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关于抢盐疯的情况说明
关于抢盐疯的情况说明抢盐疯:源于信息传播之快的社会病症引言:社会风气的急剧变化常常会引发人们的集体行动,有时候这些行动是建设性的,有时候则是过于盲目而不理智。
2019年,中国出现了一场被称为“抢盐疯”的事件,该事件不但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暴露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弊端。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观念认知角度分析“抢盐疯”的原因,旨在提醒人们加强对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断,避免盲目从众。
一、抢盐疯现象的背景在2019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潮中,中国超市销售的食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焦点。
据报道,由于价格优惠和促销活动的吸引,消费者在购买食盐时出现了异常行为,如争抢、囤积等现象。
这一系列行为被研究者称为“抢盐疯”。
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1. 群体心态人们常常在人群中感到被动从众的心理需求。
在“抢盐疯”事件中,当有一部分人开始抢购食盐并通过社交媒体传递这种行为时,其他人们开始感到担忧,担心会错过优惠或者食盐供应出现问题,于是跟随者开始形成,通过模仿行为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融入感。
2. 利益驱动促销活动和优惠价格成为人们购买食盐的主要原因。
人们常常会为了获得利益而放弃理性思考。
例如,一些媒体报道称,某些超市在促销活动中故意制造食盐供应的紧缺感,导致消费者恐慌和抢购。
3. 信息失真信息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导致信息的可信度下降。
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人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和筛选。
在“抢盐疯”事件中,虚假的促销信息、抢盐的传言等导致消费者恐慌和行为失控。
三、信息传播的弊端1. 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但也导致了信息失真的风险。
在“抢盐疯”事件中,大量不实的信息被广泛转发,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
正面的信息传播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但当信息负面化时,会导致社会的集体恐慌和负面行为的产生。
2. 信息的碎片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碎片化的状态呈现,人们缺乏总体的信息认知。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1.何时形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随后报道日本核电站受损严重,并出现严重的核泄漏放射污染。
3月16日,网上开始盛传日本核扩散将影响到中国,并传言食用碘盐可以抗击辐射,海水将受核污染,今后采集生产的食用盐不安全。
这一谣言迅速在全国传散开来,并直接作用人们的现实生活,导致了集体“抢盐事件”的发生。
2.出现意见领袖⑴第一个意见领袖—谣言方,3月16日网上开始传“盐受污染”的谣言,在一些不明事理的网民和一些别有用心网络推手的共同作用下,掀起了传播的高潮,众多人的跟从,使得谣言方成了意见领袖。
⑵第二个意见领袖—政府方,面对3月16日传开的谣言,政府高度重视且立即发出辟谣信息并作出处罚散谣者的决议,经过政府多渠道的辟谣和科学的讲解,人们开始信任政府,抛开谣言,从抢盐大军中退出来。
此时公众放弃谣言方,政府成为了意见领袖。
3.政府行为在谣言散出短时间内,政府就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并正确作为,及时给人们发布辟谣信息,很快就夺得了“意见领袖”的位子,成功平息了这场“抢盐”谣言风潮。
4.公众意见趋同⑴第一个阶段—趋同谣言,由于谣言传播方式多样,来势汹涌,在短时间内,给人造成了极大地恐惧心理,在心理作用下,人们暂时没有或减弱了思维判断能力,此时,人们便会“宁信有,而弃无”,加入抢盐大军,更看见周围人都采取某种行为(抢盐),从中意识被唤醒,就开始了又趋同的意识而形成趋同行为,抢盐。
⑵第二个阶段—趋同政府,面对谣言,政府迅速做了辟谣信息的发布,政府公信力给大众相信的理由,再经过科学知识的证明,放弃第一个趋同(抢盐),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新的趋同,即,政府可以解决问题。
中国的抢盐风波就像一场暴风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各地食盐销售市场已逐渐恢复正常营业,部分市民由于食盐购买过多,纷纷要求退盐,但情况并非人们想象那么顺利,有些商家按照相关规定称“若无质量问题不予退货”,这无疑又是悲剧一场。
关于抢盐风波的启示
抢盐风波的启示日本因地震、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同为亚洲国家,我国民众也非常关注此重大事件。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2011年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关于抢盐的原因,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核泄漏可能引发海水污染,使海盐的生产量下降;另一种说法是碘能防辐射,我国人民碘的摄取主要靠碘盐,所以引发了此次抢盐热潮。
