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试行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1.首先要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碎片化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短视频模块集。
每门课程应有负责人介绍、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预备知识、教学辅导、参考资料、考核方式、在线作业、在线题库和在线答疑等。
课程设置应与本校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当。
2.要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
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
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先支持具有混合式学习等改革实践经验的课程。
3.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通过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4.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反馈,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改进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
支持各高校之间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互认。
课程的初始学分由推荐该课程的高校设定,其它高校可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学分设置标准自行认定学分。
5.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高校正式聘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课程组成员均在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项目质量保障方案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项目质量保障方案一、引言为了确保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质量保障方案。
该方案旨在确保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都达到国家级标准,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课程质量和用户体验。
二、质量目标与标准1.质量目标:确保课程资源达到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课程质量和用户体验。
2.质量标准: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行业规范和用户需求,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质量保障措施1.需求分析与确认: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明确项目目标和范围,确保项目实施与用户期望一致。
2.课程设计评审:组织专家对课程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确保课程结构、内容、教学目标符合国家级标准。
3.素材质量把控:对拍摄和收集的素材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素材清晰、准确、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4.制作过程监控:对课程制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符合质量标准和时间计划。
5.质量审核与验收:对完成的课程资源进行多轮质量审核与验收,确保质量达标并符合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
6.用户体验测试:邀请用户对课程资源进行实际体验,收集反馈意见,持续改进课程质量。
7.定期评估与改进: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期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措施。
四、质量保障流程1.需求分析与确认: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制定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
2.课程设计评审:组织专家评审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优化设计方案。
3.素材准备:根据课程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素材和制作工具。
4.制作过程监控:对课程制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符合质量标准和时间计划。
5.质量审核与验收:对完成的课程资源进行多轮质量审核与验收,确保质量达标并符合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
6.用户体验测试:邀请用户对课程资源进行实际体验,收集反馈意见,持续改进课程质量。
7.项目总结与反馈: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收集用户反馈,持续改进课程资源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高校精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一、课程建设整体要求1.教课内容与资源。
依据预设教课目的、学科特色、学生认知规律及教课方式,环绕学科中心观点及教课内容和资源间关系,颗粒化组织教课内容及资源、设置教课情境,形成环绕知识点睁开、清楚表达知识框架的短视频模块集。
每个短视频应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专题设置内嵌测试的作业题或议论题,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或测试学习者学习成效,时长以 5-20 分钟为宜。
每门课程应有负责人介绍、课程介绍、教课纲领、预备知识、教课指导、参照资料、查核方式、在线作业、在线题库和在线答疑等。
课程设置应与本校讲堂教课的要求相当。
高职类课程应可以覆盖该课程全部知识点和岗位技术点,应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有关职业资格标准,从职业岗位能力剖析出发,鉴于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开发课程系统和改革教课内容,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成就应用到省级精选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资源应力争丰富多样,在数目和种类上大大高出构造化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
表现形式上,要合理使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虚构仿真等各种素材,充足发挥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教课的优势,提升微课程、动画、虚构仿真等资源比率。
应依据资源的内容和性质,科学全面地标明资源属性,方便资源的检索和智能重组。
资源的形式规格应依据行业通行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
2.教课方案与方法。
要依据有效教课的基本规律,联合在线开放课程教课的特色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课方案。
环绕教课目的精心设计教课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论策略和学习激励举措。
课程设计、教课安排和表现方式切合学习者挪动学习和混淆式教课的需求。
睁开在线学习与讲堂教课相联合、翻转讲堂等多种方式的讲堂教课模式,优先支持拥有混淆式学习等改革实践经验的课程。
3.教课活动与评论。
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踊跃睁开事例式、混淆式、研究式等多种教课模式的学习,经过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指导反应,线上、线下议论答疑,网上作业部署、提交和批阅,网上社区议论等,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沟通和协作学习,增强师生讲堂与课下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3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2023 年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上线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上线开放课程的高质量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建设标准。
2023 年的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更是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目标明确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求课程目标明确。
课程目标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相契合。
明确的课程目标能够为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清晰的导向。
课程目标应具有明确的层次和维度,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应涵盖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对于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使学生系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可衡量性和可达成性。
