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 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2、 论白话文运动的意义。 3、 评《学衡》派。 4、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有何启示?
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第五章 皖系军阀的衰败和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 2 学时
第一节 直皖战争瀑爆发 皖系的衰败 一 北洋政府的政权结构 二 直皖争夺的加剧 三 直皖战争爆发和皖系的失败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思考题: 1、 论袁世凯帝制与二十一条的关系。 2、 孙中山领导护国战争失败的原因。
3、洪宪帝制短命的原因。 4、民初教育有何特点? 第三章 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和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 2 学时 第一节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一 黎元洪出任大总统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二 “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 三 张勋复辟及其失败 四 皖系军阀统治权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 第二节 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 一 护法军政府成立 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二 护法战争的发动和失败 三 南北和谈及其破裂
思考题: 1、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 分析红军长征目的地的确定过程。 3、 论反对张国涛分裂主义的斗争。
4、如何认识西路军问题? 第十四章 国共军事对抗的中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学时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中国政局的变化
一 华北事变 二 国内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
9
三 一二九运动 第二节 抗日民统一战线的酝酿
第三节 北伐战争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5
二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三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思考题: 1、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 试析陈独秀等对北伐战争态度变化的原因。 3、 国民党“二大”的历史意义。 4、 戴季陶主义出现的影响。 5、 论国民党内的“迁都之争”。
6、论湖南农民运动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九章 北洋军阀割据结束 3 学时 第一节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的政局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十五章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文化和少数民族 2 学时
第一节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思想文化 一 国民政府的文教政策 二 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 三 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 四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五 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少数民族民族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 二 苏维埃区域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三 新疆内蒙少数民族的革命运动
一 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含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二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 三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 四 国共两党开始有限对话
第三节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 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 二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三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思考题: 1、 华北事变以后国内政治关系的变化。 2、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
思考题: 1、 论中国“参战”的得失。 2、段祺瑞何以能“毁法”?
2
第四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3 学时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 新思潮社团和刊物的涌现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众多西方社会理论的传播 三 《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对垒与论争 四 《学衡》派的主张 五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六 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一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 五四运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二 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之间的论战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四 工农运动的第一次高涨
思考题: 1、 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二七”大罢工失败的影响。 第七章 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 国民革命的兴起 3 学时
第一节 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 一 江浙战争 二 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和直系军阀的失败 三 奉系执政后的北京政争 四 段祺瑞重新执政和善后会议
第二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4
一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二 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 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平定商团叛乱
第十二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 2 学时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陷 二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 国民党实行“安内攘外”方针 四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五 伪满洲国的建立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 国民党强化统治的努力 一 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和长城抗战 二 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三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义举 四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化
思考题: 1、 评新生活运动与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2、 论“西化”问题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3、新疆内蒙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业绩。
10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场 3 学时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一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二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三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 中间党派拥蒋抗战 五 国民党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
5、广州革命根据地统一的意义。 第八章 北伐战争 3 学时
第一节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一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二 北伐的酝酿和蒋介石势力的形成 三 西山会议和国民党二大 四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国民党的文化转向 五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第二节 革命势力对直、奉联合政权的挑战 一 直、奉军阀重组反动同盟 二 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 三 反奉战争与“首都革命” 四 北京政权内的两派冲突 三一八惨案 五 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下编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8·12——1949·10) 第十章 执政初期的南京国民政府 2 学时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一 国民党实施“训政”和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二 编遗会议的流产 三 改订新约运动 四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 第二节 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一 蒋桂战争 二 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 三 约法之争 四 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 思考题: 1、南京政府的政制有何特点? 2、评改订新约运动。 3、分析约法之争的实质。 第十一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 3 学时 第一节 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前追述对陈独秀的处理) 二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 广州起义 四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第二 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一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二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第四节 民众抗战运动 一 民众抗日斗争的发展 二 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涨 三 华侨与抗日战争
思考题: 1、 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抗战方针。 2、 台儿庄大捷的意义。 3、 沿海工业高校内迁及其影响。 4、 评国民党的战时经济政策。 5、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6、 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方针。
7、论民众抗日斗争的业绩。
6、中国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原因。 第十三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 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2 学时 第一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一 中国苏维埃运动进入高潮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 二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三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四 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
第二节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北上抗日 一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二 红军长征 留守红军的游击战争 三 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及内部危机的克服 四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11
