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相同的主题
➢ 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 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 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 寞、孤独的感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
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 同源性
➢ 同类性。
可比性示例
➢ 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
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可比性示例:
➢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 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 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 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 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
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 教堂山大会的论战和影
响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 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 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 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 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 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就是平行研究。
北卡州州会徽 北卡州州旗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4)基亚 • 卡雷的学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为《比较文学》 (1951)。书中提出应确切地把比较文学称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首先 是国际文学关系的工具(翻译、旅行等)和使用 这些工具的人(译者、旅行家),其次是文学关 系本身。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 与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发展史及学科定位与
•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比较没有可比 性,其外延不是同一关系。 •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与劳伦斯《查特莱 夫人的情人》相似性研究; • 《雷雨》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比 较研究 • 李贺与济慈研究 • 包法利夫人与繁漪比较
• “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 比较 比较文学”的关系:
歌德在1827年预言 歌德在1827年预言 “世界文学时代即将来临”
• 第二,文学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第二,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 世界性眼光也必然影响到文学, 世界性眼光也必然影响到文学,使比较文 学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学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
•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 兴起。突出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 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 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第二个标志是一 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 《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发表,这是中 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比较视域作为本体
• 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 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种文学研 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 究的方法。 究的方法。
比较视域
• 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是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 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透视; 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透视; • 要有内在的汇通
• 钱钟书《管锥编》、《七缀集》、《谈艺 录》 • 季羡林《中印文学关系史论文集》 • 叶维廉《比较诗学》 • 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比较文学整理
比较文学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文学”不是文学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清末学者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2,西方的“文学”在十八世纪后,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俄语中,直接用了文艺学一词。
结论: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
表明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明确了比较文学质的规定和基本属性。
二、为比较文学正名“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其一,文学是指文学研究其二、“比较”一词,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形成望文生义的方法论。
“在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叙说、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运用”“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进程。
”——韦勒克(韦勒克等著:《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
——基亚(法)(基亚:《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所以,比较文学本身是名实不相符的,很容易被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
“比较”不是比较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不是区别是否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A,远远超出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具有学科的性质,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B,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不具有学科的区别性独特性。
C,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
比较文学讲义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首先,比较文学是研究文学的理论课程,理论性很强,很前卫的课程,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学不同,后者是指文学作品,比较文学则是指文学的研究,比较接近的是文学理论中的文学,不过二者也有区别,文学理论是指对文学作品、作家、读者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进行直接的深入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则是横向的研究。
其次,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根本属性)。
比较二字,通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说明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一般的思维方法,比较也运作的其他的学术研究中,但这属于一般研究,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史诗与悲剧的比较,而比较文学则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
比如,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间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意象派。
但注意,可以跨越国家但不跨越语言,比如英国和美国。
也可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也跨越了语言,但不跨越文化,比较欧洲的国家。
还可以既跨越了民族、国家、语言和文化,比如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比较。
这三种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
这属于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
还有一种就是跨越就是跨越文学本身,比如文学和其他艺术,文学和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提问环节:1、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二字?2、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二字?3、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二节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和作用1、比较文学形成的条件(1)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各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
(马克思)(2)人类文学作品的共同性:“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歌德)仍依赖于交往。
2、比较文学的作用(1)研究实际存在的交往。
(郭沫若受浪漫主义影响。
鲁迅受到俄罗斯果戈理、契诃夫等的影响。
比较文学2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3.基亚(1921-)
1951《比较文学》发展完善了法国学派的 理论,成为一部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影响颇 大的比较文学教科书。更为强调有实际关 系的文学间的影响研究,突出了“实际联 系”的重要,明确提出“比较文学就是国 际文学的关系史”的说法。