通过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能够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优质教学内容是上线开放课程的核心要素,优质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程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涵盖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点和关键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注重内容的更新和与时俱进,及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必须经过科学验证,符合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教师在编写教学内容时要严谨治学,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和误导性的信息。
教学内容还应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动画视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3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2023年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概述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也正迅速发生着变革。
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而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出台,将对我国线上教育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本文将针对2023年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重要意义1.1 传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教育在教学资源有限、地域限制、教学方式单一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而线上教育的兴起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拓展教学边界,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和利用。
1.2 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重要性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出台,可以对线上教育进行规范和引领,促进线上教育的健康发展。
它还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1.3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线上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将对未来线上教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应对未来的挑战,把握未来的机遇。
二、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内涵与特点2.1 规范性与引领性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作为国家层面的标准,具有强大的规范性和引领性。
它将为线上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和指导,对促进线上教育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优质内容与多样化形式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对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课程内容具有高质量、高价值,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这将有助于提升上线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3 开放共享与互动交流国家精品上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还强调课程的开放共享和互动交流,要求课程具有开放性,能够方便学习者进行共享和互动,促进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学校名称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名称光学零件加工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所属专业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课程负责人王丽荣申报日期2016.06.06推荐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二O一六年目录一、建设背景 (1)二、建设目标 (2)三、建设内容 (2)四、建设项目及进度安排 (3)五、经费预算 (3)六、学校保障措施 (4)七、预期效益及辐射带动 (4)一、建设背景光学的应用无处不在,目前全球光学加工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光学元件的广泛应用、高速增长的手机相机行业、外包规模不断加大的数码相机产业等。
中国光学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中国成为继台湾之后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光学冷加工产能承接地和聚集地,其中尤以华南地区为首,而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光电基地所生产的光学镜片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20%以上。
目前,世界光学冷加工与消费数码光电产品产能向中国转移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成为全世界光电产品的生产加工集散地。
在区域分布上,光学冷加工产能大多聚集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成为了世界性的数码相机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世界光学冷加工产能规模最大、行业集中度最高的地区。
“世界光学数字化领域开发集中在东亚地区,其中中山火炬区就是光学企业的重要集中地。
”现代光学企业交流会事务局长、株式会社OPTORUN 董事会会长小泉达在中山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山现代光学企业交流会上表示,中山光电产业集群渐成规模。
近年来,中山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不断壮大,光电企业渐成规模,已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落户,较好地促进了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光电产业的发展。
随着光学应用技术不断拓宽,行业高质量人才是否能跟得上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尽管经济形势严峻,但光学行业的许多领域却苦于人手不足,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多年来,我国光学行业沿袭着一种不正常的观念,即重视产品设计和研究的技术人员,而从事工艺设计和制造技术人员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2023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2023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2023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线上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借助互联网和新兴科技手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
2023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出台,将对我国在线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提升在线课程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和深入探讨。
一、何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是教育部门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最新技术发展要求,制定的在线教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和标准。
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线教育迈入了新阶段,意味着未来在线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注重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对于学生的影响1. 提升学习效率与灵活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将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灵活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 丰富学习内容标准的制定将鼓励教育机构开发更多优质的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对于教师的影响1. 提高教学水平标准的出台将促进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师结合在线教学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和教学目标。
