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近代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上海外滩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上海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其建筑风格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介绍外滩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各个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特点上海外滩建筑集中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欧式建筑风格:外滩建筑多以欧洲近代建筑风格为主,如哥特式、洛可可式、罗马式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2. 群楼式布局:外滩建筑群以高层、密集、连续的多层建筑形式展开,在上海市区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这种群楼式布局在外滩上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3. 石库门建筑:除了欧式建筑,外滩还有一些建筑被称为石库门建筑。

这些建筑多为两层楼房,外墙使用青砖,门窗大多使用木材装饰。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二、历史背景上海外滩建筑的兴起源于19世纪末的中外贸易。

当时,外国强国逐渐在上海开设领事馆、银行和商行,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开始在外滩地区兴建大型建筑。

随着贸易的繁荣,外滩建筑群逐渐壮大,成为了当时上海商业与文化的中心。

在20世纪初,上海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建与扩建。

以上海香港上海银行大楼为例,该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扩建,并成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之一。

除了银行楼,外滩还吸引了诸多国际公司和酒店的兴建,呈现出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面貌。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战争和动荡时期,许多外滩建筑被毁坏或废弃。

直到改革开放后,外滩才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并成为了上海市重要的文化、商业和旅游区域。

三、建筑亮点1. 外滩12号外滩12号,又称汇银广场,是最具代表性的外滩建筑之一。

它是一栋红砖洋楼,建于1923年,曾经是英国集团汇丰银行的总部。

该建筑风格结合了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的元素,给人一种庄重而富丽堂皇的感觉。

2. 明园外滩花园明园外滩花园是一座中式园林式建筑,建于1933年。

上海城市文化与Art_Deco_建筑

上海城市文化与Art_Deco_建筑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Art Deco与上海Art Deco 被译为装饰艺术派,又被称为“Moderne”(摩登),2以区别于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m”。

3这种在20—40年代非常流行的风格,充满独特魅力。

Art Deco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而是囊括如家具、灯具、钟表、织物、雕塑、海报、绘画、珠宝、商标、电影、服装、汽车等诸多领域。

Art Deco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20世纪建筑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Art Deco源于法国,诞生于1925年的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博览会,后风靡全球,对20—40年代的城市建筑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与高层建筑结合后,成为摩登时代的象征。

作为近现代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装饰艺术派”建筑的流行,与美国几乎是同步的。

4Art Deco建筑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主流,许多Art Deco风格摩天楼至今集思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公和洋行 1929年百乐门舞厅杨锡镠 1931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商业化—经济驱动、财富图腾Art Deco从一开始就与商业紧密结合,说商业性是真正推动Art Deco产生发展的核心因素。

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最繁荣的大城市,其经济地位和商业发展程度在中国首屈一指。

Art Deco风格在上海兴起的同时,上海高层建筑也迅猛发展。

貌似巧合,但实际上正是高层建筑在上海的兴起为Art Deco风格的流行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这一点与Art Deco风格在美国纽约等城市的发展历程很相似。

Art Deco风格一开始在法国诞生时,还主要局限于家具和室内设计,而当其流传到美国时,适逢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财源充足,国力鼎盛,因而掀起了竞相建造高层、超高层摩天楼的热潮。

“装饰艺术派”风格在遍地开花的高层摩天楼中找到了极佳的结合点,并成为纽约资本主义财富的雄厚实力象征。

这种高层建筑与Art Deco结合,产生一种非常适合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富有阶层炫耀其财富和实力的形式—被称为“商业哥特”(Commercial Gothic)的Art Deco摩天楼:强调垂直方向线条的向上高耸感觉,上部收分的形体,向上升腾的动势,神秘莫测又充满浪漫想象,从而营造一种精神上的压倒一切的主宰,被借用于“象征资本主义对人间财富的崇拜”。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2.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3.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4.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5.上海建筑的历史与未来意义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个缩影。

从开埠至今,上海的建筑经历了多次变革,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本文将带您走进上海建筑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以及当代发展趋势。

【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上海建筑的发展可追溯到19 世纪末,自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建筑风格。

