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贯穿于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的哲学内涵

合集下载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3400字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3400字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3400字治理理论兴起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世界各国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治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启示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

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了治理理论的内涵。

它作为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念,对推进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治理;公共管理;政府改革"治理";(governance)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物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形势更加复杂。

时代的大变迁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官僚制却日益显示出运作僵化和反应迟钝的弊端。

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纷纷赋予治理这一概念以丰富而崭新的内涵,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并逐渐地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中广泛运用。

一、治理理论的内涵***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以后各国学者又对"治理";这一概念做了许多新的界定。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行政改革思想有别于行政思想,行政思想是指有关行政体系和行政活动的思想逻辑体系,有时也被称为行政哲学。

而行政改革思想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体现的思想逻辑体系。

当然关于行政改革思想的定义肯定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才得出的,但是根据以上定义,作者们也不难给出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思想的定义。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思想,即古代帝王为了适应朝代的更替、变化,能够高效地处理统治国家的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体现的思想逻辑体系。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减机构,减少行政机构数量和缩小管理幅度。

2、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建立参谋机构,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

3、下放权力,明确划分机构层次之间、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

4、改革、完善人事制度。

5、节省行政经费。

无论我国古代行政改革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都反映了共同的思想,即加强中央集权。

具体来看,作者们将我国古代行政改革思想细分为四个方面。

一、行政机构改革思想。

行政机构设置合理与否决定行政效率的高低,是一个政府统治的关键所在。

古代帝王充分认识到要想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实行统治,必须改革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改革又细分为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

1、中央行政机构改革思想(1)经过汉武帝大刀阔斧的改革,汉代的行政机构为“中朝”与“外朝”。

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

汉武帝时,频繁任相,设立“中朝”,即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

对抗“外朝”,即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

“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1978年,是历史永远无法遗忘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国出现了一位让中国感动、让世界震惊的伟人——邓小平;在这一年,这位伟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决策——改革开放;在这一年,中国历史随着改革开放这块跳板踏进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早已被人们所熟知,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中随处可见。

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被列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细究这简单的四个字,其实饱含着历史背景和哲学深意。

一、关于改革所谓改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作: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就这种解释而言,我们能看到改革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发展的要求:即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运动变化的发展状态,发展是一种旧事物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但是,即使改革中有发展的要求,也并不是所有的改革必然带来发展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实际上是必定是进步的。

而改革最初的状态只是改变,改变适应了客观情况的要求则转变为发展,我们称之为改革成功;反之,则是改革的失败。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近代中国社会中,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

比如洋务运动,再比如戊戌变法。

这些改革,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求改变,但是他们的改变并不适应当时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称不上发展,改革自然也是失败的。

国外也有同样的例子。

赫鲁晓夫把联共改为“全民党”,把苏联改为“全民国家”,则是失败的改革。

失败的改革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引发质变,就会导致旧的社会制度的复辟。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就是这样发生的。

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无疑是成功的,它将中国带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如今的一切都给出了足够的证明。

另外,改革和革命并不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体来看,改革只是一种量变过程,不是质变;而从被改革的局部来看,有质变现象的存在。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进步,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例如改革与传统的矛盾、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等。

本文将探讨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并就此展开一些思考与探讨。

改革开放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要打破封闭与僵化的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传统的思想观念在面对改革开放时也产生了一些抵触。

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市场经济的崛起会侵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打破社会的稳定性。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正是要使社会进步,塑造新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保持传统而已。

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中认真思考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和弘扬传统价值观。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使得社会公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人担心,改革开放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得少数人富裕,而绝大多数人依然贫困。

我们也不能否认,改革开放确实为很多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空间,使得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的实现社会的公平。

这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立法与监管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倡导社会责任,呼吁企业和个人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改革开放也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包括商业文化、思想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乃至西方文化的入侵。

