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

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

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

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

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政权更迭示意图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灭金——元灭南宋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1、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二)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辽和战──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岳飞抗金:(1)抗金成果:郾城大捷(2)岳飞遇害: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名词解释——宋元篇

名词解释——宋元篇

一份真正的名词解释(5)——————宋元篇政治类陈桥兵变:赵匡胤发动的灭周建宋的一场兵变。

显德七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奏报辽与北汉军队南侵,在其统兵北上抵御途中,途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会师开封,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改元建隆。

高梁河之役:北宋发动的与辽争夺幽燕的一次战役。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进击幽州。

起初进军顺利。

但由于连续作战疲乏,攻幽州不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进兵救援,于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而逃。

雍熙北伐:宋太宗雍熙年间进行的北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役。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再度伐辽,分兵三路。

东路军曹彬统领进军幽州,中路军田重进统领进军蔚州,西路军潘美统领进取云中。

中西路军初时进军顺利,东路军曹彬因军粮缺乏,退至岐沟关,岐沟关之战,大败于耶律休哥。

太宗下令撤军,西路军护送云、应、寰、朔四州之民内迁,陈家谷之战,名将杨业被俘。

至此北伐彻底失败,北宋放弃收复幽云的计划,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

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签订的议和条款。

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和萧太后带兵南下侵宋,宋军由于部署不当,各城孤军作战以至于辽军一路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

宰相寇准主张坚决抵抗,力劝真宗亲征。

真宗亲征鼓舞了宋军士气,辽军失利。

宋真宗急于求和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此后,宋辽维持了很长一段的和平发展时期。

州府军监:北宋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府一般设于要地;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

州府军监长官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规定府州长官须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制约。

计相:宋代对三司使的称谓。

宋代设立“盐铁、度支、户部”三部主管财政,是最高财政机关,号称“计省”。

其长官为三司使,称“计相”。

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

宋太祖至道三年,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置四司。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宋、辽、西夏、金、元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宋、辽、西夏、金、元部分

1.陈桥兵变:(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

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

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墓础。

2.州府军监:宋代地方政区。

北宋的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

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

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3.监司:宋代设立的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日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四司。

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

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

4.官职差遣:(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

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称为“差遣”。

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官”指寄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

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

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5.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

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6.更戍法:(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

专题四 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四 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
事。……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
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史均礼,大州或置二员。又令节
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
节度使之权始轻。
——《宋史纪事本末》
重点探究三 北宋文官政治的形成
1279年灭南宋
1368年亡于明
必备知识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辽 南北面官、四时奈钵
宋辽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宋 崇文抑武方针,二府三司,州县二级制到 路州县三级制、保甲制,主户与客户,两 税、募役法,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磨勘, 中央台谏合一、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 沿用唐朝法律体系、理学渗入族规家训
夏 仿宋制,蕃汉官制
历史风俗的佳作——读<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和文化
农业
1、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兼并
, 不立田制,
租佃关系渐居 于主导地位
。 2、耕种制度:
一年两熟的 稻麦复种制 3、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 了固定种植某 种经济作物的 农户 4、种植结构: 棉花、占城稻 5、边疆开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大都,集镇 6、政策:
重农抑商有所松动, 行会、商税
7、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对外交往
1、宋朝: 北方陆路交 通阻隔,海 路渐趋发达 (广州、明 州、泉州) 2、元朝: 通往欧洲的 海陆通道都 很通畅, 马可·波罗
思想文化
1、思想: 儒学的复兴 (程朱理学
、 陆九渊心学
) 2、文学:
宋词、话本, 元曲 3、艺术: 书法、绘画 4、科技: 活字印刷术、 火药、指南针 、沈括、郭守 敬、王祯、医 学 5文字: 辽,西夏,元 6、中外交流: 三大发明

宋辽西夏金元 名词解释

宋辽西夏金元 名词解释
影响:这是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6)方田均税法
措施: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评估,清查后将土地大小、好坏、主人姓名一一记录在案,并根据土地质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
影响:改变了过去豪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无产有税的局面,解决了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增加了国家收入
二、军政方面改革(强兵)
四、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
局限性 例如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后来造成了弱兵现象
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官僚机构叠床架屋,行政效率低,冗官
财政过分集中,地方财政拮据
三冗问题

