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334dc22b915f804d2b16c196.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3ed56723186bceb19e8bbc8.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八编 清及近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八编 清及近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cad628684868762caaed5e6.png)
第八编清及近代文学
一、简答题
1.《登泰山记》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纳兰性德德词为什么有哀怨愁苦德情调。
3.试述《哀盐船文》德艺术特色。
4.试析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5.谈谈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蒲松龄及其它文言小说
一、论述题
1.简述《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2.分析《婴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吴敬梓及其它长篇小说
一、论述题
1.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2.根据《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基本讽刺手法,简析范进、严贡生两个人物形象。
第四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一、论述题
1.简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性格。
2.简析薛宝钗形象。
3.试论述《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发展概况。
第五章清代戏剧
一、论述题
1.苏州派戏曲家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2.《清忠谱》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什么特殊地位?
3.联系作品实际,说说《长生殿》爱情描写的特点。
4.《长生殿》和《桃花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共同倾向?
第六章近代文学
一、简答题
1.谈谈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何谓“新小说”?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近代文学中古典小说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666f00f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7.png)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参考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许多辅导机构和出版商推出了与之相关的考研考点精讲资料。
这些资料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附有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对于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和应对考研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这些习题既包括历年考研真题,也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能够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覆盖了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这些题目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编写,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配套题库适用于以下人群:1.备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辅助材料;3.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于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
将考研资料与教材相结合,系统地学习文学史的知识点,加强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25a972af18583d0496459ad.png)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散曲)【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散曲)【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c3c20dddd3383c4bb4cd2d7.png)
第8章元代散曲8.1 复习笔记一、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1.散曲的兴起(1)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才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2)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乐曲面前,既显得苍白无力,又显得很不合拍。
于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应运而生。
2.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组曲中的各支曲子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仍是以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组曲,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3)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4)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
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5238a2a4c1c708a1284a44d7.png)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8.1 复习笔记一、中兴诗人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有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
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
2.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罢职家居。
(2)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这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3)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
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因此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3.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陆游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陆游在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
然而陆游很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岑参和陶渊明,他们均受到陆游的重视。
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三、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1.抗敌复国主题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抗敌复国是其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如《金错刀行》;也写出了自己的深哀巨痛,如《关山月》;同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散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散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be4e2bd8762caaedd33d4ad.png)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1.1 复习笔记一、《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1)《吕氏春秋》的成书《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2)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它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十二纪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是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2.艺术特征(1)平实畅达的文风《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的散文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1)文章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其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1)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文共有7篇,这些刻石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https://img.taocdn.com/s3/m/c4754442168884868762d6ad.png)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1 复习笔记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遗民诗人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顾炎武①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②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海上》四首等。
③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①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
②他论诗重“情”,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山居杂咏》等。