在食盐供应无比充足的情况下,卖盐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忽然莫名其妙大赚一笔,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
2003年SARS时,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比这次更让人记忆犹新。
去年的蜱虫咬死人也把中国人吓得够呛。
在非典时期,老百姓在惊恐病毒感染的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以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在各地蔓延,就是民间流传的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能有效预防非典。
这种言论的散播致使各地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疯涨的局面。
还有,中央电视台2003年5月9日新闻联播报道,在山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流传一个谣言: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
结果可想而知,绿豆、鞭炮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绿豆、鞭炮的价格上涨几倍甚至上十倍,而且还断货。
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没有被隔离的健康人心理恐慌远远超出了被隔离的人。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民众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民众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慈悲的中国人也不例外,立即派出了救援队伍,送去了救灾物资。
突然有了日本核污染的服碘片,或者以加碘食盐作为补碘手段,乃至黑心商家商人伙同不法之徒以哄抬抢购的方式囤积食盐,再加上不同方式的谣传,让居民引起对于食盐的关注,纷纷购买储备,使得基本稳定的食盐供应平衡被短期打破,引来了抢盐风波。
于是,把思考的一些观点,再次发布,供交流。
横批:有碘意思。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从众心理”。
“路线图”仍为传言,但浙江游资成盐类股票涨停推手却是事实。
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要痛斥不法商人的可恶,竟然用这产、供、销都比较稳定的食盐作为牟暴利的商品作炒作对象。
想想也是,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用物中,唯有食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商品,各家各户不可少,人人每天都要吃,而且吃的量也基本是处于恒定的状态。
同时,放大了消费预期,提前把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消费的食盐,早早用高价格买来囤积的消费者,也能汲取教训,逐步养成成熟的消费心态,不要为谣传所左右,做社会生活中的主人,不做商家牟取高额利益的炮灰。
如果商家去炒作产、供、销不稳定的商品,或者生产周期长的商品,比如绿豆、大蒜等,由于生产周期长,要炒作起来,积压的资金和成本会很大,难于像抢盐风波一样快速获利。
好在中国政府及时出面避谣,好在中国食盐充足,好在中国从容淡定的人越来越多,抢盐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还有就是国家处理一些应急事件能力实在还有待提高。
媒体曝光:“抢盐潮”源起何方?浙江游资成为怀疑对象。
”中国人是最从众的,最喜欢跟风,你抢我也抢,你煽我就动,于是酿成了一场抢盐风波,造成了一些商店食盐断货,造成了一部分人心里恐慌。
核泄漏这么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国民当然关注,然而国家这边却没及时广泛地作出回应,而是一个劲让大家了解核的危害,以至于国民开始害怕国家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那个位置有家小卖部,一直经营着食盐,或许到那小店买食盐者,也大致就是附近的居民,以至那小店每月,乃至每年销售的食盐量也基本处于一个大概稳定的数量,进货多了只会积压,进货少了也会脱销,附近住家多半或许是发现没盐了,顺带出门买一点,长此以往成习惯。
党员春训心得体会
党员春训心得体会党员春训,是我们参加工作的第一课,是成长的基点、征程的前哨、希望的起点。
下面是带来的XX党员春训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XX范文一:从“盐荒”说起20XX年3月20日,东风社区党员春训工作中组织我们党员集体收看了最近发生的“盐荒”事件。
刚从社区一出来,即碰到我厂老同事,她告诉我大家都在“抢盐”,拉我一块去,我向她打听清楚为什么后,感谢了她的好意,并告诉她:“大可不必,我国自贡、潜江……,盐矿藏量开采不完,还有湖盐、淮盐……,即使不生产海盐也不会有盐荒。
再说涨价,涨到10元/斤,一年100元管够。
退一万步,政府绝对会解决这一基本民生问题,即使是最艰难的年代,也没有听说过谁缺盐吃!”没过几个小时,一切真相大白。
是谣言让刚刚从那个匮乏年代过来的老太太们受了惊,让她们继非典时的“抢醋”风波后,又充当了一次“抢盐”的弄潮人。
