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合集下载

《老子》中值得后世学习的十句箴言

《老子》中值得后世学习的十句箴言

《老子》中值得后世学习的十句箴言《老子》中值得后世学习的十句箴言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人生感悟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59.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60.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61.学会宽以待人。

62.解怨不如不结怨。

63.不自大才能成其大。

《老子》的十大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哲理名言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的⼗⼤经典哲理名⾔《⽼⼦》的⼗⼤经典哲理名⾔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说即⽼聃,姓李名⽿,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东)厉乡曲仁⾥⼈,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

⼀说⽼⼦即太史儋,或⽼莱⼦。

《⽼⼦》⼀书是否为⽼⼦所作,历来有争论。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三,三⽣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常⾃然”,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为客观⾃然规律,同时⼜具有“独⽴不改,周⾏⽽不殆”的永恒意义。

《⽼⼦》书中包括⼤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之统⼀,“有、⽆相⽣”,⽽“⽆”为基础,“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为表显⼀为裹藏之别⽽已。

⽽道家在理论能⼒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的泉源。

以下⼗句话正是《⽼⼦》的精髓所在。

《⽼⼦》的⼗⼤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然。

⽼⼦⽈:⼤功告成,诸事办妥,⽼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强制的感觉,是⼈们的本性使然。

⼈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化习俗求⽣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然⽽然。

这也就是⼈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老子读书名言50句

老子读书名言50句

老子读书名言50句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更是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以下是50句老子读书名言,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 吾道一以贯之,可托天下人。

2. 博闻强志,刚毅勇往。

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 视其所以观者止,闻其所以听者伤。

7. 行天下之大道,既成矣。

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 求而不得,感而不言。

10. 天地之始,有名有实。

1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12. 明照天下,听故万物。

13. 道者,万物之奥。

14.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15. 虚而不屈,弱而不断。

16. 心不在形,形不在物。

17. 知者乐水,行者乐山。

18. 无欲安少年,故能勤苦。

19. 寡欲速得,多欲失予。

20. 心若松风,志若旭日。

21. 用之则不竭,存之则不灭。

2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3. 得失与人,不争而自胜。

24. 万物之始,岂有以知?25. 明道若不明,众人疑而定。

26. 能为强者,不自强也。

27. 好教人者,不自学也。

28. 彼行于一言之法,擅于人事。

29. 处曲则泰,避冲则安。

30. 非在言而在心也。

3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3. 知者不惑,信者不疑。

34. 为学者常无事耳。

3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6. 道法自然,无求无救。

3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8. 辨草木之类,常在于目。

39. 无为之谓道,无欲之谓德。

40. 道常无事而有不名。

41. 善行者无名,之言者无行。

42. 如水之于谷,道常无隘。

43.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44. 道法自然,一物降一物。

45. 不爱人间,大得其佑矣。

46. 非常之谓道,非常也者天下皆惊。

47. 自脱于天地之间,充实宇宙。

48. 天地之造化无穷也。

49.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老子(前571—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

相传他是楚国苦县人,任周守藏室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

是春秋末年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晚年退隐居沛,躬耕授徒,讲道论德。

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1、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第二章。

用“无为”的法则应对世事,用无言的行动来感化别人,此言“与道同体”的圣人之处事原则。

2、弗矜故能长。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不骄傲,才能有所成长与进步。

3、轻诺必寡信、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轻易的便向别人承诺的人,这个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做事情从开始到最后,始终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用心,那么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5、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因富贵而自交自傲,这就是为自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6、祸莫大于不知足。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没有什么祸患比不知足还大的了。

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

信言:真实的话。

美:华丽。

真事的话听起来不会很好听,华美动听的话未必可信。

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六十六章。

要领导人民,要对人民谦让恭敬;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民众的后头。

9、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率就会失去自身的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权。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经》五十六章。

知:同“智”,明智。

明智的人不会随意说话,随意乱说话的人一定缺少真知灼见。

傻瓜用嘴讲话,聪明人用脑袋讲话,智者用心讲话。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有人说意思简单,但人们真的理解吗?你怎么看善恶同源,上善若水,万物靠水生,水是重要条件之一没错。

老子的名言及解释

老子的名言及解释

老子的名言及解释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道家思想。

他的名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对人们的生活和处世之道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老子的名言并给予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老子最著名的名言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是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能力,因此不能用言语和名词来描述。

只有通过亲自体验和修行,人们才能领悟到道的真谛。

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道的特性。

道常常隐藏于无形之中,它无处不在但又无法被人感知和捕捉到。

只有通过心灵的静默和专注,才能感知到道的存在。

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表明了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摒弃功利心态,不断地学习和修行。

只有通过不断地“损己而益人”,才能真正接近道。

4. 养生之道,静而致远。

这句话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中,很少有时间去细心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首先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5. 与时偕行,豹变不易。

老子告诫人们要适应变化的时代,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改变自己,才能保持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然而,与时偕行并不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和价值观,要像豹子一样能够自如地应对变化,而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6. 见人之过,而善其性。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对待他人的态度。

老子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地批评和指责他人的错误,而是应该从善的角度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

只有以宽容和善意的眼光看待他人,才能真正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并获得和谐。

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是在描述圣人的品质和行为。

圣人并不追求功名或权利,他们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以身作则,默默地示范出善良和道德的行为。

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空洞的言辞。

8. 道不言而善不竞。

这句话强调了道的无声和善良的力量。

道是无声的,善良也不需要与他人争夺。

老子的人生哲理名言(精选110句)

老子的人生哲理名言(精选110句)

老子的人生哲理名言(精选110句)老子的人生哲理名言1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十大经典哲理名言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
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
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
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
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正因为不争夺所
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

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

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为没有达
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

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败莫大于不自知。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X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

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

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
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

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
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

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

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

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

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

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

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

“归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