(四)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成果丰富,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理论对本学科起到了奠基作用。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课程 (1982)
1.纵的分析比较:《文学样式理论》(Theories of literary genre) 《欧洲自传体小说研究》 《小说的 妇女传统》 《放逐者的文学》 2.横的比较分析,对一段特定时期内的文学现象进 行研究,例如《现代小说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 集中研究纪德、卡夫卡、沃尔夫、福克纳、布洛克、 贝克特(Beckett)等当代作家的叙述技巧和结构问题; 《世纪转折时期的颓废和反叛》:研究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对社会改革要求和对自然主义描写的反 动,比较分析易卜生、左拉、王尔德、霍甫特曼、 肖伯纳、托马斯· 曼和纪德等作家。《巴尔扎克、狄 更斯和陀思妥也夫斯基》,这门课从法、英、俄三 个国家的一个代表作家出发研究他们是如何开创性 地采用小说形式来反映都市生活经验的。
《莪相在法国》(1917) 《莎士比亚在欧洲大陆》(1947) 《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1948)
2.卡雷(1887-1958)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 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 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 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 交往与事实联系。
局限:
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 较大。 跨学科研究缺乏界定,使得它混同于文化 研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三 两个学派的大融合
• (二)
美国学派的重新反思
• 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 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 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还有,‚比较 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 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四 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一) 19世纪70年代,维谢洛夫斯基等已在 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并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观。这种方法旨在揭 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 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 还有形式主义学派,着重就语言形式、文体 流派,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在俄国 作品与西欧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外国人心目中的《西游记》
•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 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 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 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 • 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 李,听任摆布。 •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 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 •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 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 宠物猪了。
希腊《美狄亚》
狄多殉情自杀 法国《安德洛玛克》 德国《浮士德》 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奥地利:《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珍妮姑娘》、《嘉莉妹妹》
“弃妇”主 题
中国文学的 “弃妇”主 题是怎样的?
• 3、奥尔德里奇,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 法》,他把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 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并分为‚类同‛和‚对 比‛两个方面;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 中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
2.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 的研究,将对比较文学产生不良后 果。理论探讨不能代替文学作品的 具体研究,不能取代对文学内在因 素的审美分析。比较文学是“文学” 研究。
②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欧洲中心论 西方学者的自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 法国艾田伯、荷兰佛克马等学者充分认识 到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把目光 寄托在中国、日本、印度的学者身上。 率先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旅居海外 的华裔学者,刘若愚、叶维廉等,港台学 者的努力。
19世纪中叶以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 产生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学科史
以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
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 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进入高 等学校的课堂; 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1、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历史的机遇与学科的综合)
(1 )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所产生的 经济与政治环境(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 开始的世界一体化进程;马恩与歌德从自身 出发,预感“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2 )世界主义意识的觉醒(对地球的形态 的认识过程;超越欧洲界限,将目光投向东 方;将世界当成一个整体) (3 )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西欧 兴起,后至各洲,得到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经典作品译成多种文字;国际性题材增多; 民间文学搜集涉及多国、多民族)
康奈尔的卡勒: 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加拿大学者莫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 紧密结合,但比较文学应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文化研 究与文学研究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它们不 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代。应从文学出发,又 回归文学,不应丧失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立足比较文学,求取二者结合,以引进比 较文化来促进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比较文学第二章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伏尔泰《论史诗》 伏尔泰《论史诗》(1727) )
难道没有为所有民族共同接受的关于鉴赏 趣味的准则吗?毫无疑问, 趣味的准则吗?毫无疑问,这样的准则是有很 多的。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荷马、 多的。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荷马、德谟斯梯尼 即狄摩西尼)、维吉尔、 )、维吉尔 (即狄摩西尼)、维吉尔、西塞罗等在某种程 度上已将所有的欧洲人联合起来置于他们的支 配之下, 配之下,并为所有各民族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文 艺共和国。但是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中, 艺共和国。但是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中,各国引 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卡雷( 卡雷(1887-1958)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 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 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 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 事实联系, 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 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 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 联系。 联系。”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开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 ) 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形象学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 年 学举办了“总体文学”讲座; 学举办了“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 年 比较文学”讲座;查理谢克福德在美国 持“比较文学”讲座;查理 谢克福德在美国 康奈尔大学举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康奈尔大学举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举办 年 了比较文学讲座“ 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 法国文学的影响” 法国文学的影响”。
莱辛( 莱辛(德,1729-1781) )
《比较文学》目录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二章 比较
