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第三次作业行为主义心理语句翻译的困难
论奥卡姆关于心灵语言指代的困难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第12卷第6期2009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 f Hunan Unive rsity o f S cience&Techno logy(Soc ia l Sc i e nce Ed iti o n)V o.l12No.6Nov.2009逻辑今探论奥卡姆关于心灵语言指代的困难及可能的解决方法胡龙彪(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指代理论代表了中世纪逻辑理论的最高水平。
奥卡姆把心灵语言的指代作为语义分析的首要对象,并试图把自然语言的指代规则应用于心灵语言。
考察奥卡姆关于心灵语言的指代理论,并试图解决其中所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指代;心灵语言;自然语言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9)06-0029-05指代理论代表了中世纪逻辑理论的最高水平,而奥卡姆又是中世纪指代理论的集大成者。
作者讨论奥卡姆关于心灵语言的指代问题,试图解决其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 心灵语言的指代奥卡姆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文字或写出的语言(w ritten language)、话语或说出的语言(spoken language)以及心灵语言(m ental l a nguage)。
所谓心灵语言,即表达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相同的概念的语言,或者说,由概念结合而成的语言。
作为中世纪晚期最著名的逻辑学家,奥卡姆把心灵语言看做是语义分析的最重要对象,而心灵语言的指代则是对心灵语言进行语义分析的的核心内容。
奥卡姆认为,语词具有三种类型的指代,即人称指代(personal supposition)、简单指代(si m p l e supposition)与实质指代(m aterial suppositi o n)。
当一个命题的主词或谓词指代它所意谓的东西,因而被有意义地(sign ificative)使用时,这一词项就是人称指代。
所谓被有意义地使用,是指这个词仅仅指代其所意谓的东西,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词项的外延。
对许渊冲教授“三化”翻日译理论和“三之”翻译目的的思考
者思 念 友人 的孤 独 之情 。
再 如 以下 诗 句, “ 烟 花 三 月下 扬 州”
巴金 译 文 : 某 一 个 夜 晚 一 只 小 燕 子 飞 过 城 市
上 空 。他 的朋 友们 六个 星 期 以前 就到 埃及 去 了, 但 是 他 还 留 在 后 面 , 因 为 他 恋 着 那 根 最 美 丽 的 芦 苇 。 他 还 是 在 早 春 遇 见 她 的 , 那 时 他 正 沿 着 河 流 顺 流飞 去 , 追一 只黄 色飞蛾 ,她 的细腰 很 吸 引他 的 注 意 , 他 便 站 住 同她 谈 起 话 来 。
疯狂羹强戢蛹板2 0 1 4 年第2 期 ( 5 月号 )
宋 楠 张字超
( 1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 5 0 1 0 6 ;2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 昆明 6 5 0 1 0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
要 :本 文 基 于对 许 渊 冲 教授
( 林 家修 ,2 00 5) 。 以下是 “ 三 化 ” 翻 译 理 论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具
体 应 用与 体现 :
例如 李 白的 《 早 发 白帝城 中诗句 “ 两 岸猿 声啼 不住 ”, 许 渊冲 教授 译 为:
W i t h m onke y’ S s a d a di e us t he r i v er b a nks a r e
1 7 4C r a z y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e r s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一、原著《当代心灵哲学导论》海尔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心的概念》吉尔伯特·赖尔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行为主义》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二、研究期刊赖尔的行为主义心身关系论辩分析,刘超,心智与计算, Vol.1,No.2 (2007), 180-187三、问题以及代表人物1、主要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关于心灵状态的描述可以被翻译成关于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描述。
行为主义目标就是通过对心理概念的分析,否认有独立于生理的心理过程,否认有心理与生理、心与身的相互作用。
哲学行为主义者认为一个生物之所以具有心灵,不是因为它具有某种特定的私人要素,而是因为它能够从事那些表现其自发性和相抵复杂的结构的行为。
早期的心理行为主义者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被公开检查的东西才适合作为科学的课题,这样便将传统意义上的心灵状态排除在了科学的范畴之外。
行为主义认为心灵和有意识的经验之类的东西并不存在。
我们解释关于行为的事例时,无须假设不可观察的心灵的内在状态,而只需考虑引起行为的环境刺激。
行为主义者断言: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联结机制来解释所有的学习。
2、代表人物:1)、吉尔伯特·赖尔赖尔批评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他认为心灵是实在的假说根源于一个“范畴错误”“在这种表述中,关于心理生活的事实仿佛属于某种逻辑上的类型或范畴。
……但它们其实是属于另一种范畴。
”赖尔认为,“人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就是人心活动的方式……外在的种种智力行为并不是研究心的活动的线索,它们就是心的活动。
”也就是说有关心的所有概念都可以归于心的活动,即归于外在的种种智力行为。
心身之间的关系只是行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2)、华生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它们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华生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也就是“黑箱作业”。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部分答案缩小版2
1.合理情绪疗法:【原理】: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在 ABC 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 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程序】:①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②领悟阶段③修通阶段④再教育阶段【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