冗官:北宋政府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给予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对官员的恩荫,历史上以宋朝最滥,恩荫数目繁多,范围极广,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又启用变法派重要成员,重新同行神宗新法,贬谪保守派官僚,史称“哲宗绍述”
南北面官制

辽的中央双轨官制称“南北面官制”,辽的中央有两套政治统治机构,一套位于皇帝大帐之北称为“北面官”,位于南面称为“南面官”,这是一种民族分治制度,南面官依汉制(唐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用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支移、折变
北宋
北宋政府用于盘剥农民的名目
支移,政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将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自备,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纳道里脚费
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
丁口之赋
杂变之赋
北宋
北宋的丁税和杂税,以身丁为对象征收的称为“丁口之赋”,以牛皮、盐、曲等物资征收的称为“杂变之赋”,两种必须随两税同交,丁口之赋不管有没有土地,都要交纳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名词解释】宋、辽、西夏、金、元

【名词解释】宋、辽、西夏、金、元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三经新义》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重新注释了《诗》、《书》、《周官》,即《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根据。

《三经新义》颁行后,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元祐更化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其母宣仁太后执政。

起用司马光等反变法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元祐更化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四时捺钵辽实行的一种制度。

辽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

辽国皇帝一年四季外出巡幸,贵族和官员随皇帝同行,皇帝在捺钵中接见北、南臣僚,商讨国家大政,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什长、谋克、猛安而得名。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展开的辩论。

南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于是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

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大札撒札撒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号令”、“军法”,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历来的训令、札撒和习惯都加以汇总,而且用文字进行了记载。

在1225年,他下令颁布了札撒和训令,史称为《札撒大全》或《大札撒》。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

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

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澎湖巡检司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

元世祖灭南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

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置的开始。

部编人教版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夏金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人教版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夏金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教版新⼈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单元:辽夏⾦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单元:辽夏⾦元时期知识点归纳总结1 北宋的建⽴:时间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黄袍加⾝)定都开封,建⽴北宋。

2 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统⼀⽅针结束了分裂局⾯。

3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军队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了军队调动。

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优点:削弱武将权⼒,强化中央集权。

缺点: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队战⽃⼒消弱。

)中央设副宰相及多重机构以分军政、财政⼤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设转运使,把地⽅财政收归中央(削弱地⽅权⼒,收归中央)上述措施,宋朝⼤⼤强化了中央集权。

皇权⼤⼤加强。

4 重⽂轻武政策⽬的:削弱武将权⼒,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担任要职,主持军务;注重⽂教,提⾼进⼠地位,发展科举。

影响:(积极)促进了宋朝科技⽂化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稳固。

(消极)减弱了军队战⽃⼒,增加了财政⽀出。

5 辽(契丹)建⽴时间10世纪初建⽴者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产,创制⽂字,国⼒不断增强)都城上京临潢府6西夏建⽴时间11世纪建⽴者元昊(党项)(仿效唐制度,订⽴官制、军制和法律。

⿎励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字)都城兴庆府7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对北宋⼤举进攻,打到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

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保持和平局⾯。

8 夏与北宋元昊率军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西夏也遭受很⼤损失,北宋与西夏议和,订⽴了宋夏盟约,元昊向宋称⾂,宁给西夏岁币。

9 北宋与辽、夏议和内容:都向北宋称⾂,北宋都给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加重了北宋⼈民负担。

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促进了双⽅经济、⽂化交流。

促进了边境地区发展。

10 ⼥真族⾸领完顔阿⾻打统⼀⼥真各部后起兵抗辽,辽军败退。

1115年,建⽴⼥真政权,国号⼤⾦,他就是⾦太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原始到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原始到南北朝)

古代史名词解释良渚文化:铜器并用时代文化,发现于浙江良渚镇得名,玉器非常发达。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比较发达。

少康中兴:少康重建夏朝。

二里头文化:夏朝存在的证据之一。

明条之战:公元前1600年,商汤伐夏,夏桀战败,夏亡。

盘庚迁都:商朝盘庚挫败安于现状的反对势力,迁都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使衰落的夏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武丁时期:武丁在位期间是商朝最繁盛的时期。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在牧野一战,纣王兵败,商朝灭亡。

周召共和:(共和行政)周厉王出奔,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他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

