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
生活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作文
![生活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a0b70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d.png)
生活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作文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着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科学领域如此,现实世界更是如此。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突如其来、可预知,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当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朝着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的时候,疫情又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
面对变化莫测的诸多不确定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若能学会冷静应对不确定性,以内心的定力对抗不确定性,在接受不确定性中历练成长,不失为智慧的选择,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面对不确定性,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乐观和积极。
既然不确定性是常态,就意味着我们随时会遭遇从未遭受过的重创,经历难以承受的苦痛。
最初难免惶恐不安、手足无措,但若就此产生无常感、动感,自暴自弃、无所作为,这是要不得的。
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地展开工作,寻找机遇、接受挑战、突破困境,把随机性变成创造性。
改革开放40多年,其间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他们都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到机遇,创造出不凡的确定性。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进取,最终获得成功。
恩格斯曾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任何突发事件,带给人们和社会不只是它的负面,只要学会正确地把握它,都会成为人生发展、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契机,而我们在拥抱不确定性中,积极作为,正确应对,才能真正成为命运的掌控者。
面对不确定性,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淬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个民族的生命力在历经磨难和灾害中得到锤炼,个人的能力和本领也都是在经受无数次的突发事件中得到历练和提高的。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历史上一切军队应对不确定性、赢得胜利不二的法宝。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和平时期-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充满着变数,难免存在心理、物资、战术准备不足, 对于病毒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提高应变能力,及时研判态势,优化战术战法。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2106411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8.png)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事物都在运动。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阐明了这一含义深刻的哲理。
河水在不停地流动接触的已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上游来的新水流。
客观事物就像河水一样处于不停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哲学讲的“运动”,它是指一切事物的变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人们不容易觉察到。
俗话说“稳如泰山”,但科学研究表明,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600米。
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我们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我们也不容易感觉到。
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
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同样是在不停的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有人说,我坐在一间空房子里,这不是静止吗?静止是存在的,但只是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处于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状态。
人坐在房子里固然没有运动,但人和房子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不停的运动。
同时,人在不停的呼吸,体内血液不断的循环,都在运动。
所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以“老眼光看新问题”的人老是出错,问题就出在这里。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凡是物质都在运动,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根据科学已达到的水平,按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https://img.taocdn.com/s3/m/307b6c6033687e21af45a959.png)
守 株 待 兔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 的必然联系(必然性)
根据自由落体 定律,只要在地球 上,任何一个物体 在排除空气浮力和 阻力等条件下,都 必然重复地以重力 加速度向地面下降。 这说明:
4、规律是 事物发展中 稳定的联系 (重复性)
苹果的自由落体运动
三、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 身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 律 规 则
区 含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 规则是人们规定 别
不同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出来供大家共同 的稳定的联系 遵守的制度或章 程 性质 规律不能被创造、 规则是人们制定 不同 改变或废除,是客 的,可以修改、 观的 补充或废除,是 主观的
联 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 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也是有规律的
一、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运动 人的认识运动 都是有规律的 也都是有规律的 也是有规律的
二、规律的特点
列举你所知道的规律。
下列属于规律的有:
(1) 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 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 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 2 ) A. 万有引力 B. 四季交替、昼夜 循环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 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 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保 持 百 分 数
100 80 60 40 20 1 2 3 4 5 6 7
天 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 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 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 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https://img.taocdn.com/s3/m/a7d9fa2edd36a32d73758170.png)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五蔚严春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生、成长和消亡之中。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前面讲到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这种客观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宇宙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推陈出新、生死交替的生动景象。
恩格斯揭示地非常清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而这种互相作用就是运动。
”无论什么事物,从存在的结构状态看,都有一定的具体联系及相互作用;从功能状态看,则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必定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
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所谓运动是指一般性的变化。
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但在概念上“运动”比“变化”更侧重于表达物质存在的一般方式,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不同内容,即事物内部联系所发生的演变。
变化既包含事物量的变化,也包含事物质的变化。
它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
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无不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是不可创造和不可消灭的,它只能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
看一下我们自身,年纪、体质、工作状态和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及思想状况等不是天天处在运动之中,也天天处在变化之中吗?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物,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而言,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建筑物又都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建筑物体内的分子、原子则是不停地运动。
因此,说建筑物静止不动只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物、就机械运动而言。
简述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物质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60cfe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5.png)
简述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从古代到现代,众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
一、物质和运动的概念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指占据空间并具有质量和能量的实体。
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各种形态。
在哲学中,物质被视为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2.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位置或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在哲学中,运动被视为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二、古代哲学对运动与物质关系的看法1. 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一些著名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帕门尼德斯等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即“一切流动”。
