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1]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e47f040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5.png)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1fbbf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6ce41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5.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9ee3e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1.png)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第一章···原文:1、道,可道,非恒道;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
5、故:6、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33ebbbcddd3383c4bb4cd2e8.png)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
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
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
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2c39d14a71fe910ef02df81f.png)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 ào k ě d àof ēi c h án d àom ín ɡ k ě m ínf ēi ch án ɡm ín道 可 道非 常 道。
名 可 名非 常名。
w ú m ín ɡ t i ān d ì zh ī sh ǐy ǒu m ín ɡ w àn w ù zh ī m ǔ无名 天地 之始有 名 万物 之母 。
ɡù ch án ɡ w úy ù y ǐ ɡu ān q í mi àoch án ɡ y ǒuy ùy ǐ ɡu ān q í故 常 无欲以 观其妙常 有欲以 观 其j i ǎo徼 。
c ǐ li ǎn ɡ zh ět ón ɡ ch ū ér y ì m ín ɡt ón ɡ w èi zh ī xu án x u án zh ī y òu 此两 者同 出 而 异 名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xu ánzh òn ɡmi ào zh ī m én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 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 ān xi à ji ē zh ī m ěi zh ī w éim ěis īè y ǐji ē zh ī sh ànzh ī天 下 皆 知美 之 为美,斯 恶 恶 已。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5067e42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9.png)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道德经—老子上篇—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是天地的始源;“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就出现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
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第三章圣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不崇尚贤能的人,这样就会使人民不去争夺名利。
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人民也就不会产生偷盗的行为。
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那些东西,这样人民的心就不会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民的心志,而满足它们的温饱需求,会削弱它们的欲望,强壮它们的筋骨,始终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
老子道德经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806a14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老子道德经注释《老子道德经》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非常道”,即不是通常所说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 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 指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也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非常名” 表示不是普通的名称概念,真正的事物本质难以用固定的名称来完全定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 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有名”则是指万物产生之后,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所以说“有名” 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 指经常保持一种无的状态或心境,去观察“道” 的微妙之处;“常有” 则是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5.“玄”:形容道的深奥、神秘、难以理解。