弹丸岛国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核泄漏,数万居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场景不可谓不凄凉,实乃其国之觞也。
对于这个民族,我们并没有好感。
对他们的灾难,我们不乏有很多人,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观望。
然而,日本人在灾难临头之际表现出的淡定,从容与智慧,秩序与对国家的信赖,令全世界折服。
天灾可畏,但“积毁销骨”的谣言更可怕。
泱泱大国,炎黄子孙,无风起浪——加典盐脱销告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令人汗颜的事!作为一介华发满鬓的市民,我没有笑出声的勇气,也没有叹息的兴趣。
设想一些人,蝇营苟且,为无厘头谣言父惶恐慌,挤破门店,更有甚者电话于千里之外……,我无言以对。
知识的贫乏,大脑的简单不能设想。
华夏民族的精神为何如此脆弱,但愿是穷怕了的人们一时糊涂吧!但愿与国民素质,精神理念毫无关联;但愿与对政府的信任度没有联系!令人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在本次“盐荒”中表现出了迅速、有力、坚决、淡定的行政作风。
中午各路专家、盐业部门均现身媒体辟谣,反应之敏捷,口气之科学,行动之迅速无懈可击,可以得高分。
流言止于智者,但愿明天会更好。
抢盐风波作文
抢盐风波作文作文一:抢盐风波我是一名学生,在电视、微信和新闻上听到了抢盐事件的新闻。
这次事件发生在疫苗之后,让人们更加担心我们的社会的公义性和道德水平。
我们作为未来的主人翁,需要认真反思这次事件。
这次抢盐风波的产生,源于不到位的应对措施。
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更加加强的指导和监管。
我们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在事件发生后的依法保障和公义尚为有限。
因此,相关部门需引以为戒,加强制度和法律差距,使其更接近真实情况。
此外,在抢盐风波中,涌现出了一批“义举英雄”。
纵观这起事件,他们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在事件形成的临时时间内,奋不顾身的走到超市,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群众买盐。
他们的举动,体现了渲染的人民意识。
在平时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义举英雄”一样的自救者。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推进社会管理模式的升级。
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写作重点:从根本上分析抢盐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制度和法律问题,需引起重视。
同时,文章中发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义举英雄”,要对社会广大群众之间做出优异的告白。
这两点是本文的劣势。
用词分析:文章作为一名学生所写,用词不再高雅,比较通俗易懂。
作文二:抢盐事件的反思抢盐事件让我们想到了人性的冷漠,也是在凝视的人心的降温下诞生的。
首先,根据消息,超市和生产商双方都曾经号召,不要过度和恐慌。
可是,几千个人涌向超市抢盐,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人自食其力,尽管有的人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盐,他们盲目购买,不断排队占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这种现象,背后难免有人散发了谣言,误导了大众,使得大众变得盲目。
其次,此事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心态的“丑陋面”。
他们未经允许、擅自闯入超市,同时吸烟、乱扔垃圾等恶意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
这些人铸就了“抢盐事件”的荒谬和丑恶,让人们更加反感。
抢盐事件使我们感到震惊,衷心希望这样的事件不要再发生。
我们的“个人意识”和社会责任都应该得到更好的提升,以推进健康文明的社会秩序。
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思
为在那个时点上 , 抢盐的预期成本无比之小 ,
21年第1期( 第23 届童春双 9 01 2 总 9 期)
罱签 塞 器 兽 吝 s sI s I 口金 备 I ,
不过是一块多钱 , 即使涨价 1 倍 , 0 也不过十 来块钱 ,再加上排队的等待时间和因为拥挤 而产生的不适感。而抢盐的预期收益又无比
在 不囤盐 , 以后就没安全的盐可吃了 ; 二是盐
教材上 , 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 , 就是“ 人的行
为是理性的” 。这也即所谓的“ 理性人假设” ,
早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大厦的坚实基础。 因此 , 本文想说明的是 , 恰恰是人的理性 , 导致了这 出看似闹剧的抢盐风潮。
二 、 人理性 、 个 预期 与行 为判断
许多专家习惯于遇到问题就归咎于国民
素质差 ,知识水平 不高等等 。“ 谣言止于智
Re r s e t n o o d S f t f is t o p c i fF o a e y Afa r o
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思
上海交通 大学 季 丹
一
、
从“ 盐潮 ” 抢 说起
总结起来 , 专家们( 其中不乏许多知名的经济 学家与社会学家)普遍对该事件定性为民众 非理『行为带来的盲目消费。 , 生 但 作为研究经
.