而柏拉图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领域: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
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理念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
2. 古印度哲学在古印度哲学中,运动被视为宇宙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例如《吠陀经》中就有“一切都在运动”这样的论述。
此外,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也强调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近代哲学对运动与物质关系的看法1. 伽利略和牛顿力学伽利略和牛顿力学将运动视为物体状态变化的基本形式,并提出了惯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也对哲学关于运动与物质关系的看法产生了影响。
2.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
他认为,在绝对精神中存在着一个“逻辑”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物质和运动的发展,是宇宙存在和发展的本质。
3.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运动则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它强调了物质和运动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认为物质和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结论综上所述,运动与物质是密不可分的。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哲学,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d517c5e90242a8956bece44e.png)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aff826866fb84ae55c8d0e.png)
唯物论一、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https://img.taocdn.com/s3/m/aab25e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e.png)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
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
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
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
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
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
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如何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如何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68b34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0.png)
如何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物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例如:生物的发育成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离不开氢和氧。
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复杂和多样的。
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表现的。
例如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同样会对事物发生影响和作用。
两者都不可忽视。
4.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条件,是一个具有广泛哲学意义的范畴,指的是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复杂的,因此,事物所处的条件也是复杂的: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https://img.taocdn.com/s3/m/2f886226dd36a32d7375813a.png)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关系: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时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机器相互转化: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
、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直接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https://img.taocdn.com/s3/m/932550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2.png)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列宁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所有的物质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着不同的运动。
1、列宁则把他们称之为不自觉地、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
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元素构成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的物质,这个运动是相对的,世界本源的问题,物质只是一种表现形态,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时空也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
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纳为物质或理解成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被恩格斯称之为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3、从微观上看,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着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提出的,你要想着运用马克思的思想去解释它,理解它,要研究哲学的话,找自己观点的支撑点。
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正处于被世人景仰的最高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人士都在学习和研究它,应该说马哲是最科学的哲学了,4、离开空间和时间,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否认空间、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对于哲学不能钻角尖,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运动着的物质,而不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0cb81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b.png)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1.物质与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https://img.taocdn.com/s3/m/057e090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c.png)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如何解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这句话?
这句话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指明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唯物论思想.
物质是运动的.这是辩证法思想.整个世界是运动的物质世界,而不是静止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运动时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事物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指明事物的运动存在着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规律.要求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能违背规律.
认识是发展变化的.这是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不断的向前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行.。
物质运动观
![物质运动观](https://img.taocdn.com/s3/m/fb0905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9.png)
物质运动观物质运动观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哲学观点,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属性。
从最古老的自然哲学到现代科学,物质运动观一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质运动观的含义和意义。
物质运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物质可以是有形的,如人类、动物、植物、石头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光、声音、电磁波等。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都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属性。
物质的运动可以是宏观的,如行星绕太阳运动,大气中的风云变幻;也可以是微观的,如原子的振动和电子的运动。
物质运动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质的运动遵循着自然规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这些规律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它们不受人类的主观意志所左右,而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的。
物质运动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是多样化的。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快速到缓慢,从简单到复杂,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例如,宇宙中的行星绕太阳公转,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运动,分子之间的碰撞和振动等等。
这些多样化的运动形式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物质运动观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人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物质运动观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推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
正是基于物质运动观,人们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改变世界的面貌。