3.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表象。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注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和丑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eed07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75.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a072e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6.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
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
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老子《道德经》一书,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全文及注释,欢迎阅读!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ad0f5e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c.png)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德经开篇便讲明真理无法被言语所表达,因为真理本身是无名无形的,无法被人类理智思维所理解。
只有超越表象的境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世界的奥妙。
玄妙无穷,而玄妙之门便在于超越了名与欲的束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这个章节讲的是相对地位的概念,也就是指“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对立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互相成就的,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对立的。
因此,理解这个世界必须超越常人的思维认知,圣人行事处于无为,而行为就是他的言传身教,万物都是凭空生长而不让人类去把持和支配。
圣人不会固守功勋而过分自信,他不着意于成功而更不会让功成名就定格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总是不变的、永恒的、独立的。
知(zhī)我者,谓(wèi)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求(qiú)者得之未必喜,舍(shě)者若(ruò)失之。
是故无(wú)为者多(duō)欲,有(yǒu)为者多(duō)劳。
夫(fú)奚(xī)以知(zhī)此,可以(kě yǐ)得乎?有(yǒu)道(dào)者明(míng),无(wú)道(dào)者暗(àn)。
显(xiǎn)道(dào)者有(yǒu)容(róng),德(dé)道(dào)者备(bèi)至(zhì)。
失(shī)之者,亡(wáng)之;希(xī)之者,得之;众(zhòng)之者,遗之。
楚简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1]
![楚简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1]](https://img.taocdn.com/s3/m/0c4c0ecb8bd63186bcebbc92.png)
楚簡老子注解說明1.本書以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爲底本,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及通行本《老子》校勘。
2.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共分爲三組(或三篇),分別簡稱爲“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
3.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簡稱爲“帛書甲本”、“帛書乙本”或“帛書本”,通行本《老子》簡稱爲“通行本”。
4.“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可能來源於不同的《老子》寫本,“簡本丙”文字內容更接近於帛書本《老子》。
5.原本古文字盡量保留,字庫中沒有的字,以造字補充。
古字的注解以本義爲主。
無法識別和理解的古字,參照帛書本校對、注解。
6.上文注釋過的古字,下文一般不再注釋(字意不同的除外),部分簡單的字不作解釋。
7.每個章節(段落)後標明其在帛書本中的對應章節。
帛書本章节排序則从“德”篇開始(即從“上德不德”到結束),区别于通行本。
8.原文殘缺、錯誤的字,經校勘、補充後,以紅色字體顯示。
9.因竹簡本內容只有帛書本三分之一,且章節(段落)也比較散亂,所以初學者有必要參考帛書本,或其它版本的《老子》。
10.本書製作成PDF電子版,上傳到網絡供網友瀏覽、下載,版權歸本人所有。
如有專家、學者引用本書內容,請注明出處。
11.因本人學識淺薄,如有錯誤或不足之處,誠請同道批評、指正!簡本甲【原文】智弃 ,民利 ①。
攷弃利, 惻兦又②。
弃 ,民 季子③。
三言以爲 ④不足,或命之,或 豆⑤: 索保 ,少厶 欲⑥。
[帛書《老子》第六十三章]【注釋】① 智弃 ,民利 : ,古“絕”字(楚系文字中多作此形),各本皆作“絕”,杜絕。
智,帛書甲本作“聲(聖)”,乙本作“ (聖)”,通“知”(在竹簡本中“智”多作“知”解,如下文的“智足”)。
弃,古文“棄”。
,上從下(“下”上有一短橫不代表其爲“卞”,如下文“天下”的“下”上也有),通“偏”,指副手、部下。
