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合集下载

马原 第四章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原 第四章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基础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
命运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
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产者之间相互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贯穿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
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决定着 首先,私人劳动—G—W(生产以 为目的)
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表现出社会性质
商品拜物教
商 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克思称之为 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原因
其一,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 等同性只有采取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其二,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其三,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
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
教性质
制度困境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的不断运动, 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然被社会
主义制度所取代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盾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盾,是因为这⼀⽭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盾及其发展趋势。

⾸先,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的的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决定的。

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产者的劳动本⾝是私⼈劳动,⽽私⼈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的产品去同别⼈的产品相交换【交换中的⽭盾及交换所要解决的⽭盾---⼈与⼈之间通过产品进⾏交换---交换劳动---交换关系---】。

在这⾥,交换是解决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盾的唯⼀途径。

其次,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其他⼀切⽭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盾决定的。

【变⽣出其它⽭盾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商品使⽤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量的⽐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差别的⼈类劳动,才能进⾏量的⽐较。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

商品⽣产者的私⼈劳动⽣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因⽽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盾没有得到解决。

反过来,如果私⼈劳动⽣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盾得到了解决。

最后,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决定着商品⽣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得是否顺利,决定着⽣产者的经济利益甚⾄命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未完成的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首次公诸于众是()。

A:1927年 B:1844年 C:1932年 D:1888年答案:1927年2.当前中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两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马克思的理论要义的是()。

A:原初文本版 B:逻辑编排版 C:历史考证版1 D:综合编排版答案:逻辑编排版3.构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有()。

A:一个笔记本 B:三个笔记本 C:两个笔记本 D:四个笔记本答案:三个笔记本4.异化劳动理论体现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是()。

A: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 B: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 C: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 D: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答案: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5.异化劳动表现在()。

A: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 B: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 C: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 D:工人与工人关系上答案: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工人与工人关系上6.马克思认为克服异化劳动不能()。

A:彻底拒绝私有财产 B:平均私有财产 C:把工人变成资本家 D:积极肯定私有财产答案:彻底拒绝私有财产;平均私有财产;把工人变成资本家7.1844年时的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经常会借助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并结合黑格尔哲学展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阅读。

()A:错 B:对答案:对8.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每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A:对 B:错答案:对9.据考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个笔记应该记录着整部《手稿》中最主要的批判内容,却遗失了39页。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这样的论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呢?【理论分析】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简单商品生产。

所谓简单商品生产,就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跟雇佣劳动者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说明简单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而要把握这对基本矛盾,关键在于“交换”。

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前提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但同时这种简单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交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得不牵扯到所交换对象的需要,因而私人劳动也就具有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因此连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桥梁就是交换,也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而具体劳动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就包含了这一系列的矛盾。

而商品的生产是由私人劳动来完成的,但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私人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不能够发生交换,私人劳动就不肯被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

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存在于商品的拥有者中,只有通过交换,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够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够转化为抽象劳动,因此,要解决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必须先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问题。

马克思习题

马克思习题

一、马克思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3、从人类历史发展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马克思主义致力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

二、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及其方法论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关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适应新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动反映。

1、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实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四、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它们之间即对立又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例。例: 一只羊与两把斧头相交换,两把斧头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但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各不相同,不具可比性。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表现形式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 换价值的基础。
辩析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 没有价值。
❖ 正确。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人 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
❖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通常 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 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即劳 动生产率)成反比。——马克思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类别
商品数 量(个)
耗费时 间(小
时)
总价值( 万元)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1、商品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条件
❖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①价值量的决定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 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 的劳动时间

