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微课
《驿路梨花》课件
研读环境
1、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环境设置非常重要。本文设置了 怎样的环境呢?请找出文中的语句作答。
深山老林(起伏绵延的青山,迷茫的暮色,茂密的树林, 难见人影)
月下梨树林(梨花灿烂开放,淡淡的月光温柔流泻,凉凉 的夜风轻拂,洁白的梨花瓣轻轻地飘落)
山中小茅屋(草顶、竹篾泥墙,门板上写着“请进“,好多 天无人居住,但有一张简陋的铺着厚厚稻草的大竹床,墙边 的大竹筒装满清凉可口的水,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有米, 有盐,有辣椒。)
瑶族老人:还粮食,修葺小茅屋(打猎迷路,找到茅屋,受到照料, 由是感激。插羽毛道谢,专门送还粮食,为后来人方便。)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受姐姐感染,姐姐出嫁后,接过任 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解放军:修建小茅屋(深山路过,露宿山林,遭逢大雨,想到他人, 修建小屋,只为给过路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
他们推己及人,他们助人为乐,他们都是拥有梨花品格的人。他 们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却又可以说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欣赏梨花
5、这种助人为乐精神的源头在哪里?
资料1:彭荆风在谈《驿路梨花》的写作时说到: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 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 是很有必要的。 “
导入新课
什么叫“驿路”?
驿路,又叫“驿道”,是古时候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 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本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初识作者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读到初中二年级因 家贫辍学,当过记者、编辑。1950年随军进 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 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在西南边疆四 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1957年“反右” 运动中开始蒙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在狱 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短篇小说《驿路 梨花》是其牢狱之灾后重新提笔所写的第一篇 作品,以边疆生活为题材,表现云南边疆人民 淳朴的风情,助人为乐的好习俗。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
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宋】陆游
新课导入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 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 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古代专门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竹篾:成条的薄竹片。 简陋:简单鄙陋;不完备,不周全。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伤;损失。
重点拼音
喷香(pèn) 修葺(qì) 简陋(lòu) 陡峭(dǒu) 恍惚(huǎng)
竹篾(miè) 菌子(jùn) 麂子(jǐ) 撵走(niǎn) 火塘(táng)
创作背景 知识目标: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 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 11月27日《光明日报》,这是作者在 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 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 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 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 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重点词语
拓展细节
驿路,课文指过往 行人所走的道路。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 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 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 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 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 学《覆盖再覆盖》等。
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路
梨 花
目录
壹
贰
叁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壹
作者介绍
作 者 简 介 彭荆风 当代作家,1929年出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长期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 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中午在读到“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想到了大山 深处见过的梨花林,一时想用文笔描述过去的创作愿望油然而生, 一下午的时间就完成了《驿路梨花》。
THANKS
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的心情,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
Text here
合
作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探
究
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Sample text
梦中的梨花,属于续写,把梨树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到一起,用自然美
衬托人物美,赞颂梨花姑娘的心灵美。 Text here
围绕此疑问,作者是如何行文?
悬念①
误会①
悬念②
误会②
悬念③
无人茅草屋到 底是谁的房子?
瑶族老人否认, 茅屋主人是谁?
解放军为什 么盖房子
误认为瑶族 老人是主人
误以为梨花 妹妹是梨花
解答悬念
小茅屋是解放军为方便后来的过路人而盖的
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继续帮助路人,一直照料小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管小屋
瑶族老人、“我”和老余受到小屋照料后, 心存感激,接力照料小屋
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主人
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三次悬念、两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驿路梨花》课件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 其作用。
精读细研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 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故事情节的展开 作了铺垫。
精读细研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 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 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课下作业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 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 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整体感知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 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 种更好。
整体感知 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素养)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 的第一篇作品。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 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那时党 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 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岭里的小茅 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 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 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 lěi ) 日积月累
( pèn ) 喷香 喷
驿路梨花微课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3、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假?
“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
提
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
炼
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巧
。”——鲁迅
合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3、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假?
夸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饰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3、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假?
还 原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如果你发现,负责带你进 入故事的家伙从头到尾都在说 谎,那你会有什么反应?愤怒 么?那可未必,说不定你还会 对他充满敬意呢!
——许荣哲《小说课》
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
怎样读懂文学作品?