20 世纪初,随着租界的设立,上海的建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如外滩的建筑群、南京路的商业街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六十年代,上海开始兴建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上海大厦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上海建筑风格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西方的古典建筑,还有现代的摩天大楼。

2.殖民地色彩:上海开埠后,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许多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如外滩的建筑群。

3.社会主义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兴建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等。

4.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众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

【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了上海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2.智能化建筑: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化建筑成为了未来上海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上海外滩是上海独具特色的一个地方,汇聚了多种风格的建筑,成为了著名的国际滨江建筑群。

随着上海的发展,外滩的建筑也在逐渐变化,但是其中的历史建筑和建筑风格仍然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游览。

本文将以外滩的建筑风格为主题,介绍其中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和建筑。

一、西洋建筑风格最典型的就是外滩23号,这座地标性建筑也是上海人民最为熟悉的建筑之一,充分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城市魅力。

它是一座由7座楼组成的建筑群,建于1924年至1925年间,高9层,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结合巴洛克和装饰艺术风格元素。

之后,又有其他典型建筑如江海关大楼、润园大楼等相继出现,这些充满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是外滩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近代派建筑风格近代派建筑风格是上海独特的一个建筑风格,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筑群的中心——外滩18号、19号楼,也成为上海的著名城市标志。

外滩18号和外滩19号篮球楼在建筑立面上都采用了垂直梁构造,而这在上海的建筑中相当罕见。

建筑的流线造型、展示性窗户以及水泥、钢材、玻璃等新材料的使用是其特点。

三、装饰艺术风格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在外滩的比重相对较少,也属外滩风格多样性的一种元素。

其中,外滩12号楼最具代表性,这座建筑于1933年落成,采用了强烈的法国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元素,如镶嵌玻璃和浮雕。

大楼顶部还有一个观景平台,顶部和玻璃窗上的彩色玻璃是建筑的主题元素。

四、现代主义风格随着时代的变革,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也不再是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这些近现代的建筑渐渐地普及了。

众多的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中,外滩27号楼就是值得一提的一栋建筑。

建筑外观风格比较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元素。

这种风格的设计在外滩是比较常见的,主要依靠线条和形式感进行设计。

五、总体建筑风格总体来看,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这里集中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新文艺复兴、重建派和装饰艺术等各类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集中展示了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

这个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一、近代建筑风格的展示1930年代之前,外滩建筑群主要以欧洲的建筑风格为主。

这些建筑受到西方殖民地影响,采用了浓厚的外国建筑元素,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式等。

例如,外滩利通大楼(Gutzlaff Signal Tower)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尖塔和窗户装饰都体现了这一风格。

另外一个代表性建筑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大楼,它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造于1925年。

这座建筑通过其宏伟的圆顶和大理石柱廊,展示了当时外滩建筑的豪华与庄重。

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外滩的建筑风格逐渐向现代风格转变。

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些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外滩建筑群中的有一支柱的建筑,如上海大楼(Shanghai Building)和浦发银行大楼(Bank of China Tower)。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现代主义的风格,以简洁和直线为特点。

它们的外立面常常使用镜面玻璃和金属材料来创造现代感。

此外,外滩建筑群还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

比如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和东方明珠电视塔(Oriental Pearl Tower)。

这些建筑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和创新,结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和形式。

三、交融与演变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使上海外滩建筑群呈现出了独特的景观。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历史的感觉。

这种交融和演变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城市的历史进程。

同时,这种交融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形象。

上海外滩建筑群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这里创造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
上海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风格: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最集中、最典型的城市之一,许多建筑融合了欧美各国的建筑风格,如西班牙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

在上海的滩区和外滩地区,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建筑,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大都建于20世
纪初期,是上海富有国际色彩的标志性建筑。

2. 水乡特色: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大量融入了水乡特色。

在上海的老城区,有许多具有水乡风情的建筑,如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弄堂、河道和桥梁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格局和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

3. 高层建筑: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高层建筑相继建成。

上海的高层建筑数量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的高层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外观,成为城市的地标。

