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教学策略,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们的运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预设是指在教学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准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的研读、教学设计的精心构思等,来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通过预设,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和重点,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其次,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预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有效。

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预设和生成的运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同时也要学生的反应和需求。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分析两者的关系,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预设: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预设教学内容和方法。

预设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明确和规划。

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预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生成: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按照预设进行,还需要时刻学生的反应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同时,教师还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路径。

而生成则是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和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通过精心的预设,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路径和步骤,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而通过学生的生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预设与生成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结论: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密切相关的。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路径;而生成则是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和智慧。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第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

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背景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被视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然而,只有当学生被激发并参与到学习中时,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教学的目的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职业和学术领域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教学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策略是“预设性”生成和“生成性”预设。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预设性”生成“预设性”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预制一些问题或答案,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

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用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比如,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推动学生深入了解该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以确定学生能够成功回答,并在回答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这些问题可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程度来选择。

在“预设性”生成中,教师的角色是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以获得更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并通过更深入的问题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生成性”预设“生成性”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用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学生驱动、互动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设计和探索解决方案。

这些问题可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可以在课堂上或在课后完成。

在“生成性”预设中,学生的角色是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和表现。

教学中的适用性两种教学策略都是教师设计的,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概念。

两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学。

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程度来选择教学策略。

事实上,两种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也常常结合使用。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但同时教师也可以预设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构建他们的答案。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后 搜 寻诗 作 者 的生 平 介 绍 . 说明她写这篇诗 的大前提 . 使 学 生能 够更 好地 理 解 这 首 诗 :老 师 还 可 以 在 网络 上 寻找 《 致橡树》 的诗 歌 朗诵 , 并让学生模仿 , 使 学 生 更 好 的体 会 这 首 诗 中 的 感情 ( 二) 使 用 合 作 探 究教 学方 式 , 将 职 高 学 生 的 求 知
欲激发 出来。
堂 教 学 改 革 反思 的大 背 景 下 .我 们 应 该 跳 出 二 元 对 立
的模 式 来 看 问题 并 不一 定 所 有 的 问题 都 是 要 从 对 立
走 向 统 一 或 者最 终 消 解 才 算 是 从 根 本 上 得 到 了 解 决 。 矛 盾 是 伴 随事 物 发 展 的始 终 的 .它 存 在 于 相 互 联 系 的 事 物 之 间 , 同时 也存 在 于 同一 个 事 物 的 内 部 。课 堂 教
定 要 对学 生 的 主体 性 进 行探 究 .将课 堂 主 动 权 真 正 的 交付 给 学 生 . 使他 们 真 正 的 当一 回课 堂 的 主人 。老 师 在 课 堂 教学 中使 用这 种方 法 不但 可 以 将 学 生 对 语 文 的 兴 趣激 发出来 . 还可以使他们的语文基础 知识牢固 、 知 识 界面 宽 广 。 比 如说 : 很 多 的职 高 学 生 还 处 于 青 春 期 , 具 有叛 逆 心 理 . 认 为 自 己 已经 或 者 是 快 要 成 年 了 . 自己 的 事 情 要 自 己 处理 . 也 有 了 自己 的 看 法 和 见 解 . 让 学 生 当


预 设 与 生 成 关 系 的 重 新厘 定

直 以 来 .人 们 都 是 将 预 设 与 生 成 作 为 ~ 组 对 立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教师基于学生的“学”在课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而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是课堂教学的生长与建构。

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者具有互补性。

”在教学中,预设过多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所以教师们总是在努力寻找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的同时又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与质量。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交往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课堂充满了未知和可能,这时教师精心设计的预设在实施时被学生“打乱”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弹性的预设,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或意外,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生成点,使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那么弹性预设应该做哪些准备呢,生成点又如何把握呢?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弹性预设预设时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和需要,所以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解读教材、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环节上,对于教学环节只需要预设大体轮廓,这样才能给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可能留下足够空间,给生成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样的预设才可能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值得期待。

(一)预设学生的学情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了解学生是预设的重要前提之一。

科学而全面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制订活动方案、进行评价和反馈的前提,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为教学预设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进程中的发生即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慢慢推动、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愈来愈受到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要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形,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冲破教学预设,使生成加倍出色。

一、预设诱发生成1.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要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爱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如何的生活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讨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显现什么错误等等。

学生是最重要的生成资源,是动态生成的主体,因此那个预设是最重要的,必需充分预设、深度预设,做到有备无患。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因为教学进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进程,由学生的原有体会、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不同性所决定,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显现的情形,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能较好地实施预设内的生成教学,在对生成以教育机智略做处置后,仍然按预设教学,预设的目标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策略如鱼得水。

而预设外的生成,具有突发性、情境性、进展性,教师处置起来难度比较大,要凭借教学机智应付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式手腕适时地做出反映和调整。

预设外的生成,会因无法预约的意外而出色,而无法预约的出色应是教育聪慧的结晶。

二、生成完成预设1.需求促生成。

如一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时,有个学生提出了如此的问题:“我对故事有疑心,整个进程有许多马脚,只要出一个问题,就有可能改写历史,黄盖有如此把握吗?周瑜什么缘故会轻易同意?”他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资源进行了教学。

