梦者曲曲从窗外插到床上人头边的梦之根——谁把它象无线电耳
机似的引到了我的枕上了?这条根就是所谓象征吧?”可见尺八在诗中是一个象征,是他自己所说的“借物抒情”的写法,也正是传统所说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体现。
而“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又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从结构上说,卞之琳的《尺八》要复杂一些。
《尺八》中的三重时空和三个自我,而构成《尺八》结构艺术的核心的,则是一种卞之琳自己所谓的“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同时这也可以说是诗人所营造的一种意境。
知性体现在对祖国式微的哀愁,并不像《在异国的警署》那样直露的表达情感,而是运用众多意象建构一个的象征性的世界,并且对所接收到的感情客观地看待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如诗的尾句就给人深刻的警醒。
参考文献:
[1] 汪剑钊:《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6年5月,第75页。
[2]卞之琳:《自序》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 陈旭光:《中西诗学的会同——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2页。
[4] [5]卞之琳:《自序》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第15页。
[6] 汪剑钊:《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版,第75页。
作者简介:王峰峰,籍贯:山东,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