第二种, 政府公信力下降说 。 根据本文前 面 的分析 ( 抢盐 的成本与 预期收益差 距太 大 )政府公信力即使再提高 1 倍 , , 0 恐怕也无
济 于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时哗然 。近几年 , 食品安全广受诟病 , 作为
一
个普通消费者,我从不怕以最坏的打算看
待 自己吃下去 的食物 。利欲熏心 、 丧心病狂、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申论资料)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2011-03-18 07:51 京华时报我说两句(加入讨论)转发至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应对“谣盐”,不仅要通过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让公众心里明白、心态平和;更要维护社会良序与公义,铲除谣言滋生的现实土壤。
自3月16日始,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等地出现食盐热销现象,一时冒出了“盐如玉”等新词儿。
抢购风并不稀奇。
非典时期,板蓝根、白醋被说成特效药一时大卖;近两年甲流来袭,大蒜又因为有“防治奇效”而炒得火爆。
抢购背后,必有传言作为推手,成了观察抢购风的一条铁律。
此次食盐抢购风,照样有传言在作祟,一是“盐不够”,说日本核泄漏将污染海水,造成未来海盐不能食用;二是“防辐射”,说含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
对于这样的传言,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放射防护中的碘知识问答》予以回应,一些地方的卫生部门开通核辐射防护科普热线,不少专家也站出来解疑释惑。
我国盐产量巨大,而且80%以上是矿盐,而非海盐,食盐供应充足;含有微量碘的碘盐,对防辐射不起作用。
可以说,推动食盐抢购的传言,毫无科学道理,多是无稽之谈,是不折不扣的谣言。
问题是,为什么会出“谣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观察到我们社会运行中的一些软肋。
首先,社会心态存在非理性、盲从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
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谣言传播公式:公众认为信息越重要,同时信息越模糊不清,流言传播得就越快。
从某种程度上说,抢盐风潮,无异于一场心理“地震”。
其“震源”,一是对事关生命安全的核辐射扩散情况未知的恐慌,二是对辐射防护知识匮乏下的茫然。
其次,社会行为中存在违法缺德现象。
每逢抢购,总有少数不法商家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总有一些网络推手大肆忽悠,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人为操作之下,市场现货被抢光,而库存一时来不及上市,出现短时间断货,造成紧缺假象。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经济现象——抢盐风波
身边的经济现象——抢盐风波或许最近超市会感到奇怪,在一阵疯狂的购盐狂潮后,盐又纷纷退了回来。
如果前者美其名曰扩大国家内需的话,那后者又算什么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其实归根于日本特大地震海啸了,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日本国内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由地震引的核泄漏使得日本赖以生存的海洋业,旅游业,食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退后了很多年,并需要花费起码十年的是才能恢复到地震钱的水平。
当然核泄漏也一定程度波及到了中国,一当开始灾后建设时,石油价格恐怕将再次上升,中国面临的输入性膨胀问题恐更加突出;二核电未来的投资存在不确定性;相反,风能、太阳能投资比例可能上升;三日本核泄漏后基建受损波及全球供应链,中国在一些产品上供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如果一味担心核辐射影响健康的话,就是无稽之谈了,中日相隔了相当大的海域,要有多大的风才能吹过来呢。
但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现象,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价格还出现回落。
市场却出现食盐抢购潮。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都能听到诸如此类关于买盐的对话,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一下四点可以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社会心里危机的放大。
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事态在恶化,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
另有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而食盐一旦库存不足会引起涨价。
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
第二点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动监管投机的良性机制,更大的差距在于市场监管的力度远远抵御不过过度的投机。
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商品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案例简介2011年3月17日在我国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事件的经过大概如下:2011年的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截止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了一万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失踪,给日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这次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人民的恐慌,而造成恐慌的源头则是本次地震所导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
大家都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治愈的,二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其产生的核辐射都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所以,大家都恐慌是不无道理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防辐射和防止海盐被污染,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一夜之间出现了抢购盐的场面,其情景非常的壮观!一时间,好多商店都纷纷打出了“盐已售完”的标识,出来了一盐难求、高价售盐的现象。
案例简析凡是看到或听到这个事件的人,肯定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荒唐。
