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28个字”的内涵是全面的,也是重点很突出的。
这“28个字”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前面20个字阐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边的8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概括起来,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这两大方面。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
內外之间互相渗透,不仅是内部和谐了,而且与外部也和谐了。
“安定有序”中的“安定”,讲的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安定是和谐的起码条件,没有安定便谈不上和谐,没有安定至多在社会冲突双方的内部可能有局部的和谐,决不会有全局的和谐。
全社会的“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种状态,“无序”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状态。
俗话说:“有条不紊”,“有序”就能“不紊”,“序”是治世的良方。
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及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来行动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民主法治”是从政治上讲的。
和谐社会应当是公民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没有法治也没有和谐。
法,是刚性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民主能使人心情舒畅,民主能给社会带来生动活泼。
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就是“28个字”里面的“充满活力”。
心情舒畅、生动活泼最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各种积极因素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去。
民主出智力,民主也能出劳力,一句话,民主就是力量。
民主是法律范围内的民主,法治的功能是保护民主,是为了推进民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从道德上说的。
公平是最能看得见、最能摸得着的。
“公平”是要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公平”包括经济分配公平、政治生活上公平、社会生活上公平。
不平则鸣,不平不稳。
“正义”是价值判断,认准了“正义”,就敢于“铁肩担道义”,勇于为正义而奋斗。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有唯物头脑的荀子高喊“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他把“道”和“义”看得高于君,高于父,高于一切,大于一切。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
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的无节制剥夺和破坏,已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是相互尊重和依存的。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例如,建立环保意识教育系统,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倡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环保措施。
其次,人类应该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保持敬畏之心。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应该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例如,人们可以参与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等活动,为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另外,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是实现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人类与自然不应该仅仅是对立关系,而应该共同发展和繁荣。
人类应当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既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又能保护环境。
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还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心灵和谐。
人们应该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自然保护区等方式来增进对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习惯。
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公众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发挥自身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
总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人们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等方面,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其次,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依法治理污染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要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 资源利用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要坚持资源节约与资源循环的原则,加强资源管理和调控。
首先,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其次,要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加强资源利用的国际合作,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其次,要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
4. 人与动物关系人与动物关系是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要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首先,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其次,要加强动物福利保护,切实维护动物权益。
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15不容置疑,“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
其中社会关系和谐又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现已成为全球共识。
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以促进社会关系和谐,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良性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是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也是和谐社会的更高诉求。
然而,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和不和谐。
时至今日,这种不和谐关系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和谐社会构建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呢?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应该树立如下几个方面的观念:第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
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
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扯,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
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
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
许多人都意识到,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甚至还存于精神心理方面。
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这是从正向说的。
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新思考
【 键 词】 关
人 与 自然 ;理 性 ;和 谐 社 会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是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相处, 就必须正确认识 人与 自然的关系。 9 1 世纪中期 ,恩格斯 曾对人与 自然的关系进 行 了深 入 研 究 和 大 量 论 述 ,其基 本 观 点 在 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 ,而且有些话 已经 成为经典言论 ,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 与 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把 人 与 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基 本 特 征 之 一 ,这 既是 对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正确定位 ,也是对社会 主义社会特征的 种新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 们党顺应历 史发展变化 ,为推进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采取的重大 战略举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互影响 、有机联系的整体 。人类从来就处
于 生 态 系 统之 中而 不是 置 身 其 外 。 因此 , 要 达到人与 自然 的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我们就应当懂得 ,自然资源是 有限的 ,对 自然的索取应当保持一种理性 的 节 制 ,人 类 社 会 生 产 生 活 所产 生 的 废 弃 物不能超 出大 自然的 自净能办 爱惜 资源 、 爱护环境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 。当人类
3 1自然观念的转变。传统 的 自然观 . 是 建立 在 人类 社 会 与 自然界 对 抗 的基础 上 , 认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征服 自 然的过程,人类物质生活要提高,就得不 断向 自然索取 ;索取的越多,物质财 富就 越 丰富,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 。这种 观 念 导 致 了人 类 对 自然 无 穷 无 尽 的 掠 夺 、 可利用资源 日益枯竭 , 生态环境 日趋恶化。 事 实 上 ,大 自然 是 承 载 人类 文 明 大厦 的基 石 ,是 人 类 社 会产 生 、 发展 的基 础 。 自然 界 中包括动植 物在 内的各类物质是一个相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下,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和谐、稳定、包容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原则是公有制和分配的公平正义。