(3)王夫之①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②他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2.吴嘉纪吴嘉纪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诗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如《难妇行》《绝句》等。
3.屈大均屈大均,学屈原《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尤其是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
如《通州望海》。
4.其他遗民诗人陈恭尹、梁佩兰和屈大均号称“岭南三大家”,其他如阎尔梅、杜濬、钱澄之、归庄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ec936fb31b765ce0408145e.png)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1e22d0ea26925c52cc5bfd4.png)
第8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8.1 复习笔记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1.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安史之乱以后,社会上有了藩镇割据、佛老蕃滋等一系列问题。
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2.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1)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安史之乱后,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2)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
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他更重视的,乃是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
3.文体与文风改革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二、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1.唐代的骈文唐代骈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
2.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1)萧颖士、李华倡导宗经,提倡走向文学上的复古。
(2)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
(3)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一是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二是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
(4)韩、柳的古文理论①内容a.“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
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b.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c.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d.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袁行霈 最全最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袁行霈 最全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6238f24431b90d6d85c759.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八编清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2bf39bb14e852459fb574c.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虞山诗派、梅村体、阳羡词派、浙西词派、京华三绝、苏州派作家、才子佳人小说、乾隆三大家、桐城派、“义法”说、阳湖派、浙派词、常州派、花雅之争、弹词、鼓词、子弟书【主要问题】清代文学思想的转变、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清初诗文与词的繁荣、清初戏曲概况、清初白话小说概况、李渔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的内涵、《聊斋志异》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红楼梦》的悲剧世界、贾宝玉形象分析、《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红楼梦》的影响、清中叶诗坛概况【作家作品】钱谦益《后秋兴》,吴伟业《怀古兼吊侯朝宗》,王士禛《秦淮杂诗》,李玉《清忠谱》,李渔,洪昇与《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醒世姻缘传》,袁枚,李汝珍《镜花缘》、《绿野仙踪》、《雷峰塔传奇》核心考案1、(1)清代文学概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向上承接着明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同时,清代文学又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形式,文学古典形式在清代都再度辉煌,聊为壮观;同时,新兴文体也有了新的飞跃,出现了雅化倾向和雅俗共存的状态;小说也迈入了独创期。
各种文体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并呈现了向近代文学演变的趋势和征兆。
(2)清初文坛概况明清革新之际,民族矛盾与斗争唤起了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热情,给文坛注入了新的生命。
文坛出现了诗、文和词繁荣发展的局面。
在诗歌创作方面,遗民诗人富有民族精神的沉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而一度在清朝做官的诗坛名流抒发家国之痛与失节忏悔的作品与遗民诗人的诗文一样,由于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以后的诗人和作者,也一样由于时代的影响而慨叹时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章;在词方面,在清代已呈衰弱之势的词应时而复兴,依声填词成风;散文方面,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尚实用,在传记文理多用小说的笔墨进行叙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fe2aa19bcd126fff7050bad.png)
第8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8.1 复习笔记一、《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1.神怪小说(1)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
这批神怪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2)神怪小说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2.《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它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1)玄奘取经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他曾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已有一些神异的色彩。
(2)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
(3)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4)“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于北宋年间,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并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
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实际上已成了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形。
(5)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首次出现,已有的深沙神也改称了沙和尚。
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
原书已佚,现今只有一段残文。
(6)世德堂本《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刊本,20卷100回,刊于万历二十年。
(7)清初汪象旭、黄周星评刻的《西游证道书》引《释厄传》的故事作为第九回。
3.《西游记》版本(1)世德堂本《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刊本,20卷,100回,一般认为初刊于万历二十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b13619aaea998fcc220ead.png)
第7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7.1 复习笔记一、北朝文化与文学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与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北朝文坛的复兴,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
1.北魏文人温子昇在“文雅大盛”的风气下,开始出现值得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气格;他也善于写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被沈德潜评之为“直是唐人”。
2.东魏、北齐文坛以邺都为中心的东魏与北齐政权,占据的是北魏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因而文学领先于位居关陇的西魏与北周,北齐后主高纬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
活跃于北齐文坛的文士中,有一部分来自南方,其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
北方本土文士也脱颖而出。
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昇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昇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
邢邵正面声称趋新立异,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3.西魏的文风改革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在推行政治、经济等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文风的改革。
他托古改制,采用周官古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提倡去华存质,师法上古。
