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垂体疾病ppt课件

垂体疾病ppt课件
9
垂体肿瘤是常见病
• 垂体腺瘤尸检检出率平均约20% • MRI随机检查垂体腺瘤可达10%或更多 • 一些综合医院内分泌门诊是继糖尿病、甲 状腺病后的第三位常见病
10
垂体腺瘤的危害
• 激素分泌过多症群、代谢紊乱和并发症 • 增大的腺瘤对周边垂体和附近组织压迫、 侵蚀症群和垂体功能低减症群 • 增大的腺瘤可出血 、坏死、 囊变引起急性 垂体卒中或无症状的垂体卒中 • 不予治疗,可严重头痛、 颅压升高 、失明 、 心脑血管意外及糖尿病合并感染等,降低 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12
垂体腺瘤的分类
激素分泌功能 功能性与无功能性 按腺瘤大小 大腺瘤与微腺瘤 腺瘤位置 鞍内腺瘤,鞍内腺瘤鞍外发展 腺瘤生长方式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 按病理 H.E染色-光镜 嗜酸 嗜碱 嫌色 免疫组化-电镜 PRL GH ACTH TSH FSH/LH 混合性
13
垂体腺瘤分类的复杂性
垂体腺瘤的分类与命名是复杂与困难的,目前还 没有一种分类能够为临床各科都接受 内分泌临床以腺瘤的细胞类型和分泌的激素按功 能分类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如GH分泌功能的细 胞形成的腺瘤命名为GH分泌腺瘤,临床为巨人症 或肢端肥大症。无功能型腺瘤为无激素分泌细胞 或低分泌或分泌的激素无生物活性的细胞形成, 临床无激素分泌过多的表现。 神经外科对垂体腺瘤的分类是依据腺瘤大小和生 长方式的解剖学,它们对手术操作与手术预后关 系密切
11
垂体腺瘤发病机制
• 目前认为腺瘤的发生有两个阶段,以PRL瘤为例 起始阶段 PRL细胞遭受了自发的或获得性的 基因突变 促进阶段 在内在或外部促进因子参与下,已 基因突变的PRL细胞不断的克隆增殖形成肿瘤团块 增殖速度 肿瘤团块细胞增殖一倍约100—700 天,因此临床发现的垂体PRL瘤已经起始相当长时 间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PPT课件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PPT课件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多激素细胞腺瘤 无功能细胞腺瘤
PPT学习交流
7
垂体微腺瘤
• 平扫:鞍内结节,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 薄层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呈相对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延迟扫描呈等信号 • 间接征象:垂体柄偏移,鞍隔膨隆,鞍底下陷
蝶鞍
• 前部:前床突、鞍结节 • 后部:后床突、鞍背 • 两侧:海绵窦 • 上方:鞍隔(硬脑膜) • 下方:蝶鞍 • 内 : 垂体窝、垂体
PPT学习交流
1
腺垂体
垂体
远部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 漏斗部
漏斗干 正中隆起
PPT学习交流
2
PPT学习交流
3
正常垂体高度
• 儿童 6mm • 男性、绝经后女性 8mm
PPT学习交流
10
PPT学习交流
11
鉴别诊断
• 垂体增生 • Rathke囊肿 • 动脉瘤 • 颅咽管瘤 • 脑膜瘤 • 脊索瘤...
PPT学习交流
12
PPT学习交流
8
垂体大腺瘤
• 多为椭圆形,也可不规则形,向鞍上生 长形成“束腰征”、“雪人征”
• T1WI略低信号,T2略高信号,可有出血、 囊变、坏死导致信号混杂
•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PPT学习交流
9
侵袭性垂体腺瘤

