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2课__《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第2课__《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本课以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为例,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南北两种类型的代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学习,比较全面的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水平和全面分析问题的水平②过程与方法: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学会自主学习;观察图片资料,掌握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表格归类对比,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水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先民们对人类社会做出的特有的贡献,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我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课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并采取了相对应的突破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为了突破本课重点,我将利用几组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两种居民的不同。

本课的难点是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相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和扩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今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水平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法与学法1、使用图片展示法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居民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2、使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水平;3、使用对比归纳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农耕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水平。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第2课教案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教案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年级:七年级主备教师:窦蓉副备教师:刘开豹、王琳学习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以及大汶口居民的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它们对于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学习,了解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我们知道他们只是食物的采集者,原始人类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关键是要解决固定的食物来源问题,开始一种农耕的新生活,那么我国原始农耕是怎样出现的呢?我国境内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学习目标投影——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以及大汶口居民的农耕生活,进而认识它们对于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文,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概括表》2、观察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3、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四、点拨,检测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干栏式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的房屋不同的原因: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建造这样的房屋才能适应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干旱、风沙大,气候寒冷,这种房子既可以挡风遮雨,又可以保暖。

3 一是生产发展水平提高了,财富就比以前慢慢地增多了;二是一些氏族首领利用手中的特权,将财富占为己有,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就产生了;三是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

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

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11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一)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结合PPT展示遗址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过渡: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人的生活
出示任务:任务三:【小组探究பைடு நூலகம்观看微课:河姆渡人的生活,并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课前预习——《原始农耕生活》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原始农耕生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原始农业的发展——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阅读课本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过渡: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任务: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
反馈指导: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过渡:教师:我们了解了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反馈指导: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回答。
时 间: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与游牧生活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第三章:农耕工具与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的赞赏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分析这些工具和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农耕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工具的作用和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等展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文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1.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中国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主要农作物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认识到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没过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能够结合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等内容,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突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从农作物的种植、定居生活,工作工具,房屋建筑等方面,突出反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区域性的农业文明特征。

难点:体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呢?生1: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生2: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1:种地、储存粮食生2: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师:是啊,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请同学观看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出现了非常多的原始农耕遗址,其中很有原始人类已经逐渐走出洞穴来到陆地修建房屋,他聚集在一起,聚落由此出现。

在人类走出洞穴来到平地的同时,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是采集和狩猎),到了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大约在2万年前,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的生长。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案设计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

进而熟悉其发展特点的不同,并熟悉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恢复图”“干栏式衡宇”“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恢复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衡宇恢复图”等图示,初步培育学生观察文物图,寻觅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育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功效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和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式及手腕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共计历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窗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路,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

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

我将给同窗2分钟准备时间。

同窗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

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耕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能力目标:1、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2、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德育目标:1、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2、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教学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幻灯片)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原始人类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幻灯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幻灯片)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地区:黄河流域(幻灯片)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幻灯片)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幻灯片)大家现在仔细观察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幻灯片)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干栏式房屋”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长江南方近海湿热或黄河北方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2.教材分析: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二、目标: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三、评价任务: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四、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

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 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

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

2、半坡组师:我们先请半坡组的同学来描述他们的生活。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本教案主要围绕《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具体而言,本教案将通过以下方式展开:1.通过介绍原始社会和原始采集、狩猎生活,引出农耕生活的发展;2.介绍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意义;3.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成果;4.通过讨论历史时空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和建构。

具体教学内容1.第一部分:原始社会和采集、狩猎生活(3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演示等途径,介绍原始社会和原始采集、狩猎生活;–讨论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限制,以及采集、狩猎生活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2.第二部分: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意义(40分钟)–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包括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3.第三部分: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成果(40分钟)–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探讨其异同和相互影响。

4.第四部分:论历史时空的意义(40分钟)–讨论历史时空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始社会和采集、狩猎生活的特点和局限性;–了解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意义;–了解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成果;–了解历史时空的概念和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提高学生比较和综合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文明进步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来让学生掌握知识。

2.图片资料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模拟实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认识事物。

3.问答法:通过提问、回答和探究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

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1.时间---距今7千年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 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家畜。

5. 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

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耒耜”: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

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

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 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 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6.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 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

纺线、织布、制衣。

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

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时间: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泰安)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磨制的石镰、石锄)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黑陶、白陶)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师:我们该如何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呢?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师: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

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

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

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

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

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

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 时间---距今7千年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 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家畜。

5. 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 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 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 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6. 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