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 学时 抗日战争相持局面的形成
一 日本侵华方针的演变 二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三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四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 中共四大的召开 二 国民会议运动 孙中山北上和逝世 三 五卅运动 四 国民党统一广东和广东国民政府成立
思考题: 1、 比较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和段祺瑞的“善后会议”。 2、 第一交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特点和意义。 3、 论中国“四大”的理论贡献。 4、 论中国民众在五卅运动中的斗争策略。
第二节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一 太原会战失利 南京陷落 二 台儿庄大捷和武汉、广州失陷 三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五 沿海工业、学校内迁
第三节 敌后游击战场的形成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一 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 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展开 三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 四 中共党内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二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
8
三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 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思考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 2、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3、论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 4、 分析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措施。 5、 评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
7
三 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四 王明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第二节 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一 第三党 二 国民党改组派 三 人权派 四 乡村建设派 五 中国托派
思考题: 1、 论八七会议。 2、 中共六大的意义与不足。 3、 论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4、王明路线的实质及其影响。 5、评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二 各派军阀的明争暗斗 三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四 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五 武汉政府的继续北伐 六 中国共产党在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紧急时期的策略
第二节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结束 一 武汉政府的危机 七一五政变 二 宁、汉之争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四 奉系撤回东北 皇姑屯事件发生 五 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割据结束
3
一 华盛顿会议和列强侵华新格局的形成 二 直奉共掌北京政权和两系权力之争 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第二次北伐及其失败 一 南方军阀的内争 孙中山重建军政府 二 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三 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战争和陈炯明叛变
思考题: 1、 比较北京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结构。 2、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3、 陈炯明叛变对孙中山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附思考题) 四川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中国现代史课程用 上编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
(1912·1·1——1928·12·29) 第一章 中华民国成立 1 学时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一 辛亥革命前的世界与中国 二 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动 三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 四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体 五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北京 一 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二 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与民国政权的财政危机 三 袁世凯执政 中华民国迁都北京 第三节 袁世凯巩固统治和民初政争 一 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二 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 三 《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思考题: 1、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有何特点? 2、 评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3、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意义。 4、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的历史原因。 第二章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1 学时 第一节 洪宪帝制的建立
1
一 帝制的酝酿和“二十一条” 二 洪宪帝制的成立 第二节 护国战争 一 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 二 云南独立和讨袁战争的发动 三 护国战争的胜利进军 洪宪帝制覆灭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三 民初的文化教育 四 《新青年》创刊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4、南方军阀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倡导的“联省自治”有何区别? 第六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发展 2 学时 第一节 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一 众多救国方案的提出与尝试 二 中共二大召开 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第二节 民众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 “二七”大罢工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 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第三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军阀统治下少数民族 一 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引起的文化论争 二 收回教育权运动 四 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思考题 : 1、 国民党处理济南事件的得失。 2、 评陈独秀在大革命紧急时期的政策策略。
6
3、 评张学良“东北易帜”、 4、 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业绩。
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第五章 皖系军阀的衰败和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 2 学时
第一节 直皖战争瀑爆发 皖系的衰败 一 北洋政府的政权结构 二 直皖争夺的加剧 三 直皖战争爆发和皖系的失败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思考题: 1、 论袁世凯帝制与二十一条的关系。 2、 孙中山领导护国战争失败的原因。
3、洪宪帝制短命的原因。 4、民初教育有何特点? 第三章 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和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 2 学时 第一节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一 黎元洪出任大总统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二 “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 三 张勋复辟及其失败 四 皖系军阀统治权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 第二节 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 一 护法军政府成立 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二 护法战争的发动和失败 三 南北和谈及其破裂
思考题: 1、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 分析红军长征目的地的确定过程。 3、 论反对张国涛分裂主义的斗争。
4、如何认识西路军问题? 第十四章 国共军事对抗的中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学时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中国政局的变化
一 华北事变 二 国内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
9
三 一二九运动 第二节 抗日民统一战线的酝酿
第三节 北伐战争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5
二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三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思考题: 1、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 试析陈独秀等对北伐战争态度变化的原因。 3、 国民党“二大”的历史意义。 4、 戴季陶主义出现的影响。 5、 论国民党内的“迁都之争”。
6、论湖南农民运动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九章 北洋军阀割据结束 3 学时 第一节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的政局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十五章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文化和少数民族 2 学时
第一节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思想文化 一 国民政府的文教政策 二 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 三 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 四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五 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少数民族民族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 二 苏维埃区域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三 新疆内蒙少数民族的革命运动
一 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含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二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 三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 四 国共两党开始有限对话
第三节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 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 二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三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思考题: 1、 华北事变以后国内政治关系的变化。 2、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
思考题: 1、 论中国“参战”的得失。 2、段祺瑞何以能“毁法”?
