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23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23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品污染或食品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食品安全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以确保医院食品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二、监测目标和范围1.监测目标:(1)医院内采购的食品:包括进货的肉类、蔬菜、水果、海产品、奶制品、调味品等。
(2)医院内餐饮部门提供的食品:包括医院餐厅、病房、门诊部等。
(3)患者饮食:监测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的饮食情况。
2.监测范围:(1)菌群监测:对食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群进行检测。
(2)重金属检测: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含量进行检测。
(3)农药残留检测:对蔬菜和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
(4)食品添加剂检测:对食品中的防腐剂、色素、增味剂等添加剂进行检测。
(5)食品中毒监测:对食品中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进行检测。
三、监测方法和频率1.监测方法:(1)菌群监测:采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将食物样本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孵育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情况。
(2)重金属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量食品样本中的原子吸收光谱来确定重金属含量。
(3)农药残留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4)食品添加剂检测:采用色谱法、质谱法等方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含量。
(5)食品中毒监测:采用PCR法、酶联免疫法等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样本中的致病菌进行筛查。
2.监测频率:(1)医院内采购的食品:在进货时进行初步检测,每批次至少进行一项监测。
(2)医院内餐饮部门提供的食品:每日对供应的主要餐品进行检测。
(3)患者饮食:每周对少量患者的饮食进行抽样检测。
四、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反馈1.监测结果的处理:(1)如果监测结果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食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处理措施。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1.背景和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的疾病。
在医院环境中,尤其需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方案旨在建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监测对象:医院食堂、住院病房、手术室等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直接相关的食品接触环境。
3.监测内容:(1)食品供应环节监测:对医院的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和监测,确保食品供应商的合法经营和食品质量安全;(2)食品加工环节监测:监测医院食堂的食品加工环节,包括食品原材料的检验、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等;(3)食品摄入环节监测:对住院病房、手术室等食品摄入环节进行监测,包括餐饮管理的卫生情况、食品消毒和贮存等;(4)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院食堂员工和医护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4.监测方法:(1)定期抽样检验:定期对医院的食品供应商、食品加工环节和食品摄入环节进行抽样检验,并送检至专业实验室进行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2)日常巡查:由食品供应、食品加工和食品摄入环节的责任人和相关人员进行日常巡查,督促食品卫生管理的落实;(3)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食堂员工和医护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意识。
5.监测频率:(1)供应商监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每年抽查2次;新合作供应商,每年抽查4次;(2)食堂加工环节监测:每月抽取不同日期和不同食品种类进行抽样检验;(3)住院病房、手术室等食品摄入环节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样检验;(4)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和宣传活动。
6.监测结果处理:(1)供应商监测:对合格的供应商和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记录和分类管理,维护合格供应商数据库;(2)食堂加工环节监测:对抽样检验合格的食品进行合格证明和记录,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追溯和整改,并立即停止使用;(3)住院病房、手术室等食品摄入环节监测:对抽样检验合格的食品进行合格证明和记录,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追溯和整改,并立即停止使用;(4)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对培训和宣传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培训和宣传内容。
2024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
2024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范文2024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针对医院内食源性疾病监测,需要按照以下方案进行执行:
1.建立全面覆盖的监测体系,包括对医院内各个环节的食品、餐具、厨房设备等的检测,确保全面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2.定期进行医院内食品和餐具的微生物学检测,确保食品安全符合标准,及时发现和排查潜在食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
3.严格执行医院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食品供应链,确保食品从购进到加工的各个环节符合卫生要求,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加强对医院食品加工人员的健康监测,确保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的人员身体健康,减少食品污染的风险,保障医院食品安全。
5.持续开展医院内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6.建立完善的医院内食源性疾病疫情应急预案,明确医院内部各个部门的责任分工,做好疫情爆发时的紧急处理和控制工作。
7.加强对医院内食品供应商的监督检查,确保供应商符合卫生生产要求,减少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
8.定期开展医院内食源性疾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院内部员工和患者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维护医院内的食品安全。
9.制定医院内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确保每个环节有详细的操作规范,降低监测工作的风险和漏洞。
第 1 页共 1 页。
2023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23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医院食品安全更加重要,因为医院服务的是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病患,他们更容易感染和受到疾病侵害。
因此,为了确保医院食品的安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制定一套完善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可行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以确保医院食品的安全性。
二、监测目标1.监测医院内食品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食品质量合格;2.监测医院内病患食品中食源性疾病的潜在致病菌,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3.监测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提出改进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监测内容1.食品原材料的检测:检测进货的食品原材料是否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致病菌等;2.食品加工过程监测:严格按照食品加工卫生标准,监测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操作人员是否佩戴口罩、手套,工作台面的清洁程度等;3.餐厅环境监测:监测餐厅内空气、水源、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检测项目包括细菌、虫子等;4.储存及保鲜条件监测:检测冷藏和冷冻设施是否符合要求,确保食品储存安全;5.食品中毒事件监测:对医院内食源性疾病的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并调查病例流行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继续传播;6.员工健康监测:定期对餐厅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包括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以及慢性病筛查等。
四、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食品、加工环境、餐厅等进行采样;2.检测方法:采用国家认可的检测方法进行样品分析,如PCR 法、光谱法、菌落计数法等;3.监测频率:根据食品种类、加工工艺和存储条件等因素,制定不同项目的监测频率,尽量做到全覆盖;4.监测机构: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完成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同时组建医院内部监测团队负责监测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五、监测结果处理1.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预警指标和监测指标;2.异常情况处理:对监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如出现重金属超标、菌落计数超限等,立即停用相关食品,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3.监测报告:按照规定,每季度或半年度向相关部门提交监测报告,并定期开展结果解读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学习、总结与分享。
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一、制定目的
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障职工和患者的身体健康,规范食品供应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对象