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就业和发展,没有人因为种族、性别、财富等原因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对待。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都要体现公正和公平,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城乡发展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等。
协调发展能够确保经济保持良性循环、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相结合,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全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家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会事务。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发表自己的声音,参与决策,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正义、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全民参与。
只有在这些基本特征的指导下,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和持续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最终目标之一,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推进。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哲学认识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途径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回顾人和自然关系的产生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依赖自然界,又超越自然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受自然界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人完全处于自然的支配之中,本能地依赖大自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周围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经过无数次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人类可以凭借理性来认识自然规律,把自然界看作人可以认识的实体。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人是自然的奴隶的思想依旧占主导地位。
近代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加速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步伐,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成为近代认识的主流。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这似乎证明,人类已经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1]。
然而,人类沉浸在对自然探索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喜悦的同时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地震、海啸、温室效应、沙漠化、雾霾等等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切表明,自然并不是人类温顺的奴隶,我们应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使自然界能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目标和理想。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1.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哪几个基本原则?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案: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
4.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答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5.问题:请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答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6.问题: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意义?答案: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7.问题: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答案:“以人为本”意味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8.问题:请简要说明安定有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安定有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9.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
10.问题:诚信友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什么重要性?答案:诚信友爱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102022年187)关键词1前言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科学自然辩证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现代生态自然观模式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确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什么是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良好、和顺有序的社会状态。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享有平等、公正的权利和机会,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社会组织和运作有序,并且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一目标。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和谐社会被视为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之一。
首先,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没有任何人受到歧视或被边缘化。
社会具有包容性,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族群和个体差异。
人们可以和平相处,并通过公平的法制系统解决争议和纠纷。
其次,和谐社会注重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机构和组织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他们的需求。
政府应当保障公平的机会,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社会机制应当公正透明,打击腐败行为,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第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和谐社会中,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人们应当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推动绿色发展。
人们应当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采取措施保护自然资本,防止生态破坏。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例如,中国实行了全面的法治建设,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也积极推动社会公正和福利改革,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
此外,中国还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鼓励绿色产业发展。
尽管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增加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理念,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
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 与自然 和谐 发展、 统筹 国内 发展 和对 外开放的有效体 制机制。 建立体 现科 学发展 观要 求的 经济 [ $] 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 这 说明党中 央把统 筹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 促进 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看成是实 现党在 新时期的根本任务,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宏伟目 标的必 然选择。落实科学发 展观, 促 进人类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 发展包括很多方面 的内容 , 但 统筹 人与 自然和 谐发 展, 加强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 境、 保 护自然资源 , 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 处是 至关重 要的。因 为自 然界 是人 类得以生存发展的 物质 基础, 人如 果不 能与自 然和 谐共 处, 我们就会丧 失生 存的 最 根本 物质 保 障, 就会 面 临灭 绝的 危 险。因此, 加快 落实科 学发展 观, 就必然 要求 我们 处理好 人 与自然的关系, 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 裕、 生 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二)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世界环境与发 展委 员会 $#*’ 年发布 的 《 我们 共同的 未 来》 报告指出: “ 从广 义上讲, 可持 续发展 的战略 就是要 促进 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朱镕基在十届 人大一 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 报告》 中指 出: “ 坚持 走可持 续发 展道路, 促进经济发展与 人口、 资源、 环境相 协调” “ 保 护环 , 境和保护资源, 是我 们的基本国策。绝不能 以牺牲环 境和浪 费资源为代价求 得一时 的经 济发展。 我们始 终把 实施 可持 续发展战略放在十 分突出 的位 置, 大幅 度增加 投入, 从 现实 [ (] ( .($ ) (() 抓起, 坚 持标本 兼治。 ” 这充 分说 明人类 社会 可持 续发展与环 境资 源保 护、 人 与自 然 的和 谐相 处 有密 切的 联 系。 实现可持续发 展是 人类的 基本 目标和 基本 任务。如 果 每个人在考 虑和 安排 自 己的 行动 时, 都 能考 虑 到对 其他 人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状态和氛围,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和谐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协调,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等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2. 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了一种平等、公正、友善的人际关系。