• 弄清文章的体裁 • 虚构包括:提炼、巧合、夸饰 • 还原历史背景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
老猎人 解放军 梨花姐妹 我和老余
个引导人,感化人、塑造人,改变人的好机会。
核核心心问题问题及问题链
如何
一、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问 看待
题
作品 的真
二、怎样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
与假
三、要还原当时社会历史背景?
说课
内容选定—略读文章,学习小说中虚构的写
学
作手法
已有能力--筛选信息、抓词句析文本的能力
情
困难因素—缺乏对小说特点的了解,缺乏背 景分析,分析问题角度单一。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中的真善美
说课
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
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驿路梨花》
背
便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好作品。然而,阅读
之后有个别同学却说“这篇文章看着有点假”,
并且得到了部分人的响应。这节课,我们要找
驿路梨花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驿路梨花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驿路梨花(公开课)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驿路梨花》。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队在荒凉的驿路上偶遇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热情周到地款待了队伍,并亲自送队伍过山的故事,歌颂了梨花姑娘的善良与热情。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梨花姑娘的形象,表达出对善良与热情的赞美。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教材。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驿路梨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荒凉的驿路上梨花盛开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梨花姑娘的形象。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梨花姑娘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善良与热情的赞美。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典型的例子,讲解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五、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描绘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善良热情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善良与热情的赞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随堂练习,掌握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但在课堂讨论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技巧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以“我心中的梨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描绘一个自己心中的梨花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梨花姑娘形象的体会1.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分段阅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读读写写
寨( zhài ) 驿路( yì ) 露宿( lùsù ) 悠闲 折损( zhé ) 四溢( yì )
撵( niǎn)
扛( kánɡ)
迷茫
陡峭(dǒu qiào )
竹篾( miè ) 简陋( lòu )
修葺( qì ) 晶莹( jīng yíng )麂子( ǐ ) 恍惚( huǎnɡhū )
作者生平
彭荆风,1929年生,江 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 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驿路梨花》,长篇小说 《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 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 笙恋歌》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 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 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人 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 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的 人和事。
考点补充
大家知道明代第一才子唐伯虎吗?相传有个贵妇老太太请唐伯 虎题一首祝寿诗。他提笔便写:“这个婆娘不是人”,那贵妇 不禁失色;
他笔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顿时化忧为喜。
接着又写:“儿孙个个都是贼”,妇人和儿孙无不怒目圆睁;
他大笔一挥,妙语回天,“偷来蟠桃奉至亲”。顿时,众人
开怀大笑掌声轰然。
一条线索
三个悬念
五件好事
掌握五个知识 二次误会
四写梨花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考点补充
文章的线索及作用
✓ 线索: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3、以实物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 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
谨。
第一次误会
“我们”认为主人是 瑶族老人,原来他是 送粮食来的。(第14 段)
《驿路梨花》ppt课件
1、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小茅屋
2、这座小茅屋又是怎样的?
邀请方式: 热情
准备物品: 丰富
热情 周到
安排: 细心
细心
感受: 温馨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并完成下面表格。
略读要求:心专一、眼扫视、划重点、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 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 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 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 老余 瑶族老人
15 驿路梨花
学习 目 标
(一)
感知文章内 容,掌握文章的 写作线索、写作 顺序和悬念设置。
(二)
学习以花喻 人、寓人于花的手 法。
(三) 理解人物美 好的心灵,学习 助人为乐的雷锋 精神。
新课导入
陆游有诗“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 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 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 梨花: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雷驿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借花喻人
解放军: 建造茅屋
人花相映
锋 精 神
路 梨 花
梨花姐妹: 照管茅屋
情景交融 代 处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茅屋
正侧相依 代 处 传开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布置作业
驿路梨花(PPT精品课件)
主题思想
赞美自然
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通 过对梨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
美丽和神奇。
人生哲理
作品通过梨花的故事,传达了深 刻的人生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 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04
驿路梨花的评价与影响
读者评价
读者反馈
许多读者对《驿路梨花》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 为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背景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 梨花在这里成长,并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
创作背景
作者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 实,他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中国革 命历史的敬意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
创作过程
陈忠实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当时 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搜集了大量 素材,并多次实地考察,最终创作出 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社会宣传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驿路梨花的价值观,如公益广告、文化活动等。通 过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美德和人文关怀的重视,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和温暖的社会氛 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结尾出人意料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使 得整个故事结构更加完整,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表现手法
语言优美
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梨 花的特点和美丽,使读者仿佛置
身于梨花的世界中。
细节描写生动
作者对梨花的细节描写十分生动, 使得梨花的形象更加鲜明,增强了 作品的感染力。
寓言手法
作者运用寓言手法,通过梨花的故 事来表达人生的哲理,使作品具有 更深的内涵。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21张PPT)
任务二:闻事美
中考考点——记叙顺序
作用:①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
(解放军建下伏笔;
叙
③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④突出人物性格;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任务二:闻事美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悬念一:初见小 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 老人,谁是主人?