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
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2.合理与不合理概念的标准①合理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包含更多主观臆断的成分②合理的能使人保护自己,愉快生活在;不合理的会产生情绪困扰③合理使人更快达到目标;不合理会因难以达到而苦恼④合理的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烦恼;不合理的很难做到⑤合理的能阻止或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则情绪困扰时间长,而造成不当反应。
一、心理诊断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二、领悟阶段:主要任务是深入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信念,通过进一步解说和证明,是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非理性观念主要特征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一旦转向他人就一味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与表白型多话同时出现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非理性观念三、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
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是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心灵哲学一直是英美分析哲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异乎寻常地活跃和丰富。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哲学理论上人们发现了心灵哲学中的问题和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等其它领域的问题之间的深层次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对心灵各方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心灵哲学的繁荣。
本文的任务是以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为线索,对当前心灵哲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俯瞰式的介绍和讨论。
我将围绕意识、心灵内容、心灵形而上学、认知科学这四个主题来展开,对每一个主题,我在评介各种重要课题的同时,也在正文或注释中给出这一方向的代表性著作的文献出处。
【1】一、意识在当前分析哲学追求自然主义化的大环境中,意识在自然世界或者说是物理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就成了心灵哲学中至关重要的课题,其中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qualia)在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又是当前心灵哲学中的重中之重的焦点课题。
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是指我们在诸如看到红色时、尝到苦味时、感到疼痛时的意识感受的那种特定的现象感觉特征。
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相应的大脑的物理特性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疼痛这一意识感受特性就总是由大脑的C-纤维肿胀这一物理特性所引起的。
但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种关系只是由我们现实世界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可能世界中,一方面大脑C-纤维肿胀可能并不引起疼痛的感觉,而另一方面疼痛的感觉可能会被C-纤维肿胀以外的完全不同的大脑物理特性所引起。
因此我们通常的直觉是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在现实世界中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在本体论上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存在,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它们由这里的自然法则在因果上联系起来。
这种直觉上的理解和分析哲学的自然主义化进程是相冲突的,因为自然主义化的中心思想是认为每一种事物在本体论上都是自然世界/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在认识论上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
工作研究:研究英译汉中的心理干扰与视觉误差
研究英译汉中的心理干扰与视觉误差一、概述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碰撞。
既然有碰撞,翻译过程中就不免会出现交际障碍,这些障碍的出现有语言自身的问题,也有由于不同国家因历史渊源、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等因素造成的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
由此在译学界产生了很多关于文化翻译的讨论,比如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提出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以及有关异化与归化的轰轰烈烈的讨论。
这些都从文化层面将翻译推到很高的位置。
但在基本的翻译研究中,还存在隐形的、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在制约着译者的进步,不解决这些因素对译者的负面影响,译语则不过关,更别提文化层面的东西了。
这里所说的生理及心理因素,一为视觉,二为心理暗示。
二、视觉误差与文字一般人判断事实真伪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信亲眼所见,疑未见或间接获取的。
而这种判断标准往往会造成一种麻痹心理,忽略了观察中本应注意到的一些具体细节。
这种过于迷信自己眼睛和观念的做法实际就是固步自封的表现,这样的认知方式会造成在对原语阅读的过程中的视觉误差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疏漏。
具体到语言,语言文字中的惯性阅读造成的视觉误差取决于读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和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
任何人对自己熟悉的语言,尤其是母语都能做到一目十行,乐在其中;而对不熟悉的语言则字字纠结,苦不堪言。
比如,看到“天空”二字,我们眼前立时会出现日出东方或白云朵朵的场景;遇见“乞丐”一词,我们能够联想出一个个手端破碗,沿街乞讨的衣衫褴褛之人;而读到“圣诞大餐”几个字,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会有美味的烤火鸡。