本方案适用于医院内部餐厅、食堂、卫生保健所、监狱医院、定点医院等单位;对于外来单位或商家,按照相关的监管法规和标准进行监测和管理。
三、监测内容
1.食品来源管理:保证采购食品符合法规和规范;要求供应商提供食品来源证明,确保所供食品的安全性来源。
2.食品准备与加工管理:保证食品加工工艺科学合理,操作人员健康状况符合规定;厨房操作记录齐全,操作规范详细。
3.食品保存与配送管理:保障食品冷链,确保食品保存温度符合要求;保证配送过程中食品质量不受影响,确保食品运输安全和卫生。
4.餐饮环境管理:确保餐厅内部卫生和通风、排气良好,制定周密的卫生清洁工作方案,并加强定期检查和维护。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一、背景和意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给人体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等多种病原体。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面监测和控制。
2. 任务:(1)建立监测机构和人员:成立专业团队,负责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2)建立监测网络:与相关部门建立密切合作,搭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沟通与交流。
(3)建立监测方法和标准: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开展监测工作:对食品采样、样品分析、疫情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疫情。
(5)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三、实施步骤1. 建立监测机构和人员:(1)组织专家团队:招募相关专业人员,组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专家团队,包括疾病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
(2)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监测和分析能力。
(3)配备设施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监测网络:(1)与相关部门合作:与卫生部门、农业部门、食品监管部门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作。
(2)建立信息平台: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共享平台,包括数据库、监测报告、疫情分析等功能,方便专家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3. 建立监测方法和标准:(1)制定监测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
(2)实施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目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收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掌握疾病负担,以利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
二、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共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二是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三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四是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死亡病例和流行线索。
1.监测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2.监测对象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等,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一)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二)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
(三)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3.监测程序(1)病例信息采集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其接诊病人属于监测对象时,应询问饮食暴露史,包括可疑食品名称、进食场所、购买地点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2)病例信息报送①医疗机构应在确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信息。
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对辖区内病例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每级审核并向上一级疾控中心上报信息的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
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汇总、分析辖区内病例信息。
并进行聚集性识别,发现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或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个工作日内向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背景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物或饮水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毒素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医院的医疗服务和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防控医院食源性疾病,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制定并实施监测方案十分必要。
二、目的制定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目的是全面监测医院内食品安全状况,发现潜在危害因素,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食品安全。
三、监测内容1. 食品供应商审核对医院内的食品供应商进行严格审核,包括食品质量认证、供应商卫生条件等,确保食品供应商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 食品采购管理建立食品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清晰记录食品来源、供应商、进货日期等信息。
对进货的食品进行检验,包括外观、质量、卫生状况等方面,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餐厅卫生监测定期对医院餐厅进行卫生检查,包括餐厅设施、工作人员的卫生习惯、食品储存和加工条件等。
监测员可以通过抽取样本,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4. 监测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建立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测系统,包括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可能与食品相关的疾病发生情况。
对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追踪食品源头,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扩散。
5. 建立溯源制度建立食品溯源制度,追溯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配送过程,确保食品安全。
监测员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对食品供应链进行监控,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和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四、监测方法1. 定期检查定期对食品供应商、餐厅以及相关设施进行检查,确定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 抽样检测抽取食品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如细菌数量、霉菌数量等方面。
对食品进行全面分析,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3.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五、应急处理一旦发现食源性疾病的疑似病例或者食品安全问题,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____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医院是治疗和照顾患者的重要场所,但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疾病在医院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势在必行。
二、制定目的1. 维护医院食品安全,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2. 实施全面、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
3. 提高医院食品供应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监测对象和范围监测对象:医院内所有涉及食品供应的单位、车间、仓库等。
监测范围:医院内的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存储环节、配送环节和就餐环节。
四、监测内容和指标1. 食品质量监测:- 对进货食品、原材料的质检,包括进行外观、气味、口感等感官指标的检测,以及常见的营养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检测。
- 对加工环节的监测,检测食品的烹饪温度、烹饪时间、食物照片记录等。
- 对就餐环节的监测,检测食品的温度、存放时间、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等。
2. 环境卫生监测:- 对食品生产、加工、存储、配送等环节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
- 检测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音、灭鼠、杀虫情况等。
3. 员工卫生监测:- 对从事食品制作和供应工作的员工进行体检。
- 滚动进行员工食品接触物的细菌、病毒等检测。
五、监测方法和技术1.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如使用光谱技术、PCR技术、质谱技术等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别。
2. 建立监测样品库,采集并保存不同批次食品、原材料的样品,供后期溯源和检测比对。
3. 建立快速报告机制,确保监测数据能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六、监测评估和结果处理1. 对监测出来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评估,根据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止供应、整改、追溯等。
2. 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 结果处理和改进部分,建议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处理和改进专家组,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推动改进措施的实施。
医院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