物质运动观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哲学观点,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属性。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多样化的,它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物质运动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它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文明发展的进步。
我们应该以物质运动观为指导,深入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和智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https://img.taocdn.com/s3/m/4e44982e650e52ea55189831.png)
(3)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 改变和创造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注意: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人们规定出来供 事物运动过程中 含义 大家共同遵守的 固有的本质的必 不 然的稳定的联系 制度或章程
同 性质 客观的、普遍的、 主观的、可以制 点 不能创造和废止 定、修改、废止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哲学所讲规律的含义关键词:
• 固有的:本来就有的。非人主观创造,更 不是上帝创造; • 本质的:非现象、表象。(苹果掉地), 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种联系必须是确 定不移,一定会发生的联系才是规律; • 稳定的:形成规律之后,不是多变的,很 快消失的;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 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不可分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或者离开 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都是错误的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f7e3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0.png)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哲学讲的“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这种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自转,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通常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而言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恒定的条件:两个物体向同一方向,以同样的快慢行进。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
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参照物必须叙述某一物体的边线变化,就必须挑选另外的一个物体做为标准。
这个被LSU做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观察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生活在地
球上的人,觉得地球是不动的,其实地球在以30km/s的巨大速度绕太阳公转。
这就是物
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恒定就是存有的,但只是相对恒定。
相对恒定就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定形式,就是物
质处在相对平衡的不能明显的变化状态。
人趴在房子里固然没运动,但人和房子随着地球
的进动和太阳在不停的运动。
同时,人在不停的体温,体内血液不断的循环,都在运动。
所以,运动就是绝对的,恒定就是相对的。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30196c1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5.png)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物质世界充斥着物质的东西,物质有空间的位置,有诸如广延、质量、电荷之类的特性。
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四处运动。
物质世界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公共的世界。
所有的人都可以观测它。
而精神世界,则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思想。
思想显然不是处在空间之中,而似乎是具有自己的宇宙的,其宇宙是隐秘的,是其他的观察者所观测不到的。
思想也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变化、演化、相互作用,也是能动的。
争议来了。
一旦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问题。
思想宇宙并没有孤立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宇宙之外的,而是与物质宇宙有着强有力的联系的。
我们的精神借助于我们的感官接收到持续不断的信息流。
信息流进而产生了精神活动,或是刺激新思想的出现,或是重新组织现有的思想。
假如你正在阅读一个句子时,听到屋外呼的一声巨响,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屋顶上掉下来一片瓦”或“一辆汽车着火了”。
因而,物质世界就成了新思想的来源,实际上是重新安排精神世界。
反过来说,精神世界也通过意志现象作用于物质世界。
你听到响声后,决定去看个究竟。
于是,你的腿动了起来,书也放下了,开了门。
你头脑中的思想,借助于你身体这个中介引发了物质的活动,而物质的活动又重新安排了你环境中物质的东西。
的确,我们平时在我们的环境中所看到的几乎一切东西,都是精神活动通过物质操作得以实现的结果。
房屋、道路、麦田、风车,这一切都始于诸如计划、决策之类的精神活动。
它们都是由精神活动变成的“具体实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自我革命精神及其现实指向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自我革命精神及其现实指向](https://img.taocdn.com/s3/m/5da9b83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5.png)
7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7期总第818期No.17,2020Total of 8181《〈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蕴含的自我革命精神资源《〈共产党人〉发刊词》作为抗战时期中国革命经验总结的重要文本,虽不是专门叙述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文章,但是其中一些理论、方法承载和推介着党的自我革命的情感渊源与价值寄托。
挖掘这一文本中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资源,也助推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1.1面对党外危险,敢于自我提高《〈共产党人〉发刊词》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写作的。
“内忧”即大资产阶级企图从思想上溶解共产主义,同时企图同时在政治和组织上消灭共产党,摧毁党的武装力量。
而“外患”则是指日本不断进行着扶植傀儡政权的阴谋,企图渐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为了协助党“动员群众克服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并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
机关刊物《共产党人》应运而生,是党对于现实状况的清醒把握,其出版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党员队伍理论水平、政治素养、思想境界。
并以此来加强党的建设,建造起坚固的壁垒以应对外在危险。
面对党外复杂多变的境遇,自我提高就是要在实践中砥砺品格,全面提高执政本领。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有益经验,才能确保党巩固执政地位。
1.2面对党内危险,敢于自我净化随着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急剧扩张,党内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问题,有大批的党员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在革命实践中的运用更是滞后。
同时,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甚至还把一些落后思想带入党内,自由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党内衍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格,使得党的革命面临着新问题新特点。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大批的新党员还没有受到教育,很多的新组织还没有巩固”[1]。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唯物论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唯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71961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d.png)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唯物论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下面由店铺收集整理的政治哲学《唯物论》的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 犯过类似的错误呢?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形而上学,既要承认 物质第一性,也要认识到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是永恒地运动着的世界,物质 和运动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质运动的基 本形式,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运 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基本观点,这有 助于培养大家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既对立又统一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辨证统一。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世界
磁铁
S
N
一块磁铁(统一体)的内部,同时存在着N、S两极。
N
N
N、N两极相互排斥,这在哲学上叫对立。
N
S
N、S两极又相互依赖,在哲学上叫统一。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世界
磁铁 S N
这个统一体(磁铁) 是对立还是统一?
执教者:王娜
复习提问:
慧能 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问:慧能 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答:他犯了主观唯心主义
的错误。混淆了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基
本问题。
提问:
若没有风动,幡是否会动?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的静 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永恒地运动着的世界。
执教者:王娜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运动”的定 义: 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 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刻舟求剑者所犯的错误说明什么问题?
刻舟求剑者所犯的错误 说明什么问题? 答:他没有看到事物的 变化,先入为主地否认 了线的运动,犯了主观 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 的错误。
提问:
举例:“运动”有哪些形式?
体育运动:
生物的成长:
“运动”的形式:
低级 高级 简单 复杂
运 社 运 生动 会 运 化动 物 运 物动 学 运机 动 理 动械
物质
主 体 根存 本在 属方 性式
运动
Hale Waihona Puke 红+绿 红+兰 绿+兰世界上的事物的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 变化,推动事物的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