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教案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平和、安宁的农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全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诗情画意。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同时,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学会欣赏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学会欣赏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难点:欣赏词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农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清平乐·村居》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引出今天的课题——《清平乐·村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简要讲解词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清平乐·村居》,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词。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篇一」朝天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题4、古诗两首:《春晓》(第一课时)执教者肖萍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古、诗”等6个生字,会写“古、声”等5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投影、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

三、再读指导。

四、熟读成诵。

五、学习生字。

1、揭题。

2、解题。

小朋友们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春季)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上)1、自由读课文。

(1)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节再读。

(2)再读一课文,用“--”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个别读。

(3)齐读课文。

1、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2、指导读第一句。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4、把1、2句连起来读。

5、男女生分组读。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

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再读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要求画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检查自读,抽读生字卡片,指名个别读,齐读课文。

学生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师指导读第一句。

采用多种形式读句子。

指导读第二句。

分组比赛背诵,全班齐背。

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小组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老师巡堂指导书写。

表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能正确认读生字读音,读准课文的同学给予表扬。

鼓励,爱学习的学生。

鼓励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特别鼓励个性朗读。

表扬能背诵的同学。

表扬认真读生字、书写的学生。

小组互相展评。

投影好的作业。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 初读正音。

4. 体会节奏。

5. 比较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人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辛弃疾在农村的生活场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安排在第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注释和自己的努力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向往感,但可能缺乏实际的农村生活经验。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能够理解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3.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4.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难点: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2.引导法: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启发法:通过启发,使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展示诗的内容和意象。

2.准备相关的农村生活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农村生活产生好奇心和向往感。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清平乐·村居》。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诗的内容和意象,使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语言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感受诗的语言和节奏。

然后,让学生背诵诗,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讲解和提问,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7篇)《清平乐·村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教案吧。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公开课(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公开课(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宣威市文兴乡瑞庆村完小曾娅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中的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的描述“村居”的景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村居》,揭示今天要学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讲授新课1、和学生一起观察诗和词的区别(1)词比诗多一个词牌名;(2)词分上阙和下阙。

2、让学生读课题《清平乐.村居》,并让学生边读边想由题目想到了些什么画面?草长莺飞、有房屋、有稻草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指名读,指出多音字“剥”在文中的读音。

(2)接着再让学生读课文,强调“茅、檐、翁、赖”的读音,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茅(茅屋)檐(屋檐)翁(老翁)赖(无赖)(3)全班齐读,然后指出“吴音”的意思。

接着伴随音乐,全班再次读词。

吴音:指吴地方言。

吴地今指上海、浙江、苏南等地。

(4)图文结合,再读词,体会词的意境。

4、理解词意(1)分小组讨论,将不懂的字或词语划下来,全班一起讨论它的意思。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无赖”:文中指顽皮的样子。

(2)让学生找出本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字。

“喜”字(3)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让学生思考这句中最能体现小儿顽皮的字是哪一个。

“卧”字(4)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将“卧”换成“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些什么不同。

将“卧”换成“躺”就体现不出小儿子的顽皮。

(5)以问题“作者只喜欢小儿子吗?”引出大儿子和二儿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6)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品质。

专心致志、勤劳、认真、一本正经。

(7)作者除了喜欢三个儿子外还喜欢什么呢?由这一问题引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陶醉?接着同桌分别扮演“翁”和“媪”表演此情此景翁媪会聊些什么呢?陶醉的原因:生活美好,一家人相处很和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古诗文。

这是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农村景象。

全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的关键词有: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锄豆、织鸡笼、亡赖、相媚、醉里、吴音、亡赖、无赖、最喜、溪头、卧剥、莲蓬。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了解诗文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然后播放《清平乐·村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解释诗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茅檐”、“小溪”等,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全词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理解。

但辛弃疾的这首词在意境和表达方式上与以往学习的诗词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村生活的和平与美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欣赏古诗词的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农村生活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平乐·村居》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或黑板。