同样,如果对一个句子的内容很熟悉,一旦看到结构或提示,就马上能够“脑补”出其正确的形态或余下的内容,哪怕与实际结构或内容有出入,如“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先鸭知”,因为大家对惠崇的《春江晓景》十分熟悉,所以这句话乍一看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读出来一定会按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顺序进行。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在近现代的哲学领域,心灵哲学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灵本质、意识和自我等问题的思考也日渐深入。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哲学中的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并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心灵哲学问题1.心灵本质的辩证在近现代哲学中,对于心灵本质的理解存在着多种观点。
某些哲学流派认为心灵是与身体分离的实体,即“心灵—身体二元论”。
而另一些哲学家则主张心灵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心灵—身体一元论”。
这种辩证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2.意识与自我的探讨意识和自我是心灵哲学中另外两个重要的问题。
意识作为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备受关注。
现代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逐渐揭示了意识的机制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哲学关于意识的质询。
自我则是心灵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心灵哲学和现代心理学中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1.心理学方法对哲学问题的启发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实证方法和定量研究工具为哲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心理学的实证结果可以为哲学家提供客观的研究材料和科学依据,使得哲学问题得以更加准确地被分析和解答。
2.对哲学问题的挑战与补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心灵哲学观点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例如,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视角否定了传统唯心主义的心灵观念,强调行为和环境对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同样,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研究也补充了传统哲学对于意识和自我的辩证思考,为心灵哲学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视角。
3.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对抗或取代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关系。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哲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也促进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三、心灵哲学问题与现代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方向1.深化心灵哲学问题的研究尽管现代心理学已经对心灵哲学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心灵哲学逻辑行为主义
心灵哲学作业
逻辑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你能就其中一个论题提出反驳吗?
这三个人的论证基本主张是,人的心理状态等同于行为状态。
其中赖尔提出了范畴论。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盒子中的甲虫论”。
我对“盒子中的甲虫”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比如说心灵这个词,在当下中国,因为只有这个词能够对那一团模糊的、抽象的存在命名,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表述为“我有一个心灵”这样的话。
但这样的语言是会产生误解的。
因为从语言上看,“心灵”等于“心灵”,所以人们会觉得人们的心灵是相同的或者类似的。
但其实这是把语言的相等转嫁到其对应物的相等上,是不合理的。
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那瞬间,你才知道你的“甲虫”到底等不等于别人的“甲虫”。
反驳:不可观测不等于不存在。
不能因为说无法证实人们的心灵是相同的或者同类的,就否认这种可能性。
也许当盒子打开,我们发现的都是一样的甲虫也说不一定。
行为主义心理学
新行为主义:①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②允 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 测③以操作主义观点解释中介变量
新的新行为主义:①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 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②把认知、思维看成 是积极、主动的过程③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2、巴甫洛夫的研究(重要的) 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
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 论
华生几乎全盘接受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方法,并用其阐 释自己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人和动物的行为,包括人的一切 智慧行为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同苏联政府的关系是困难的。他公开批评 1917年的俄罗斯革命和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他 写信给杀害和流放了数百万人的专制独裁者斯大林 表示抗议。他拒绝参加苏联的科学会议,以表达对 苏联政府的不满。尽管如此,巴甫洛夫一直可以接 到来自苏联政府的慷慨资助。他可以自由地从事研 究,而不受政府的干扰。
3、别赫切列夫的研究: 鼓励研究运动性条件作用;支持建立在反射学基础上的理论解释;
赞成客观心理学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曾经获得诺贝尔奖。 他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促进了联想主义的转变。 传统上,联想主义重视的是主观的观念,由于巴 甫洛夫的工作,联想主义转而开始重视诸如腺体 分泌和肌肉运动等客观、量化的生理事件。其结 果是,巴甫洛夫的工作为华生提供了研究行为, 并进而尝试控制和矫正行为的有效方法。