究竟是什么在指引着大家去抢盐呢?这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抢盐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来源于民间人士关于盐可以防辐射及海盐可能被污染的这两种说法。
按经济学的的第一个假定来分析,如果这种信息的确是真实的、有效的,作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做出抢盐的举动,因为作为理性的人,也是自私的人,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的伤害,他必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比抢购和囤积更好的方案了。
在这之前,人们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同时因为个体对信息判断的差异,而产生了有限的理性,所以,从这一点而言,这种行为基本是符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定的。
二、抢盐的潜在动机:盐在中国是一种管制性的商品,价格低廉且稳定,而且产量巨大,从这一点而言,大家应该不会去抢购。
但当盐因海水污染而减产和因其能防辐射而脱销后,它就成了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这篇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不外乎三个原因1、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且不说核辐射目前对中国根本不是问题,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吃碘盐也根本无法防辐射。
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但碘化钾防辐射是在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其原理是"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而服用碘盐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过量摄入反而有害。
专家:服用碘盐不能防辐射摄入过量易产生副作用近日,受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影响,致使全国多地出现食盐抢购潮。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抢购碘盐完全没有必要。
刘超分析,这股抢购风潮缘起于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而碘盐中正好含碘,所以人们会误认为碘盐可以预防辐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囤积碘盐完全没必要。
"对于碘化钾预防辐射的原理,刘超这样解释:服用碘化钾只是针对放射性核素碘131有效,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首先,碘化钾是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
"刘超说,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暂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并且此次日本核电站爆炸产生的烟云不高,吹散范围不会太大,并且日本是刮西风,指向太平洋方向,中国暂时是安全的。
刘超说,对于受灾区的人群,成年人的推荐服用量为100毫克碘,而每5克碘盐中仅含有100微克碘(1毫克=1000微克),因此服用碘盐并不会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反而摄入过量的盐对人体还会产生副作用。
还有人担心以后买到的盐有可能是受辐射"污染"的盐。
刘超表示,这个也没必要担心,因为自然界本来就存在一定量的辐射,而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后将会大大稀释,不会影响到未来海盐的质量。
抢盐事件问题背后的“盐纠”
抢盐事件问题背后的“盐纠”团队名称:“盐纠”团队团队成员:张磊牛棒高朋任玉婷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一、事件背景:2010年3月14日,一场食盐抢购风潮正在孕育中。
这时的绍兴,正是腌梅干菜的时节,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
再加上日本核泄漏的原因,碘盐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救命稻草。
3月15日,谣言发酵,抢盐消息现网络。
同时,盐的地域已经从绍兴、上海扩展至宁波、福建等地。
3月16日,谣言扩散,抢盐信息遍布网络,浙鲁粤告急。
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居民前往超市、便利店抢购食盐,导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
随后茂名、阳江、湛江、佛山、南海、东莞、清远等地均出现食盐抢购的现象。
3月17日,谣言乱舞,抢盐事件达到顶“疯”,随即官方便出面辟谣。
当天,抢盐潮席卷了包括北京等国内31个省市。
“抢盐”、“出现抢盐”等字眼成为各大纸媒头版上的字眼。
同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
3月18日,谣言破灭,网友编段子,调侃抢盐行为。
到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日本核泄漏引发了中国的食盐抢购风潮。
一位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写道:我囤了两公斤的盐,你愿意嫁给我吗?还有人为此次事件写了对联,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联:中国是盐荒子孙横批:有碘意思。
更有一则笑话说道,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用完。
这样的流行语,也许大家看了只是一笑而过,可是在笑过之后,是否看到这些语言背后隐藏着怎的问题。
二、目的与意义抢盐事件成为最近的热点话题,我们“盐纠”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抢盐事件问题所反映公众和政府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绵薄之力。
以下是我们开展本次第三只眼的目的与意义:首先,从公众的角度来说,通过此次实践,我们要寻找解决这种盲目的跟风买盐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反思“抢盐风波”解析
据法新社报道,芬兰最大的连锁药店宣布, 由于担心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影响 芬兰,远离日本的芬兰国内也出现抢购碘 药剂的热潮。
(4)谣言破灭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17日下午 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 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世界各地
日本地震后,美国防毒面具等平常几乎 “无人问津”的产品竟空前热销,销量水 平甚至达到了9·11的“危机水平”。
抢盐事件在我们看来荒诞甚至可笑,有人戏 谑说非典时期的醋都还没用完,抢盐做什么?