马原35个简答题参考答案

马原35个简答题参考答案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
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
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即使在一定条
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
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实践标准的
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
单击添加文本
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
?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8.述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2.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B )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 )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5.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D)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6.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的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的变化是(C)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7.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8.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D)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9.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深打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了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的根本原因(C)A.蔬菜价格放开B.蔬菜供不应求C.蔬菜价值在增大D.蔬菜运费增加10.把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方式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速度11.某资本家投入资本1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80万元,劳动力20万元),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商品价值130万元,其剩余价值率为(B )A.100%B.150%C.200%D.250%1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的(B)A.具体劳动而升值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C.抽象劳动而升值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13.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D)A.商品价值B.商品价格C.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1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5.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C)A.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1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价值如何增值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17.假定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是2000,剩余价值也是2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3000,这时社会总资本(B)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D.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1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D)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1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D)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C.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D.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2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A)A.分权制衡形式B.股份制形式C.“参与制”形式D.垂直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BC)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是同质D.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2.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ACD )A.商品本身的价值B.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C.货币的价值D.市场供求关系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的关系是(ABD)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4.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ACD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B. 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D.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ACD)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B.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C.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D.是使用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BC)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B.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7.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CD)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ACD)A.生产资本的构成B.平均利润率的大小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9.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是(AC)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BCD)A.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和方式B.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C.是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D.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三)简答题1.指出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答: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

(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

(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

(2分)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

(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分)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

(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

(2分)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

错误。

(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

(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

(2分)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

错误。

(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2分)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

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四)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四)

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是从⼩商品经济分化出来;⼆是从商⼈和⾼利贷者转化⽽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①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产者与⽣产资料相分离,劳动⼒成为商品;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中的历史过程。

②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是⽤暴⼒⼿段剥夺农民的⼟地;⼆是⽤暴⼒⼿段掠夺货币财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1、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有两个:⼀是社会分⼯的出现;⼆是⽣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

2、商品的⼆因素和⽣产商品的劳动⼆重性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现⼀定的社会⽣产关系,也就是⼈与⼈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②使⽤价值是指商品的有⽤性。

使⽤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第⼀,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第⼆,交换价值表现为⼀种使⽤价值同另⼀种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是本质,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劳动⼆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产商品的使⽤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同⼀劳动过程中表现在两个不同的⽅⾯,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①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商品的价值量是部门内部⽣产同类商品的⽣产者在竞争中实现的。

②商品价值量和劳动⽣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劳动的⽣产率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成反⽐,和使⽤价值量的变化成正⽐。

马克思-计分作业2(1)

马克思-计分作业2(1)

阶段性测验二一、单项选择题(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和尖锐,进而引发了系统性的社会危机。

(精英政治)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在第三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历私人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制之后,(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使得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工人阶级为了反对来自资产阶级的剥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革命觉悟的提高和组织性的加强,使社会主义胜利的(主观条件)日趋成熟。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向外输出民主,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中东地区战乱不止,许多国家政局动荡,宗教和政治派别冲突不断,致使经济凋零,民不聊生。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不断增加。

而且,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了高级职业经理人,这意味着(社会基层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一变化?(工人大会具有生产的最终决定权)对待经济全球化,应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马原35道问答题

马原35道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答: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3.简述唯心主义及其存在形态?答:唯心主义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篇与第二篇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篇与第二篇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狭义上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1他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2同时,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对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认识:1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经济发展趋势上呈现出必然性;2它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而应该从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得到发现和证明;3它还表现为经济规律具有重复性、普遍性和强制性4.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根本方法;2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重要方法;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紧密相关的辩证思维方法4马克思对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也非常重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解释概念: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3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4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5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形成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实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马哲政治经济学部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马哲政治经济学部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部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自然经济是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它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6、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7、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8、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消耗。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1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只能转移。

13、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能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14、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1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也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7、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8、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19、资本的技术构成就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022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2、“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段话出现在()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5、“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9、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1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1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4、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文艺复兴运动15、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二、多项选择题1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17、垄断形成的原因()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18、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A.一元论哲学B.决定论哲学C.坚持物质第一性D.能动的反映论19、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 )A.“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B.“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C.“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D.不同事物可以达到调和三、辨析题2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
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
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
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
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
多量的简单劳动。”

(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
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
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结论: 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
值量成正比,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 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1只羊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商品经济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
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品经济: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直接交换来进 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 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 二、货币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商品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1)三种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经济,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
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的经济形式。
劳 动 二 重 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
特定具体 形式
不同质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无差别人类 劳动
相同质 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 Nhomakorabea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 人们某种需要 的属性,是商 品的自然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
充饥
拍照
阅览
观看
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 具体形式的劳动,马 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品生产者的命运。
5. 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 —— 劳动量 —— 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
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