,古文“百”。
,即“倍”。
② 攷弃利, 惻兦又:攷,各本作“巧”,通“巧”。
楚简版老子全文及解读
![楚简版老子全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640b0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a.png)
楚简版老子全文及解读《楚简老子》全文如下: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这三句话是不足以说明的,应依本命本心,或知道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它能为百谷下,所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事好长。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善果成就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
善果成就确不夸耀,不骄傲、不封执,可以称为善果非强取而得(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
度一切人得道,而觉海无增减)。
解读如下:首先,《楚简老子》主张弃绝智辩、巧利、伪诈和过分的欲望,追求清静自然的生活方式。
它认为,真正的智辩、巧利、孝慈等品质并不是靠刻意追求得到的,而是需要保持一颗清静自然的心态,依循本心本性去行事。
同时,它也强调了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认为只有不争不傲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楚简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处事原则。
它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性需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化解矛盾和纷争,而不是采用强硬手段去压制或对抗。
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内在的力量,它能够让人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最后,《楚简老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不要被名利和欲望所迷惑。
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统一。
总之,《楚简老子》所强调的弃绝智辩、巧利、伪诈和过分的欲望,追求清静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柔中带刚的处事原则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清静自然的心态和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化解矛盾和纷争;同时也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仰。
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0e3e49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4f.png)
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现知三个版本。
其一为通行本,秦汉之际《河上公章句》、曹魏时期王弼注《道德经》两个版本原文基本上是一致的,章句本原文5201字,王注本原文5162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大抵就是根据这类版本。
全文共81章,前37章因首句为“道可道”被称为道经,38章及以后的部分因首句为“上德不德”被称为德经,其实全文为语录式排列。
后世注本繁多均称为《道德经》,原文都没有大的出入,这些都称为通行本。
1972_1974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两件,称为甲本的有5344字,称为乙本的5342字,两本字句稍有不同,但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道德经》相比较,语录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可以称这个版本为“汉代帛书本《老子》”。
1993年发掘于湖北荆门市楚墓的简本可称为“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并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均为语录体,共2051字(可查阅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若将郭店楚简本与《道德经》通行本对照,前者对应了《道德经》其中三十一章。
经过对照,可看出后者增加的字句和变化了的字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现将对照本奉献给大家!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甲本】(甲一)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亡有。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绝聖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盗賊無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甲二)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
![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9753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6.png)
