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 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12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示儿》是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五言,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3. 诗歌意境:通过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示儿》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学期的古诗学习产生兴趣;2. 向学生介绍《示儿》这首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诗歌学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2. 分析诗歌的结构,解释对仗工整的手法;3. 解读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诗歌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四、诗歌欣赏(5分钟)1. 播放《示儿》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 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示儿》这首古诗;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并录制成音频。
板书设计:《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示儿》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运用想象和感悟来欣赏诗歌。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示儿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吩咐”“衰颓”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相关背景《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救国,但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领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含义。
(2)理解诗人借助家祭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查阅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的喜爱,分享喜欢的古诗。
2. 介绍诗人: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3. 揭示课题:展示《示儿》这首诗的,引导学生思考题目含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文内容。
3. 让学生思考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等。
三、合作交流(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诗文。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用“吩咐”“衰颓”两个词语造句。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向父母尽孝道。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认识到诗人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示儿 教案
12 、古诗三首:示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展开想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观课视频,激趣导入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诗朗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满江红》朗诵视频)2、这首诗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爱国之情。
古往今来,爱国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许多文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爱国情。
而那一首首经过千年岁月积淀的爱国诗篇,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3、交流爱国诗句。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爱国名篇《示儿》。
(板书课题)5、指名读课题。
6、知诗人: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呢?(1)学生分析资料(2)教师相机补充7、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所以,在临终之际,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二)初读古诗1、释题意:通过预习,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示儿”的意思?(指名说)2、读诗,就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诵读古诗,做到老师的朗读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3、展示朗读成果。
注意节奏、语气的指导(三)抓字眼、解诗意:小组合作学习古诗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意思,并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个别字词的意思)3、理解全文的意思。
(四)再读古诗,升华情感*悲1、全诗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哪个字?)(板书:悲)2、那么,陆游悲的是什么呢?用诗句告诉我,就是(生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他悲的是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
12.古诗三首《示儿》(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示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祭、敢”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爱国思想,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3.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用诗的语言表达对亲人和国家的情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字新词祭、敢、悲、遗、祭、祭、辱、拜、元、知、万、事、空、但、见、九、州、同、终、日、祭、翁、亡、国、痛。
2.理解诗句(1)诗句的含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诗句的节奏: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会认生字,理解诗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陆游吗?请同学们谈谈对陆游的了解。
(2)简介陆游: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古代爱国诗人。
(3)简介《示儿》: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2.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2)认读生字:老师指名认读生字,同学们跟读。
(3)理解诗句:老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同学们认真听讲。
(4)节奏划分:老师指导同学们正确划分诗句的节奏。
3.朗读感悟(1)同学们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老师指名朗读,同学们评价。
4.课堂练习(1)同学们默写课文。
(2)老师检查同学们的默写情况。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体会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六、板书设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七、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陆游的《示儿》,同学们了解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讨论祖国的美丽河山、悠久历史,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2. 引入本课: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示儿》这首诗。
二、诗歌解析(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3. 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朗读与背诵(5分钟)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2. 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1. 《示儿》南宋陆游作业设计:1. 抄写《示儿》这首诗,注意字迹工整;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诗人陆游的小作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祖国的美丽河山、悠久历史,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引入陆游的《示儿》这首诗。
在诗歌解析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教案第一课时:示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弄懂陆游临终最牵挂的事,体会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三、学习这首古诗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
“同”统一。
“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
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朝读经典古诗《示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同学们,在上今天的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诗人。
(出示陆游画像)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2、了解作者;3、学生回顾学习过陆游的古诗,教师指生交流。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陆游的另一首古诗《示儿》(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交流,检查:指名读(及时纠音);再指名读,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教师出示划了节奏的古诗,指生朗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古诗,去理解一下古诗的意思吧!1、解题意:示儿: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2、理解诗意:(1)死去元知万事空①元:同“原”,本来。
理解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悦”的通假字,是“快乐”的意思,“悦”便是本字。
②元知:本来就知道。
③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虽然我知道人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2)但悲不见九州同①但:只是。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2古诗三首《示儿》(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示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诗的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诗人的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领会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示儿》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和深深的忧虑。
诗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小学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诗的内容。
难点:通过诗歌的字里行间,领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古诗文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陆游的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为学生朗读《示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并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 理解诗歌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字词,解析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 感受诗歌指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5. 品读诗歌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要求发音准确,语调优美。
六、板书设计《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示儿》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给家人听。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示儿》的观后感,可以是感受、体会,或者是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诗的内容,学会了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五、教学过程: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你从中读出什么?师:介绍战乱是背景。
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示儿(一)播放,情境导入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
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大家齐读诗题——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读诗句。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
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
万事空、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
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通过诗句表达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的辨识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并恰当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创作背景的探究:学生可能对宋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不足,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5.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古诗的历史价值。