这也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继承的问题。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历程中的基础理念与具象理念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历程中的基础理念与具象理念
谢俊 红 瞿超凡 ,
( . 州财 经 学院 , 州 贵 阳 500 ;. 庆 大 学 , 1贵 贵 50 42重 重庆 404 ) 004
[ 作者简介】 谢俊红 (9 4 )女 , 17 . , 贵州遵义人 , 州财经学 院副教授 , 贵 主要研 究方 向为公共政策 、 人力资 源管理 ; 瞿超凡 (9 0 )女 , 18 一 , 山东人 , 重庆 大学贸易 与行政 学院行 政管理 专业硕士研 究生,
5 4Biblioteka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 0 9年第 5期
确定 编制 等 。 次 改革许 多提 法相对 于 以前都更 具 这 有 针对 性 和现 实意义 , 是 由于条 件 的 限制 , 效 但 成 不显 著 。
景 时 的 具 体 表 现 , 政 府 面 临 实 际 问 题 时 的 主 观 选 是
择 。 国行 政 体 制 改 革 的基 础 理 念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中
的工 作 部 门 不 减 反 增 , 15 到 9 3年 由 原 来 的 3 ' 5A - 增 加到 4 2个 。
18 9 2年 , 中 国对 外 开 放 后 的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开 始 进 行 。 要 重 点 集 中 在 : 干 领 导 班 子 , 除 实 际 主 精 废
1以 精 简 机 构 为 重 点 的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阶 段 .
16 9 6年 一 1 7 9 0年 , 化 大 革 命 的 爆 发 , 行 政 文 使 机 构 发 生 了非 正 常 的 大 精 简 , 国务 院 机 构 数 只 剩 下
2 0个 。
15 9 — — 18 1年 9 2年 之 间 的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基 本 上 都 是 以机 构 精 简 为 重 点 。

改革开放体现的哲学原理

改革开放体现的哲学原理

改革开放体现的哲学原理改革开放就像一场超级魔法秀,这里面可是藏着好多超有趣的哲学原理呢。

从发展的观点看,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就像一辆有点慢腾腾的老爷车,虽然能走,但速度有限。

而改革开放就像是给这辆车换上了超级引擎,“轰”的一声,中国就开始在发展的大道上狂飙。

它明白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老是守着旧模式,于是大胆地去探索新的道路。

这就好比一个人原本只会慢吞吞地走路,突然发现自己还可以骑自行车、开汽车,一下子速度和活动范围就大大提升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改革开放,知道每个地区就像不同性格的孩子。

沿海地区就像是调皮捣蛋但充满创造力的机灵鬼,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那就先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搞试点,就像给这个机灵鬼一些特殊的玩具先玩起来。

而内陆地区呢,虽然有着自己的小纠结,但可以从沿海的经验里吸取适合自己的东西,就像看着别人玩得好,也能学会几招。

这就像做菜,沿海地区先搞出了几个招牌菜,内陆地区就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材进行改良,大家都能做出美味。

联系的观点也贯穿其中。

改革开放就像织一张超级大网,把中国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以前中国就像一个有点孤独的小岛,现在呢,各种贸易、文化交流就像无数的桥梁和船只,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理念像潮水一样涌进来,中国的好东西也像超级明星一样走向世界。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宝贝来互相分享。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改革开放的舞台上精彩上演。

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大胆的实践冒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可能只知道个大概方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开灯的开关。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就像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

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

改革开放中的哲学原理就像一个个魔法咒语,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魔法师,巧妙地运用这些原理,把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如今的世界强国。

中国的改革哲学

中国的改革哲学

中国的改革哲学
中国的改革哲学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所涉及的思想和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开始采用实证主义思想,引进市场经济理论,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通过实践检验并逐步完善。

2. 适度超越:适度超越是指在改革过程中,避免盲目追求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公平与稳定。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稳定,实行“有限制的放开、有保障的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3.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指在改革过程中,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权、维护和谐社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强调人本主义,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创造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路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理论和经验,实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改革方式,积极引导市场发展。

总之,中国的改革哲学强调实践、适度超越、人本主义和创新思维,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也为中国现代化
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毛泽东时代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总结。

从此,中国正式走上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道路。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显然不是因为在头脑中产生哲学、宗教、道德观念之类的观念,才开始历史的,相反,他们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才开始从事思想、宗教、道德之类的生活。