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老子》内篇象元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豫乎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朴;沌乎其如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舍清;孰能安以动者,将舍生。
宝此道者不欲尚呈。
王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畔;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朴。
无事[尊道] 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又;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史不足,或命之或乎豆:示素保朴,少私须欲。
.[事天]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后之;其才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才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聚天下] 罪莫厚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也,恒足矣。
[治人] 以道差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乔,果而弗矜,是胃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无为[治人]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也,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聚天下]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占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大少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古终无难。
[事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也,其不善已。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附释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附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2bf8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8.png)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附释文)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一位网友非常用心地整理出这个楚墓竹简《老子》版本,在此向其表示敬意和谢意。
也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中均有收获。
总说明:1、此竹简老子道德经是目前所知所见的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
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欢迎大家探讨。
2、按照出土竹简的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组,另有一些残片。
3、竹简文字深奥冷僻难识,存在误认或不同理解的情况。
这恐怕是后世所传老子众多版本的一个缘故吧。
4、对同一竹简的个别文字出现了不同释文,本帖列出我所知的一些不同之处。
为录入方便,没有特别注明,请读者谅之。
5、本帖释文参考了文物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简》丛书和网上搜索来的资料,仅供网友学习、研讨之参考。
6、本帖释文是一字一字键盘上打出来的,也校对过。
唯恐有错漏,请指正。
一、竹简老子甲说明:存39枚竹简。
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章。
释文: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贌o有。
絕偽棄詐,民複孝慈。
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偻鲇小=^偽棄詐,民複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視索保僕,少私須欲。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乎其若懌,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aa24fa1c79563c1ec5da71b0.png)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
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
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
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道德经》注释及解读
![《道德经》注释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85baf4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a.png)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恒定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恒定的名。
无和有是天地万物的起源。
