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违法行为的种类,明确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法治意识。
2.针对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不足,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7.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改进不足,提高法治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交通违法、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后,教师引导总结: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法律,损害了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因此我们要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和谐。
4.阐述违法行为的危害,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案例中涉及哪些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课标要求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学习目标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分?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5.如何遵章守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方法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探究法。

1.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法不可违以及法律的作用。

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2.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让学生对于违法行为的分类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讨论法让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遵章守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

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与本课相关的书籍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多媒体播放《二十大法治金句》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PPT:展示情境导入老师引入新课学生思考为什么十九大和二十大都会提到关于法治的内容?你有什么思考?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思考问题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以及《二十大法治金句》视频知法律作用独立思考一教师结合视频导入的内容,趁机提问学生:为啥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1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1、走近法律:(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法不可违课程设计

法不可违课程设计

法不可违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不可违”的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述“法不可违”的含义,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思维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法律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法律的本质、法律的形式和法律的作用。

2.“法不可违”的概念:讲解“法不可违”的含义,分析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3.法律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法不可违”的理解和法律应用的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实验法: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运行和作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法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法律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案例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法庭模拟所需的道具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活动。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讨论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白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三、教学难点1. 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2. 公民如何遵守法律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素养。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短视频,展示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阐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违反法律会带来什么后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提醒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6. 课后作业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

2. 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了解。

3. 邀请律师或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法治讲座,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法治教育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法治素养提升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法治的理解程度。

《法不可违》教案2篇

《法不可违》教案2篇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法不可违》教学单元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的作用;2. 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3. 认识法不可违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观看一段关于法律的视频或播放一首与法律相关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通过讲解、示范和互动提供相关知识:a.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定义和作用;b. 法律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公平等;c. 法律的体系:宪法、刑法、民法等。

讨论活动: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不遵守法律可能带来的后果。

案例分析:4. 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

角色扮演:5.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情景来了解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展示和总结:6.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法律的理解和体会,可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形式展示。

同时,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拓展活动:7. 邀请一位法律工作者或者警察前来学校做法律知识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和职业。

8. 组织参观附近的法院或警察局,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

资源准备:1. 视频或音频资源关于法律的引入活动;2. 讲解法律知识的PPT或课件;3. 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资料;4. 角色扮演活动的道具、剧本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程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绘画、写作、演讲等展示的作品;3. 提问和回答的评价。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国家的法律体系和组成部分;2.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或学校的法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3.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新闻阅读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讨论活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为目标。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防止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防止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那么,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揭示课题:法不可违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答复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分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分;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二)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当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三)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活动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到达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成心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第一篇: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与特征(4)我国刑罚含义与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活动一:某中学生初二学生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

他先在学校操场边把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又被本人及时扑灭没有引起他人注意。

放学后他又一次来到同一地点用报纸把草点燃,之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火越烧越旺,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

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的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

教师提问:促成王某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以玩笑为借口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案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指导自学,探究新知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9页——94页内容,总结出主要知识点。

主要内容如下: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4.刑法的含义和种类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根据目标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上《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上《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上《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重点在于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通过身边的违法行为分析,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5.【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下设三个议题,即议题01.普法宣传员—法为何不可违?——议题02.审案小法官—违法行为如何辨?——议题03.守法好公民—如何遵章守法?导入选用梅西球迷冲进球场的时事新闻,有人觉得该球迷的行为并未有多过分,甚至有的网友赞许他的行为,但实际上他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处罚,引出本课课题——法不可违。

在议题1中继续导入的新闻,明确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所以被行政拘留,接着通过让学生探讨自己了解的法律,明确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因此法不可违;议题2中通过自主学习,展示三个事例,明确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若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则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了解这些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的后果,学会辨析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法不可违》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三、教学准备收集与课时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闻热点事件(文本、图片、视频均可)、其他相关图片资源。

四、相关资源【课程引入】报假警违法吗;公交车打扰司机的行为案例;【知识解析】认识违法行为类别;椰子能随便偷摘吗;探究“凭本事借的钱”要不要还?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之中,当我们遇到紧急危险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例如火灾、纠纷等。

学生:拨打119、110教师:我们看看下的漫画情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上图片是资料“【课程引入】报假警违法吗?”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

)教师小结:报假警首先是一种违法行为,别看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但是意义重大,是无数需要帮助人的救命电话,当我们因为自己个人的“好玩”或者胡乱编造而拨打电话时,都会侵占这这些人的救命机会,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奉献社会,首先就要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吸引学生的兴趣,对社会中“报假警”的违法行为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明确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争做守法公民。

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活动一:公交车打扰司机的行为提问:在公交车上的这种行为对吗?会造成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挖掘,结合当下的部分现实新闻加以引导,旨在引导得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无小事。

教师小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教师小结:在公交车上扰乱正常行驶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造成了重庆坠江事件等惨剧的发生,所以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2.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树立法律意识。