”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全社会的转变。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了与世界接轨的路,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的重要一员。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既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力的优势,又要有所保留,守住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改革先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也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

无论怎样改革开放,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改革开放不能只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人本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只有在充分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渊源、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全球化和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福州事业单位《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的哲理分析

福州事业单位《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的哲理分析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的哲理分析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政治知识《《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的哲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内容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

这一讲话必定成为事业单位考试的重点,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情分析,马哲考查过程中,与时政特别是习近平用典结合度较高,故对此讲话中的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梳理,以备学员备考。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注释:艰难困苦的条件,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助人成就大器。

哲理:艰难困苦和成功是一对事物的矛盾,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艰难困苦一方面给人带来困扰,制造了麻烦,但另一方面也为人的成功提供的条件,由困难化为成功的机遇,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注释:越是深入的实践,认识越能精进;而反过来,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实践越能通达透彻。

哲理:体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践越深入则认识越精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越深刻则实践越通透,体现上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注释:周国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

哲理:此话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进行革命和创新。

四、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注释: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能按照死板的方式进行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当旧的方式不适应时应积极进行变通。

哲理:不墨守成规,是时而变,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注释:事业都产生于周详的谋划,因辛勤的努力而成功,因骄傲自大而失败。

哲理:事业产生于周详的谋划,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要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事业因辛勤的努力而成功,因骄傲自大而失败,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法学思考论文

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法学思考论文

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法学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在十七大会议上我国又提出政府机构向着大部制方向改革,这次改革是否会发生历次改革后行政机构依然再膨胀的情况,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审视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组织与人员编制法律体系对推动和稳固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组织法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绩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阶段。

在社会分工和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下,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上已经进行过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改革,此次改革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并使一批年轻有高文化程度的行政官进入领导岗位,但是针对政府机构与人员编制没有进行改革,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因此在以后数年政府机构与人员数量又出现了膨胀。

第二次是1988年改革,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了政府对于经济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但是后来的实践上还是因为职能的转变没有到位,精简机构又膨胀起来。

第三次是1993年改革。

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这次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政府职能不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改革成就不是很显著。

第四次是1998年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截至2002年6月,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这算是一场比较大的精简政府机构改革,但是在对于某些部门的强化与削弱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商榷。

第五次是2003年改革,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

这次改革按照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其重点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六次改革议程是在党十七大报告上提出的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与落后走向现代化。

改革开放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策略,更是一个哲学思想的转变,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也在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中的哲学思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政府坚持以实践为主导,尊重实践、借鉴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也是基于这一思想。

在实践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的方针,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改革开放中的哲学思考是以“自由”为核心的。

一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得到了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人身自由等种种自由。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强调市场自由化、人才自由流动、企业自由经营、社会自由发展等。

这些自由的推进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改革开放中的哲学思考强调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农村土地问题、城市居民问题、工资收入问题等,都使得中国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加以解决。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利于满足人民需求的,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将市场机制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使人们的需求成为市场上某种“需求效应”,而在这种“需求效应”的反作用下,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总之,改革开放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思想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中,以实践为基础、自由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支撑,使得中国能够面对世界各个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上不断前进。

同时也在全球层面上起到了巨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改革的哲学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改革的哲学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改革的哲学中国改革的哲学意味着以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为基础,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改革路径。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哲学思想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中国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和秩序,同时兼顾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改革中,我们也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并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道”等观念可以引导改革中的社会关系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道家思想对于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改革中,我们也需要摒弃束缚和限制,让市场经济更加自由发展。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摒弃繁文缛节,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更加高效运作。

佛家思想也可以给予我们改革的启示。

佛教讲究内心的平静与修炼,追求心灵的升华和自由。

在改革中,我们也需要倡导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让人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灵性的成长。

佛家的“慈悲”、“舍己为人”的思想也可以引导我们关怀弱势群体,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来指导改革。

墨家的“兼爱”思想提倡人们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在改革中我们也需要强调公正和平等; Legalism思想追求严明法律制度和权威,改革中我们也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名教思想注重人的品德修养与文化教育,改革中我们也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公民的素质和道德观念。