2. 促进教学互动标准将鼓励在线课程采用更多互动性教学形式,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更加即时和深入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对于在线教育行业的影响1. 规范市场发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出台将规范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在线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
2. 提升用户体验标准将鼓励在线教育评台提升用户体验,改善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可访问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推动了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转型,改善了学生学习体验,同时也要求教师和教育机构提升教育质量。
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16年度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16年度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6.11.25•【字号】鄂教高办函〔2016〕17号•【施行日期】2016.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16年度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通知各普通本科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鄂政办发〔2016〕24号)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我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加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深化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厅决定实施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工作。
现就2016年度申报工作通知如下:一、申报课程范围申报课程范围为以下4类本科课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量大面广的公共课、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的专业课、创新创业类课程。
鼓励高校依托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转型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二、申报条件1.申报课程原则上已经在全国性在线开放课程公共平台上线,课程须已在本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的好评或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2.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较强。
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本校专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课程团队成员均在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课程。
教学团队配备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人员或教学辅助人员,能长期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教学工作。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课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互动授课等,以增强在线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评价体系应该全面、准确,包括在线数据分析、学生反馈、教师评估等,以及及时反馈和提高措施。
XXX的在线开放课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建设和评价标准。
首先,课程目标定位应该准确、清晰、合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教学内容应该体系化,知识点应该以适度的颗粒化方式呈现,同时在线资源应该覆盖全部知识点,包括丰富多样的辅助资源、合理的题和作业频度。
教学设计和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在线课程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评价体系应该全面、准确,包括在线数据分析、学生反馈、教师评估等,并及时反馈和提高措施。
障协议,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产权权益。
此外,学校应注重对课程效果的跟踪评价和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在线研究过程、内容、反馈,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行为,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同时,建立多元化研究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过程性研究和体验式研究。
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强师生课堂与课下的互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研究。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学校应该建立专兼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并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教师。
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了解整体素质慕课规律及特点,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高度责任感。
辅导教师及时反馈、答疑、作业、讨论,学生满意度高。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信息平台支持,确保平台运行稳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并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教学数据应用分析等服务。
最后,学校应该重视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障问题,严格遵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依法依规开展教学活动,实施对课程内容、讨论内容、研究过程内容的有效监管,防范和及时制止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
湖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
湖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试行)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课程内容与资源。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按照教学单元、专题或模块的框架,合理、有序的设计知识单元和拆分、配置知识点及技能点。
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视频、音频、教案和演示文稿等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内容准确、系统、完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统筹、集成,应用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拓展资源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应用于教或学的某一环节、支持教学或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与方法。
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层次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本身与每个教学单元、专题都有明确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目标实现与否可以测量;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明确学习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
.教学活动设计。
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线异步讨论、笔记、信息提醒、测验、教师答疑、作业、同伴互评、线下讨论、问卷、实时讨论、维基和一对一辅导。
.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有明确合理的课程整体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须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及评分的标准等;反馈及时;能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并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