在周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周礼:周礼由周公制定,是对夏商以来的礼乐进行增删修改,是等级社会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制度的总称,所谓周礼是区分尊贵卑贱的等级教条。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平王迁都到洛邑,重建周王朝,为东周之始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楚庄,秦穆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

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

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三家分晋:韩、赵、魏灭智氏后,又三分晋公室领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

合纵连横:战国时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

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国拉拢某些弱国进攻他国。

百家争: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

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明清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

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军机处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2007-07-25 13:38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 "权知府事",简称知府.各州皆称 "知州事",简称 "知州".军监则各置 "知军事" 和 "知监事" 简称知军和知监.帅漕宪仓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

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四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概况:一、辽宋夏金元时间:916—1368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文化:理学兴起,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三、政权更迭(一)北宋的建立(960—1127)1、概况: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2、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1125):契丹族,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1125年为金所灭(2)宋辽和战:战——澶州大战(1004)和——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意义:促进双方百年和平稳定发展;边境贸易繁荣;民族融合3、北宋与西夏的对峙(1)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被蒙古所灭(2)宋夏和战战:北宋屡战屡败和: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中都,今北京),1234年被蒙古所灭(2)金灭辽、北宋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宋灭亡(二)南宋的建立(1127—1279)1、概况: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2、南宋与金的对峙:战——岳飞抗金和一一绍兴和议(114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3、南宋的灭亡:1276年,蒙古灭南宋(三)元朝的建立(1271—1368)1、背景: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2、概况: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先后灭西夏、金,1279年灭南宋,一统天下。

3、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同年灭元。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宋辽夏金元史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4、965年,消灭后蜀;↓5、971年,后汉降宋;↓6、975年,灭南唐;↓7、978年,吴越献地,降。

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

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的措施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殿前司统领禁军;集军权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集权措施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集行政权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3、官、职、差遣分离;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1、土地问题严重。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田产;2、北宋人民负担沉重。

北宋实行五种版籍户口制,低等户民倍受盘剥;3、土地赋税实行两税法,又有各色杂税、杂役;A、社会矛盾4、徭役和差役负担重;5、由于冗官、冗兵以及奢侈浪费,财政入不敷出;6、对外战争失利,军事危机加深;B、农民起义起义(一)、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四川茶农王小波率众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推为首领。

辽宋夏金元——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之课时4 民族交融——武力碰撞与民族认同的激涌

辽宋夏金元——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之课时4  民族交融——武力碰撞与民族认同的激涌
辩证看待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认识 到和平交流与发展仍是历史的主流
一、说教学依据
2、核心素养
唯 物
指导
历史解释
内化
家 国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怀
辩证
地图、文字史料 问题驱动
认识到中原地区与北 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 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 流,虽有战争,但和 平交流与发展仍是历
史的主流
3、教材解读
二、 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
问题2:结合教材,概括南宋时期边防压力的表 现。
南宋与金的对峙: 岳飞抗金 南宋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 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 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 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 对峙的局面。
以东起淮水、西 至大散关一线划 界;南宋对金称 臣;每年向金朝 缴纳白银25万两、 或绢25万匹,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教学阐释
流程




































一、说教学依据
1、课程标准 ➢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 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 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说教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澶渊之盟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

北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初战不利,统帅萧挞览阵亡,又有后顾之忧,于是宋辽双方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

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100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宋夏和议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不断发生战争,长期的交战给双方都带来很大损失,于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订立庆历和议。

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从次,宋夏间战争减少,维持对峙局面。

靖康之变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

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

金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绢帛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称三镇,即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

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

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

金撤军北归。

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

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

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

从十二月起,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

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

北宋灭亡。

开禧北伐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见状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

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

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

开始有所获,但很快惨败。

金人南下进逼,主和派史弥远杀韩,函其道送金人求和。

于嘉定元年(1208)签署“嘉定和议”。

绍兴和议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

其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中间唐、邓二州属金。

这个和约没有给双方带来持久的和平,不久金军再度南侵,战事又起。

隆兴和议隆兴三年(1163)南宋与金签署“隆兴和议”,内容有三:①南宋向金称臣,改为与金约为叔侄之国;②疆界与绍兴时同,宋军放弃收复的唐地区;③改南宋给金朝的岁贡为“岁币”,减为年支绢二十万匹,银三十万两。

