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单及答案

合集下载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2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刘亮程学习目标: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感知信息的能力。

过程方法:唤醒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文本、老师及同学进行多重对话。

情感价值:觉醒家园意识,认识到故乡和人精神家园的的关系,建立精神家园。

学习过程:导入:一、走近刘亮程——知人论世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

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

2000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二、寻找生命的证据——整体感知1、回望故乡,作者对曾经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怎样的心情?2、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些事物有如此的深情呢?3、请具体说说哪些事物是今生今世的证据?4、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结合之前学过的文章加以回答。

5、作者想借这些证据证明什么?6、课文发第7小节说明什么问题?三、构筑精神家园——讨论交流7、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旧日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无家可归之感是否无可避免呢?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助解材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用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光、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

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

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与远近。

对我而言,它是精神与心灵的。

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移它。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苏教版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最后一篇选教课文。

刘亮程是位独特的现代散文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着他所生活的一个远离城市的边远的乡村一一黄沙梁,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构建起他独具魅力的乡村世界,堪称“乡村哲学家”。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读懂刘亮程,你也就领会了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研读能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力口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这种对家的情感。

3、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感情。

四、学情分析对于家园之思的主题,对于评点阅读的方法,学生应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缺乏人生历练和生命感悟的学生,面对着刘亮程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深藏不露的感情,充满理性的哲思,往往不能真正走进他的文本,走进他所营造的精神世界。

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激起相似的生活体验,加强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交流,学会运用评点法挖掘文章的内涵,真正理解作者把故土家园作为灵魂永远安放的精神栖息地的主旨。

在教学中,抓住“证据” 一词设计主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逐步进入文本深处。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准备资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导入上课前与同学聊聊,我们班有没有老家由乡下迁居到城里的同学?请问你老家还有没有亲人在生活?在你的记忆中,你对老家的哪些东西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学情预测: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家乡的风俗,比如白天从不关门;可能有生活物件,比如吃饭的圆桌方凳;可能有童年的趣事,比如捉迷藏偷番薯等等)这些东西见证了你曾经的生活,留下了你生命的痕迹,其实就是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亮程,一起走进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感受他对生命、对故乡的独特体验。

今生今世的证据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今生今世的证据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今生今世的证据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篇一:今生今世的证据练习题及答案解析苏教版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今生今世的证据)筑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páihuái)场院(chánɡ)辜负(ɡū)雨雪霏霏(fēi)...... B.旖旎(yǐ nǐ)欷歔(xī)翘首(qiào)安然无恙(yànɡ)..... C.悠邈(miáo)耄耋(màodié)谪居(zhāi)小人所腓(féi)..... D.牲畜(chù)骨骸(hái)搭讪(xiān)忐忑不安(tè)....提示:B项,“翘首”的“翘”应读“qiáo”;C项,“谪居”的“谪”应读“zhé”;D项,“搭讪”的“讪”应读“shàn”。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几个大苇坑)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之势。

(2)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3)……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A.浩渺惆怅如果/即使B.浩渺徘徊因为/虽然C.渺茫惆怅因为/虽然D.渺茫徘徊如果/即使提示: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计。

惆怅:伤感、失意。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也喻犹疑不决或事物在某一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第(3)句中,两处分别应填表示一般性假设的“如果”和表示让步、假设的“即使”。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几天气温突然降低,又加上雨下个不停,所以大街上熙熙攘攘,显得很冷清。

....B.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教育下,走出了“象牙塔”,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走上了革命道路。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今生今世的证据》知识梳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今生今世的证据》知识梳理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读前要热身★看《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淡得不着痕迹的悲伤无边无际地蔓延。

刘亮程将他居住的村庄写出了世外桃源的味道,甚至有点伊甸园的味道。

人和动物可以那么和谐且相通地住在一起。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心满意足地坐在空旷的田野上,平和地看着季节年复一年地走过村庄。

草长莺飞。

他像个旁观的哲学家一样守着那片温暖的土地。

他从来就不想离开他的村庄。

刘亮程的书像是在阳光中浸泡了很久,字里行间都是明媚的风。

可是在四下安静的时候,我总会看见眼前恍惚而过的忧伤。

就是在他直白而口语化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寂寞的音节。

他讲的故事很平淡,可是我总是莫名其妙地被感动。

——郭敬明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谁的人类》★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