向上侵犯视交叉、第三脑室

向鞍底侵犯蝶窦、鼻咽

向鞍旁侵犯海绵窦、硬膜组织

向后侵犯鞍背、斜坡
• 年轻女性 10mm • 妊娠、哺乳期女性 12mm
PPT学习交流
4
PPT学习交流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 垂体后叶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下丘脑神经轴突组成,通过这些 轴突运输垂体加压素和催产素。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的形态变化范围很大,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激素/ 妊娠状态。
• 青少年或女性妊娠时,垂体可向上凸。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后叶在 T1WI呈高信号,因此被称为“垂体后叶亮点”,矢 状位图像显示最佳。
空蝶鞍
• 空蝶鞍单独出现时是一种正常变异。空蝶鞍内部分被脑脊液填充, 而扁平的垂体紧贴蝶鞍的底部。
• 空蝶鞍也是假性脑瘤的一个组成部分。
空蝶鞍
• 假性脑瘤也称特发性颅内高压,是一种伴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视 觉改变和头包括空蝶鞍、Meckel腔扩大和视盘突入眼球后部。 • 脑室的大小正常或略减小。乙状窦或横窦可能有狭窄。
分析鞍区和鞍上肿块的方法
• 评估鞍区肿块的第一步是确定肿块是否位于垂体之内或邻近的垂 体之外。
• 发生于垂体本身肿块的鉴别诊断并不多,包括垂体腺瘤(占绝大多 数的垂体肿瘤) Rathke裂囊肿和垂体炎(垂体的炎症)。
• 颅咽管瘤极少发生于蝶鞍内,但基本上不发生于垂体本身。
垂体微腺瘤
• 垂体微腺瘤是直径<10mm的垂体腺瘤。患者就诊常因为激素分泌 过多所引起的症状,而非占位效应。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
• 垂体形成于Rathke囊,后者为原始口腔顶端的凹陷。垂体坐落于蝶 鞍,即蝶骨的杯状凹陷。
• 垂体由前叶和后叶组成。
垂体
• Rathke囊封闭形成一个囊泡,并逐渐消退。 • 有时候消退不完全而残留一个裂隙,由此可发生颅咽管瘤或
Rathke裂囊肿。
垂体分泌激素
• 垂体前叶产生和分泌内分泌激素,包括生长激素、ACTH催乳素 TSH,FSH和LH。

解剖基础:垂体mri解剖再分享,轻松认识垂体结构!

解剖基础:垂体mri解剖再分享,轻松认识垂体结构!

解剖基础:垂体mri解剖再分享,轻松认识垂体结构!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脑下垂体窝内,负责产生和释放多种激素,调节和控制多种生理功能。

进行垂体的MRI解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体内组织的详细图像。

在垂体MRI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垂体位于脑下垂体窝的正中央,呈椭圆形或半圆形。

垂体通常分为前叶、中叶和后叶三个部分。

前叶是垂体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大部分体积。

它包含了分泌多种激素的垂体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中叶位于前叶和后叶之间,它分泌的激素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后叶位于垂体的背部,主要负责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产生的两种激素,即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通过垂体的MRI解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垂体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例如,垂体与视交叉部位于一起,视交叉负责视觉信号的传递。

此外,垂体下方还与垂体后叶储存激素的下丘脑相连。

通过对垂体的MRI解剖,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垂体的结构和位置,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如垂体瘤等。

同时,垂体MRI解剖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蝶鞍
• 前部:前床突、鞍结节 • 后部:后床突、鞍背 • 两侧:海绵窦 • 上方:鞍隔(硬脑膜) • 下方:蝶鞍 • 内 : 垂体窝、垂体
整理ppt
腺垂体
垂体
远部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t
整理ppt
正常垂体高度
• 儿童 6mm • 男性、绝经后女性 8mm
•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整理ppt
侵袭性垂体腺瘤

向上侵犯视交叉、第三脑室

向鞍底侵犯蝶窦、鼻咽

向鞍旁侵犯海绵窦、硬膜组织

向后侵犯鞍背、斜坡
整理ppt
整理ppt
鉴别诊断
• 垂体增生 • Rathke囊肿 • 动脉瘤 • 颅咽管瘤 • 脑膜瘤 • 脊索瘤...
整理ppt
• 年轻女性 10mm • 妊娠、哺乳期女性 12mm
整理ppt
整理ppt
正常垂体MRI表现
• 前叶T1WI、T2WI呈均匀的等信号 • 后叶TIWI呈高信号(含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分泌颗粒)
整理ppt
垂体腺瘤
按大小分:微腺瘤、大腺瘤 按性质分:非侵袭性、侵袭性 按病理分:泌乳素细胞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多激素细胞腺瘤 无功能细胞腺瘤
整理ppt
垂体微腺瘤
• 平扫:鞍内结节,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 薄层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呈相对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延迟扫描呈等信号 • 间接征象:垂体柄偏移,鞍隔膨隆,鞍底下陷
整理ppt
垂体大腺瘤
• 多为椭圆形,也可不规则形,向鞍上生 长形成“束腰征”、“雪人征”
• T1WI略低信号,T2略高信号,可有出血、 囊变、坏死导致信号混杂