例如,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等。

4. 历史建筑:上海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包括清代的古建筑、民国时期的大型公共建筑和近代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反映了上海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例如,豫园、上海博物馆和英记大楼等。

总体而言,上海的建筑特色是一个多样而独特的混合体,融合
了不同的风格和时代,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风格

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风格

上海近代建筑设计风格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其建筑设计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海派文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放与发展,各种建筑风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上海近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包括其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移民。

他们带来了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与上海本地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此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建筑师前来施展才华,为上海的建筑设计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风格特点1.中西合璧:上海近代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西合璧。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马头墙、坡屋顶、雕花窗棂等,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如拱形门、圆柱、壁炉等。

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也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

2.装饰华丽:上海近代建筑在装饰上非常讲究,注重细节和精雕细琢。

建筑师们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

例如,在外墙上使用彩色瓷砖、马赛克等材料进行拼贴,形成独特的图案和纹理;在室内则运用木雕、石膏线、壁画等手段进行装饰,营造出豪华而精致的氛围。

3.功能主义:上海近代建筑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也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师们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合理规划布局,使建筑既美观又实用。

例如,在商业建筑中,为了满足商业活动的需求,建筑师会设计宽敞的营业厅、便捷的货物流通通道等;在住宅建筑中,则会考虑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设计合理的房间布局和通风采光系统。

三、代表作品1.外滩建筑群:外滩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这里聚集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既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也有现代主义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滩三号、外滩十八号等建筑,它们曾是外国银行的办公楼,如今已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部 装饰则以 “船 ”的主题为主 ,把船的 内景 搬到 自己别墅里来 历史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 2 1 1 5
一 海 派文化的简述 、
罗兹 -墨菲在 《上海——现 代中国的钥匙 一书 中说过 ,“上
海近 百年 的发展格局是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研究上海近
代建筑风格就是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 ,因为建筑风格受到社会的各
方面影 响 ,包括经济文化 、历史、政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
晶。上海从 20世纪 10年代到 40年代以十年为一个时期 ,重大历
海派文化 的建 筑风格研究
— — 近代 上海建筑 风格
文 /顾思婕
建筑装潢 —— 67
现今社会流行 的复 古风 ,并不是 毫无根据 的 ,而是文化的一种 回归 ,是一种新的符合需求的 “复 古文化”。上海的文化与传统 的中国文化不太 相同 ,在 很大程 度上 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影 响 ,所 以提到 上 海文化一般也会联系到海派文化 。近代海派建筑作为反映上海历史的一个侧 面 ,对于它的研究可 以唤起公众对 于上海本土特色文化的关注 。
史大事件有 :10年代 ,中国进入 民国时期 ,政 局比较混乱 ,但是
上海受到 的影 响不大 ,所以一些 “大人物”选择在上海定居 ,这
时期租界发展得很快并开始越界筑路 。到了 20年代 ,则因为江
浙战争租界人 口迅速扩大 ,五卅运动后 ,越界筑路结束 。30年代 ,
上海 已经达到近代历史中最繁荣 的时期 ,中外商人等都陆续 在上 州 、宁波 更加 注重本土 的吴越文 化 ,香港 、广 州以经济为主 ,北
海定居 ,租界也 同时兴起 了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发生的淞 沪会 京是政治 、历史中心 。鲁迅先生 也曾针京派人士对海派文化的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摘要: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2.建筑风格特点3.代表性建筑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2.中期建筑风格3.晚期建筑风格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2.传承方式3.案例分析四、上海近代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文化影响2.经济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一、上海近代建筑史概述1.发展背景上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明珠,近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开埠、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等多个历史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近代建筑史。

2.建筑风格特点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也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早期建筑以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风格为主,中期建筑呈现出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特点,晚期建筑则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主。

3.代表性建筑外滩、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地标性建筑,都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

它们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成为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

二、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1.早期建筑风格上海的早期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

这些建筑奠定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基础。

2.中期建筑风格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

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等风格的中期建筑涌现出来,如新天地项目,成功地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3.晚期建筑风格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如上海展览中心,展示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崭新面貌。

三、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近代建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等。