巴甫洛夫的坏脾气是非常著名的。他经常对他的发 脾气。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他严厉训斥 一个助手,因为这个助手的实验迟了10分钟,而那 个时候外面到处是枪声。街道上的枪声并不是借口, 不能允许任何对实验研究工作的干扰。
汉英翻译练习第三次作业感言
出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来翻译文章; 每次都进步一点点,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日积月累一定大有收货。
Keeptrying!!! (李霜 Group106E1A No.35 )What do I learn from this exercise: After reviewing my exercise, I came to know that not all of my classmates ' suggestion is useful or right; but it still helps me a lot, as in oreder to make sure whether they are right, I need to use some tools such as the dictionaryto check out it 26and that benefits me a lot.这次的练习中有许多的俗语, 很不好翻译。
通过这次的练习, 我学到了一些俗语的翻译方法。
懂得了翻译俗语要根据意思, 更要懂得巧。
(曾小燕 第一组 英A 42 号)每次翻译时间都不是很够,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 原来是在翻译期间, 查字典的次数太多。
碰到不是很清楚的都要查清楚, 这样时间就过的很快了。
还有对句子的 理解要在第一时间准确,语法没错,需要平时花一些课外时间多练。
刘秀平) 我对这篇文章的翻译最大的问题是词语的搭配错误,还有误译。
还有在改同学 的译文过程中, 我学到了很多, 为什么别人在某些地方能处理的那么好, 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总之,要多练。
熟能生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06英 1B 刘秀平 59 号 第 6 组)汉英翻译练习第三次作业感言2008-10-20对长篇文章的翻译一定要先通读全文, 这点很重要。
这对我们掌握全文的文体风 格以及应该用什么样的翻译语体来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翻译时要尽量翻译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有时候这种感情是藏在文字后面的, 并不是字面上所传达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心理三术之操纵术
用直言让对方明白,用暗示让对方知趣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环境,有时说话需要直来直去,有时则需要拐弯抹角。
想让对方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心意和意图,就要采用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当感到为难、不便、难以启齿时,含蓄和暗示就起到了巨大的威力。
如果爱就直按告诉他(她)有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姑娘,姑娘对小伙子也深表好感,但只是把这份爱记在心里,口上却始终难以流露爱情之词。
小伙子时不时地追问姑娘,是否喜欢自己,然而每次得到的答案不是沉默,就是含糊其辞,或者说一些“寓意深刻”的话。
当然这些话并不表示拒绝,但却让小伙子很是迷茫:她到底爱不爱我呢?爱情需要含蓄美,但更需要表白。
如果你的含蓄和沉默变成了对方的猜测和怀疑,那么这就不是含蓄,而是一种误解。
或许我们早已习惯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能太纵情,即使相聚别离,也会承受着某种压抑,不敢去热烈拥抱,更不好意思激情亲吻。
有很多夫妻,也许结婚已久,平静的生活已经成为习惯,每天可能会为生计而奔忙,会为所谓的理想而奋斗,彼此之间少了一些问候,少了许多关爱,而一些值得珍惜的浪漫与激情却荡然无存了。
所有种种,是不是和我们对爱不善于表达有关呢?爱清需要表达,对女人来说,她们不能不感觉语言的重要。
而男人往往不屑于说“爱”,一个已婚的男人更不愿轻易向妻子说“爱你’,这样的字眼,但是女人却总容易为这些语言而心动。
因为她需要确信自己处在被爱中,如果他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男人对她的爱意,她会很幸福。
如果她感受不到这种爱意,那么抱怨、怀疑与吵闹的情况就会不可趁免地发生,夫妻之间的裂痕往往由此而生。
有些人表达爱情十分简明、直率、不虚伪做作,大胆而毫无保留的向对方倾吐自己的感情,宛如那潺潺的小溪,泊泊而流。
一般而言,对性情直率、表达思想感情喜欢开门见山的人宜采用此法。
显然,对于交往比较深,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或者两人已经暗地互相倾慕,只需“捅破那层纸”的双方来说,直抒胸臆地表达爱情很省力,也别有一番趣味。
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中的“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
88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中的“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文 星 成都东软学院摘要:针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背景下的翻译“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5]的翻译认知模式,论文从翻译信息技术、术语工作、系统应用和翻译项目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简称CAT)让译者从传统的基于思维的翻译活动中得到解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并且对翻译之后译者的活动继续产生影响,创造出更新、更具活力的“第三种文化”,例如源语与译语多样化的形式及意义上的对等;译者将已有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专业知识整合,创造成清晰的,符合要求、符合规范的语篇;一些个性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应运而生。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第三空间;第三种文化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认知模式提出了区别源语及源语文化图式空间和译语及译语文化图式空间的第三空间概念,即译者的创造性空间;从理论上解释了翻译中多译本、重译本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颇具启示意义。
此外,在整合空间中,“由层创结构独立生成的文本,虽为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表征整合,但并非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第三种文化现象”[6]。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关注的是“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译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人工翻译的效率,保证人工翻译的质量,并能够管理翻译流程”[9],其核心技术是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