因此,恒定的无和恒定的有可以用来参透万物的实质和表象(即一般规律)。
这两者出自同一个起源,只是名字不同。
他们都叫做玄,玄上叠加玄,就是理解所有奥妙的契机。
这一章是在介绍自己要讨论的事物,是“有”和“无”,他们是一体两面的概念,也是万物的起源。
通过研究他们,可以理解所有事物运行的奥妙。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了丑的对比;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有了恶的对比。
因此,有和无互相证明了对方的存在,正如困难和容易的事物,长的和短的事物,高的和低的事物,大的和小的声音,前面和后面的方位互相比较才能证明其存在,这是恒定不变的规律。
因此圣人做事顺应自然,不以言语教化万物。
他让万物按时生发而不强行改变其规律,或占有,倚仗万物,也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不会失去自己的力量。
这一章说明了有和无的“同出”,是恒定的真理,而圣人的处世规则是顺应规律而不居功自傲。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不推崇选贤举能,就会让百姓不为此恶性竞争;不崇尚难得的货物,就不会让百姓承担过重的赋税而不得不成为盗贼;不激发百姓的内心的欲望,就不会让百姓内心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会减弱百姓的争斗之心而给予他们真正的好处让他们吃饱饭,让百姓没有心机也没有欲望,让所谓的“智者”不会兴风作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簡老子注解說明1.本書以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爲底本,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及通行本《老子》校勘。
2.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共分爲三組(或三篇),分別簡稱爲“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
3.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簡稱爲“帛書甲本”、“帛書乙本”或“帛書本”,通行本《老子》簡稱爲“通行本”。
4.“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可能來源於不同的《老子》寫本,“簡本丙”文字內容更接近於帛書本《老子》。
5.原本古文字盡量保留,字庫中沒有的字,以造字補充。
古字的注解以本義爲主。
無法識別和理解的古字,參照帛書本校對、注解。
6.上文注釋過的古字,下文一般不再注釋(字意不同的除外),部分簡單的字不作解釋。
7.每個章節(段落)後標明其在帛書本中的對應章節。
帛書本章节排序則从“德”篇開始(即從“上德不德”到結束),区别于通行本。
8.原文殘缺、錯誤的字,經校勘、補充後,以紅色字體顯示。
9.因竹簡本內容只有帛書本三分之一,且章節(段落)也比較散亂,所以初學者有必要參考帛書本,或其它版本的《老子》。
10.本書製作成PDF電子版,上傳到網絡供網友瀏覽、下載,版權歸本人所有。
如有專家、學者引用本書內容,請注明出處。
11.因本人學識淺薄,如有錯誤或不足之處,誠請同道批評、指正!簡本甲【原文】智弃 ,民利 ①。
攷弃利, 惻兦又②。
弃 ,民 季子③。
三言以爲 ④不足,或命之,或 豆⑤: 索保 ,少厶 欲⑥。
[帛書《老子》第六十三章]【注釋】① 智弃 ,民利 : ,古“絕”字(楚系文字中多作此形),各本皆作“絕”,杜絕。
智,帛書甲本作“聲(聖)”,乙本作“ (聖)”,通“知”(在竹簡本中“智”多作“知”解,如下文的“智足”)。
弃,古文“棄”。
,上從下(“下”上有一短橫不代表其爲“卞”,如下文“天下”的“下”上也有),通“偏”,指副手、部下。
,古文“百”。
,即“倍”。
② 攷弃利, 惻兦又:攷,各本作“巧”,通“巧”。
惻,即“盜賊”。
兦,古文“亡”,通“无”(參見下文“又生於兦”),今文多作“無”,虛無。
又,手形,通“有”。
③ 弃 ,民 季子: ,音“貴”,用心作爲(《字彙》:用心做事則事成)。
,從虘(音嵯)、心,此字亦見於楚簡《性自命出》、《語從二》,皆作“慮”解。
,同“復”,重復,往還。
季,幼小。
季子,帛書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
④ :即“吏”,官吏,古代處理文職事務的人。
⑤或命之,或 豆:帛書本作“故令之有所屬”。
命,通“令”。
,通“呼”,本義呼叫、呼喚。
豆,古代一種盛肉食品的器皿。
或通“屬”(“豆”、“屬”上古音近)。
豆,若指讓人們有所從屬。
⑥ 索保 ,少厶 欲: ,原字从目、人,區別於“見”字(參見簡本丙“ 之不足見”原件圖片),通“視”,帛書本作“見”。
索,各本作“素”,通“素”。
,從臣、菐省,帛書乙本作“樸”,通“樸”。
厶,古“私”字。
,《郭店楚墓竹簡》釋爲“須”,疑同“頒”,帛書甲本即作“頒(從‘寡’省)”,帛書乙本作“寡”,通“寡”,意指少。
【譯文】杜絕自以爲有知識的人,不干涉人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人民就能獲得百倍的利益。
杜絕投機取巧的人,去除有利的條件,盜賊就會絕滅。
杜絕自作主張行事的人,去除他們思想上的包袱,人民就會如同純樸的孩子。
這三句話,自認爲表達得還不充分,或令他們,或使他們,從屬於以下兩句話:注意保持謙虛、樸素的品質、減少私心和欲望。
【要旨】本章的要點是提醒人們“保持謙虛、樸素的品質,減少私心和欲望”。
不給自以爲是的人機會,不給盜賊有利的條件,不讓他們胡作非爲。
【原文】江 ①所以爲浴王,以丌②能爲浴下,是以能爲浴王。
聖人之才③民前也,以身後之;丌才民上也,以言下之。
丌才民上也,民弗厚也。
丌才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詀④。
以丌不靜,古天下莫能與之靜⑤。
[帛書《老子》第二十九章]【注釋】① :古文“海”。
②丌:同“亓”,古文“其”。
③才:古文“在”,竹簡本中皆作此形。
④樂進而弗詀:進,帛書甲本作“隼”,帛書乙本作“誰”,或通“推”,意選舉、推薦。
詀,帛書本作“猒(通‘厭’)”,音“沾”,意詆毀、議論、閑話。
⑤以丌不靜,古天下莫能與之靜:“静”字右下部有一“口”字,帛書甲本作“諍”,帛書乙本作“爭”,通“諍”,意爭執、爭論。
古,通“故”,所以。
【譯文】江海之所以爲百川之王,是因爲它們能處在百川之下的位置,所以能成爲百川之王。