出现这一“抢盐风”的根源在哪?
一是近期媒体宣传及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 核辐射;
二是认为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 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但仅凭这二 点又怎能让“抢盐风”席卷全国?
我们认为“抢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 因
曾遭受切尔诺贝利和灾难的俄罗斯人则大 量购买红酒和海藻。这是因为前苏联政府 在当时发生灾难时曾推荐海藻和红酒,因 为这两样都能预防辐射。
保加利亚也是受过切尔诺贝利伤害的国家, 人们都按照老经验抢购红酒。尽管距离 9600公里,日本核辐射对其不会有明显的 影响,但保加利亚还是出现碘短缺。乌克 兰防辐射的东西则盯上了辣椒。
抢盐没有必要
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 第二,小小的日本核电站能把太平洋的海水都污
染么? 其三,海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远不如
日常家居使用的装饰类石材。 其四,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
“3.16”食盐抢购风潮后的思考和启示
为确保全省 食盐供应安 全 , 省盐业集 团公 司充 分发 挥食 盐专 营 的体 制优
势 和 集 团化 管 理 优 势 , 速 集 结 干 l 快 l J 仃
面 对 突 然 来 袭 的食 盐 抢 购 风 潮 ,
食盐库 存充足 , 完全 能够保障市场 正
常 供应 的权威 信 息 。邀请 媒 体特 别 是 电视 台记者到食 盐生产企业 、 库 仓
加深, 省盐务局 在省委宣传 部 的支持
下, 1 于 6日当晚发 新 闻通 稿 , 向浙
( ) 三 昼夜奋战 、 运转 , 力保 高效 全
障应急供应。
面对来势 凶猛的食盐抢 购风潮 ,
二、 我省应急保供主要工作
江 日报 、 浙江 电视 台 、 浙江经视 、 江 浙 之声等 权威媒体通 报情况 , 发布我 省
1 , 购 风潮 波 及 省 内大部 分 地 7H 抢 区 , 6日2 自1 3时至 1 7H下 午 1 时 , 8 全省 销售 小 包 装食 盐 1 3 吨 。食 . 万 6 盐 市 场 出现异 常 波动 后 , 盐务 局 、 省
日, 中抢购食盐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 集 小包装 食盐销量 开始 回落 , 当天全省 销售小包装食盐 6 5 吨 ;9 0日二 80 1 和2 天, 小包装食盐销量继续明显 回落 , 二
针 对 这 次 食 盐 抢 购 是 谣 传 引 发
2 0 吨 。2 26 1日, 全省销售小包装食 盐 17 吨 , 8 7 剔除先开票后提货等因素 , 全 省食盐市场供应基本恢复正常 。白1 6
日晚抢 购 突 现 至 2 0日波 动 平 息 , 天 5
参 与食盐 抢 购 。规模 汁火 的舆 论 传 和全 省盐业 f部 职 l耐心 反复 的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导致核电站爆炸,这是全球都关注的事情。
几乎所有电台、广播、报纸以及各大新闻媒体从早到晚都在报导的事情。
但跟我们的”抢盐事件有什么关系呢?3月17日在我们安陆就发生了”抢盐事件。
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盐库缺盐的谣言,还说日本核泄露导致海水污染说是怕以后再也吃不到消毒合格的盐了,顿时一传十,十传百,谣言四起弄得人心惶惶。
因此导致人们奔前忙后到处大量购盐,听说有的人一次性就买了五六袋盐,这一袋就有50小包,一小包就是500克,还有的人花20元、30元甚至100元不等的价格买到一小袋500克的盐,要知道一小包500克的盐我们平时在超市只需1元3角钱就足够了。
这时有很多商贩趁这个时候赚黑心钱,谋取暴利,目视国家的法律。
就在这紧急关头公安干警赶紧疏散民众,政府人员也大力及时地宣告并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被谣言所迷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经过相关人员的耐心纠正和引导让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暂时平息了下来。
沸腾了一天的大街小巷慢慢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事后,我听到了很多人在说着同一个笑话xxx 家的盐今年一年恐怕也吃不完了吧........于是引起众人憨然大笑........这就是让我记忆犹新的”抢盐事件。
最新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精品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摘要2011年3月16日,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
本文在对“3·16”抢盐事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此次谣言的成因,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抢盐事件新媒体网络谣言一、“3·16”抢盐事件概述(一)背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海域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引发核危机。
(二)起因2011年3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发布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
超乎他想象的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3月16日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3月17日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
(三)经过本次研究,我们选取广州市作为样本,通过对“3·16”抢盐事件的发生、进展到平息的全过程描述(见表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该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
(四)结果经过多个相关部门的及时辟谣和各种传媒的循环播报和澄清后,3月18日谣言得到迅速平息,陆续出现了“退盐族”。