XXXX医院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一、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适用于我院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上报、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监测报告一、我院应当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制度,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组织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接受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工作,做好食源性疾病信息的登记、审核检查、网络报告等管理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信息。
二、首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当在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我院蓝蜻蜓监测上报系统上报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
三、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本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报告,对可疑构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当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报。
四、我院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任务,医院应当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的要求,对特定食源性疾病开展主动监测。
五、疾病预防控制科设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本单位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六、定期对食源性疾病个案卡进行汇总、整理。
七、名词解释:(一)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在时间或地点分布上具有关联,且有可疑共同食品暴露史,发病可能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病例:2例及以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有共同食品暴露史,且发病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八、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细菌性】12种。
【寄生虫性】5种。
【病毒性】1种。
【化学性】5种。
【有毒动植物性】7种。
【真菌性】3种。
九、本规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县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方案
县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这其中就包括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给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其主要的表现形势为散发。
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监测目的为掌握全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在全县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全年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随机监测,包括收集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记录、临床检验结果、粪便和肛拭标本。
三、监测方法(1)采样对象:由可疑饮食史引起的,具有一定感染或中毒性质,以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呕吐或全身不适的就诊病人。
监测(采样)对象以14岁以上人群为主(80%),同时兼顾1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婴幼儿(占全年总体采样监测对象的20%左右)。
(2)采样数量:全年任务数量为例。
首诊医生对以腹泻为主的主诉就诊者进行就诊日志登记,根据对上述采样对象确定的原则,随机对就诊者进行采样。
内科门诊、急诊、内1、内2、儿科要求为每月各例,中医科每月例。
2013年10月底完成。
(3)粪便采集要求:确立监测采样对象后,应嘱患者到指定的厕所解便,由医务人员用无菌棉签采取患者没有受厕所污染的新鲜粪便(如有脓血,则取脓血部分)3-5克(约花生米大小)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对于无法解便的患者或儿童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肛拭采样,即用无菌盐水浸湿后的棉签,由肛门插入直肠3-5厘米处采取,将粘有粪便的棉签,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
同时,由医护人员填写个案登记表。
采样后的保存液要置于急诊科专用冰箱内4-6℃保存。
24小时内由院感管理人员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四)质量控制(1)采样对象的确定要达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目标的要求。
(2)粪便采样部位及量的正确掌握。
2024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2篇)
2024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后所引起的疾病。
在医院中,由于长期住院患者的免疫力较弱,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更高。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2024年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以帮助医院及时发现和处理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一、制定监测流程和标准1. 设定监测指标:根据国家卫生标准和临床实践经验,设定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指标,包括食物卫生状况、食物存储与加工措施、餐具消毒情况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制定监测流程:确定监测的时间、地点和频率,建立监测工作的责任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建立监测标准:根据监测指标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合格、不合格和临界值的设定,以及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监测团队和培训1. 成立监测团队:由医院卫生管理部门、感控科、营养科、微生物实验室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监测团队,确保监测工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2. 进行培训:对监测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和方法的使用以及监测流程和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监测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
三、建立监测系统和数据管理1. 建立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2. 收集和分析数据:对各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监测指标和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风险点,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3. 数据报表和通报:对监测结果进行报表化整理和分析,及时向相关部门和职责人通报监测结果,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
四、风险控制和处置措施1. 风险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统计数据,对医院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和重点食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医院食源性检测的工作计划
医院食源性检测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 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确保医院食品安全。
2. 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工作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3.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工作内容
1. 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对象、频次和方法。
2. 建立监测样本收集、保存和检测的制度,确保监测样本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 加强医院食品安全管理,督促食品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
4. 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三、工作步骤
1. 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对象和频次,分解监测任务。
2. 建立监测样本的收集和保存制度,确定监测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方法。
3. 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疫情情况。
4. 加强对医院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食品安全隐患。
5. 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四、工作措施
1. 开展监测任务的分解,分配到相关部门和岗位,并建立监测工作台账。
2. 制定监测样本的收集和保存制度,确保监测样本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 加强对医院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食品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
4. 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并组织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5. 建立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疫情情况。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四条,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对医疗机构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一)监测主体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病例基本信息、病症与体征、饮食暴露史、诊断结论等。
(三)监测结果报告及要求L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时,应当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病例信息,最迟不超过2个工作日。
开展生物标本中致病因子检验且结果为呈阳的,应当在检验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补录检验结果和疾病名称。