CAT 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表现,一是软件开发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从单纯的辅助工具,演变成了对整个翻译流程进行管理和支持的大型工具包;二是越来越多的CAT 软件开始具有网络化协同工作的功能,从在线分享术语库和记忆库,到实时翻译文稿编辑等,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三是翻译研究者对它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译者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模式在自己的创造性空间中不断地对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进行整合和完善,创造出更新、更具活力的第三种文化。
从”心灵哲学”到”语言分析哲学”转向
从”心灵哲学”到”语言分析哲学”转向如果两个人以上交流思想,各方只能以自己的经验、知识理解对方。
比如:人这一生酸甜苦辣很不容易啊…!这个“酸甜苦辣”对于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与80多岁的老头的感受就非常不一样,尽管语言、语调完全相同。
当然对于高官、平民、文盲、大学教授、操作电脑和种地的也很不相同。
这是说“我”只能以自己对“酸甜苦辣”的感受去“理解”别人。
哲学问题也差不多,当理解对方说出的真理、规律、本质…的时候,每个人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感受去理解的…这类由“意识”编造出来的“思想”首先是“看不到”的,它的“肉身”只是笔画、声音、形象。
这就看出,心灵之间的“言说”并没有“同一性”,一旦对方说出,听到者就以自己的理解歪曲了他者的“原意”…他说“我肚子很痛”,我可能说“我知道你肚子痛是很难受的…”。
这句话为什么是错的?就是我无法体验别人肚子痛的感觉,其实我是以自己肚子“胀痛”体会他人肚子”酸痛”的…同样,后人对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那些大概念…理念、范畴、绝对…的理解也是具有这类差异的。
近代哲学的式微,就是心灵意识不但不能保证有效交流,最大的问题这类概念中推演距离真实的”生活世界”越来越远了。
”没有私人语言”,因为无法交流理解。
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就是这类“心灵–意识”哲学,大伙往往围绕一个概念争论起来,争论好多年,还是感觉自己理解的对。
这个阻碍哲学进步的”拦路虎”必须排除掉。
现象学迈出第一步,在”意向性结构”中把所有”前见”毫不犹豫排除”(悬置);尼采对”我在”这个最坚实的”主体性原则”发起攻击–”这是虚构的;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弃置了能指符号”指涉”外在原型,但他还是认为”声音”比文字重要,文字只是声音的补充;罗兰巴特一开始就怀疑”言语”(声音),他把文字视为意义无限的符号;福柯认为是”文字”构造了世界,言语–“我”只是一个在关系网络中一个转瞬即逝的东西;德里达把西方传统哲学视为“言语…逻各斯”中心论,“文本之外一无所有”,他几乎把心灵哲学概念全部“改写”。
论交替传译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论交替传译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作者:种晓嵌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心理素质问题是交替传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概述了三个主要心理素质问题即不自信、无法全神贯注于翻译内容、遇到突发状况不知如何是好,并分别详细阐述了这三个问题的具体体现及应对方法,旨在为心理素质欠佳的译员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那些翻译水平过人的译员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好心理问题,从而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口译。
【关键词】心理素质问题交替传译应对方法如果把交替传译的全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它主要包括译者平时积累、预先准备、现场口译三个阶段,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好坏程度的决定因素。
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便成为了不可小觑的难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言谈举止不自信、无法全神贯注以及遇到意外状况时慌乱不知所措。
下面详细论述这三个主要问题的具体体现和应对方法。
一、言谈举止不自信及其应对具体体现:紧张和怯场是大部分人当众讲话、表演或成为关注核心时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
这时,人们会觉得心跳加速,四肢发抖,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更有甚者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只想快点结束这一切。
笔者本人就曾无数次体会到这种感觉---课堂上老师会随机提问或者同学们轮流发言。
当听到自己名字被点到的那一瞬间,真的会出现大脑空白,明明可以回答好的问题,就是不能如愿答出。
有时候说出来的话缺乏逻辑性,只是只言片语。
这些表现主要是不自信导致的。
应对方法: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既然能够出现在那样的场合,就说明我们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要清楚,没有绝对优秀的译员,每个人都可能出错,都可能遇到生僻的词句,不要怀疑自己的实力和翻译水平,要自信的走上台去,从容的言行举止会提升译员的整体印象,也会让听众容易宽容所出现的小错误。
所以,信心满满的表现会让自身水平更好的发挥,从而表现良好,也能收获更多。
《沉睡锁闭我的心灵》——诗歌的形式主义解读和翻译之三
《沉睡锁闭我的心灵》——诗歌的形式主义解读和翻译之三李屹【摘要】Wordsworth's poem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owing to its seemingly plain but masterfully elaborated language and profound meaning, has been commented by both scholars and critics. Adopting the poststructuralist stance, i.e. a text may have many interpretations and reading is misreading, this essay display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se differences affect translational decisions to be made. The so-called formalistic translation demands TLT keep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riginal form in the hope of retaining in the TLT a similar potential that may allow as many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as the SLT may do. The writer of this essay made his effor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principles in his translations included in this essay. The essay also includesa formalistic analysis of phonemic and rhythmic aspect of the poem to evidence what may get lost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oem.%华兹华斯的短诗《沉睡锁闭我的心灵》,在貌似朴素,宛若璞玉的外表之下,包含的是结构的天衣无缝和诗人独具匠心的音律安排,诗歌含义隽永,余音袅袅不绝,令人回味。