聖人要走在人民的前面,首先要使自己處在人民的後面(先人後已);要處於人民之上的位置,首先要用言語表示自己甘居人下。
因此,他處在人民之上的位置,人民不感到沉重;他走在人民的前面,人民不感到有害。
天下人樂於選舉他而不會詆毀他。
因爲他不與人爭論,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要旨】本章的要點是“處下”。
江海寬闊,處下低下的位置,所以有百川的彙聚。
聖人在利益上先人後已,言語上表明自己甘居人下,所以能得到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
【原文】莫厚 欲①,咎莫 谷㝵②,化③莫大 不智足。
智足之爲足,此④足矣。
[帛書《老子》第八章]【注釋】① 莫厚 欲: ,古“罪”字,罪孽、罪惡。
,通“乎”。
,古“甚”字,過分。
②咎莫 谷㝵:咎,錯誤。
,原字如此,若從僉、朁省,《郭店楚墓竹簡》釋爲“僉”,帛書甲本作“ (慘)”,通“慘”,意慘重。
谷,通“欲”(竹簡本中皆作“欲”解)。
㝵,通“得”。
③化,古字像二人相背,以示變化、變故,或通“禍”。
帛書甲本作“ (禍)”,④:古文“恒”。
【譯文】罪孽沒有比放縱自己的欲望造成的後果更慘重了;錯誤沒有比貪得無厭造成的後果更嚴重了;禍患沒有比不知足造成的後果更大了。
(因此)知道滿足就已經足夠了,這是永遠的滿足。
【要旨】本章的要點是“知足”。
知足而不會使自己陷入到危險的境地。
【原文】以 人宔①者,不谷以兵 ②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 。
果而弗癹③,果而弗喬④,果而弗 ⑤,是胃⑥果而不 。
丌事好。
[帛書《老子》第七十四章]【注釋】①以 人 : ,各本皆作“道”,在同時出土的其它楚簡文獻《忠信之道》、《性自命出》中亦見此字,《郭店楚墓竹簡》也釋爲“道”;而《性自命出》又有“聞 (道)反上,上交者也。
聞 反下,下道反(返?)己,修身者也”句,可見“ ”與“ (道)”不僅字形差異大,意思也不同。
,暫讀爲“行”,意指有道之士,行道之人,或實行者。
,從來、左,通“佐”。
宔,通“主”,主宰、君主。
② :“强”的古字。
③癹:音“拔”,意踐踏。
帛書乙本作“伐”。
④喬:通“驕”,驕傲。
帛書甲本作“ ”。
⑤ :通“矜”,自命不凡、自高自大。
⑥胃:通“謂”。
【譯文】以有道之士輔佐君主(統治)的人,並不靠武力逞强於天下。
善於用兵的人只要求在軍事上的取得勝利(獲得成果)就行了,不可以逞强。
取得勝利而不恣意妄爲,取得勝利而不驕傲,取得勝利而不自高自大,這就是取得勝利而不逞强。
這樣的行事方式才是完美的。
【要旨】本章的要點是“不逞强好勝”。
善於用兵的人即使能夠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也不能逞强好勝。
應當重視國家的經濟建設,增强國家的綜合實力,而不是窮兵黷武。
【原文】長古之善爲士者,必非溺①玄達,深不可志。
是以爲之頌:夜 奴冬涉川②。
猷 丌奴 四 ③。
敢④ 丌奴客。
丌奴懌⑤。
屯 丌奴 ⑥。
丌奴 ⑦。
竺能 以 者, 清⑧。
竺能 以 ⑨者, 生。
保此 者不谷 呈⑩。
[帛書《老子》第五十九章]【注釋】①溺,從水、弱,通“弱”(參見下文“骨溺 ”的“溺”),水性柔弱。
②夜 奴冬涉川:夜,帛書本作“與”。
從亦、月,夜晚,意指前途不明(宜小心謹慎)。
奴,通“如”。
冬,原字從夂、日。
③猷 ,丌奴 四 :猷,同“猶”。
,通“畏”。
,帛書乙本同,通“鄰”,從吅、文,似有責罵之意。
④敢:各本皆作“嚴”,楚簡《語從二》亦見此字,疑爲“嚴”省,意莊重、嚴肅。
⑤ 丌奴 : ,或通“遠”,從見,似指注目遠望。
懌,原字似“ ”形,《郭店楚墓竹簡》釋爲此,音“譯”,喜悅,心胸開闊、心曠神怡。
⑥屯 丌奴 :屯,本義指艱難,這裏意指淳樸、敦厚。
(右下部從臣,似有特別的涵義),通“樸”,樸素。
⑦ 丌奴 : ,帛書甲本作“湷”,通“渾”,意指水流緩慢,這裏似指人性格沉穩。
,從水、蜀省,即“濁”,混濁。
⑧竺能 以 者, 清:竺,從二、竹,通“孰”,誰。
,《郭店楚墓竹簡》釋爲“束”,帛書甲本作“情”,帛書乙本作“ (靜)”,暫讀“束”,疑爲“青”誤。
或通“靜”,意安定、停止。
,“醬”的古文,通“將”。
,帛書甲本作“余”,帛書乙本作“徐”,通“余”,意慢慢、逐漸。
⑨ 以 : ,疑同“庀”(音“痞”),像人侧身在山崖下,或指處在危險、惡劣的環境中。
,即“往”,意指運動、主動。
⑩ 呈: ,從立、尚,或通“尚”,似有立足、站立之意。
呈,原字似從口、土,疑爲“浧(古字又作‘ ’形)”省,意盈滿。
帛書本作“盈”。
【譯文】遠古善於行事的人,並不具備至虛、至柔的品性,卻能夠深入實際並達到很深遠的境界,深遠得一般人難以到達。
正因爲一般人難以達到他所到達的境界,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他的容貌:小心謹慎啊,他好像冬天涉水過河;猶豫啊,他好像害怕周圍鄰居的責罵;嚴肅啊,他好像賓客一樣;注目遠望啊,他心曠神怡;淳樸啊,他具有着樸素、謙虛的品質;沉穩啊,他好像混濁的水流。
誰能像混濁的水流那樣逐漸安定下來,他就會逐漸清靜。
誰能夠主動脫離危險、惡劣的環境,他的生命就會充滿活力。
保持這樣行爲態度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要旨】本章主要是對“有道之士”的描述。
【原文】爲之者敗之, 之者遠之①。
是以聖人兦②爲古兦敗,兦 古兦 ③。
臨事之紀,訢冬女怡④,此兦敗事矣。
聖人谷不谷,不貴難 之貨; 不 , 眾人之所 ⑤。
是古聖人能 萬勿之自肰⑥而弗能爲。
[帛書《老子》第二十七章]【注釋】① 之者遠之: ,“執”的異體字,掌握、固執。
遠,簡本丙相關章節作“ (失)”,通“失”,走失、失去。
②兦:本章節的四個“兦”字,在簡本丙相關章節中均作“無”。
③ :參照簡本丙相關字的圖片校正。
④臨事之紀,訢冬女怡:簡本丙中無“臨事之紀”。
“訢冬女怡(始)”則作“ (訢)夂(終)若詒(始)”。
臨,面臨、面對。
紀,開始。
訢,音“欣”,意或同“謹”,謹慎。
冬,通“終”。
女,通“如”。
怡,同“詒”,通“始”(參見下文“萬勿 而弗怡也”)。
⑤ 不 , 眾人之所 : 不 ,簡本丙、帛書本、通行本皆作“學不學”。
“ ”和“學”明顯不同,說明抄寫錯誤的可能性並不大。
,字形不同於簡本丙中“安有孝 (慈)”的“孝”,疑爲“教”省,在其它楚簡中也有此字,皆是“教”的意思,不能輕易地理解爲“學”或“效仿”。
,簡本丙作“ ”,從化、止,暫讀“化”,或指規範、方法。
各本作“過(對應前半句的‘學不學’)”。
全句意指教導人而不用過多地說教,重復眾人所用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