3.学会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和危害。

2.难点:如何避免违法犯罪。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违法犯罪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违法行为的后果。

2.提问学生:“你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吗?违法会带来什么后果?”
2.新课讲授
1.违法无小事:介绍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如民事违法行为、行政
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分析违法犯罪的危害,如损害他人和社
会的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受到法律制裁等。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讲解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违反交通规则、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打架斗殴等。

引导学生学会依法规范自己的行
为,避免违法犯罪。

3.小组讨论
1.讨论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以及应该如何避免。

2.分析一些违法案例,探讨违法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4.课堂总结
1.总结违法行为的分类和危害,强调要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
的行为。

2.布置作业:收集一些违法案例,分析违法者的行为和后果,并写一
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二、教学重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守法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交通违法、盗窃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哪些?法律与道德有何关系?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常见的违法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教师讲解】介绍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强调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法律?【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教师讲解】详细讲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强调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这些分类之间有何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违法行为?【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看PPT展示的违法行为分类表格,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违法行为?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故事可以分享吗?【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违法行为的概念、分类及危害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违法行为;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违法行为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危害;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单元素养目标【2022新课标】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了解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责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二、课时核心素养目标【法治观念】1.理解法律的作用;2.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3.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并学会正确判断;4.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责任意识】1.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2.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难点】违法行为的判定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与建议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少年犯看守所与妈妈团聚】总结:违法犯罪,不仅给个人的人生道路留下阴影,而且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悲伤。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走进《法不可违》1.看视频,思考问题:视频对你有何启示?2.交流、分享,体会违法导致的恶劣后果。

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形成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取向和情感需求。

学习目标呈现核心素养目标阅读目标明确课时所学内容自主学习出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46-51,完成问题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熟悉教材。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任务探究一议题一:法律作用PPT出示:小明的母亲与法官的对话材料:问题:从“打人”、“诈骗”和“法官的婉言制止”,你能得出法律有何作用?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任务探究二议题二:违法行为及分类思考、分享:1.规范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不可违-完整版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完整版教学设计

温故知新:1.什么是诚信?2.为什么要做到诚实守信?3.怎样做到诚实守信?课题: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节法不可违学习目标:1.了解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2.了解身边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懂得遵章守法的意义及遵章守法的要求。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学习难点:违法行为类别的区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主预习课本64----51页的全部内容,思考回答:1.什么是违法?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3.根据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哪些?5.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6.民事权利包括哪些?7.为什么要遵章守法?遵章守法的要求有哪些?8.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以下问题请在书上找出并画出来,然后填空,在题号前面写页码。

1.------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

2.-----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4.违法行为是指--------------------------------------------------------------------------------------------------5.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网违法行为是违反----------------的行为。

6.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包括--------------------------------和-------------------------------。

7.----------------------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8.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包括-----------------------------------------------------------------------------------------------------------------------------------------------------------------------------------------------------------------------------------------------------二、小组合作:1.3.讨论研讨课本探究与分享的内容。

《法不可违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法不可违》,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明白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认识和法律认识。

一、导入1. 请同砚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2. 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于“法律”的理解,你认为法律的作用是什么?二、进修内容1. 请同砚们阅读《法不可违》这篇文章,理解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2. 请同砚们思考,为什么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法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体此刻哪些方面?3. 请同砚们总结一下文章中提到的几个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中违法者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风险。

三、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法律案例,分析该案例中违法者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影响,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请同砚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讨论一下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益的作用。

3. 请同砚们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法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四、归纳总结1. 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简单概括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请同砚们分享在进修《法不可违》这篇文章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安置1.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于法律的看法。

2.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法律案例,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篇关于该案例的分析报告。

3. 请同砚们收集一些法律常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课后反思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自己在进修《法不可违》这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2. 请同砚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有没有发生变化?你将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尊重法律、恪守法律?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于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对法治的认识和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恪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让学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认识到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 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 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反法律的后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反法律的后果。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遵守法律。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增强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

2. 邀请法官或律师来校进行法治教育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职业和法治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角色扮演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的提升,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九、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民法总则》等相关法律文本。

2. 辅助材料:法治教育视频、图片、文章等。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2.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案例分析、讨论、总结。

3. 第二课时:教学拓展、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八年级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法不可违教案八年级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到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殊行为规范。

2.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即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3. 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作用,树立法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 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的图片、图表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手册,包括讨论问题和相关提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导入:讲解法律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法律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即规范行为和保护生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法律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5. 总结提升:总结法律的作用,强调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法律作用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法律知识问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安排一次参观法院或警察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和作用。

七、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清晰地讲解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反思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

说明了什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的第1节《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一)违法无小事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研讨,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布置作业下列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失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菱挂到,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4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板书设计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师生对于违法及犯罪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以及法律护我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在教学中,感觉到教学资源挖掘得不够,知识性的讲解偏多,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