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评委版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夜晚景色的图片或讲述一些关于夜晚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以及《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
(三)阅读和理解(15 分钟)1. 学生自行阅读《荷塘月色》,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内容分析(15 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荷塘月色》的内容,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五)艺术特色分析(10 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什么特点?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六)体会作者情感(10 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让学生通过朗读、绘画等方式,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总结(5 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荷塘月色》的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描述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荷塘月色评课稿(通用6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通用6篇)荷塘月色评课稿1备课思路:考虑到高考改革全国卷的题型特点,现代文阅读对散文的考察比较淡化,加之这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第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又是经典名篇,所以在设计这个课例时,主要想按照“品味画面——体味情感——达到共鸣”的思路来引领学生进行经典散文的探究阅读。
评课:xxx老师: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经典散文阅读值得肯定,在要求学生“读”文章,深入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2)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注重方法性的指导,教会了学生从抓关键句和感受画面、品味意境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xx老师:1)本课围绕散文的经典性展开教学,条理清晰。
第一个问题“一个xxx 的夜晚”设计得很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
2)画面的`鉴赏比较深入,能抓住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去引导学生鉴赏,体现了散文的美。
3)情感的共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完成了情感教学目标。
4)老师在提问时指向性不太明确。
xx老师:1)以“朗读——赏析语句——景语情语——主题”为思路展开散文教学值得肯定xxx老师:1)认同教学目标,通过此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感受散文情感的时候,老师在未教之前学生就已经会从抓关键句和景物画面的角度去把握情感了,最后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什么样的景语对应什么样的情语。
3)最后一个环节——话题的共鸣,设置的问题有点类似心灵鸡汤,而跟这篇散文本身没多大关系,能不能再换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散文教学的统一性。
荷塘月色评课稿2讲完课后,两个校领导,和几个组内老师参与了评课,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庆幸能够赶上这个年级班子。
尤其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充溢着正气而且很务实的的一个集体。
每次评课,大家都能够“献言进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切都为了上一堂更好的课,让每个人都有进步。
这次当然也如此。
由教务处副主任徐老师主持,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陈老师发言,陈老师面部肌肉缺少变化,他的笑是很难看到的,有时也笑,但你只能从他张开的嘴和大张的拍打在一起的双手看出他是在笑,你要想在他的脸上看出个蛛丝马迹是很难的。
《荷塘月色》教案(市级说课比赛特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2. 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难点: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感知,品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鉴赏美景和语言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与荷花有关的散文。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国,荷花自古是纯洁、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
在以往的古诗词中,荷花也是诗人们笔下的宠儿,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描写荷花的优美词句吗?比如:……(学生回答)【资料:战国诗人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的高洁,喻自己的品格。
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
这段描述集中表现了荷的品质。
】可以说没有一种植物像荷花这样在精神上被赋予圣洁的光环,在文化上被赋予深刻的内涵。
那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37页,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让我们一起踏着月色,寻一缕淡雅的荷香。
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获奖教案2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荷塘月色》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掌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美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讲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美。
3.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散文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看法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评委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评委版第一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评委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陈莲【教学目的】(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复习描写荷花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山头”—杨万里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提问: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4、5、6自然段)(一)品读第4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明确:细致描绘月下荷塘的容貌,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a.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并能分享自己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课文背景的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课文背景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六、教学策略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范文点评教案:《荷塘月色》
范文点评教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点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2、理解小说通过描绘“悠闲”、“安详”的环境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通过描绘环境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2、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来推测人物内心世界。
2、如何让学生在听取老师分析小说的同时,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要准备对小说的分析,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2、班级要准备一份小说的读书报告。
五、教学步骤及课堂活动设计:一、导入小说《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在一号南天门的草根文化中的。
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人品味生活,领略了古老风情,认识了一个淳朴的乡女,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人生后半程的故事,风格独具特色。
现在我们就要来探讨这个故事。
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1、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叫做孟浩然,他是一位诗人,诗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在小说中,孟浩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不仅有高超的才华,而且还是一位非常风度翩翩的大侠。
而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善良的心性和无愧的爱情观。
他沉迷于江南的美景,也同样沉迷于心爱的女子,可是他却没有半点的花言巧语,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爱情的真谛。
而荷花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形象,小说里,荷花象征着那种“悠闲”、“安逸”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代表着孟浩然的内心世界。
2、情节分析小说以一个月圆之夜,在荷塘的荷叶上,孟浩然和小九相遇为起点,以孟浩然离去的时候通过刻下自己名字这一行为为结束。
通过小说情节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到孟浩然对那种“悠闲”、“安逸”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而通过小九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那种从未有过经验的纯洁和真挚。
三、通过分析小说情节来推测人物内心世界孟浩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渴望着那种“悠闲”、“安逸”的生活。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其语言之美。
2.分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散文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朱自清散文,如《背影》《春》等,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各段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美。
2.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四、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以“我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艺术魅力。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散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艺术特色。
2.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讲解1.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魅力。
2.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审美价值。
《荷塘月色》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设计的一份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阅读与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课文所描绘的荷塘美景和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和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内容;(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表达;(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与讲解: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进行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表达;(2)关键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荷塘”、“寂静”、“恍如梦境”等;(3)句型分析与运用: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型,如“月色如水”的修辞手法和“逆旅”等词汇的引申义;(4)情感呈现与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文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3)阅读理解: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问题解答和细节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练习:通过给学生指定写作任务,如写景、写心情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荷塘美景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色和荷塘有何印象?”2.课文朗读与讲解: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然后对课文的内容和形象描写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表达。
3.关键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教师可以通过例句演示和情境导入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陈莲
【教学目的】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描写荷花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山头”—杨万里
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明确:细致描绘月下荷塘的容貌,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a.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
加深印象的作用。
b.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
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
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用游戏来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
5.赏析语言:叠字的运用
找出这一段运用了哪些叠字?并说说运用这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
好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增添文采,音节和谐。
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
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
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荷塘月色”
3、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漂)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A、“泻”表现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静态美,雾气朦胧,突出两人静态美,“笼罩”可以与之对照。
“漂”突出的是动态美,不能与“笼罩”对应。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
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
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
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
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3、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
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2、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