2.学生准备:预习《清平乐·村居》,了解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收集有关农村生活的图片或故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村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引导学生进入《清平乐·村居》的学习。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辛弃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乡村时所见到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意境,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此诗的意境深远,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诗中的一些字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生僻,需要重点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实例讲解法:针对诗中的生字词,进行重点讲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生字词、图片等。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然后引入诗人辛弃疾和他的《清平乐·村居》。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同时,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5分钟)学生跟读课件中的朗读音频,熟悉诗歌的韵律。

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4.巩固(5分钟)学生自行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境。

《清平乐__村居》第一课时教案

《清平乐__村居》第一课时教案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初步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村居”。

指名背诵《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词,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平乐yuè”(板书)。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辛弃疾的相关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留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课文。

3、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三、再读感知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1 、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哪些词句?集体交流,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插图和注释,思考:《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哪几句写景?那几句写人?他们分别都在干什么?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4、小结。

四、家庭作业1、背诵这首词。

2、结合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书上的插图。

3、收集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

清平乐 村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主备教师: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在读、背中感悟到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受到的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方法:自学读书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录音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课时编号:076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讨论读书方法:通过以前的学习,你们知道读一篇课文,要达到哪些要求吗?板书:读准、读懂、读好二、提示课题1、出示图,播放音乐(播放幻灯片课件)师:老师发现,大家好像有点紧张。

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吧!2、讨论图中所看到、感受到的内容我们来聊聊,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恬静、安宁、平静、平和、悠闲、舒服……)3、提示课题,出示课文4、让学生观察,词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唐诗有什么不同之处?(打开课本)三、学习课文1、教师范读下面请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词,请你仔细吨注意哪几个字容易读错,待会儿提醒一下同学注意,好吗?学生讨论:乐媪媚剥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学生评点3、去拼音,指名读4、学生自由读(看课本读)5、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切换播放配套光盘)6、讨论,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如江西、江苏一带在古时候都属于吴这个地方,包括我们这里也是,吴方言软软的,甜甜䚄,非常动听。

无赖:古今含义不同。

在文中是指调皮。

7、指导朗读怎么样才能读好这首词呢?学生讨论8、学生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9、音乐响起,让学生想读就站起来读10、齐读全文四、小结布置作业:课外搜集几首宋词,认真、有感情地读读,在班中召开一个诗词朗诵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清平乐村居》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色彩,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倾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境和人物形象。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意象。

二、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介绍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2. 教学内容呈现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清平乐村居》的内容,解释其中的词语和意境,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学的美感和情感。

3. 学生互动让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表达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看法。

4. 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清平乐村居》中的情感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5.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和意象,探讨作者运用文学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技巧,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度。

6.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课堂内容,让学生整理自己对《清平乐村居》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环节设计1. 情感热身通过播放美妙的音乐,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 重难点突破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3. 艺术欣赏安排学生欣赏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让他们感受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合之美。

4. 学习实践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情感体会和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提倡用文学语言表达内心情感。

四、教学评价设立小组讨论、个人表演等形式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其对古代文学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反思教学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案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案
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
“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
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
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
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
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课题
26、清平乐村居
课时数
2
第1课时
总课时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初步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介绍
古代文
学,导入
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
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
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并理解其中的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能够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并写下自己对这首词所描绘情景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古诗词的欣赏兴趣。

二、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达到熟读成诵。

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朗读和联想来感悟词中的美。

另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句,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预热气氛1. 视觉盛宴:课堂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生动的田园风光图片。

这些图片将展现宁静的村庄、葱绿的稻田、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间嬉戏的场景。

这样的视觉盛宴将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本课所描述的田园生活中。

2. 趣味互动:接着,我将与学生进行一个小游戏。

我会问:“同学们,你们猜猜这些图片中的景色来自哪首古诗词呢?"待学生猜测后,我再揭示答案,并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和《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意境,我还会播放一段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进入课文的学习。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置身于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这样的导入环节旨在通过视觉、听觉和情感的多重刺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古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或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例如:你认为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你在田园生活中会做些什么?你觉得田园生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田园生活,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评,以加深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写一篇短文或者画一幅画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教师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以及《清平乐·村居》组诗的特点。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的一个书香家庭,幼年学儒,饱读诗书,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的人生在金人南下之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宋朝皇帝南渡深深影响了辛弃疾。