垂体解剖及临床

垂体解剖及临床

手术治疗
01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垂体疾病患者,手术治疗是必 要的手段。
02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经蝶窦手术、开颅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后需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预防,及时采取
03
措施进行康复和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介 入治疗等,针对不同的垂体疾病 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
定期进行其他相关检查
如甲状腺功能、肾上腺功能、性腺功 能等,以便全面了解内分泌系统状况 。
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均衡饮食
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度 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适量运动
02
03
规律作息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 跑、游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 间,避免长时间熬夜和过度劳累 。
垂体呈椭圆形,分为前叶(腺垂体)和后叶(神 经垂体),前后叶间借纤维束相连。
垂体重约0.5-0.6克,是人类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 一。
垂体的组织结构
垂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由远侧部、结节部、中间部和漏斗部组成,远侧部最大,是腺垂体的主要部 分。
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包括神经节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等。
分泌机制
生长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的生 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抑制 激素的调节,以及营养物质、睡 眠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生长激素缺乏症
生长激素缺乏症会导致身材矮小 、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需要补 充生长激素进行治疗。
性激素的分泌
性激素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维持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垂体应用解剖

垂体应用解剖

垂体脓肿
【临床特征】 垂体脓肿可为。CT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 后病灶环形强化。
受累--鞍区颅咽管瘤
▲(A)CT示钙化灶(空心白箭头)在病灶的中央;(B)T2示囊呈高密度,有占位效应;(C)增强扫 描囊肿周围可见环形强化(蓝色细箭头)。 【影像特征】 ✓ CT多见鞍上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占位,通常在鞍上池内,也可累积鞍内,蝶鞍可扩大,肿瘤多
➢ 垂体发育不良
先天异常
▲矢状位T1WI示鞍部几乎没有组织(蓝箭头),垂体柄缺如,异位后垂体(白箭头, 高信号亮点);冠状位T2WI未见垂体(白箭头),垂体柄缺如,并在下丘脑后方可 见移位的神经垂体(黑箭头)。
【临床特征】 垂体发育不良,包括小的蝶鞍和垂体前叶、垂体柄发育不全或缺失,垂体后叶移位
到下丘脑漏斗或正中隆起。是生长激素缺乏儿童最常见的异常,其中垂体柄异常伴随 多激素缺乏。
先天异常
➢ Rathke氏囊肿(Rathke cleft cyst,RCC)
A
B
▲冠状位T2(A)和T1增强MRI(B)示鞍内、鞍上囊肿。A示囊内(粗空心箭头)低密 度结节(蓝色细箭头);B示增强后,囊肿无强化,垂体强化并受压。
【临床特征】 RCCs来源于胎儿时期Rathke囊的残余物。当胚胎气孔(原始口腔)内陷并向背侧
垂体转移瘤
【临床特征】 垂体转移瘤比较罕见,原发灶常见于肺癌及乳腺癌。常先发生于垂体后叶。CT平
扫见鞍内圆形或不规则结节肿块,等或稍高密度,边界不清,垂体腺增大;MRI检查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难以与腺瘤 区别,但垂体转移瘤患者往往肝脏、肺等其他部位多有转移灶。
类胎儿中,但很快衍变为前叶的一部分。但在成人中,也可以残留为一个无 功能性囊肿,即垂体中间部囊肿。