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

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

他近年来的“村庄”系列散文,具有难以重复的特殊品质,同时也很可能达到了作者自身经验资源的极限。

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视野中保持和滋补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他所面临的考验。

——刘亮程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获奖评语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新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刻理解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2、学会对词语、语段的点评,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对词语、语段的点评,揣摩作品语言。

一、课前预习1、关于作者、作品《前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

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详细的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点,加强同学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师生以及生生沟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理解人与家乡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反复研读,以评点促进沟通,深化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教具预备:幻灯片教学方法:问答法、评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家乡:失去的家乡才是真正的家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家乡”,是“别处”确认了“家乡”。

他就是刘亮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他查找一番《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介绍①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全部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全部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②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终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长篇小说《虚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同学们应当都预习过课文,那么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你们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注1:难懂、哲理化强注2:《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显得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

假如说很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家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本文则越过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家乡的关系究竟如何,家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家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2)本文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关键词“证据”在文中指什么?提示:文章其次段和第六段末尾关键句注:①其次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详细指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铁钉等(物质层面,同学找并归纳特点)②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在这很明显指代的是物质层面的证据,那么内心生存指的是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今生今世的证据 学案(含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 学案(含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含答案)文本16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把握文本内容,突破难点。

2.审美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任务情境刘亮程曾说过“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以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思乡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1全文分为三部分,概括前两个部分的大意,填在图中处。

2作者认为故乡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处。

答案1证据是什么为什么寻找2生命的见证精神的归宿微任务活动一通读文本,把握内容1.本文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些“证据”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视这些事物为“证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整体上看,是指自己所怀念的生活过的村庄。

具体而言,从第1段看,指那些“曾经拥有的事物”,包括院墙.树.圈棚.炉灶。

从第2段看,指“那些熟悉的东西”,包括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朽木和铁钉等。

从第6段看,指旧房子.路.尘土.人.牲畜.风。

从第8段看,指大红公鸡.黑狗.一缕夕阳概括起来,作者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所谓的“证据”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

2作者之所以将这些事物视为“证据”,是因为它们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承载着“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

2.作者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在作者的心目中,“故乡”意味着什么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原因“以往的生活”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以往的生活”找不到依凭,而人的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心的生存”就会产生空虚和漂泊感,“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识记字音、近义词和与作者有关的知识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0分)打夯.()一缕.()瘸.腿()抹.杀()转弯抹.角()抹.布()拆.毁()烟垢.()门框.()悄.无声息()圈.棚()烙.印()省.亲()执拗.()迄.今为止()粗糙.()恍惚.()咀嚼.()嘹.亮()舐.犊情深()2、近义词辨析(8分)冲刷:____________ 领略:_____________等待:______________ 沉寂:_______________冲洗:____________ 领受:_____________等候:_____________ 沉默:_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12分)刘亮程,生于1962年,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_____________”。

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2.文章富含哲理,仔细品味,理解课文。

二、学习过程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2、问题设置⑴请同学们用速读的方式,划出哪些是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⑵你能否通过声音把作者蕴涵在这些证据背后的情感恰当地达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3.2.2今生今世的证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3.2.2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预习] 40分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20分)打夯()一缕()瘸腿()抹杀()转弯抹角()抹布()拆毁()烟垢()门框()悄无声息()圈棚()烙印()省亲()执拗()迄今为止()粗糙()恍惚()咀嚼()嘹亮()舐犊情深()2、近义词辨析 (8分)冲刷领略等待沉寂冲洗领受等候沉默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12分)刘亮程,生于1962年,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_____________”。

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巩固测评](6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5分)A浩渺桎梏皓月当空明察秋毫 B澄澈田塍称心如意游目骋怀C嗜好狭隘苦心孤诣浮粪四溢 D渗浸觐见噤若寒蝉加官晋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5分)A功夫工夫留恋流连忘返 B苍茫仓皇苍海桑田苍翠欲滴C嘹亮燎原瞭望潦草 D骨骸弹劾言简意赅垓心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5分)(1)即使墙皮全掉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不到的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东西告别。

(3)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 得一干二尽。

高中语文 3.2.2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2.2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三、【学法建议】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对战争的反思。

四、【资料链接】伯尔,1917年出生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在那里他度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受“废墟文学”先驱博尔歇特的影响,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总统抬棺。

五、【自主学习】1.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开端(开头—§15);“我”负伤:被送入战地医院,等待救治;发展(§16—§45);“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母校,伤势如何;高潮、结局(§46—§53):“我”确认:失去双臂和右腿,真在母校。