苏绰《大诰》的颁行具有复古思路,唐代陈子昂乃至韩愈、柳宗元的复古主张都可以从苏绰那里追溯发端。
4.北周文坛北周接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首先是在皇族之内。
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
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北迁的文士。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1)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
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
而在南北各政权之间,随着对峙形势的进一步形成,文化方面的竞争更加明显。
(2)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各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东汉文人诗)【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东汉文人诗)【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99ab286f61fb7360b4c65d4.png)
第7章东汉文人诗7.1 复习笔记一、班固、张衡、秦嘉的诗1.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1)班固诗①《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的。
其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讲述了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②《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该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
(2)张衡诗①《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自述,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②《四愁诗》是骚体经过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
这首诗有政治上的寄托,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3)班固诗与张衡诗异同①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较之班固有明显提高,他运用这两种新的诗歌样式已经得心应手。
②班固、张衡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方面不同。
班固五、七言诗继承的是朴素质实的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
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2.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
二、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1.诗坛新风的出现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末年主要活动在灵帝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都有不幸的遭遇,他们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
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2.郦炎:怀才不遇的感慨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诗作成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蕴。
3.赵壹:对比鲜明的批判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
其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他不是一般的愤世嫉俗,而是刺世疾邪。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章节题库 (清代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章节题库 (清代文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b5e17091ed9ad51f01df2dd.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一、填空题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被王国维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纳兰性德写的《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纳兰词【解析】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其词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3.杨龙友是清代传奇《________》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1)李香君是________中的人物。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2)“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________的独特结构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桃花扇【解析】《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
这是一部“借高台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它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出明清易代时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
作品着重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事、苏昆生等下层人物的形象,满腔热忱地赞扬他们心系国家安危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
4.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文人________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3525069a8114431b90dd8d7.png)
第9章魏晋南北朝小说9.1 复习笔记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1.关于“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
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2.小说的起源(1)神话传说神话中已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
活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传说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逸史是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
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
(2)寓言故事如《孟子》《韩非子》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带有小说的意味。
因此寓言故事可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3)史传《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叙事积累了经验。
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证明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3.小说系统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4.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二、志怪与志人1.志怪小说(1)兴盛的背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
巫术灵验、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等故事,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
(2)内容①地理博物。
如张华的《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
如干宝的《搜神记》。
③佛法灵异。
如颜之推的《冤魂志》。
志怪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爱憎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f565150af1ffc4ffe47acaf.png)
第8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8.1 复习笔记一、《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1.《镜花缘》李汝珍的《镜花缘》,通过对海外奇国见闻的描述,揭露讽刺社会现实中种种陋习和丑恶,寄寓了作家的政治理想,表现出对妇女的地位、境遇的关注和思考,是一部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
其思想的机敏,富有幽默感的游戏笔调,特别是前半部书所表现出的耐人寻味的奇思异想,使它成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
2.《绿野仙踪》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小说以明嘉靖年间严嵩当政、平倭寇的事件为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愤世道之不良,求仙访道,学成法术,周行天下,超度生灵,斩妖除怪的故事,既剪除自然妖兽,也惩治人间“妖怪”,最后又功成德满,驾鸾飞升。
小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和混乱,缺陷在于小说集历史、神魔、侠义、世情于一身,人事繁多、芜杂,描写过于直露,夹有一些秽亵描写,显得境界不高。
二、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1.蒋士铨清中叶以后的作家,从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中取材,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居多。
成就较大并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是蒋士铨,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赵翼齐名,具有经世济民的抱负,通过戏曲创作,写民族英雄、志士仁人或社会习俗等,不肯落人才子佳人的俗套。
现存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又名《藏园九种曲》)最有名,而以《桂林霜》《冬青树》《临川梦》三种受人重视。