2、对想象中异国人形象的把握方法 ① “套话”分析 套话以最凝练最生动的语言形式反映着一国人民的心中或 者说想象中异国人的形象。如:有关日本人的一系列套话、 和与“洋”相连的有关套话。 ② 一般表述分析 A 一般表述的公式。 B 一般表述的特点:拒绝分析和推理。个别的置换为整 体的。 ③ 想象分析 ④ 社会想象的两种类型:“意识形态型”、“乌托邦”型。
1、作为文学理论的文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文 类学的区别 2、从影响比较的角度看文类学的相互影响 ① 印度文学和佛经对中国古代文类的影响 ② 近现代以来西方文类对中国文类的影响 ③ 中国文类对西方的影响 3、影响比较的文类学研究也应注意审美分 析 4、文学的分类法与外国影响
5、从平行比较的角度对文类的研究
4、中西比较诗学的出现
5、中国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领域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 1、具有亲缘关系的文学
2、具有类同关系的文学
3、具有相异或对比关系的文学 4、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① 具有亲缘关系的文学的“可比性”的把 握
② 类同和相异关系文学的“可比性”的把 握
② 文字以外的媒介
3、对运送过程的研究
第五章 形象学
1、形象学的产生和形象学的定义 ① 形象学产生的过程 在比较文学的各领域中,形象学是出现较晚的,它的产生 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的《新爱洛绮斯》。 1930年,乔治· 阿斯高里写出了形象学研究的论文 《面对十七世纪法国舆论的英国》。 以后卡雷在《比较文学》一书中提出了形象学的基本原则。 1951年基亚在他的《比较文学》中单独辟出一章,专门研 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 ② 形象学的定义 形象学是研究在一国文学中和在一国人民集体想象中所描 述的异国形象。 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一词的意思。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体现在亲缘关系和无亲缘关系等方面,有待于人民去发掘。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4、目的和功能以世界文学的视野、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
另外,注意了解“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
5、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的范: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本章分为三节,主要了解中西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本节主要了解两个阶段的知识。
第一,史前史的知识,特别需要了解伏尔泰、莱辛、赫尔德、歌德、施莱格尔、斯达尔夫人等人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原理和历史沿革。
2、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3、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研究目标,重点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动向与研究现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术语;第一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文类学了解和掌握文类学比较研究的一般情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对中外文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方法论梳理和个案分析。
第二章主题学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般情况;对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主题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译介学了解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动态掌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了解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历史;了解和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四章形象学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概况,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当代形象学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思潮流派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解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类型学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历史与基本概况;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比较诗学了解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了解和掌握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比较诗学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三大理论思潮: 1、 “理论化”大潮: 代表人物:佛克玛 反方:韦勒克、维斯坦因 : “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 “消解”?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a.“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b.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3、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热潮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1、“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2、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比较文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a.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 b.必须具备通识的眼光,即国际角度从事文 学研究的立场。 往往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时,才产生比 较研究的兴趣和需要。 从中外关系史看,中外交流约有四次高潮。
基本观点:对文学范畴的回归; 跨学科研究。
思考:美国学派的优点与缺点?
C.苏联学派
20C50年代末,教堂山会议前后,开始复苏。
维谢洛夫斯基: 总体文学课程;比较文艺学研究 日尔蒙斯基: 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 观点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
1、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第一阶段及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 西晋时期。 “格义”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格义”:以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之学,是比较 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元素: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变文 :《八相成道变文 》、《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 》 长篇叙事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萌芽。 重要的学者: 1、伏尔泰(比较文学理论先驱) 《论史诗》、《中国孤儿》 2、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3、歌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2)梵· 第根 • 著述甚丰,最重要的是《比较文学论》(1931), 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观点:a、划 出比较文学的地界,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 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类;b、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强调摆脱美学涵义,加强科学性;c、把影响研究 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 与学科定位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一、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 • 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但其渊源可上 溯到古希腊。 •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两名法国教师 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1816)。 但此书并未探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 • 使“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在法国流传开来的人是 维尔曼: • “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综览>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4)基亚 • 卡雷的学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为《比较文学》 (1951)。书中提出应确切地把比较文学称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首先 是国际文学关系的工具(翻译、旅行等)和使用 这些工具的人(译者、旅行家),其次是文学关 系本身。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 • • • 比较文学学科真正出现的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高校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 的出现。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二、第一阶段: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 1、法国学派的先驱 • 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1895),比较文学史上第一篇学位论文;其最 大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大学的正式课程。 • 贝茨:独立完成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专著《比 较文学书目集》(1897),收有索引3000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