嘉定和议嘉定元年(1208)南宋与金签署“嘉定和议”,内容有四条:①南宋与金由叔侄之国改称伯侄之国;②界与绍兴时同,金军放弃新占的大散关以南地区;③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区;④一次性赔“军银”300万两。

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佃农出身。

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1130年,金军在江南人民的反击下,被迫北撤,他率军攻击金军后队,收复了许多失地。

1140年,他在郾城大败金军兀术部的主力,乘胜直抵开封附近的朱仙镇。

金军被迫准备从开封撤走。

南宋统治阶级一心求和,在这关键的时候,却迫岳飞班师。

后来,秦桧诬陷岳飞,将他逮捕入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

八字军南宋初年的抗金武装。

金军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山西、河北一带人民纷纷组织义军,进行抗金活动。

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这支义军脸上都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称“八字军”。

他们团结太行山一带的义军,互相声援,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二府三司制宋代中央行政体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中书门下是宰相机构,掌握人事权、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等。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关,文官充任。

三司总管国家财政事务。

互不统属,宰相权力制衡。

“内制”和“外制”宋代皇帝最后裁决后诏敕的公布形式。

区别依据是草诏人不同和所涉及的事务轻重缓急。

中书舍人所举之诏为“外制”,多为常例之命,翰林学士草诏为“内制”,多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只要盖上皇帝印玺后才有法律效力。

更戍法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前期禁军。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除殿前司捧日、天武外,侍卫司龙卫、神卫以下,平时轮流出戍,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三司①官名合称。

东汉、唐代、辽代指太尉、司空、司徒三公。

②官署合称。

唐朝为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合称,凡有重大案件,由三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理事。

又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合称。

明改称三法司,而将各地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

清初曾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转盐运使司合称。

③官署名。

唐末、五代时以重臣一人专判其事,称三司使。

北宋三官署合而为一,称三司。

掌邦国财用大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威权颇重,四方贡赋一归三司,朝廷不预;设三司使为长官,号计相。

支移宋赋税的输纳方式。

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

宋哲宗时,陕西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

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

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

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折变宋赋税输纳方式,后成为变加税名。

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而一时所需,则变而取之,谓之折变。

折变按规定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折变物色数额,按规定,须于起纳前半年(后改为九十日)揭榜晓示,实际上却往往临时变更,反复纽折。

结果,税户于常税之外,或增五七倍之赋。

南宋时,以税钱折麦,以苗米折糯,相当普遍。

以银折纳的地区,也有扩大。

会子①宋时称单据或兑换券为会子。

②南宋纸币,因广泛行用于东南地区,通称东南会子。

初为民间发行,称便钱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改由户部发行,以铜钱做币值本位,面额初为一贯为一会,后增印二百文、三百文及五百文三种,以若干年为一界,随界造新换旧。

开禧后,发行过滥,严重贬值。

工发行十八界。

南宋地区性会子还有银会子、金银会子、小会子、湖广会子等。

主户与客户宋代的户籍,分主户和客户。

其中主户列入"五等版籍",即按照财产多少,分为五等。

没有田产者被称为客户,他们主要是佃户。

市舶使司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

唐玄宗开元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

北宋开宝四年(971)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

北宋中期以前,各处市舶机构皆称为市舶司。

北宋末大观元年(1107)始将各处管理外贸的机构改称提举市舶司,而将各港口的市舶司改称市舶务。

宋代市舶官制变化十分频繁。

北宋前期,市舶司由所在地的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共同领导,而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具体事务。

元丰三年(1080),免除地方行政长官的市舶兼职,而由转运使直接负责市舶司事务。

后又专设提举官。

市舶收入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

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入。

宋代的造船技术十分发达,所造海舶载重量可达5000石(300吨)。

北宋后期,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还出现了记载海路的专书——《针经》。

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五六十国,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攻取浙、闽等地后,立即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属浙江海盐)4处港口设立市舶司。

后来又陆续添设广州、温州、杭州三处。

经过裁并,到13世纪末,只在庆元、泉州、广州3处港口设置。

市舶司初建时,一般均沿用南宋制度,日久弊生,严重影响市舶收入。

至元三十年,元政府制订了整治市舶司勾当的法则22条。

延祐元年(1314),又修订颁布了新的市舶法则22条。

这两个法则,对市舶司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增加更多的收入。

元代见于记载的与中国建立海道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在100个以上,海外贸易的开展,有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