【影像诊断课件】垂体的正常解剖血供与MR表现

【影像诊断课件】垂体的正常解剖血供与MR表现
进入肝脏后有分支成毛细血管网,由肝静脉经第 二干门汇入下腔静脉 那什么是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门脉系统
上垂体动脉进入垂体后, 在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处分 支吻合成毛细血管网(第 一级毛细血管丛)
第一级毛细血管丛再汇合 成若干长短不等的静脉血 管,即垂体门静脉
垂体门静脉再沿垂体柄下 行至腺垂体的腺细胞之间 形成 第二级毛细血管丛
垂体门脉系统与垂体前叶体液调节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的轴 突末梢与门脉系统的第一级 毛细血管网接触,轴突末梢 释放神经激素通过毛细血管 进入垂体门脉
神经激素再从第二级毛细血 管网透出而作用于腺垂体分 泌细胞,完成了下丘脑-垂 体之间激素的运送,达到了 功能联系
垂体分泌的激素
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垂体后叶贮存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垂体增强扫描与解剖关系
垂体前叶由门静脉供血,后叶由动脉供血, 且有大量输出静脉
前叶的强化要晚于后叶,后叶的强化信号 消失要早于前叶
垂体增强扫描强化顺序为:垂体后叶、垂 体柄、前叶后上,前叶后下
正常垂体MR表现
正常垂体MR
1-corpus callosum; 2-fornix cerebri; 3-thalamus; 4-ventriculus tertius; 5-hypothalamus; 6-mesencephalon; 7-tuber cinereum; 8nervus ocu-lomotorius; 9-infundibulum; 10-pars infundibularis hypophysis; 11-hypophysis; 12-chiasmaopticum; 13-comissura anterior.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垂体瘤的大小和生长速度是评估预后的关键因素, 生长缓慢且较小的肿瘤通常预后较好。
并发症情况
垂体瘤是否引起并发症,如视神经压迫、脑脊液 漏等,也是评估预后的因素之一。
ABCD
激素分泌情况
垂体瘤是否分泌过多的激素,如生长激素、泌乳 素等,对预后评估有重要影响。
患者年龄和一般状况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等也是影响预 后的因素。
泌乳素瘤
分泌过多的泌乳素,导致女性月经不调、闭 经、溢乳等症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
分泌过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向心性 肥胖、满月脸等症状。
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
分泌过多的甲状腺刺激素,导致甲亢症状。
无功能性垂体瘤
01
无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过多的激 素,因此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02
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压迫视 神经、脑组织等,导致头痛、视 力减退等症状。
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目录
• 垂体的解剖结构 • 垂体瘤的分类和特征 • 垂体瘤的诊断 • 垂体瘤的治疗 • 垂体瘤的预防和预后
01
垂体的解剖结构
垂体的位置和形态
01
垂体位于颅底中部、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借漏斗与下丘脑 相连。
02
垂体呈椭圆形,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包括神经部、
、新陈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02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分别调节尿量和子宫 收缩等生理活动。
03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等,调节腺垂体和 神经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影响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02
垂体瘤的分类和特征
功能性垂体瘤
生长激素瘤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详细描述
X线是一种传统的影像诊断技术,操作简便且价格低廉。通过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可以观察垂体的位 置和形态,有助于某些垂体疾病的诊断。然而,X线辐射暴露较大,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有限,因此 在垂体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少。
04
垂体疾病的影像表现与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表现与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表现
垂体瘤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鞍 内占位性病变,可压迫周围组织 ,导致鞍内结构变形。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大出血等紧急情况的治疗。
预后与康复
预后与康复是垂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 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 方式、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
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指导、 运动康复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 社会和生活。
预后与康复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减少并发症、恢复社会功能和 心理健康。
THANKS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蝶 窦手术、开颅手术等,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介 入治疗等,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垂 体疾病和手术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通过放射线杀灭病 变细胞,适用于某些肿瘤类型的
治疗。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血管内操作来 阻塞供应病变组织的血管,适用
垂体瘤的诊断
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结合临 床表现和激素水平检测,可以明 确诊断垂体瘤。
垂体脓肿的影像表现与诊断
垂体脓肿的影像表现
垂体脓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鞍内低密 度或等密度病变,周围可见炎症反应 和水肿。
垂体脓肿的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特征,可以确诊垂体脓肿。