同时,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使其焕发新生。

2.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修缮和维护,上海近代建筑的传承还体现在创新上。

如将近代建筑与现代商业、旅游业相结合,使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中国海派建筑风格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装饰艺术之花”。

它兴起于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达到了巅峰,现在仍然能在上海的老城厢中找到其痕迹。

海派建筑的历史海派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作为开埠后的外国列强租界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和中国移民。

这些人带来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上海成了实际上的中国首都,也加速了海派建筑的兴起。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海派建筑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城市化的发展,海派建筑逐渐式微。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海派建筑被毁坏或改建。

直到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始注重保护历史建筑,海派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修复。

海派建筑的特点海派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中西合璧海派建筑风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风格。

它吸取了欧洲建筑风格的精髓,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形式、色彩和细节的设计上,海派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繁复多样海派建筑风格繁复多样,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大门、窗户、栏杆和其他装饰用品都使用了华丽的图案和各种形状的线条。

这些细节处理展示了设计者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让建筑更具有艺术性。

3.创新和实用兼备海派建筑风格以其创新和实用兼备的特点而著名。

设计者们借鉴了西方建筑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又在细节处理和风格选择方面创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使得海派建筑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成为当时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寓意深刻海派建筑风格中,许多设计都寓意深刻,有着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象征意义。

比如,有些门的图案与家族生肖相关,有些门的门额上刻有寿星,有些屋檐的动物雕刻代表不同的含义。

这些设计元素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且传达了建筑主人的信仰、价值和文化底蕴。

上海海派建筑

上海海派建筑

上海海派建筑上海,这座东方现代化之都,矗立着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

其中,海派建筑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这些建筑带有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览上海海派建筑的魅力和特点。

海派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上海与外国文化交流的产物。

随着外国企业和移民的涌入,上海开始了一个快速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元素,形成了海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海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西式和中国式建筑元素的融合。

这些建筑既有西方建筑的直线和对称,又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庭院和屋顶。

例如,位于外滩的汉口路外滩22号大楼,就是一座典型的海派建筑。

它采用了红砖外墙和西式建筑的楼梯、大厅等元素,同时保留了中国式的宫殿式门楼,突显了中西文化的交汇。

海派建筑还注重细节和装饰。

许多建筑都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例如,位于虹口区的虹口公园內建有的郑振铎公馆,它独特的新巴洛克风格和华丽的雕刻让人过目难忘。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色彩、纹饰和图案的精心设计,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海派建筑中的庭院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这些庭院常常作为建筑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安静和恬淡的空间。

它们通常都有精心修剪的花草植物、流水和假山等,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

庭院与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让人们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除了以上特点,海派建筑还体现了上海人民对于现代化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那个时代的上海城市发展非常迅猛,建筑工艺和技术不断创新。

世纪之交,电气、暖气等设施开始在建筑中普及,使建筑更加舒适和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的追求也体现在建筑的功能上,海派建筑创新性地融入了商业、住宅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使之成为了一个城市生活的综合体。

上海的海派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更代表了一段历史和文化。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摘要:
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概述
二、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三、上海近代建筑发展历程
四、上海近代建筑代表作品
五、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对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全面梳理和总结。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近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及特点主要体现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在建筑风格上,上海近代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又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在建筑材料上,上海近代建筑大量使用了混凝土、钢材等现代建筑材料,展示了建筑技术的新成果。

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年至1919年,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建筑的起步阶段,主要是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和传播;第二阶段是1919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西建筑风格开始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第三阶段是1949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建筑的繁荣阶段,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使上海建筑更加多元化。

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外滩历史建筑群、新天地、上海展览中心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上海近代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上海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上海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近代建筑保护体系,包括立法保护、规划保护、技术保护等。

同时,上海还积极开展近代建筑的活化利用,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

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

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

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

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

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的概述2.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3.上海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融合4.上海建筑的未来展望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的概述】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从19 世纪末的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就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从最初的传统中式建筑,到20 世纪初的欧式建筑,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林立,上海的建筑发展史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壮大。

【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1.传统中式建筑:上海开埠初期,城市建筑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如石库门、弄堂等。

