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唐太宗十思书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唐)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注释】(1)疏: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
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谏太宗十思疏》

应当
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 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 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即使(可以) 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 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 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 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否则的话,)国 君就如同用腐烂的绳子在驾车狂奔,难道可以忽视 吗?
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的圣人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 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 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怎么能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 固又怎么能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 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 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结 构 图 示
取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守江山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 将 念 惧 乐 忧 虑 可 有 高 满 盘 懈 壅 欲 作 危 盈 游 怠 蔽 …… …… 惧 恩 罚 谗 所 所 邪 加 及 ……
……
……
……
……
……
……
……
【写作特色】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无:同“毋”,不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
施加恩泽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译文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根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 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 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 明智的人呢!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 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有神 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 衣拱手,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 可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
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 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 治国策略呢?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 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 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 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 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 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 定。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 渐强的“贞观之治”。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
现的危险和困难。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
推翻统治者。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 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 的)重大使命,无不是深切地 忧患兴国而治道显著,但一旦功 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 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 的大概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注释 翻译)一字一译权威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翻译)魏征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一.课文翻译臣闻求木之长(chá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臣:我。
闻:听说。
求:要求,需求。
下文欲、思意思相同。
木:树木。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下文之的意思相同。
长(cháng):高大.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
者:可译为....的人或.....的。
必:一定。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其:他的,这里指大树的。
下文两个其同义,分别指源泉的、国君的。
根本:树根。
本:古义是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或说(事物的本质)。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浚(jùn)疏通.其:他的。
泉源:源头。
源泉。
安:安定。
积:积聚,积累。
德义:恩德,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希望、指望。
固:牢固。
厚:丰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知:知道。
其:这。
不可:不可能。
而:递进,更。
况:何况。
于:介词,对。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
哲:聪明、有才能。
指唐太宗,李世民。
乎:语气词,呢或吗。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也。
人君:国君。
当:通掌,掌管主持。
神器:指帝位。
之:前后两个之意思相同,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重:重重的。
居:处于。
域中:天地间。
大:广阔的。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谏太宗十思疏》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德义。源不深而望 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最愚昧 明哲的人 天地间 掌握帝王的重权 动词,用、行
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喻→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除十思外, 还要:
宏九德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文武并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垂拱而治
居安思危
一.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总结历史 二. 引出警告
对比论证 克终盖寡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三.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正) (反)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2 以 设问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 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水和舟 的关系 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
【古今异义】
根本
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今,尽情
纵情 放纵情感,即骄傲, 虚心 使心虚, 以为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摘要:一、思国之安危二、思民之休戚三、思贤才之并用四、思听言之利弊五、思赏罚之公私六、思劳逸之始终七、思卑尊之序八、思上下之交九、思临阵之勇怯十、思刑罚之道正文:【一、思国之安危】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首先提醒太宗要思考国家的安危。
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关注国家的命运,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二、思民之休戚】其次,魏征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
民众的福祉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只有关心民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思贤才之并用】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
魏征建议太宗要广泛选拔贤才,使各类人才都能为国家所用。
【四、思听言之利弊】君主应该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魏征提醒太宗要分辨言论的利弊,以免受到蒙蔽。
【五、思赏罚之公私】赏罚分明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关键。
魏征主张太宗要做到公正无私,确保赏罚制度的实施。
【六、思劳逸之始终】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兼顾国家和民众的劳逸。
魏征建议太宗要合理分配资源,使国家和民众都能得到适当的休息和发展。
【七、思卑尊之序】国家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尊卑有序。
魏征提醒太宗要重视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国家的稳定。
【八、思上下之交】君主应该处理好与各级官员的关系,魏征建议太宗要与臣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了解民情,做出正确的决策。
【九、思临阵之勇怯】作为一个君主,李世民需要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勇气和果断。
魏征提醒太宗要勇于面对挑战,果断处理国家事务。
【十、思刑罚之道】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善于运用刑罚。
魏征主张太宗要合理运用刑罚,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和原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和原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谏太宗十思疏》完整版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 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 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长:生长,生发,形容词用作动词。 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浚(jùn):疏通,深挖,动词。
• 魏征选才六观:
• 贵:观所举 富:观所 本课总结: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
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 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 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 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 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 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也。
当:主持,掌握,动词。 神器:指帝位。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 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弘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 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 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 、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简:选拔。 信者:诚信的人。 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谦冲:谦虚。牧:养。 盘游:指游猎。宏:弘扬。 简:选拔。 百司:百官。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⑪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⑫繁,能克终者盖寡⑬,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⑭。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⑮,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⑯。
虽董⑰之以严刑,振⑱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⑲,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⑳,可畏惟人㉑;载舟覆舟㉒,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㉓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㉔则思知止以安人㉕,念高危㉖则思谦冲而自牧㉗,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㉘,乐盘游㉙则思三驱㉚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㉛,虑壅蔽㉜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㉝则思正身以黜恶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㉟,简㊱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㊲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㊳之寿,鸣琴垂拱㊴,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㊵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⑥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统编版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15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统编版】第15课目录: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高中统编版必修下册】【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①选自《贞观政要集校》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②【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③【固】使……稳固。
④【浚(jùn)】疏通水道。
⑤【德义】德行和道义。
⑥【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谏太宗十思疏

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 宜深慎。
13
补充注释: D 1)诚:(如果)真的。 1)诚能见可欲 2)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2)则思知止以安人 3)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3)念高危 4)惧:担心。 4)惧满溢 5)则思江海下为乐。 6)乐盘游 7)则思三驱以为度 7)以为:以(之)为。度:限 度。 ……谦虚。 8)则思虚心以纳下 8)虚:使动用法,使 9)惧谗邪 9)谗:动作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课文体裁: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 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 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心雕龙· 章表》“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4
5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臣闻求木之长(chà ng,生长)者 B 必浚(jù 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īn,深)优 D 虑壅(yō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ù ,罢免)恶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1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 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 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 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 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 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 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

古代文体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 “动之以情”(议论文)《出师表》《陈情表》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 说》
记,包括:山川、景物、人事杂记。(记叙文)《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 无因怒而滥刑。
翻译: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被 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 要想到使自已的品行端正来排斥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 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以致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 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翻译:统治百姓的人,如果能够看见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 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 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想到谦虚谨慎来自我 约束;害怕(自己)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喜爱狩猎,就要想到把从三面驱赶,留一面作为限度。
铭,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 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 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陋室铭》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兰亭集序》跋则 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 序的,称为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赋,盛行于汉魏,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 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阿房宫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
兹:此。
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作家介绍:魏征(580 - 643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