2 .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同时注意留存相关病例的生物标本。
积极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门诊登记簿(表)和病历等相应诊疗记录。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报告。
3 .医疗机构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和报告, 不得迟报、漏报、瞒报,三级综合医院、其他三级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其他二级医院年度报告病例数分别不少于700 例、600例、500例、400例,一级哨点不少于240例(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病例数计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
4 .县级疾控中心应当每个工作日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病例和聚集性病例信息,对聚集性病例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应在核实结束后2个小时内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发现重要食品安全隐患、可能构成需启动应急预案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在核实后2个小时内报告。
5 .市疾控中心应当每个工作日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发现跨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的聚集性病例时应当组织有关县(市、区)进行核实,经核实认为可能与食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应当在核实结束后2个小时内向市卫生健康委和省疾控中心报告。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食品安全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尤其需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导致的疾病,其防控对于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并实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非常必要。
二、目标1.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2.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食源性疾病事件;3.规范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和标准。
三、实施步骤1.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的标准,制定医院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2.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卫生原理、食品中毒的预防、食品储存和加工的规范要求等。
3.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其中包括食品采样、样品送检、检测结果的分析等环节。
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食品抽样检测,对医院内部和外部供应的食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4.加强食品供应商管理建立和完善医院食品供应商管理制度,明确供应商的质量要求和食品安全责任。
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5.强化食品卫生监督医院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力度,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许可制度,定期对医院食品供应环节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食品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状况和操作规范是否符合要求。
6.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面对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医院需要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同时,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7.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实施效果评估定期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食品抽检结果、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等。
20XX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修改版]
第一篇:2016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医院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院自2010年即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每年都较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尤其是及时发现并报告的五彩冰激凌中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及狗肝中毒事件,为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事态发展,从而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贡献。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组长:成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办公室主任???(兼任)。
二、监测内容1、监测科室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医院2016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40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县区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县区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一、疾病监测的目的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品、饮水等途径感染机体的疾病,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及早发现、迅速处置食源性疾病疫情,加强对患者的救治和控制,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县区中心医院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包括社会群众和相关从业人员。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
1.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的类型和流行情况;
(2)食品卫生指标测试结果;
(3)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环节的卫生情况;
(4)食品加工器具、设备的卫生情况;
(5)食品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2.监测方法
(1)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检验,包括对食品中毒和食品污染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检测;
(2)加强监督检查,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严格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舆县中心医院
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了解我省食品安全现状,切实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结合我院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特制定我院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依据
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明确说明:“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第七章第一百零四条指出:“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
二、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三、领导小组
组长:吴玉峰
副组长:魏新社
成员:宋光明、王全兴、郭立军、张学睿、李伟、刘兰茹、王中阳、朱林、唐朝峰、田登利、王国民、代灿灿
2、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负责对食源性疾病诊断、必要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
感染管理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四、监测细则
(1)定义:
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2)重点监测科室:内科、儿科、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
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4)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监测包括病例信息监测收集和病例上报两部分工作内容。
食品安全风险
监测
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
测
食源性疾病暴
发监测
食源性疾病
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
负担调查
五、监测报告流程
⑴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后,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等上报感染管理科。
(2)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感染管理科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信息确认后,,在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3)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六、救治流程
(1)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医生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及时报告疾控中心。
(2)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现2 名或2 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
明的异常病例,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七、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2)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主动地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3)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严格奖惩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