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产业生态规划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 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⑥根据生态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 力度,确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⑦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一章 产业生态规划
第二节 区域产业生态规划
目录
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分析 2.主导产业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三、产业发展目标与指标 四、产业发展规划
1.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2.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3.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区域产业生态规划
区域产业生态规划是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目 标,以产业生态化为主导而制定的区域产 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及其空间布局的规划。
⑤生态工业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⑥传统工业生态化改造与新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包括关、停、并转和实施生态化改造的企业和重点项 目、新建生态工业园区的数量、功能定位、产业链设 计等。
⑦保障措施与实施方案。
3.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 和方法,将旅游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 在空间环境上对旅游活动进行合理布局, 在规划方面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状况、特性 及分布、生态旅游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的临 界值、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生态旅游 区的保护条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 度等方面的宏观思路。
规划包括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社会经济状 况和资源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产业发展 趋势预测、规划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的确 定、初步规划方案的形成与评价、最终方 案的确定与实施等内容。
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分析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2)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分析 (3)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
2.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区域生态工业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循环经
济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对区域工业产业结构进行 优化和调整,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对主 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配置, 实施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建设产业结构 合理、功能分区明显、生产工艺先进、资源节约 利用、产品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生态化工业体系。
(2)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①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
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③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④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技术产业对经济增 长的带动作业。
2.主导产业分析
主导产业指处于领先地位,能引导和带 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与主导产业概念相 近的还有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等。主导产业 的判断要从其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大小和 综合竞争能力两方面进行。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1)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 ①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原则。 ②坚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原则。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④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 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⑤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原则。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综合评价区域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 基础条件。
②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预测市场规模,合 理确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③确定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生态旅游区 域和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④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的功能组合,统筹安 排资源开发与设施的关系。
⑤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 快速发展。
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相协调。
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
⑧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
三、产业发展目标与指标 (1)总体目标 ①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②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③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比较
区域生态工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②工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包括对工业发展阶段 的分析。
③工业发展定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及新 兴产业发展战略。
④区域生态工业建设规划指标的确定,包括经济效 益指标、节能减排指标、“三废”无害化合综合利用 指标、清洁生产指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指标等。
(2)产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
四、产业发展规划 1.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基本目标:
①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 用,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率高。
②注重对系统有机能的投入,减少化肥、农药及 不可再生能源的输入,保持系统输入输出的动态平 衡。
③系统结构稳定,抗逆性强。 ④经济有效、生态可行、技术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