2.《雷峰塔传奇》及其演变(1)有关白蛇精化为白衣娘子,后被镇于石塔之下的传说,其雏形最早见于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2)到了明代,这个故事在讲唱文学、小说以及戏剧作品中逐渐丰满起来。
明末冯梦龙的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里就收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篇,其中白娘子与许宣(在后来的传奇剧里也称许仙)的爱情故事已基本定型。
(3)明人陈六龙也曾作传奇剧《雷峰记》,惜已佚失。
(4)蕉窗居士黄图的《雷峰塔传奇》写成于乾隆初,较之以往同类作品在思想境界与艺术成就诸方面均有所突破,以浓郁的神话色彩和强烈的悲剧性冲突,成功地塑造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的艺术形象,热情讴歌了白娘子为争取理想的实现所进行的顽强不屈的斗争和表现出的献身精神。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23a400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7.png)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圣才出品】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明初的统治者实行了若干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从而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2.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到了明代中后期,逐步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这批世俗化的平民文人同时又与商人、手工业者、艺人等市民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新的读者群。
3.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尤其是在小说和戏曲中,更是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商人和作坊主的形象,并透出了对于世俗物质利益强烈关注的价值取向。
4.审美趣味的转变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这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5.文学的商业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营利而刊行,一些文艺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1.王学左派兴起的原因(1)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明代中叶以后,皇权的集中与皇帝的腐化,导致了宦官的专权与朝政的腐败,这两者又加剧了党争。
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风俗的变化,使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
(2)佛教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
(3)时代的呼唤。
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推动了王学左派的兴起。
2.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个性的张扬和对人欲的肯定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不仅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而且还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7.1 复习笔记
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1.诗坛多元格局
(1)沈德潜
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
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
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
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1)袁枚
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④袁枚的笔触相当广泛,反映现实、咏物怀古、描绘山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大都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而且清灵隽妙,具有情感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等特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
(2)性灵派诗人
①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是赵翼和蒋士铨。
②和“乾隆三大家”对称的“后三家”是舒位、王昙和孙原湘。
其中舒位、王昙是龚自珍的先导,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
3.盛世中的哀唱
乾嘉诗坛上,吟唱盛世悲歌,可视为性灵派外围的是郑燮、黄景仁等。
(1)郑燮
擅长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论诗提倡“真气”“真意”“真趣”三真,推崇杜甫,主张诗歌应该为民而作。
(2)黄景仁
①作诗“好作幽苦语”,放言无忌地倾泻“盛世”积在心头的怨愤,他常以“落日”“斜阳”等意象写景抒情,敏锐地感觉到世事殆将有变的征兆,写出个人对社会变迁的“忧患”。
②潜知“忧患”和过人的哀乐,使他对现实极为清醒,积郁满怀,并自视甚高,不肯伏就,以诗歌表现出个性意识在觉醒意义上的深入思考。
③诗人能博采唐人而自出机杼,“自作声”以发“不平鸣”。
他的七言古诗以雄伟的笔触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磊落恣放之情,既似李白豪宕腾挪,又兼韩愈盘转古硬,在跌宕跳跃中流转低吟。
七律清丽绵邈,富有李商隐的优美韵致,瘦硬峭拔处兼得黄庭坚的神髓。
二、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1.戴名世
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法”“辞”三者皆备。
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2.方苞及“义法”说
(1)方苞提出“义法”说,“义”指文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
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
(2)方苞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用语典雅、古朴、简约。
适应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给古文建立了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范,“义法”说是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它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
(3)方苞的古文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
3.刘大櫆
(1)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
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2)他还对“行文之道”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
前两者是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
(3)为了使“神”“气”易于掌握而不至于无可捉摸,他又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节以求声气,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刘大櫆的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雄肆奇诡,有音节之美。
4.姚鼐
姚鼐壮大了古文的声势,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1)他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
(2)他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他追求刚柔相济,避免陷入片面和极端,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
(3)他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使古文进入最高境地,细密、完善了刘大魁因声求气说。
(4)他还纂辑《古文辞类纂》,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
(5)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
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扎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
5.后劲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
(1)“四大弟子”
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梅曾亮在姚鼐后“最为大师”,方东树继续鼓吹“义法”理论,使桐城派声势更甚。
(2)从湘乡派到“桐城嫡派”
桐城派余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
是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著作的业绩,仍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
(3)阳湖派
阳湖派是桐城派的分支,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在师承上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但不满桐城古文的清规戒律,认为文路太窄,不足为法。
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他们的文章比桐城较少拘束,气势放纵,富有词采,但影响远不及桐城。
【名师点拨】桐城派几乎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也是名副其实的清廷官方文学,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桐城三祖”的文学主张考生应明确记忆,另外,格调说、肌理说、阳湖派等文学范畴在名词解释中也时有出现,需要考生加以留心。
6.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1)袁枚
其散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忌,敢于冲决传统观念,显示挑战世俗精神和不凡胆识。
(2)沈复
其代表作是自传体笔记式散文《浮生六记》。
三、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1.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1)清代汉、宋学之争,使得骈文在清代浓重的学术氛围里重新又得到肯定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