要注意的是,在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应用到改革中时,要进行合理的解读和搭配。

不能片面追求某一种思想,忽视其他思想的价值。

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创新其应用方式,以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哲学思想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应用。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变化和衍化,不能僵化地将传统文化视为改革的限制和阻碍,而是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推动中国改革的持续发展。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开放,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转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对传统理论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体制被定位为计划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

这种经济模式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达到了极限,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首先就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认识到过去的经济体制存在缺陷和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再僵守于传统的理论观念,而是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验和尝试。

这种强调实践和经验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方向。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改革开放不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更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中,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看作是次要的,个人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成为了重要的核心。

中国开始鼓励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力,给予了个人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这种哲学思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让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第四,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强调国家和市场的结合。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既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也强调了政府的引导和调控。

这种哲学思考体现了对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科学认识。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率的提升,而政府职能则是保障和调控市场的正常运行,使市场发挥更好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将国家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模式,既保障了市场的自由发展,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政府行政改革的内涵研究

政府行政改革的内涵研究
政府行政改革的阻力
政府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利益固化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制度和技术 等方面的制约,这些因素会影响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政府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
政府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
政府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应该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 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改革目标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05
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更新政府行政改革观念
树立现代治理理念
从传统的“管理”观念向现代的“治理”观念转变,强调政 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与合作。
强化公共服务理念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强调公共服务的提供与质量的提高,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能配置
精简机构
降低政府层级,加强基层服务力量,提高行政效率。
政府行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政府行政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职能配置、改进工作流程、加 强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模式等多个方面,以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 化。
03
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实践研究
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
1982年
以国务院改革为重点,启动中央政 府行政改革。
1998年
实施新一轮政府行政改革,目标是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创新点
将政府行政改革纳入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从新的视角探讨政 府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路径和建议。
02
政府行政改革的理论基础
政府行政改革的内涵与外延
政府行政改革的内涵
政府行政改革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组织结构、职能配置、工作 流程和规章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提高 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

浅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理论基础

浅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做到全面发展。

而改革开放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要强调社会民主法制;紧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紧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改革,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在各个领域都有旧体制下遗留的弊端,这些弊端必须经过改革才能彻底消除;另一方面,改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也需要改革与之同时进行、相互作用。

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前进的重要措施。

但是,改革不能是盲目的,开放也不是全盘西化。

改革开放需要有正确、合理、实际的科学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给予改革开放以有效的指导。

一、穷则思变--改革开放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穷则思变”出自《系辞传》下篇的第二章,原文是“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传》相传为孔子所着,是《易经》的整体概述,阐述《易经》的哲学道理,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篇重要的论文。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陷入了贫困艰难时期,到达了不改变现状就要落后挨打的局面。

因此,良性的改变(即发展)才是中国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然而,物质世界存在于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联系就意味着发展,有联系就会产生矛盾,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事物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而矛盾的解决、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首先,事物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同时还决定着事物特殊的发展规律、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找准对内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必须坚持以解决内部矛盾为主要矛盾方面,始终坚持自我发展、不断调整、自我完善、持续创新;另外,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无论外因作用力有多大,都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自1978年以来,由邓小平等中国高层领导人领导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哲学思想和理念也对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首先,改革开放的成功部分归功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一直在探索社会的治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组织的理念。

儒家的“仁政”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代政权的特性。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也为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得以得到了继承和演变。

改革开放的领导层借鉴了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国走向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其次,改革开放与自由主义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们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自由主义的理念,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用来指导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自由主义的信仰是市场的力量能够最好地调节经济资源的分配,通过市场化的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改革开放的决策者把这种思想融入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中,从而让中国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

第三,改革开放的成功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实用主义”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汉朝以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实用主义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决策者们也始终按照实用主义的理念,注重实践的效果,不断试错,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市场化模式。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们经常采取逐步放开的方式,逐步试错,使改革开放的进程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四,改革开放的成功还带给了中国一种“开放主义”思潮。

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向了更开放、包容和自由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