2.欧式建筑: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上海的建筑风格开始受到欧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欧式建筑,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

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一带,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

3.摩天大楼:20 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建筑开始向高空发展。

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这些建筑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上海建筑的历史与现代融合】在上海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是一大特点。

许多古老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新天地、田子坊等。

这些地方既保留了上海的历史风貌,又展现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

【上海建筑的未来展望】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未来上海的建筑将会更加多元化、智能化。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被广泛应用,同时,建筑与科技、艺术的结合也将成为趋势。

未来的上海建筑,将会是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城市景观。

总之,上海的建筑发展史是这座城市不断发展、变革的见证。

从传统中式建筑到欧式建筑,再到现代摩天大楼,上海的建筑风格不断创新,同时也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赏析近代建筑的风格 装饰艺术的“上海味道”(图)

赏析近代建筑的风格 装饰艺术的“上海味道”(图)

赏析近代建筑的风格装饰艺术的“上海味道”(图)和平饭店内部也完全采用ArtDeco装饰,与建筑外观交相辉映。

建筑被喻为石头的“史诗”。

赏析上海近代建筑的风格,就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感受上海近代文化的内涵。

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装饰艺术,曾经在上海这个亚洲城市留下许多流派中风格最为显著的建筑。

曾经的流行,也常常能在今天的建筑中有所流露。

即使现代如金茂大厦、时尚似新天地,其设计中仍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身影。

■今天的老房子,昨日的最摩登那些老的房子、老的街道、老的梧桐树,组成了上海的味道。

当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老房子却摩登、新潮着,最摩登的自然要数在欧洲当时也才开始盛行的装饰艺术建筑。

装饰艺术(ArtDeco)脱胎于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随着现代化与工业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们尝试寻找一种新的装饰形式,以契合当代生活特征。

1925年的巴黎博览会成为装饰艺术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不仅给这种风格确定了统一的名称ArtDeco,更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中国也参加了这场盛会。

作为一种风格,装饰艺术反对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主张机械之美。

设计师们从欧亚文化中汲取大量的灵感和元素,虽然起源于欧洲,但风格上的共鸣却在亚洲引起了极大反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作为“东方巴黎”闻名于世。

当时的上海是远东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商业的中心,也是享乐的中心。

其自由的资本主义和毫无节制的享乐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传奇,而这恰恰呼应了装饰艺术丰富的、激进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新的风格之所以能够迅速扎根这个城市,还因为它更多地象征了新财富的起源。

加上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导致这一时期对上海建筑影响最大的不再是欧洲的传统风格,而是装饰艺术中所包含的现代元素和精神。

装饰艺术对上海的近代建筑影响深远,使上海成为世界装饰艺术派建筑的中心之一。

维克多·沙逊是当时上海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买下大量土地,拆除19世纪的旧建筑,兴建一些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饭店、公寓、办公大楼等。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背景及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自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投 资者。随着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西方各国在上海兴建了大量的银行、保险、洋 行等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艺 术的融合。在文学方面,这些建筑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取景地,如《上 海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使得“海派”建筑风格深入人心。在历史 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开埠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 风格的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1、兼容并蓄: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文 化内涵。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点,如简洁、实用、高效等,同时 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精致、优雅、和谐等。这种兼容并蓄的建筑风 格,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
在建筑造型上,上海外滩近代建筑多采用高层、钟楼、穹顶等元素,体现了 西方建筑雄伟、高耸的特点。同时,运用石材、瓷砖等材料,使建筑呈现出厚重、 坚固的感觉。在建筑线条和比例上,这些建筑多采用简洁、明快的几何线条,以 及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比例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 涵
3、注重实用性: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以满足当时商 业和金融业的需求。许多建筑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如银行大楼、 商务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功能也非常完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 建筑水平。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建筑出版咼地《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既多元又宽容,城市从没有执着于单一的建筑风格,既表现时尚又重实际,既讲究符号又有深入的技术底蕴,既有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更有外来文化经地域化后的结晶。

本书超开究上海近懾^!^^与全面的著作之一,勾画了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全景。