解剖学基础《内分泌系统》PPT课件

解剖学基础《内分泌系统》PPT课件
滤泡旁细胞
32
二、甲状旁腺
(一)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棕黄色扁椭圆形小 体,位于甲状腺左 右叶的背面,少数 可埋入甲状腺实质, 上下各一对,大小 如黄豆。
33
甲状腺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包裹,实质内腺细胞排 成索团状,由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
主细胞 ★分泌甲状旁腺素 作用:升高血液中钙的浓度,与降钙素共同协调维持 机体血钙的稳定。
当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时可引起血钙下降,出现手 足搐搦症; 功能亢进时,引起骨质过度吸收,容易发生骨折。
22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一、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 呈“H”形,分左右两侧叶和 中间的峡部,峡部向上常伸出 一个锥状叶,长短不一。两侧 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 两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 抵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可 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23Biblioteka (二)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低代谢症候群: 体温低 怕冷无汗 精神委靡、迟钝 食欲减退
28
先天呆小症患者 (18岁)
29
临床表现: 多食但消瘦 畏热多汗 心悸 易激动 眼球突出、及甲状腺肿大等
30
缺 碘 导 致 的 甲 状 腺 肿 大
31
2.滤泡旁细胞
★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较大,色淡, ★分泌降钙素 ,降低血钙
未成年期分泌不足:患侏儒症 分泌过多:患巨人症
成年期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B.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PRL) 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13
18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名画
14
宫廷中的侏儒弄臣
世界最矮的成人女子
2004年9月1日,江西省高安 市村前镇20岁的朱海珍(右)和 比她小1岁的邻居在一起。

(完整版)垂体解剖及其影像学诊断

(完整版)垂体解剖及其影像学诊断



垂体解剖及其

影像表现
垂体的解剖
❖ 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椭圆形,灰红色,垂体借漏斗 与下丘脑相连
❖ 垂体前后径约1.0cm,横径约1.0cm-1.5cm,高度约0.5cm, 重约0.5g
❖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占垂体总重量的75%)、结节部和中间
部;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组成
病例一
❖ 性别:女 ❖ 年龄:27岁 ❖ 主诉:头晕、头痛1周
Rathke囊肿
病例二
❖ 性别:男 ❖ 年龄:19岁 ❖ 主诉:发育延缓。
垂体柄中断综合征
病例三
❖ 性别:男 ❖ 年龄:35岁 ❖ 主诉:视物模糊2周
❖ 拉特克囊的前壁迅速增厚,形成垂体侧部。 ❖ 由远侧部向上长出一结节状突起包绕漏斗柄,形成结节部 ❖ 囊的后壁生长缓慢,形成中间部 ❖ 囊腔大部消失,只残留小的裂隙,随后退化
❖ 尸检发现正常人的垂体前后叶之间,约13-22%存在直径约 1-5mm的小囊,系Rathke裂或袋的残留组织
❖ 该裂的存留和增大可致Rathke囊的发生 ❖ 文献报道Rathke囊肿的发现率为3.1%,女性多见
垂体解剖
垂体
远侧部 腺垂结体节部
中间部 神经神垂经体部
漏斗
垂体前叶 垂体后叶
垂体比邻
❖ 垂体前下为蝶窦,蝶窦下方为鼻咽部 ❖ 垂体前上有视交叉,在视交叉与鞍膈之间有颈内动脉的脑段
起始处 ❖ 鞍膈,位于垂体上方,连于前后床突之间,构成垂体窝的顶,
鞍膈上留有小孔,有垂体柄通过,四周为海绵窦 ❖ 后方为鞍背及斜坡
❖ 神经部和中间部的静 脉最终也汇入海绵窦
垂体功能
嗜酸细胞 促生长素细胞 催乳素细胞

垂体解剖及其影像学诊断课件

垂体解剖及其影像学诊断课件
❖ 拉特克囊的前壁迅速增厚,形成垂体远侧部。 ❖ 由远侧部向上长出一结节状突起包绕漏斗柄,形成结节部 ❖ 囊的后壁生长缓慢,形成中间部 ❖ 囊腔大部消失,只残留小的裂隙,随后退化
❖ 尸检发现正常人的垂体前后叶之间,约13-22%存在直径约 1-5mm的小囊,系Rathke裂或袋的残留组织
❖ 该裂的存留和增大可致Rathke囊的发生 ❖ 文献报道Rathke囊肿的发现率为3.1%,女性多见
病例一
❖ 性别:女 ❖ 年龄:27岁 ❖ 主诉:头晕、头痛1周
Rathke囊肿
病例二
❖ 性别:男 ❖ 年龄:19岁 ❖ 主诉:发育延缓。
垂体柄中断综合征
病例三
❖ 性别:男 ❖ 年龄:35岁 ❖ 主诉:视物模糊2周
❖ 在胚胎第3周,口凹的外胚层上皮向 背侧凹陷,形成一囊状突起,即拉 特克囊(Rathke pouch)
❖ 间脑底部的神经外胚层向腹侧延伸 形成漏斗状突起,即神经垂体芽
❖ 二者逐渐增长并相互靠近,至第2 月末,拉特克囊的根部退化消失, 远端长大与神经垂体芽相贴
胚胎学
❖ 神经垂体芽远端膨大,形成神经垂体,起始部变细,形成漏 斗柄
无少量分泌功能
垂体 分泌加压素,即抗利尿激素(ADH) 后叶 分泌催产素(OT)
垂体门静脉系统
❖ 是下丘脑和腺垂体之间的一条神经-血管链 ❖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通过垂体上动
脉到毛细血管,继而经门微静脉再到腺垂体远侧部的第二级 毛细血管网 ❖ 此通路的血管部分称为垂体门脉系统
胚胎学
垂体的血供
❖ 动脉可分为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 ❖ 垂体上动脉穿过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
吻合成窦状毛细血管网,并下行到结节部下端汇集成数条垂 体门微静脉,后者下行至远侧部,再度分支形成第二级毛细 血管网 ❖ 垂体下动脉主要供给垂体神经部