试论认识心灵的三次范式转换
作者: 沈学君[1];高新民[1]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2页
主题词: 自我认知;他心知;笛卡尔主义;行为主义;公开理论
摘要:在解决自我认知和他心知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对心灵的理解也发生了三次范式转换。
笛卡尔主义坚持心灵的私有学说,较合理地解释了第一人称权威性,但却无法确证有他心存在,更无法了解他心内容。
行为主义坚持认为认知心灵就是认知行为倾向,这样做,虽然使他心不再神秘,但又无法解释自我认知的种种难题。
公开理论,虽然坚持了心灵的公开性,较好地解释了第一人称权威性,但是无法说明如何认识无语言表现的心灵这一问题。
文章基于对三次范式转换的考察及心灵研究的最新动态,提出了要在自然主义框架内拓展心灵认知研究的观点。
翻译心理学考题
将下面的短文翻译成汉语,然后对自己的翻译过程(尤其是心理过程)进行点评和分析. Intersubjective reasonThe Enlightenment favoured a view of the universe structured in binary oppositions, the principal of which is the dichotom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is was an essential division that would enable a systematic and disengaged view of reality and would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ven though it was also highly stimulated by the latter. Other dualisms, such as that of the individual /society, and the 'We/They'dichotomy, based on race or ethnicity, for example, stemmed from the general idea of a necessary division and a controlling/controlled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where 'the distanc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 presupposition of abstraction, is grounded in the distance from the thing itself which the master achieved through the mastered'(Horkheimer & Adorno, 1972:13). Distance, abstraction and control are key elements in the contact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This objectifying attitude of the subject towards the object, which was previously described as instrumental reason, justified human control over nature, which is now very much contested by radical ecologist who view animals, plants and even minerals as subjects(Ferry,1992). Likewise, it has determined a descriptive type of knowledge about the object of research, either human or non-human. Consequently, a scientific analysis should imply a distant, disengaged, monological, objective and objectifying view of the object by the subject.Critical Theory, on the contrary, emphasizes the 'rootedness of our cognitive accomplishments'(Habermas, 1992:7), that is , the individual does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from society,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s interwoven with social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is socially produced. In sum, the subject-object type of epistemic relation is replaced by the subject-subject model (Hoy & McCarthy, 1994:87). Critical theorists reject both the atomistic concep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unilateral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mplied in a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and concentrate on the creative and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a subject-subject relationship.Although the concept of object disappears from the equation, this is not the only alteration because there is also an essential change in the notion of subject. The concept of a solitary subject which ruled the enlightened way of thinking is definitely overcome by the notion of a social subject, and this is not an idea exclusive to the Frankfurt School but an assumption that underpin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thought. Habermas