这种开放主义的思想,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开放、包容、自由的理念支持。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及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对过去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代哲学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首先,改革开放的理念主张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中国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现代化,而这一目标与中国传统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中建立和谐。

这种和谐取代了机械统一或对立的观念,并与改革开放的理念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强调创造和谐、合作共赢,在发展中着眼于减少贫困和促进公平,并尊重环境,这些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谐即美,美必制义”的理念。

其次,改革开放的思想推崇“开放、发展、进步”的理念,这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想中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

在现代哲学中,包括思想家如方辉、胡适等人都谈到,现代化必须基于开放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而把握发展大逻辑,追求进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核心。

改革开放同样强调开放的价值和可以带来的机遇,并在国内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各种合作,同时致力于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带来极为积极的经济结果。

所以,改革开放的思想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大幅地拓展了中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边界,成为现代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有益启示。

最后,改革开放的思想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改革与传统文化之间平衡的难题。

改革开放的推行从一个方面来说是让中国尝试了很多新的东西,它部分地规避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一切新事物的谨慎态度,并在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机会。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也使得中国更深地认识到了其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让中国文化在诸多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并重新寻找合现代化发展的平衡点。

因为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并非单纯的西方化,同时它又是自我寻求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这一难题在改革开放中成为一个哲学话题,并最终涉及到了关于现代化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根本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贯穿于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的哲学内涵摘要:正如辩证唯物主义中所说,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运动变化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的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部门职责关系的变化,要求我们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运用质变与量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哲学
经过30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必须通过开展新一轮的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作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而从哲学的角度总结历年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体现的客观内在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行政机构改革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不存在不运动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事物,万物都在运动之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运动,物质从来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不存在的。

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无不如此。


年来我国政府机构的几次大规模改革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初显成效。

但结合现实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行政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所设部门过多、过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相比显得有些过于庞大。

这在一定情况下容易造成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争夺利益,出了问题则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况出现。

过多的政府机构又造成了现实工作中的行政干预过多,许多本来应该由市场起作用的领域,却由于政府管得过多过死,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弊端。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因此,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根本动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它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
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从实践方面看,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机构改革,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行政机构改革必须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三、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体现出的客观内在规律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即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府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规律:
1.行政机构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机构改革具有系统性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内部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规则、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①,而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相互匹配。

政府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

如果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对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发展都起到
了促进作用,那么此次改革所产生的意义将是无法估量的。

相反,如果政府机构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阻碍,即使改革本身有多么成功,其最终结果也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机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尤其是政府机构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以便使之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

另外,政府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上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系统时,系统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系统时,就会损害系统功能的发挥。

因此,我们要从系统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通过政府机构各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2.行政机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渐进量变中逐步接近改革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与质行政体制做出了历史贡献。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设置过多的情况下,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自然就会有各自相应的一套内部机构和人员,所谓“麻雀
虽小,五脏俱全”,从而引起机构的膨胀和人员臃肿。

而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则不同,虽然其目的不在于机构精简和裁减人员,而在于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但由于部门数目减少,就可以实现职能整合,减少议事协调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降低政府成本,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

四、关于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基于实践,且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加深,不断提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我们对政府机构应具职能以及机构改革的认识也是如此。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机关作为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改革创新的组织者,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循序渐进,才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
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型政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注释
①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5年8月版
②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参考文献
[1]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王大鹏.《历次政府机构改革要点》[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9期
[5]何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2期
变的”②,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一事物就会变成它事物。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只有
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从宏观角度来看,前五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以失败,至少是准失败的姿态而结束的:大部分地方政府机构的数量依然难以精简;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仍然较低;政府机构改革最终没能彻底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未能完全到位;二是我国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严重制约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构改革成果的巩固。

可以说,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都只是同一层级间政府机构数量上的增减,是一种横向间“平行式”的量变改革,而不是不同层级间政府机构整体上的撤销,不是一种纵向间“立体式”的质变革命。

但是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针对当时行政管理体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而进行的。

或者是破除旧的经济体制遗留的政府机构利益,或者是建立适应新政府职能的机构或者主要解决人员膨胀问题。

这些政府机构改革都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完善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