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

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获奖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获奖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获奖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获奖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2.了解文中对场景进行细致描写、个性化表现的方法。

3.提升家园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形象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一、自学引导1.走进作者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这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自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著有长篇小说《虚土》,诗集《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集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把人刮歪》《站在黄沙梁边上》等。

2.基础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烟垢()骨骸()瘸腿()打夯()悄无声息()划痕()圈点()牲畜()畜牧()拐弯抹角()3.文本浅层初探(1)若干年后,作者远离故土,移居他处,他驻足远眺,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作者在回望(寻觅)什么?(快速阅读第1、2自然段)明确: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2)作者在第3自然段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快速浏览文章主体部分(2-8段),说说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具体有哪些。

(摘录相关词语)明确: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大风刮、大鸟叫、瘸腿男人追、大榆树、榆木桩、月光……旧房子和路、尘土、村里的人和牲畜、大风、土坑、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夕阳……一言以蔽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成了我们生存过的证据。

故乡接纳了最朴实,最原始,最自然的自己。

(3)毫无疑问这些“证据”作者都曾经历过,但作者却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快速浏览4—8自然段,摘录原文语句)明确:这些东西都消失了不存在了。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设计与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设计与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设计与答案[学习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预习] 40分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20分)打夯( ) 一缕( ) 瘸腿( ) 抹杀( ) 转弯抹角( )抹布( ) 拆毁( ) 烟垢( ) 门框( ) 悄无声息( )圈棚( ) 烙印( ) 省亲( ) 执拗( ) 迄今为止( )粗糙( ) 恍惚( ) 咀嚼( ) 嘹亮( ) 舐犊情深( )2、近义词辨析 (8分)冲刷领略等待沉寂冲洗领受等候沉默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12分)刘亮程,生于1962年,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_____________”。

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节,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巩固测评](6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5分)A浩渺桎梏皓月当空明察秋毫 B澄澈田塍称心如意游目骋怀C嗜好狭隘苦心孤诣浮粪四溢 D渗浸觐见噤若寒蝉加官晋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5分)A功夫工夫留恋流连忘返 B苍茫仓皇苍海桑田苍翠欲滴C嘹亮燎原瞭望潦草 D骨骸弹劾言简意赅垓心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5分)(1)即使墙皮全掉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不到的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东西告别。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3.5 今生今世的证据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3.5 今生今世的证据 导学案1

今生今世的证据【理论支持】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创设适切的阅读情境。

建构主义特别重视“阅读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铺垫、预热、浸染。

教学中要反复研读,学会运用评点的方法,深入地品味、理解文本。

体味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揣摩文章形象的语言。

难点:品味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烟垢.()骨骸.()瘸.腿()打夯.()悄.无声息()划.痕()圈.点()牲畜.()畜.牧()拐弯抹.角()二、作者简介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著有长篇小说《虚土》,诗集《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集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把人刮歪》《站在黄沙梁边上》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有《今生今世的证据》。

三、文本解读我们的村庄——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位蛰居穷乡僻壤多年,甘受寂寞,以智慧的火光执著耕耘在自己的家园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它还在于,它也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幸福的境界,一种独特的阅读新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讲导学单
高中语文沛县张寨中学朱广响
活动目标
1.反复研读评点,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活动方案
一、课前活动
1.查阅刘亮程的相关资料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2.阅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划出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段落,思考作者的情感。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夯.()横杈.( ) 抹.( )杀圈.( )棚一缕.()烟垢.( ) 转弯抹.( )角墙圈.( ) 瘸.()腿抹.( )布
活动二:自主评点,探究交流
1.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呢?作者拿这个证据想证明怎样的生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文中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
3.作者认为以往的生活需要证明吗?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如果以往的一切证据都消失了,故乡还在吗?
5.如何理解第6节中的“内心的生存”?
6.作者在最后一节写道:“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这句话有何含义?
7.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三、课后活动
1. 总结本专题学法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3. 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在你十几年的生活中,哪些是最值得你回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同学做个交流。

《今生今世的证据》参考答案
二、课堂活动
活动二、自主评点,探究交流
1、提示:文中第3节最后有一句:“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这些”指第1、第2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

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2、提示: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3、提示:需要证明。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4、提示:大家知道,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

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什么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5、“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

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6、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

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

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7、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

这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
道理所在。

三、课后活动
1.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

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

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语言、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

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

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