预习展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7日),有改动。1950年春,作 者随军进入云南,此后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 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 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 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 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 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文革中,他 受迫害,坐了七年牢。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 写作,《驿路梨花》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他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生活了几十年,其作品多 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 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 梨花》
迷茫: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充满而流出来。 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 损失。文中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任务一:品景美
见小茅屋,欣赏梨花美景
雷 锋 梨花妹妹 精神
驿路梨花公开课优秀课件
驿路梨花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驿路梨花》。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行军在云南驿路上,遇到了梨花姑娘的感人故事。
通过讲述梨花姑娘的善良、勤劳和勇敢,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传承雷锋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驿路梨花”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筛选整合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筛选整合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原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教师播放《梨花颂》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梨花吗?梨花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梨花有什么关系呢?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筛选出课文中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筛选出的关键信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朗读训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驿路梨花人物:作者、梨花姑娘、战友事件:相遇、照顾、分别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的梨花,()的梨花姑娘,()的作者。
3. 请用“驿路梨花”造一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训练效果较好,但在筛选整合信息方面还有待提高。
《驿路梨花》19316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二、品味梨花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 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旳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着意以自然美烘托人物美,使自然界旳梨 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二、品味梨花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斥朝气旳 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旳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到处开”。) 实写,起到点题点人旳作用,引用陆游诗句,构 造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 完毕了主题旳升华。
争做故事传承者!
哪个小组旳代表能按照课文记叙旳 顺序帮我们把课文复述一遍?
争做故事传承者!
哪个小组旳代表能按照事件发生旳 顺序帮我们把课文复述一遍?
一、踏上“驿路” 二、品味梨花
二、品味梨花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 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有关梨花旳景物描 写究竟有几处?各在文章旳哪一部分?哪些是实 写,哪些是虚写?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二、品味梨花
题目“驿路梨花”中旳“梨花”除了指自然界旳 梨花外,还指什么?
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旳梨花,实指梨 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 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旳主人相互辉映。在 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到处开放, 从而深化了主题。
一、踏上“驿路” 二、品味梨花 三、感悟传承
14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一、踏上“驿路”
谁踏上过这“驿路”?
他们分别在这驿路上做了什么?
出现 人物
顺序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旳
1
2
3
4 5
做好事时间
他们分别在这驿路上做了什么?
出现 人物
顺序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目旳
做好事时间
驿路梨花微课课件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概述
驿路梨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主人公是一位热 爱旅行、对生活充满好奇的青年,其他角色则通过他们的 言行和性格,丰富了整个故事。
•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主人公性格开朗、乐观,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他的旅 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心灵上的成长和蜕变。
• 其他角色的作用
其他角色如旅途中的朋友、遇到的陌生人等,都为主人公 的成长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启示,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 彩的人物群像。
03
驿路梨花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01
02
0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 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 习状态,增强对课文的理 解和感知。
任务驱动法
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 习,通过交流、讨论和协 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
驿路梨花在情感表达方面是否 细腻、真挚,是否能够打动读
者的内心。
语言风格
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否流畅、优 美,是否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布局
作品的结构布局是否严谨、完 整,是否能够有效地串联起各
个情节和细节。
价值观念
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是否正 确、积极,是否具有启发性和
教育意义。
经典名句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赏析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著,小说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为迎接 解放所进行的斗争,塑造了一批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忍不拔 的革命英雄形象。
主题讨论与思考
如何理解“驿路梨花 ”这一主题?
你认为作品中哪些细 节描写最能打动人心 ?为什么?
《驿路梨花》微课
美03
心灵美:热情、乐于助人
04
梨花姑娘 24、33段 哈尼族小姑娘 29、32、36段
解放军——梨花——妹妹
香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们——瑶族老人——“我”
和老余
为什么用梨花来象征雷锋精神? 有关联
象征 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含义,通过特 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 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小姑娘与小姑娘梨花和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同名
巧合?