评价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随堂小测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讨论、调查、线下考试、期末考试和作业,原则上每个一级单元至少有一份习题作业。
.团队支持与服务。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对于促进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是指优秀的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公开的在线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提供知识传授,还具备高质量视频、音频、图像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
这种教育模式有望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化分配,降低教育成本,促进车间学习和全球化教育。
第一,建立适合的开放课程建设机制。
高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在线课程建设机制,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准备、教学视频录制、课后答疑等环节。
同时,还需要建立评估机制来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和判断。
第二,提供多媒体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成功关键在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高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提供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育资源,以增强学习效果和兴趣。
第三,推广和宣传开放课程。
高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作用,将开放课程信息发布到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同时,还应该加强课程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在线课程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在线教育质量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是推进教育公平化和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
高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
湖北省本科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现状调研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 公平,提高教学和入才培养质量已成 为我国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 2015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 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教高[2015]3号),力求通过精品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推进高等院校 的课程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 平。全国高校积极参与精品在线开放 课程的建设,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的设计与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 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着“重 申报轻建设、重共享轻应用、重评估 轻教学”等问题。本文以湖北省本科 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精品在线 开放课程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 题,总结经验,有利于促进高校精品 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3.8%)。调查发现,精品在线开 放课程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 由于有些课程不吸引学生,实用性较 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程度不 高,高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 没有硬性要求,缺少激励措施,只有 少数院校实行学分制。部分高校的课 程平台的课程种类和数量有限、下载 和访问受限、开放意识不够,这也较 大程度地限制了访问网站的学生数 量。学生比较看重课程内容和形式的 丰富、更新的速度、资源访问和获取 的便利程度、能否下载资源、课程资 源的适用性。
湖幵
北放
省课
本程
科
的
□ 湖
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应
北 荆
校
用
州 陈
精现莉
品状
A调
线研
开放课程的态度);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的使用情况(使用频率、使用效 果、满意度)。
二、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1.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识和 了解程度。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知 的渠道。调研结果显示,16.5%的学 生未接触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生 获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渠道:上网 发现(27.5%),教育部门或学校的 公告通知(26.3%),同学朋友告知 (15.1%),学校网站的链接(45.6%), 授课教师告知(56.8%),校园广播、 杂志、电视(1.2%) o可见,授课教 师告知、学校网站链接是学生获知精 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渠道。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结合学校实际,以加强学校专业、专业群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为做好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第一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范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均可申报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已取得校级立项的课程不得重复申报立项。
第二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分类1.资助建设类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己立项建设的校级以上品牌(培育)专业、专业群项目中,列入建设规划的精品课程;(2)经立项评审认定,建设基础良好,己取得较突出建设成果的课程;(3)同一批次立项建设课程中,资助建设类课程占比约60%。
2.自筹建设类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他获得立项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第三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立项与建设1 .立项基础(1)课程具备一定的前期建设基础,已在专业课程平台开设一个学期以上,课程知识点/技能点配套视频资源不少于30个(总时长2150分钟),每个知识点/技能点至少配套一个教学课件,课程配套试卷库2套。
资源与试卷库建设标准参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执行。
(2)课程建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够及时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
2 .申报立项(1)立项工作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上一批次课程完成结项验收工作后,组织下一批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申报工作。
(2)申报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按照下列程序申报:①填写《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申请表》;②学院组织初审后,报教务处审查;③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确定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校内评审标准和分值
1.建设基础
10分
课程建设基础
已结题省级精品课程10分;已结题市级精品课程6分;已结题校级精品课程2分
2.教学内容与资源25分
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能够碎片化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
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10分
5.教学效果与影响10分
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