identifies four 'themes'common to the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of this century 'in spite of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chools'which he designates as '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the linguistic turn, situating reason, and overcoming logocentrism'(Habermas,1992:8).The change in the subject is inherent in all these themes which refer to a reconsideration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to the move from the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o the embeddedness of reason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finally to the relocation of theory within practice. As Habermas points out, this is an evolution that has been developing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contributions of , among others, Nietzsche尼采, V ygotsky维果斯基, Bakhtin 巴赫金and Marx, to name just a few of the acknowledged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philosophic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Habermas expanded this idea in a particular way which is, eventually, more restrictive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normative and consensus driven.主体交互理性启蒙运动促进了二元对立结构的世界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哲学作业
2.心理语句翻译为行为语句的困难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心灵与行为之间真的具有某种逻辑关联吗?的确从整个社会历史的经验中人们总结出了很多看似一般性的结论,比如最简单的笑代表快乐,但这不代表这些结论是必然成立的。
以下列举几种反例:
第一:任何翻译都会面临的困境——不同语言体系间文字意义不对称。
比如中英名字的翻译,Jack翻译成杰克。
在中文中,“杰”和“克”都有其本身作为汉字的含义,同样Jack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有独特的意义。
所以“Jack”真的等同于“杰克”吗?未必。
不同语种的人们,即便学习了彼此间的语言,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彼此。
中文里的“冰箱”指英文中的“fridge”,这实际上是通过同一个物质而引导的粗糙的语言对应关系。
“冰箱”这个中文词从功能和形状上对此物命名,英文“fridge”却不等于“icebox”。
如果我只会英语,又如何能体会到“冰箱”这个命名的妙处呢?在这里可以很显然地看到,因为强行翻译的缘故,我们很可能就会将不同语言间真正重要的信息丢失了。
因此翻译或许能达到“知道”的程度,但却很难做到真的理解。
类比地,我们就可以想象心灵翻译成行为将会有多大的误差了。
第二:即使是同语种也还需要面对个体间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不同地域的人们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地域间的差别说明人类不是天生具有某些心理共性的。
因此我们也就不得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间认知水平、范围不同。
老师上课提的关于美洲豹的问题就是典型例子——如果我没有美洲豹的概念,如何向我传达S有关于美洲豹的信念,如何以S的行为术语,定义下面语句:“S相信北美洲没有原始美洲豹”?而另一个方面是,即使是具有相同认识水平、范围的人们,也存在着个体间定义的不同。
我把这种交流的误差叫做词汇的色彩。
随着我们的世界观逐渐成熟,对物体的认知也逐渐个人化,同样的词语在不同人之间色彩是几乎不可能相同的。
人和人的交流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想要用语句表达自己,他首先要找到与自己的感情对应的词汇和符号,另一个人看到时,则要把这些词汇转化成自己的感情、精神,因为各自语言的色彩不同,所以即便抛开个体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差异不讲,交流也还是会存在误差。
那么不考虑上述这些差异性呢?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三:如何翻译没有付诸实践的心理活动。
人们一定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吗?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会外部化。
一个人躺在床上天南地北的胡思乱想如何用外部行为来翻译?有人可能会说不论如何人总是要呼吸的,但这不代表心灵活动与这类物质反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呼吸只是人体为维持生命体征的必然行为。
或许又有人说思维总是伴随着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当然,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即使你能观察到神经元的反应又怎么样呢?你能通过这个来推断我心中真实想法吗?
第四:即使人们把所有想法都付诸实际,也存在着心灵与行为的不对称。
例如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超级斯巴达人以及演技超好的演员等等,他们能够隐藏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做出与自己真实感受无关甚至相悖的行为。
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对心身之间翻译真实性、可靠性的极大质疑。
第五:即便所有人的行为都忠实于他的心灵,也存在难题——心灵与行为两种“语言体系”间存在“多对多”这样的对应关系。
多种心理活动可以对应同一个物理行为,同一个物理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理活动。
比如,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扶着脑袋这个动作时,这个人可能的心理状态有:头痛、头晕、困扰、厌烦……又比如,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他可能有的身体表现有:笑容、笑声、脚步轻快、语气轻松……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境就很难总结出普适的心灵与行为间的翻译准则。
冷忠晓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