3. 和谐的生态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4. 和谐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受,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人们追求社会公正、个人幸福、共同繁荣。
5. 和谐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来。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
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社会的根基,也是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效法的榜样。
从绝对的、根源的意义上分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际上处于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基础。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和基础。
我们所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主体应当是指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实践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由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需要,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样,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会直接促成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为人与人的关系和谐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和逻辑基础。
我们知道,人类及其内部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正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人类社会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这也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
从反面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又必将导致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都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还处于一种恶化的态势,而一系列的“天灾”所引发的一系列的“人祸”,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
当前社会领域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和谐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比如资源短缺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会引发“生态战争”,当今国家和民族之间所发生的诸多对立和冲突,大多都是因为争夺资源而引起的。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往往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的不和谐表现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因此,我们必须从优化人与人关系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的身心关系和谐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身”的作用,二是对“心”的作用。
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良好优美的生态环境,对调适人的心理、释放人的压力、缓解人的疲劳、除却人的疾病都有着别的手段和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优势与效用。
近年来,在欧美、日本流行一种“森林浴”。
“森林浴”有什么作用呢?因为树木在生长时,会散发出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尤其有利于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
因此德国、日本等国的林区,便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森林医院”。
这种医院设于泉水叮咚的森林中,没有医生,没有药品,也没有门诊和病房,在林间曲径和树下泉边散步休息,便是这里的主要治疗手段,被称为“森林疗法”。
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曾出版过一本《森林浴——绿的健康法》(刘华亭编译),书的序言中写道:“森林调养文明病在德国最负盛名……德国人本于生物需要大自然的天性,让这些人住进森林,在悠悠世外桃源,跋山涉水,静思养神,享用森林的‘芬多精’(精气和香气)和空气维他命(空气负离子或阴离子),使得人体韵律恢复到原先的步调,驱却百病。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精神心理的作用也非常独特而有益。
这里,笔者想引入一个“生态美”的范畴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获得一种乐观而平和的心境,可以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世界上,有些人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却并没有从所拥有的东西中得到快乐,而有的人虽然在物质上或权势上没有什么优势,但却懂得用所拥有的东西去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从而获得生活的快乐。
在这里,重要的是如何超越自我,学会去欣赏生活。
”③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审美特别是生态审美的问题。
审美具有超越、沉思、感悟、静心等作用。
人们通过生态旅游、生态休闲等活动而把外在的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从而会涤荡掉世俗的纷扰,给人一种了无牵挂的情怀,促进人的理想、情操和人格的完善,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使人超越利害得失而实现与世界的本真融合。
可见,生态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超越、宁静、自由具有独到的功能。
而人只有在心灵上、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和谐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点,需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天地的产物,天道与人道遵循同一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这种自然观对于近代以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化物为奴”的主宰思想来说,是一种批判和矫正。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应该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征服意识,也应该超越人与自然的混沌不分的原始同一意识。
人类对于自然的终极关爱,不应该只作为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与自然对立,而应该越来越认同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一体化。
对于自然,我们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而是还要保护自然、回报自然、医治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健全的自然,才有健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能有健全的人和健全的社会。
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我、重新把握文明、重新认识发展。
也就是说,仅仅发展生产、扩充财富、满足物质需要并非人类唯一的追求目标,它不等于就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不等于就与人类的进步方向相合拍。
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诸多社会疾病和消除社会裂痕,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进步,所以,和谐社会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界的合理改造乃至对客观规律的充分尊重为前提。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平衡发展的关系,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应该是人格境界的提升和人性的进化,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充分融合,追求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所以说,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成为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抛弃传统的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权威定义是在1978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维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予以鼓励。
这种发展观较好地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21世纪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明智的、必要的选择。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传统经济是一种有“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行为,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的介入。
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和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是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路径。
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等。
然而,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在评估成本与资本时,国民经济核算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而这已经危及到维持经济发展。
此外,由污染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用来维持环境质量的费用,也被当作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以核算,而实际上这些费用只应当作为社会的维持成本。
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较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
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