有负责人介绍、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预备知识、教学辅导、参考资料、考核方式、在线作业、在线题库和在线答疑等。10分
各模块知识点或专题设置内嵌测试的作业题或讨论题。5分
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5-15分钟短视频模块集。10分
3.教学设计与方法15分
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
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15分
4.教学活动与评价20分
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
通过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10分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3)教案或演示文稿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内容准确、系统、完整;
(4)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及其他类型资源契合教学要求;
(5)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3.2资源更新
(5分)
(1)配备在线服务人员,承担课程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
(2)探索线上和线下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2.课程团队
(10分)
2.1课,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2)主持(参与)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3)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社会贡献度大。
(2)项目团队持续建设,行业企业持续支持;
(3)课程资源年更新比例不低于存储总量的10%,持续推广应用。
4.课程应用
(40分)
4.1基本应用
(30分)
(1)支持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教学改革;
(2)教师、学生主动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学与学习,在线开放课程使用效果好,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人数多;
(10分)
5.1信息安全
(5分)
(1)严格遵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依法依规开展教学活动;
(2)实施对课程内容、讨论内容、学习过程内容的有效监管,防范和及时制止网络有害信息传播。
5.2知识产权保护
(5分)
(1)原创性资源比例不低于40%;非原创性资源使用无知识产权争议;
(2)相关高校、企业、课程建设团队均签订平等互利的知识产权保障协议。
2.2课程组成员
(5分)
(1)校企合作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教师数量、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高校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
高校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学校工作目标,学校决定建设一批涵盖高水平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教学应用成效显著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高水网络课程为重点,规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25门校级、15 门省级、『2门国家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建设原则1.坚持分类建设。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建设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的继续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不同类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全覆盖。
2.注重共建共享。
坚持多方共建课程,鼓励校企、校校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教法,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
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以用促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突出特色创新。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认真做好各在线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O5.加强规范管理。
坚持依法管理,明确学校和平台运行机构的主体责任,强化建设主体的自我管理机制,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程序。
完善课程内容审查制度,加强教学过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防范和制止有害信息传播,保障平台运行稳定和用户、资源等信息安全。
四、建设任务建设一批体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类型特征,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一流本科课程(“金课”)建设标准(试行)
1-2科学安全性
分类制定社会实践金课建设方案,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内容规范完整。社会实践课程确定基本安全责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20分
2 课程
团队
2-1 课程负责人
具有丰富的实践课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10分
2-2 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实践课程建设经验。
附件1
校级线上“金课”建设标准(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课程
团队
1-1 课程负责人
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积极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有一定影响度。
5分
1-2 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5—8人。
10分
5 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5-1 团队辅导
通过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
有效支撑网络课堂互动的完整讨论话题。每周教学活动不少于2个讨论话题,讨论话题总数不少于20个。
有效支持课程过程化与个性化考核的测验及考试体系。开课期内不少于3次综合测试(含期末考试),每次综合测试比重建议不高于40%。
10分
校级社会实践“金课”建设标准(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课程内容
1-1 思想性
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试行)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1.课程内容与资源。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按照教学单元、专题或模块的框架,合理、有序的设计知识单元和拆分、配置知识点及技能点。
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视频、音频、教案和演示文稿等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内容准确、系统、完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统筹、集成,应用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拓展资源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应用于教或学的某一环节、支持教学或学习过程。
2.教学设计与方法。
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层次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本身与每个教学单元、专题都有明确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目标实现与否可以测量;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明确学习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
3.教学活动设计。
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线异步讨论、笔记、信息提醒、测验、教师答疑、作业、同伴互评、线下讨论、问卷、实时讨论、维基和一对一辅导。
4.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有明确合理的课程整体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须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及评分的标准等;反馈及时;能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并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
评价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随堂小测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讨论、调查、线下考试、期末考试和作业,原则上每个一级单元至少有一份习题作业。