6.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示儿》,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直接输出: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示儿》这首诗的情感内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和创作练习中积极参与,尝试理解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解读诗句深层含义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理解诗歌。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例分析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举例解释:
-对于诗句的朗读与背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例如强调“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抑扬顿挫。
-生字词的掌握,重点是通过诗句的上下文来记忆和理解,如“示儿”中的“示”字,表示教导或告诉的意思,与诗句的教育意义相联系。
-诗句含义的理解,重点是通过分析“泪尽胡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希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 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音乐。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和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两首诗。
学生收集陆游的诗文和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示儿
宋陆游
临终悲——不见九州同爱国之情。
12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示儿》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学习《示儿》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朗读、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示儿》;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示儿》,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四、朗读、背诵与默写(10分钟)1. 学生朗读《示儿》,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学生背诵《示儿》,加深对诗句的记忆。
3. 学生默写《示儿》,检验对诗句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业设计:1. 朗读、背诵并默写《示儿》。
2. 分析《示儿》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写在练习本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示儿》这首古诗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c. 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b. 学会通过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b.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教学内容:1. 学习并掌握古诗《示儿》的全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进行朗读、背诵和古诗创作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难点:1. 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生字词和板书设计。
2. 教材《示儿》古诗文本。
3. 字典或词典,用于查阅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巩固记忆。
2. 向学生介绍《示儿》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2. 解析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背诵与默写(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2. 抽取学生进行默写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抽取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欣赏。
板书设计: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2. 进行古诗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学习并掌握古诗《示儿》的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通过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示儿》的词语、句子和诗的结构、韵律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学习。
2.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诗人陆游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示儿》,激发学生对诗内容的好奇心。
三、古诗学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 解读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四、诗歌鉴赏(10分钟)1. 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鉴赏,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诗人情感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要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儿》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也是遗嘱,更是一首经典的爱国诗。
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教学目标: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3、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了解作者和背景。
课前板书:课题示儿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一下陆游呢?(生说)【课件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人。
12岁即能诗文,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陆游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有什么特点呢?(生说)【课件出示:诗歌特点: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谁能说说陆游生活的那个时代呢?(生说)【课件出示:时代背景:1126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都城汴梁大门的那一刻起,战火就整整燃烧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一生都在渴盼着国家的统一,临终之时,躺卧在病塌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示儿》。
】师过渡:就让我们走进《示儿》去体会陆游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感受诗人情感打下基础】二、了解诗题读诗句。
(一)解诗题。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谁能说说《示儿》是什么意思呢?(生答)(二)读诗句。
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诗。
(提示: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强调“祭”的写法,“祭”左上表示牲肉,右上表示手,“示”则是桌子,意思就是用手持牲肉放在贡桌上,祭祀祖先或神灵。
)3.齐读【设计意图:5年级的孩子虽已具备了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但是对于难读难写字朗读书写,还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将多种形式朗读相结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而且可以为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抓重点词语,了解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重音和节奏也读得不错,下面我们去了解诗的意思。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诗的意思,老师列出了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按分好的小组合作,自学词语意思。
1.生小组合作学习词语意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采用自主学习重点字词的方法,在互帮互助的小组学习过程中,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2.生回答【课件出示:元知:同“原”,本来就知道。
但:只是。
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定:平定收复。
家祭:祭祀祖先。
无忘:勿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王师:宋朝军队。
万事空:什么都不知道了。
】3.结合词语意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说整首诗意思的时候尽量想象当时的情景和诗人陆游的那份情绪。
(生自由说意思)4.指名学生说诗意思。
【课件出示:1210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86岁高龄的陆游躺在病床上,已奄奄一息,他对他的儿子说:】配乐读师生配合,生生配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能力,通过配乐与老师的引读创设一个情景,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透过文字,体会诗人陆游那份悲伤的情绪。
】四、抓字眼,从三个层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同学们,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还要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你们觉得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陆游的感受?生答:悲板书:悲(一)为看不见国家统一而悲伤。
师:陆游为什么而悲呢?生: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悲伤。
师:怀着悲伤的心情来读读诗句,(师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为受苦受难的人民而悲痛。
师:同学们,祖国不统一,被占领,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插入背景音乐师:同学们配合着音乐,读诗句(齐读,自由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说结合起来,加深感悟。
】师:是呀!中原人民受尽了奴役,日夜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盼了一年又一年呀!【课件出示: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师:同学们,此刻你懂陆游的心情了吗?陆游还为什么而悲呢?生:为受苦受难的人民而悲痛。
怀着这份悲痛的心情来读这句诗吧!【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三)为统治者的无能而悲愤。
师过渡:为什么人民盼了一年又一年也没盼来宋朝军队呢?这些宋朝统治者们在做什么呢?请读林升的《题临安邸》【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结合译文读读诗句,读出宋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吗?生:唱歌跳舞、饮酒作乐......师:这些统治者们就知道饮酒作乐,简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也不管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同学们,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生:愤怒师:让我们来骂醒这些统治者吧!生1、生2、生3:西湖歌舞几时休?师:让我们一起来指着这些统治者的鼻子,来骂醒这些统治者门吧!生:西湖歌舞几时休?师:所以,陆游还为什么而悲?生: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而悲愤。
让我们怀着悲愤的心情来读诗。
【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林升的《题临安邸》,了解宋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的行径,使学生更深入感受诗人的悲愤与无奈,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四)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师:同学们,陆游的生命即将结束,躺卧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他,为看不见祖国统一而悲伤,为受苦受难的人民而悲痛,为统治者的无能而感到悲愤。
但是他对全中国统一完全绝望了吗?他在临终时还在期盼着什么呢?【课件出示:祖国统一】板书:盼师:所以陆游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课件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师:同学们,从诗人的悲伤与期盼中,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强烈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之情【设计意图:通过强调朗读,学生能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虽然悲慨,但是却热切期望宋王朝能够收复失地、国家重新统一的复杂心境;更深入体会到陆游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
】(五)再读诗,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再读示儿,感受诗人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先自由大声有感情朗读两遍。
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全诗,学生进一步体会陆游的爱国、报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陆游的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怎能不使我们震撼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少年,生活在这样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吗?【课件出示:作为一名中华少年,我应该指名读(二)诵读《少年中国说》片段老师相信你们说到一定可以做到,就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这样一个片段【课件出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老师感受到了大家蓬勃的朝气,坚定的决心,加油吧!最后,老师给你们留了一个作业。
【设计意图:将读写说相结合,既培养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国”放在心中,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量。
】六、作业设计将陆游、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读诗,并开展主题阅读,能够扩大学生知识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不同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怀。
】七、板书设计示儿陆游悲盼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