2
第四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3 学时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 新思潮社团和刊物的涌现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众多西方社会理论的传播 三 《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对垒与论争 四 《学衡》派的主张 五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六 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一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二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 五四运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二 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之间的论战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四 工农运动的第一次高涨
思考题: 1、 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二七”大罢工失败的影响。 第七章 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 国民革命的兴起 3 学时
第一节 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 一 江浙战争 二 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和直系军阀的失败 三 奉系执政后的北京政争 四 段祺瑞重新执政和善后会议
第二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4
一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二 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 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平定商团叛乱
第十二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 2 学时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陷 二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 国民党实行“安内攘外”方针 四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五 伪满洲国的建立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 国民党强化统治的努力 一 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和长城抗战 二 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三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义举 四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化
思考题: 1、 评新生活运动与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2、 论“西化”问题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3、新疆内蒙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业绩。
10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场 3 学时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一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二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三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 中间党派拥蒋抗战 五 国民党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
5、广州革命根据地统一的意义。 第八章 北伐战争 3 学时
第一节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一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二 北伐的酝酿和蒋介石势力的形成 三 西山会议和国民党二大 四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国民党的文化转向 五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第二节 革命势力对直、奉联合政权的挑战 一 直、奉军阀重组反动同盟 二 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 三 反奉战争与“首都革命” 四 北京政权内的两派冲突 三一八惨案 五 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下编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8·12——1949·10) 第十章 执政初期的南京国民政府 2 学时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一 国民党实施“训政”和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二 编遗会议的流产 三 改订新约运动 四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 第二节 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一 蒋桂战争 二 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 三 约法之争 四 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 思考题: 1、南京政府的政制有何特点? 2、评改订新约运动。 3、分析约法之争的实质。 第十一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 3 学时 第一节 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前追述对陈独秀的处理) 二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 广州起义 四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第二 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一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二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第四节 民众抗战运动 一 民众抗日斗争的发展 二 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涨 三 华侨与抗日战争
思考题: 1、 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抗战方针。 2、 台儿庄大捷的意义。 3、 沿海工业高校内迁及其影响。 4、 评国民党的战时经济政策。 5、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 6、 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方针。
7、论民众抗日斗争的业绩。
6、中国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原因。 第十三章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 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2 学时 第一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一 中国苏维埃运动进入高潮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 二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三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四 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
第二节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北上抗日 一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二 红军长征 留守红军的游击战争 三 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及内部危机的克服 四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11
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 学时 抗日战争相持局面的形成
一 日本侵华方针的演变 二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三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四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 中共四大的召开 二 国民会议运动 孙中山北上和逝世 三 五卅运动 四 国民党统一广东和广东国民政府成立
思考题: 1、 比较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和段祺瑞的“善后会议”。 2、 第一交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特点和意义。 3、 论中国“四大”的理论贡献。 4、 论中国民众在五卅运动中的斗争策略。
第二节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一 太原会战失利 南京陷落 二 台儿庄大捷和武汉、广州失陷 三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五 沿海工业、学校内迁
第三节 敌后游击战场的形成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一 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 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展开 三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 四 中共党内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三十年代中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二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
8
三 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 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思考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 2、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3、论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 4、 分析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措施。 5、 评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
7
三 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四 王明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第二节 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一 第三党 二 国民党改组派 三 人权派 四 乡村建设派 五 中国托派
思考题: 1、 论八七会议。 2、 中共六大的意义与不足。 3、 论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4、王明路线的实质及其影响。 5、评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二 各派军阀的明争暗斗 三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四 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五 武汉政府的继续北伐 六 中国共产党在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紧急时期的策略
第二节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结束 一 武汉政府的危机 七一五政变 二 宁、汉之争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四 奉系撤回东北 皇姑屯事件发生 五 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割据结束
3
一 华盛顿会议和列强侵华新格局的形成 二 直奉共掌北京政权和两系权力之争 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第二次北伐及其失败 一 南方军阀的内争 孙中山重建军政府 二 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三 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战争和陈炯明叛变
思考题: 1、 比较北京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结构。 2、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3、 陈炯明叛变对孙中山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附思考题) 四川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中国现代史课程用 上编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
(1912·1·1——1928·12·29) 第一章 中华民国成立 1 学时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一 辛亥革命前的世界与中国 二 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动 三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 四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体 五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北京 一 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二 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与民国政权的财政危机 三 袁世凯执政 中华民国迁都北京 第三节 袁世凯巩固统治和民初政争 一 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二 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 三 《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思考题: 1、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有何特点? 2、 评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3、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意义。 4、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的历史原因。 第二章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1 学时 第一节 洪宪帝制的建立
1
一 帝制的酝酿和“二十一条” 二 洪宪帝制的成立 第二节 护国战争 一 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 二 云南独立和讨袁战争的发动 三 护国战争的胜利进军 洪宪帝制覆灭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三 民初的文化教育 四 《新青年》创刊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4、南方军阀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倡导的“联省自治”有何区别? 第六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发展 2 学时 第一节 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一 众多救国方案的提出与尝试 二 中共二大召开 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第二节 民众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 “二七”大罢工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 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第三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军阀统治下少数民族 一 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引起的文化论争 二 收回教育权运动 四 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思考题 : 1、 国民党处理济南事件的得失。 2、 评陈独秀在大革命紧急时期的政策策略。
6
3、 评张学良“东北易帜”、 4、 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