师:好,请同窗们认真试探,一样会露出哪些马脚?能够写在黑板上。

生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会产生疑心——黄盖是真的投降吗?生2:曹操看到东南风很急,什么缘故想不到仇敌会用火攻?师:这些问题提得专门好,请同窗们再念书,从文中的语言来看,什么缘故这些“假设”却都没有发生?……这一非预设的出色生成,展现了教师新颖的课改理念、完美的课堂艺术、厚实的语文底蕴。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主题与背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提出不同的观点”。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调整变化,而且是从“固化预设”向“弹性预设”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执行、展开预设的教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

特别是公开课,更加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事,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往往是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事实上,教学中,绝大多数生成性问题是学生在当时环境下的兴趣所在,所以如何更加合理的解决这些生成性问题值得我们教师重视。

二、情境描述学习水的组成。

教师:水能否变成其他物质?学生:可用通电的办法。

教师:怎样使水容易导电?学生:在水中加入硫酸溶液,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教师:水电解器产生的气体还是水蒸气吗?如何检验?学生:用一根带火星木条接近正极产生的气体,它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用一根点燃木条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它可以燃烧,且火焰淡蓝色,这种气体是氢气。

教师:那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同学们顺利完成答案后,教师准备继续下面的内容,忽然课堂中有位学生插话。

学生:“老师,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教师(有点不经意):“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学生(紧接着):“水通电生成的是氢气和氧气”教师:我们知道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水中不会有这二种气体。

学生:老师你说得有道理,但我还不理解。

教师:(有点不高兴):氢气和氧气都是单质,分别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可以推理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学生:水通电时加了硫酸溶液,而硫酸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因而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1. 引言1.1 前言在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设是指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之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初步设想和期待,是一种主观先入之见。

生成则是指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后,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种主观构建之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预设去认识和理解知识,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认识深度。

如果预设不正确或不完整,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产生偏见和误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预设,引导他们进行正确认知和建构。

生成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生成,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或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生成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有效生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字数:366】1.2 研究背景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预设与生成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概念,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背景中,从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

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使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认识到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预设与生成的概念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从而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摘要】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看来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关系基础升华教学效益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看来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1预设与生成的意蕴。

什么是课堂的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各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

(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

)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

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

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

实时生成表现为即时性、随机性,而非刻意,具有生成价值。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1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必须要有预设。

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设计。

谈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谈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谈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

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1.重塑师生关系,保进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才能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2.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打无备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概念、意义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预设与生成的概念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特性等方面的因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前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

预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等方面。

通过预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生成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主动获取和创造知识。

生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生成,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生成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生成,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预设可以为生成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预设,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生成可以实现预设的理想目标。

通过生成,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预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成,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结合需要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生动有趣的语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原材料和参考。

课堂“预设”与“生成”

课堂“预设”与“生成”

课堂“预设”与“生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1、准确把握教材。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从而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

2、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3、有效开发资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采取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不拘泥预设,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发展的有利资源,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

当然这并不忽视预设,教师一定要有预设,但在课堂上又要求教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

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

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

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

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

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

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

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

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

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

对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

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

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制约性。

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必将遭到严重破坏。

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盲目生成的实例,有些甚至还被当作新课程改革的典范加以提倡和推广。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存在的问题1、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根本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是我给你教啥,你就学啥,完全使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2、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

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

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

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

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

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两个重要概念,并分析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中的预设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的预先设定和规划。

而生成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跃,产生的一些新的、超出预设范围的教学内容和结果。

本文将首先阐述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的定义与内涵,然后分析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关系与互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预设与生成,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章还将对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应用进行反思,以期对未来教学实践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教学预设的探讨教学预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的预先设想和设计。

它既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教学预设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有恰当的选择。

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以便在预设中作出适当的调整。

教学预设的核心在于“预设而不死板”,即教师在预设时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允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能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调整,甚至教学目标的调整。

教学预设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预设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感受,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学预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1. 引言1.1 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目标和期望。

它是指导教学行为和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育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

在浅思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是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具体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结构和品味文学作品等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写作思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培养。

4. 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听力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浅思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要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学意义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引领教学方向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预设和生成的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探讨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探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可以为教育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方法决定了研究者如何获取和分析相关数据,从而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在研究浅思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研究方法需要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深入挖掘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特点,又能够量化分析数据,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

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

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

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

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论,不沉默冷场;老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立即投入练习,一声不吭,及时完成,不交谈,不拖延。

[1]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

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为此,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二、教学中的生成及其依据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

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生成,这是由其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

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

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

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其三,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总之,正像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2]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3]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强调教学的生成,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利主要表现在;(1)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2)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3)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4)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免于正确的权利)等等。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错误的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狂妄,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

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只有出了错,课堂才能生成。

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教师一定要清晰地意识到学生所具有的这些权利不是教育的恩赐,而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和僭越儿童的权利。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其表现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在教学实践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一)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遍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独特认识、多元文化。

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与生活的多种体验。

多样化和个性化激活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但是,不能由此走向认识和思维的另一个极端;否定答案的唯一性,拒绝真理、共识和标准。

当前,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的同时要注意和强调;第一,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①“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固然不错,但哈姆雷特应当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被解读成奥赛罗或是其他什么人物。

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也应当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吧!文本解读应当逼近最初始的意义。

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狐狸的看法。

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终于骗到乌鸦嘴里的肉。

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

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追求自我超越和更优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认识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因而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必然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片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