全书近166万字,2515幅图片,系统阐述了上海近 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 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 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烽沏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 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

讨论上海近代 建筑恥,蓟寸建畅史演变的认识和反思,旨在郑时龄著研究上海建筑的过去,从而思考上海删的林M-U ««ISBN : 9787560884530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建筑出版高地《上海新城:追寻蔓延都市里的 社区和身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着手探讨并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

1985年上海市城乡建设规 划工作会议提出了多中心开放遵吉构的理念,并在1999-2020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中予以实施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仍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有关城市的话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

每年,超过1.5亿中国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工作或生活。

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上海农村城市化的飞 速发展,尤其是关于新城镇和新村庄的规划及建造。

这些已开发的试点新市镇,以西方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作品为蓝本,并调整为适应中国的规范 与标准。

如何引导城市化的方向,以便从根本上改善更多人的生活条件?富饶的农业用地如何得 到合理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的职责何在?这些都是本书积极探索并尝试 解答的问题。

[荷]畸利邸昭托格主编ISBN : 9787560852676同济大学出版社敬请关注同济大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出版社 天猫旗舰店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行走公众号同济大学出版社 德语APP 同济大学出版社微店。

耀华大街建筑风格介绍

耀华大街建筑风格介绍

耀华大街建筑风格介绍
耀华大街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是一条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1. 民国风格:耀华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如红砖外墙、欧式立面、尖顶、窗花等特点。

这些建筑承载着上海早期现代化的记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2. 洋楼建筑:耀华大街上还有许多洋楼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外资银行、商业机构等场所,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历史地位。

洋楼建筑常采用欧洲建筑风格,如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外立面通常采用石材装饰,突显着庄重和豪华。

3. 现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也逐渐在耀华大街上出现。

这些现代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展现了时代的风貌,例如摩天大楼、商业综合体等。

4. 文化遗产保护:在耀华大街上,还可以看到不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多为历史建筑,受到保护和修复。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展示了上海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

总的来说,耀华大街上的建筑风格多样,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和设计风格。

它们共同组成了耀华大街独特的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欣赏和体验。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概述二、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开埠后的租界建筑2.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3.1920-1930 年代的摩登建筑4.1940-195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筑三、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及影响1.建筑风格多样2.中西合璧的典范3.反映社会历史变迁4.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的影响正文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是一部关于上海自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建筑发展的历史,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

上海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开埠时期,那时的租界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20 世纪初的新式建筑开始涌现,这些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

到了1920-1930 年代,上海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摩登,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纷纷亮相。

而在 1940-1950 年代,社会主义建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

上海近代建筑的特点是风格多样,中西合璧。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欧洲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折衷主义、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

同时,这些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还对现代上海城市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如今,许多老建筑经过改造和保护,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上海的独特风景线。

总之,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建筑画卷,展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

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

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

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

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

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由于缺乏西方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这种影响又表现出很大的变形。

即使是在上海的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也成为西方建筑的变异。

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往往把这种变异称之为折衷主义。

实质上,这种折衷主义是一种对西方建筑的模仿。

同时,由于业主和建筑师的鉴赏力、设计能力、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别,必然会产生这种变异。

另一方面,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其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也会出现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出现这种折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又使这种建筑文化融汇成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不仅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有着早在西方文化进入上海以前就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

所以,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

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各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诸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1921-1923,今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大理石大厦(1924,今上海市少年宫)、麦加利银行(1922-1923,今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大楼)、法国体育总会(1924-1926,今花园饭店一部分)等;哥特复兴建筑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893以前);中国古典复兴的代表作如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中国银行大楼(1937)等,以及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商业建筑;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如有利银行大楼(1913-1916)、王伯群住宅(1934,今长宁区少年宫)、马勒住宅(1936,今共青团上海市委)等;二三十年代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使上海成为国际上这一风格的中心之一,其代表作有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沙逊大厦(1926-1928,今和平饭店)、中汇银行大楼(1934,今中汇大厦)、峻岭寄庐(1934-1935,今锦江宾馆中楼)、国泰大戏院(1932),以及许多遍布上海西区的公寓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则有毕卡第公寓(1934-1935,今衡山宾馆)、大光明大戏院(1938)、吴同文住宅(1935-1937,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许多花园洋房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地方风格的建筑,诸如英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日本式、北欧式、西班牙式的建筑,琳琅满目,遍及全市。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近2300万平方米的里弄住宅是上海在西方城市房地产经营方式下形成的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中西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的典型,建筑细部装饰用水泥、砖和石材大量模仿西方新古典主义纹样,这样一种建筑类型表现出十分独特的创造性。