磁共振垂体扫描ppt课件

磁共振垂体扫描ppt课件
垂体扫描
狄湛
ppt课件完整
1
垂体
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
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 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 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
ppt课件完整
2
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
4
垂体的解剖
ppt课件完整
5
垂体的解剖
ppt课件完整
6
ppt课件完整
7
ppt课件完整
8
ppt课件完整
9Leabharlann ppt课件完整10
ppt课件完整
11
ppt课件完整
12
ppt课件完整
13
ppt课件完整
14
ppt课件完整
15
ppt课件完整
16
ppt课件完整
17
ppt课件完整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
ppt课件完整
3
腺垂体
位于前方的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的上皮囊 (Rathke囊),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 间部;
位于后方的神经垂体较小,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 出形成。
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 克,妇女妊娠期可稍大。
ppt课件完整
1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解剖
• 鞍区病灶T1高信号的定义: 1、腺垂体正常,如病灶信号高于正常腺垂体的 信号,则定为高信号。 2、腺垂体异常,如病灶的信号高于桥脑或颞叶 白质信号,则定为高信号。
• 鞍区T1高信号疾病的分类:
• 一、生理性 1、垂体后叶 2、垂体前叶 3、黄骨髓
• 二、伪影 1、磁敏感性伪影 2、血液流动相关伪影
• 手术或治疗后改变 一、手术后改变 1、手术后出血(包括海绵窦撕裂及颈内动脉破 裂) 2、手术填充物——脂肪、明胶海绵 3、金属碎片——金属伪影 4、手术瘢痕——蝶窦粘液囊肿
二、内科治疗后改变 1、出血:溴隐亭(Bromocriptine)治疗 2、放疗后 3、残存垂体过度分泌
• 三、病理性 1、出血:垂体卒中、垂体瘤卒中、其他肿瘤内 的出血、动脉瘤血栓形成
2、高蛋白含量:Rathke囊肿、垂体脓肿、颅咽 管瘤、鼻窦粘液肿、胶样囊肿
3、脂肪:脂肪瘤、皮样囊肿、脂肪瘤样脑膜瘤、 畸胎瘤
4、钙化:颅咽管瘤、脊索瘤、软骨瘤、软骨肉 瘤
5、顺磁性物质:锰沉积、黑色素瘤 6、医源性:金属植入物、明胶海绵、脂肪、残 存垂体前叶过度分泌
• (注意某些病变T1WI高信号的组织学基础复杂, 可能由出血、高蛋白含量或钙化等多种因素所致
• 黄骨髓
1、原因:黄骨髓内含有较多的脂肪组织。 2、黄骨髓分布与鼻窦气化发育、正常的骨 髓黄骨髓化有关,正常黄骨髓多位于鞍背 及蝶骨体后部;蝶骨体前部通常无黄骨髓 分布。 3、异常黄骨髓分布:常见于生长缓慢的肿 瘤刺激,以脑膜瘤、鼻窦囊肿、鼻咽血管 纤维瘤常见,垂体瘤罕见。异常黄骨髓分 布也可见于垂体瘤经口鼻蝶术后、放疗后。 4、黄骨髓也可分布于鞍棘(sellar spine) 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