从此次抢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对社会公共秩序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网络谣言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均令人吃惊,针对网络谣言的辟谣难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在此次谣言风波中,网络第三方辟谣组织的出现、政府迅速透明的反应让一场波及全国的谣言在短短两天内得以平息。
那么,此次成功辟谣,为我们应对网络谣言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呢?二、“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一)“3·16”抢盐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本次“3·16”抢盐事件属于事件先行类突发性事件,即3月11日日本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由于核泄漏问题,才出现了相关谣言,进而引发了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作文
抢盐事件作文
“抢盐”事件发生在1953年6月,内蒙古包头市铁山寺村附近,当时共有200多名村民,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这次“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名叫张新疆的男子,他要求大家去抢盐,因为当时社会物质的紧缺,已经使所有的村民处于绝望的境地。
大家就义无反顾地抢了盐,在围堵中可能有人受伤,但这也激发了当
地村民的自尊心。
抢盐的行动是如此的愤怒,以至于很多村民都忘记了危险,甚至
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由于事件影响比较大,总有一些村民冒险去抢
别的县里的盐,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此次抢盐事件虽然激励了当地村民的自豪感,但有数不清的村民
受到了惩罚,甚至有一些村民因此被关进监狱,更令人担忧的是,此
次抢盐事件显示了当时农村地区的绝望情绪,对当时物质紧缺的影响,也仍在影响着许多地方的社会状态。
虽然当时内蒙古的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比如加快农民的收
入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真正能够改变当地的整体状况,还是需
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说到底,抢盐事件还是我们物质紧缺带来的结果。
事实上,对改
善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我们应该从政府长远发展层面考虑,而不是抢
盐以得到短暂的满足。
因为,那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是解
决当下紧急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盐”事件背后的成因与反思研究
(姓名:毛义武学号:050720109)
摘要:江南一带的民间口语中,常用“盐钵头出蛆”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不料,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的事故,带出了一个“盐钵头出蛆”的故事,周边地区民众纷纷抢买食盐和海产品,使得市场食盐断档。
个社会群体性的一致行为事件,其出现即使偶然,也一定含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民间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代价和风险永远是做事的首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人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只是花最小的代价却可以规避掉最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一包盐2块钱,一箱盐50包也只有100元(买一箱在家囤着也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会坏不会馊,而无盐的结局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笔账不需要巴菲特的脑子都能算清。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一坨盐弄得狼狈不堪。
关键词:抢盐反思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
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
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一、食盐抢购的成因分析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
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盐是一种生活、生存的必需品。
就《人类学》而言,依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广大的抢购实验的消费者主要基于一种生存需求(最底层需求)的冲动。
这种冲动具有一种超越任何其他需求的优先等级。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综合诱因,一个固定的综合动机,一个客观的心理活动并激发决定行为的决策过程。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的“动机理论”,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此次食盐抢购风波过程中,处于开放式舆论环境中的潜在抢购食盐的消费者首先存在一个动机,即确保未来的生活条件、利益最大化,其次整个社会舆论环境中的新闻报道成为抢盐行为的主要诱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抢盐者大部分处于社会底层收入阶层,对于物价上涨十分敏感,物价节节攀升的经济现实中公众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因此当上述三者综合作用,其潜在的非理性思维很愿意相信“抢盐是符合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凭借经验采取实际行动,期望通抢购食盐途径或手段来达到保障未来生活必需品、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目的。