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各种不同的风格纷纭杂沓。

猎奇与高雅、豪华与朴实、创造与炒作、游戏与艺术并存,其中有许多精品,也不乏庸作,既有创新也有折衷与拼贴。

从这些大量的作品中显现出上海的建筑乃至城市的风貌,构成了上海既和谐又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既有同质异构的一面,又有异质同构的一面,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能够创造未来的上海和上海人,其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的近代建筑与近代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建筑与城市的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城市建筑体系。

由于城市结构和城市肌理组织的特点,大多数的建筑都表现出以立面为主导,并与城市街道有机地结合的特点,十分类似于早期文艺复兴建筑与城市的总体关系。

建筑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也是建筑的空间延伸,从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城市空间。

上海的近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性,20世纪初的上海已经是国际建筑师的创作舞台,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并驾齐驱,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竞争。

他们所设计的一些建筑已经具有国际水平,同时在结合上海的特点方面又有所创新。

上海近代建筑的国际化是开放型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从模仿、追求到变异、转型,成为上海城市环境和谐而又矛盾的组成部分。

上海的近代建筑具有典型的历史化倾向,就像现实的世界建筑史展览,在这样一种历史化倾向的基础上又经过嫁接和转型,形成十分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

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既可以找到几乎是十分纯正的历史形式,但又同历史上的建筑一样,又不完全纯正,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拼贴和生成的建筑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

从古埃及的建筑、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柱式、拜占廷式、罗马风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上海的近代建筑也表现了广泛的地域风格。

其地域范围遍及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俄国式、北欧式以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有的从整体上,也有的只是在建筑装饰上体现了这种地域性风格。

上海的近代建筑几乎包罗了所有的各种建筑类型,从住宅、公寓、别墅、百货公司、办公楼、银行、学校、医院、游乐场、影剧院、火车站、邮政局、工厂到旅馆、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体育场、体育馆等。

上海的近代建筑采用了多种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出现了高层建筑。

在许多建筑上,体现了先进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成就,上海成为远东建筑技术的中心。

目前,上海的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已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之中。

依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列为: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13处。

其中与近代建筑有关的有五处:香山路中山故居、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兴业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外滩建筑群、邮政总局;②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计113处。

其中涉及近代建筑的有37处,另有优秀近代建筑61处;③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计175处。

其中外滩建筑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内,邮政总局也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

并拟定了待批的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137处,其中有一项与以前颁布的重复。

此外,还有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15处、纪念地点21处。

同时,近代建筑保护的范围也在扩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划定了以优秀近代建筑保护为主的11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从历史街区的范围进行保护:外滩优秀近代建筑风貌保护区;思南路革命史迹保护区;上海古城风貌保护区;人民广场优秀近代建筑风貌保护区;茂名路优秀近代建筑风貌保护区;江湾30年代都市计划风貌保护区;上海近代商业文化风貌保护区;上海花园住宅风貌保护区;龙华烈士陵园、龙华寺庙风貌保护区;虹口近代居住建筑风貌保护区;虹桥路乡村别墅风貌保护区。

此外,也正在对优秀的上海里弄住宅进行有计划的保护。

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一种全景式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像一部百科全书,像一幅历史的长卷画。

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由于资料的缺失,由于建筑的变迁甚至拆除、毁坏,或者变得无法确认,或者淹没在城市快速演变的环境中。

也有一些历史建筑在修复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的和历史的论证,而改变了其基本风格,破坏了比例关系,失去了原有的建筑艺术价值。

认识并发掘上海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用科学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研究上海近代建筑,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