绍兴末,辛弃疾聚众从耿京抗金,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

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

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

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

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

,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

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

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5、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在词的上下阕中有一样景物贯穿始终,它是什么呢?学生读词。

思考。

小结:在词的上下阕都有一条“小溪”,茅草房在小溪旁,草在小溪旁,大儿在溪东,小儿在溪旁……是小溪贯穿了整个画面,贯穿了整首词。

【点评】教者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画面的观察思考,然后了解到诗歌的画面主线是“小溪”。

勾勒出诗歌的基本线条。

二、借助简笔画,品味情景的色彩美。

师:刚才我们也已经了解到这首词是围绕小溪来写的,小溪是透明的,那其余的景色是有色彩的,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色彩。

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一双慧眼,发现这首词中的绚丽多姿的色彩。

学生根据学生读懂的地方,给简笔画配上色彩。

学生读词。

交流,相机出示
A、粉红色、白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相机解释:“吴音”“翁媪”“相媚好”“醉里”
师:“醉里”为什么是粉红色?
(2)指名理解这句词义。

B、黑色、绿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你从哪里看出有黑色的呢?小儿的身上为什么是黑色的?从“卧”字你还体会到什么?
(2)无赖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两个解释:(1)耍赖皮,不讲道
理(2)淘气可爱。

请从中选择一个。

(3)你从哪里看出有绿色的呢?
(4)指导朗读。

【点评】教者引导学生读词,从词中品味出情景的色彩。

在添加色彩的同时,整首词重点字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更重要的是使得这首词也变得生香活色,熠熠生辉。

三、放飞想象,联想场景的声音美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慧眼,发现这首词中的绚丽多姿的色彩,你们是否也有一对聪耳,那现在让我们在来听一听这首词中有没有美妙的声音呢?学生读词。

A、音美------------“醉”,从这个“醉”你听到了什么?
这老两口在喝了一点酒后,互相亲热地交谈,他们会说些什么?
(组织学生情景表演)
B、声美------------“鸡笼”,从这个“鸡笼”你听到了什么?
提供引子:当我们看见中儿在那里编织一只只鸡笼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
,仿佛听见了……
C、听了他们的交谈,你认为这里的“醉”还包含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而陶醉?
提示:联系上下文或看图。

交流:(1)风景美,环境好。

(2)家庭幸福。

(3)子女勤劳孝顺。

(4)老两口恩爱和睦。

(5)生活富裕。

(6)小儿淘气可爱……
D、想象画面,体验表达。

分组练笔,抓住色彩、声音描绘一下。

(提醒学生要抓住色彩和声音)
E、、指导朗读。

配乐朗诵。

【点评】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教者善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有色彩斑斓的画面,更有鸡犬相闻的农家乐声。

四、品读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
A、介绍作者。

辛弃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南宋爱国词人: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词让爱国志士热血沸腾。

由于各种原因,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是非常痛苦的,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他用自己的词写出自己的心声。

这就是他写的另一首词
出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B、这两首词一个是“醉里血战沙场”,一个是“”醉赏田园美景。

经历了征战沙场的将军,现在看着这安宁祥和的村居生活,感慨万千,他想——
C、酒不醉人人自醉。

眼前的村居生活不正是诗人的向往和追求吗?他怎能不陶醉呢?让我们来替作者表达一下心声吧。

【点评】这一环节,教者适时地链接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以词解词,感受到他博大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不仅仅是“醉里血战沙场”,为国家收复失地的豪爽,还包含“醉赏田园美景”,为百姓的恬静而惬意。

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总评:
本堂课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

教者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
一、利用表演,引生入境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者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
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二、拓展延伸,体会感情
教者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词,以词解词,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