“梨花”在文中只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吗? 请找出文中的“梨花”。
序号 出现的段落
内容
含义
1 第3、4段 “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6段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 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落在我们身上。”
3
第24段
“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 姑娘。”
梨0花3 象征体
雷锋04精神 本体
感谢观看! 欢迎交流指导!
梨花姑娘
4
第27段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在 梨花林中歌唱。”
边疆少数民族的优良民风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
5 第37段 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 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 处开。”
为什么用梨花来象征雷锋精神? 有关联
梨花 雷锋精神
纯 朴实、单纯,知恩图报 瑶族老人 13、16、22段
驿路梨花微课.ppt
教学步骤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开始我将首先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展示收集的 相关古诗文名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检查上节课字词、 相关背景、复述课文内容,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 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定向学习,研习课文 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 2.想一想他们谁是小屋的主人? 3.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文中的记叙顺序?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 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 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 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 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 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 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据此我本课采用启发式和 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结合朗读法,采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几个 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步骤如下: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 育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 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 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 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 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 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 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 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同学们出描写梨花的句子,深情朗读, 然后揭示其象征意义,让学生借助画面将花、人、精神有机地 联系起来。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老人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茅屋的
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 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还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 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设置悬念有什么作用呢?
1、环环相扣,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 2、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究竟谁是茅屋的主人?
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解放军是建造者,其他人都在尽己 所能地照管小茅屋,他们都为小茅 屋做出了贡献,都是主人。
细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晶莹(yíng ) 避( bì )风 驿( yì )路
竹篾( miè )
陡峭(dǒu qiào)
恍惚(huǎng hū )
注意下列字的字形。
徒然 辨别
竹篾
陡峭 花瓣
蔑视
高粱 桥梁
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 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 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 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 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 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 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老余
地点真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二、小说的哪些地方写得很真,让你误以为是记叙 文?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 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 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感受真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二、小说的哪些地方写得很真,让你误以为是记叙 文?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 房子呢?
核心问题及问题链
核心问题
问
题
如何 看待 作品 的真 与假
一、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二、怎样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
三、要还原当时社会历史背景?
说
学 情
课
内容选定—略读文章,学习小说中虚构的写 作手法 已有能力--筛选信息、抓词句析文本的能力 困难因素—缺乏对小说特点的了解,缺乏背 景分析,分析问题角度单一。
环境真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3、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假?
提 炼 巧 合
“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 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 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3、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假?
夸 饰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3、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假?
还 原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一、《驿路梨花》的体裁到底是什么?
小说——虚构写实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二、小说的哪些地方写得很真,让你误以为是记叙 文?
第一人称:我
人物真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二、小说的哪些地方写得很真,让你误以为是记叙 文?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 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 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 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如果你发现,负责带你进 入故事的家伙从头到尾都在说 谎,那你会有什么反应?愤怒 么?那可未必,说不定你还会 对他充满敬意呢!
——许荣哲《小说课》
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
怎样读懂文学作品?
• 弄清文章的体裁 • 虚构包括:提炼、巧合、夸饰
• 还原历史背景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
老猎人 解放军 梨花姐妹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中的真善美
昌平一中
张震
说
背 景
课
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 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驿路梨花》 便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好作品。然而,阅读 之后有个别同学却说“这篇文章看着有点假”, 并且得到了部分人的响应。这节课,我们要找 到同学说出文章“假” 的地方,逐一击破,反 转课堂,还作者以公道。立德树人,这正是一 个引导人,感化人、塑造人,改变人的好机会。
说
目 标
课
教学目标—1、能够辨明本文的体裁。 2、能够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 3、能够领悟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说
方 法
引导法 讲解法 点拨法
课
《驿路梨花》的真善美!
一、《驿路梨花》的体裁到底是什么? 1982年云南师范学院一位教授还特意来信询问我: “根据《驿路梨花》的特点,应该把它作为记叙散文来 讲,但是,他们又看到你的一篇文章,讲它是小说 ……” 其实小说的文体也是多样,由于作家的风格、笔调 不同,写法也会不同;我是喜欢用这种记叙文手法来写 小说。我觉得这会显得更素朴、真实! ——彭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