二、食盐抢购背后的反思
内地出现“抢盐潮”后,政府多管齐下,及时辟谣,加大食盐供应,并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抢盐潮”迅速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的“退盐潮”。
不难看出,不够理性的消费者再一次成了虚假信息和市场炒作的受害者。
相信,习惯盲从的消费者能够从这起“抢盐事件”中吸取教训。
他们今后不会再轻易听信谣言,学会理性购物。
有人说,“抢盐潮”再一次凸显内地一些消费者的不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基本知识以及盲从心重。
笔者倒认为,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就是,内地消费者怕的并不是日本的核辐射,而是内地食盐价格的可能上涨。
消费者已经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和“药你死”中吃尽了苦头。
他们因此会吸取教训,学会抢购和囤积即将涨价的生活必需品。
加之现在通胀压力加大,物价普涨,不涨价的商品越来越少。
消费者会紧盯这些价格低廉和平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并随时采取抢购和囤积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食盐。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和其潜在的规则。
其重点是研究社会心理的现象,抢购食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集群性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其固有的社会环境激励、心理传导过程,如果我们将焦点聚焦到某个抢购食盐的消费者(以下称:张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作出抢购实验的行为,然后再将其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观察,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奥妙。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其中一种是生存本能,如饮食和性等。
购买食盐便是这种本能的行为之一。
抢盐行为作为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食盐供需平衡)中都不能自由发展,而常常会受到压抑。
但是这种本能一旦受到了外部足够刺激条件,就有可能唤醒这种本能的冲动,进行抢盐。
构成食盐抢购的刺激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谣言,还有就是生活区的便利店买不到盐的事实。
上述两个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张三对于谣言的坚信,并加入“抢盐的大军”中来。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张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张三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同时我们注意到电视节目中对于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事故的长篇累牍的过度报道,过度的感官刺激加剧了中国百姓的心理焦虑的程度,并且导致张三等民众的理性心理承受能力不断下降,进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抢购食盐的心理暗示及其心理基础,加剧了刺激的强度。
张三作为一个社会人、经济人,在整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中,既有潜在的心理焦虑问题,又有受到各种信息、图片、声音带来的感官刺激,这种刺激在大脑中予以沉淀,构成了其未来行为决策的基础。
依照法国心理学家勒朋的《群集心理学》理论,群集状态下的个人,不论在倾向还是意志上,或者在判断、观念上会有一种趋向一致方向、形成一个同质性群集的心态,而个人意识会被淹没和消失。
个人的个性在整个社会的群集心理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被动和消极。
同时一个集群的行为,首先要存在高度的刺激(日本地震、核泄露新闻报道)和心理暗示(商品涨价报道),其次存在相互的情绪感染(买不到盐的事实、信息以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传播),第三是情绪的激发群体心理(抢购、囤积食盐)。
此次抢盐风波,我们可以在《群集心理学》领域
十分清晰的观察到整个行为发生的诸多要素。
这些要素,恰恰在整个社会群体的过程中,个体心理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影响,为了保证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整体一致性,往往会丧失其个体的理性思维,其个体的潜意识中会认为:“我应该相信群众(的意见)”,而根本不考虑群体思维结果的理性是否正确。
抢盐的心理在早期酝酿过程中,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个体思维逻辑,但是一旦到了便利店中买不到食盐的时候,这种个体认识,就按照链式反应的速度迅速转化为群体意识。
应该说,中国国民绝大多数还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能省一角钱就省一角钱,这缘于勤俭持家、喜欢储蓄的文化传统,也与百姓福利水平不高、存后顾之忧有关。
物价上涨,尤其是市场炒作所导致的物价暴涨,无疑是百姓的大敌。
由此可见,当前,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第一要素。
对政府而言,确保物价平稳,尤其避免物价暴涨,不仅是重大民生,而且是当今最大的政治。
政府把稳定物价作为今年的第一要务,是明智的。
这次商家制造“抢盐事件”,说明投机者已把“市场炒作”视为哄抬物价并赚取暴利的惯用伎俩。
政府对此当提高警惕,应使严加防范市场炒作成为常态。
“防”比“治”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8.
[2]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
[4]芮群伟. 2011-4-11 ,环球财经
[5]陈继瑜.2011年04月09日,求是理论网
[6]盛大林.2011-04-15 ,时代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