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a5e7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d.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高中的政治必修三是政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续学习和未来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但是,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政治必修三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易错,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
本文将就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基础制度。
它是推行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形式、权力关系、作用方式的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这一章节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其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行政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普选与选举制度的区别。
行政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它由行政机关组成并主导其运作,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而政府制度是指国家的行政组织形式,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
因此,行政制度是政府制度的组成部分。
普选与选举制度的区别:普选制度是指全体选民通过普遍投票来选举政治领导人和代表。
而选举制度是指政府制定的选举程序和规定,包括候选人提名、候选人资格审查、投票方式、选举结果公布等。
因此,选举制度是普选制度的具体实现过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政治制度模式。
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旨在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实行各民族共同自治。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这一章节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容和实践。
其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自治级别和自治权力。
自治级别: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区级别最高,享有最广泛的自治权力;自治县级别最低,自治权力最少。
其中自治区和自治州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自治县只设立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政府。
自治权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各级自治政权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自治权,包括自治权利和自治权力两个方面。
自治权利是指在自治区域内享有组织、管理、自治和发展等权利,这些权利是根据法律规定的;自治权力是指各级民族自治政权自治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必修三政治易错点总结
![必修三政治易错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c97a2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1.png)
必修三政治易错点总结
必修三政治易错点总结如下:
1. 国家政权的类型和性质:容易混淆不同国家政权的类型和性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以及一党制和多党制
的区别。
2. 宪政与民主:易混淆宪政和民主的概念。
宪政是一种国家政
治组织形式,而民主是一种决策方式。
宪政可以包含民主元素,但宪
政和民主并不等同。
3. 政府的机构与职能:容易混淆政府的不同机构和职能。
例如
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的不同,以及立法、行政、
司法三大机关的职能区分。
4. 政治思想与政党:易混淆不同政治思想和政党的概念。
例如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关系。
5. 历史事件与政治发展:易混淆历史事件和政治发展的因果关系。
政治发展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地把某一事件归因于某个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
6.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易忽视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
政治制度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7.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易忽视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对国家发
展的重要性。
国际关系是国家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政策
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总体安排。
这些都是必修三政治中容易出现误解和混淆的核心问题,需要我
们在学习和思考时加以注意和弄清。
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
![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d15d2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0.png)
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 ×)[解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3.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解析]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5.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 [解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解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7.“一化三改”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对农业、工业、商业改造。
(×) [解析]“一化三改”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1.中国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解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解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政治必修三--易错易混
![政治必修三--易错易混](https://img.taocdn.com/s3/m/fd4e933aa5e9856a5612608a.png)
易错易混1.有关文化的内涵、特点的易错点(一)〖辨析〗(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解析:错。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一种文化(2)文化就是艺术。
(×)解析:错。
文化不等于艺术。
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文化不只是艺术。
(3)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是一回事。
(×)解析:错。
①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文化形式、文化活动、文化产品都属于文化现象;②文化形式指的是表现文化这一内涵的方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③文化活动指的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它呈现的是一种动态;④文化产品指的是文化活动的物质化的结果(4)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解析:错。
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但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
2.有关文化的内涵、特点的易错点(二)〖辨析〗(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解析:错。
文化素养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解析:错。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37)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解析:错。
文化不等于文化教育程度。
(4)文化的全部影响作用表现为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解析:错。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有关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易错点〖辨析〗(1)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总是同步的。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ca59d61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6.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4、全面领导不等于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前者强调领导的范围和领域及领导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领导。
后者强调的是党的领导方式,强调怎么领导的问题。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
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6、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不能履行管理职能。
政府履行管理职能。
工委属于党组织,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社区属于从群众自治组织不能履行行政职能、提高行动效率。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属于国家机关,不能体现我国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权,不能履行国家职能,不能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
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产生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机构,是一种组织,不是一场会议。
人民政协可以参与制定国家方针政策,但不能制定国家方针政策。
7、党内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党组织的监督和党员相互之间的监督。
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不是全民民主,不存在超越阶级的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体人民的民主,非全民民主。
9、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是村委会和居委会。
村党支部不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广大村民是基层自治的主体。
10、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源泉和高度凝练。
11、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2、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高级中学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doc
![高级中学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doc](https://img.taocdn.com/s3/m/d10ba0fa915f804d2a16c199.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一)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二)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4d31f31b14e852458fb57e3.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归纳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一、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的共性,决定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3) 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其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2))民族文化是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2))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高中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一、文化是什么1.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整理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bbbeed3b3567ec112d8aa7.png)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1文化与社会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 ×)点拨: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 ×)点拨: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新教材修改后的表述)。
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 ×)点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 ×)点拨: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 ×)点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点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易错点必修三2文化对人的影响1、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088cc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5.png)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
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1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点拨: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 ×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 × )点拨: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点拨: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 )点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 )点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2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 ×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人教版高三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6789e1f18583d048645945.png)
高三政治必修三易錯知識點(一)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3、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曆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文化創新的途徑(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
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採眾長。
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係。
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高三政治必修三易錯知識點(二)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
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於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高考政治必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细节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细节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f2bdf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5.png)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细节总结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依据。
2.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3.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党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始终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6.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7.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8.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重要法宝;就在于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10.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11.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1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https://img.taocdn.com/s3/m/ad6a129bdd88d0d233d46a95.png)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第一课1.文化具有阶级性。
分析: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分析:经济是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分析: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文化是种物质力量。
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文化决定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6.文化是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分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文化本身不属于经济现象。
第二课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分析: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个人发展。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优秀文化文化才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5.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必然的、充分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三学生: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三学生: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13d444a1a37f111f0855b41.png)
高三学生: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
详细、规范
高二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
1
是经济,也不是政治,文化不是人类全部活动,只是精神活动以及产品,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
2,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注意:文化本身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不能说直接转化)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
基集中
表现础文化
政治
456、文化对人的影响:
(1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等。
)
(2。
高一下 原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混易错
![高一下 原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易混易错](https://img.taocdn.com/s3/m/73b6da6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f.png)
《政治与法治》易混易错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殖民地社会。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5.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的方案脱颖而出。
6.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1.中国逐渐成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官僚资本垄断的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8.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9.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10.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1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12.1840—1949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13.建国初期,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里的“一化”指的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4.抓革命促生产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中国的成立开始的。
16.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向。
17.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共产主义将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高三学生必备: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三学生必备: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8f20c5b307e87100f6962a.png)
高二政治易错知识点总结必修三文化生活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注意,文化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文化不是人类全部活动,只是精神活动以及产品,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2、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注意:文化本身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不能说直接转化)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基集中表现决定础文化反作用政治注意:第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经济,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这就是为什么文化并不总是与经济政治同步的原因。
第二: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它本身都被经济政治决定,或者说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都不起决定作用,如意识、价值观等。
第三:文化具有双重作用,先进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4、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注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7、、文化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注意:潜移默化强调文化影响的过程,是无形的、非强制的)(2)深远持久(注意:深远持久强调文化影响的效果,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时效性)8、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双集中)(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0、文化既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政治必修三一二单元易错点
![政治必修三一二单元易错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ecfc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2.png)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思维因能够揭示本质与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解析】正确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是正确思维。
2.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解析】正确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3.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解析】思维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讲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解析】“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
5.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解析】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
6.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解析】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7.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解析】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8.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解析】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9.形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解析】抽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10.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化、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解析】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
【一】
1、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
2.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形成的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长跑离不开物质载体
3.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人认识世界和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为:
(1)科技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个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国应该怎么办?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大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与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