5.团队支持与服务。
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高校正式聘用,具有良好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至少应承担本课程25%以上的授课视频录制任务;课程主讲教师应为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开放课程,鼓励开展跨校、跨专业、跨层次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课程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团队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
课程正式运行后,能保证每学年都对外校开放,课程团队应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
6.教学效果与影响。
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内容和反馈,全面跟踪和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对进度缓慢或有可能弃学的学生进行回访和提醒,同时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 2 - —信息。
开展学习者问卷调查,及时根据调查反馈信息改进课程资源设计和教学。
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
支持各高校之间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互认。
课程的初始学分由建设该课程的高校设定,其它高校可在双方、多方协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学分设置标准自行认定学分。
二、课程要件1.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授课对象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课程已开设和面向社会开放情况等内容。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3.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线上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表,应按周来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讨论主题与要求、线上线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时间进度。
4.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建议,各课程单元的学习指南、学习方法建议,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介绍,常见问题等。
5.教师授课视频。
教师授课视频按教学知识单元录制,每个视频针对1~2个知识单元,要求结构完整。
每个视频片段5-15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20分钟。
每1个学分当量的课程学时应不少于16学时,教学视频(不含素材)应不少于120分钟。
—- 3 - —6.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包括每个授课单元的课程教学演示文稿,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文献、案例等。
7.教师团队。
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基本情况介绍;课程团队构成及介绍,包括教学设计人员、助教、拍摄制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志愿者等。
8.课堂讨论。
每个单元可以安排有一个或多个课堂讨论,需设定讨论的主题。
课堂讨论是教学团队在教学单元中发起的讨论。
教师可选择将学生发言情况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9.测验。
测验包括随堂测验和单元测验,随堂测验可以安排添加在某个教学单元中的多个教学视频间,可以方便学生即学即练,也便于老师随时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单元测验一般安排在整个教学单元学习完成之后进行。
随堂测验和单元测验一般由客观题组成,题型可以是单一的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或是上述多种题型的组合,平台自动判分。
10.作业。
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主观题、客观题,或是两者的组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批改的方式进行判分。
11.试卷。
试卷是检测学生课程阶段性或整体学习情况的正式测验题,可以包括客观题、主观题及两者的组合题;试题满足测试目标的要求,涵盖考查范围内的主要知识点,考查内容的题量和试题难度分布应与教学内容结构一致,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前后顺序必须合理,试题之间不能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
客观题由平台自动判分,主观题采用学生互评或教师批改的方式进行判分。
12.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需的课程整体—- 4 - —评价策略和各学习周、知识单元的评价策略,评价策略明确了完成每个知识单元、每个学习周以及整门课程学习所必须按时完成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数量、评分标准及成绩合成比例等,列入评价的学习活动包括视频点播、学习讨论、在线测试、在线作业、材料阅读等。
13.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三、视频内容1.屏幕图像的构图合理,画面主体突出。
人像及肢体动作以及配合讲授选用的板书、画板、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均不能超出镜头所及范围。
2.授课视频的的背景可采用彩色喷绘、电脑虚拟或现场实景等背景。
背景的颜色、图案不易过多,应保持静态,画面应简洁、明快,有利于营造学习气氛。
3.摄像镜头应保持与主讲教师目光平视的角度。
主讲教师不应较长时间仰视或俯视。
4.使用资料、图片、外景实拍、实验和表演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与讲授内容联系紧密,手段选用恰当。
5.选用影视作品或自拍素材,应注明素材来源。
影视作品或自拍素材中涉及人物访谈内容时,应加注人物介绍。
—- 5 - —6.选用的资料、图片等素材画面应清楚,对于历史资料、图片应进行再加工。
选用的资料、图片等素材应注明素材来源及原始信息(如字画的作品、生卒年月,影视片断的作品名称、创作年代等信息)。
7.动画的设计与使用,要与课程内容相贴切,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8.动画的实现须流畅、合理、图像清晰,具有较强的可视性。
四、视频技术规格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3)画幅:建议采用16:9,720p或1080p。
2.音频信号源(1)声道:教师讲授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4)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
(5)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
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3.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MPEG-4 Part10)编码、使用—- 6 - —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 (3)视频分辨率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请设定为1280×720或1920×1080。
(4)视频画幅宽高比视频画幅宽高比为16:9,分辨率设定为1280×720或1920×1080(5)视频帧率为25帧/秒(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4.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3)格式(2)采样率48KHz(3)音频码流率128Kbps(恒定)(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5.封装视频采用MP4封装,单个视频文件小于200MB。
字幕文件采用SRT格式,中英文字幕需分成两个SRT文件。
五、演示文稿(PPT)制作规范1.制作原则(1)演示文稿(PPT)内容丰富,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于一体。
(2)页面设置要求符合高清格式比例,幻灯片大小为“全屏显示16:9”。
—- 7 - —(3)整体效果应风格统一、色彩协调、美观大方。
2.字体与字号字体与字号参照下表:3.版心与版式每页四周留出空白,应避免内容顶到页面边缘,边界安全区域分别为左、右130像素内,上、下90像素内。
4.背景(1)背景色以简洁适中饱和度为主(颜色保持在一至两种色系内);(2)背景和场景不宜变化过多;(3)文字、图形等内容应与背景对比醒目。
5.色调(1)色彩的选配应与课程科目相吻合;(2)每一短视频或一系列短视频在配色上应体现出系统性,可选一种主色调再加上一至两种辅助色进行匹配;(3)同一屏里文字不宜超出三种颜色。
6.字距与行距(1)标题:在文字少的情形下,字距放宽一倍体现舒展性;(2)正文:行距使用1行或1.5行,便于阅读。
7.配图(1)图像应清晰并能反映出内容主题思想,分辨率应上—- 8 - —72dpi以上;(2)图片不可加长或压窄,防止变形;(3)图形使用应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8.修饰(1)细线条的运用比粗线条更显精致;(2)扁平式的装饰更接近时代审美;(3)有趣味的装饰通常更能吸引人。
9.版权来源素材选用注意版权,涉及版权问题须加入“版权来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