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学案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篇一: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时数及教学时间:2课时2021年1月19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二、文体知识:(10分钟)1、考察性的游记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45分钟)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D�D记叙(2)�D�D议论(3)↓ ↓ ↓质疑�D�D�D�D解疑�D�D�D�D感想(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明确: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白天:寺僧演示�D�D“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D�D“笑”(自得)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明确:① 栖鹘�D�D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鹳鹤�D�D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2024年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2024年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学习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作者背景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文章背景介绍:《石钟山记》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以游石钟山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3.文章主题:通过对石钟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

4.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主题。

2.问答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4.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美景,增强学生的感受。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分析修辞手法: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美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钟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游记作业,评价其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期末考试:设置关于《石钟山记》的考试题目,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本学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知人论世一、写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三、题目解说“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把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

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章。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文解析】注音释义1、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

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磬,qì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样子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想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ó,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为pō)5、穴罅:wuéxià(罅,裂隙)6、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ài,这里是也许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á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本文记录了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谈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

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假如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

属谈论部分。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②今义:天空之中;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译:2、古之人不余欺也;译: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译: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桴fú止响腾铿kēng然有声B.此鹳guàn鹤也殆dài与余同C.至莫mò夜月明汝识zhì之乎D.钟磬qìng聆líng听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汝识之乎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暮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②今义:天空之中;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2、古之人不余欺也;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异,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挖苦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对以下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2〕〔〕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A 那么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2.朗读以下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石钟山记_学案1

石钟山记_学案1

石钟山记学案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硿硿..焉()栖.鹘()磔.磔()云霄.()鹳.鹤()罅.隙()噌吰..()()之声..()()窾.坎()镗鞳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内问题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

二、问题探讨。

(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

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

(完整版)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完整版)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

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

“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3、完成《导学》预习自测并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到课文。

4、《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5、实词析疑:鼓:①乐器。

例。

噌吰如钟鼓绝。

②击鼓;例:一鼓作气。

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

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

例:问今是何世。

②正确。

例:辨清是非。

③这、这样。

例:是说也。

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

例:得双石潭上。

②能够。

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收获。

例:此余之所得也.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

访其遗踪。

②遗失、遗弃。

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

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

与”疾"相反.适:往。

固:①巩固。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坚决。

例:相如固止之。

③本来。

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

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

②没有谁。

例:莫不响震失色。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12.《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辨析、积累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课前测1.解释词义《水经》云:“彭蠡( 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 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 qìnɡ)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句式:),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桴.( fú)()..(),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梳理第一段内容,完成表格1.下列加点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识.之乎识:懂得、知道是.说也是:这,这个C.或.曰此鹳鹤也或:也许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察D.下临.深潭临:靠近殆.与余同殆:大概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音徐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怨天尤人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水向天边流D.有大石当中流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5.孔文妍同学整理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下列选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A.故不我若也。

(《种树郭囊驼传》)B.其制稍异于前。

12-1 石钟山记(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2-1 石钟山记(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2.1 石钟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

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

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

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

两山相距不到1 000米。

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

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重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

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学习要点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文简析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学案
www.5y
kj.co
m
学习要点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
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反馈练习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

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

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兹;
(4)濒流庶峰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余歇:
(2)如善长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 D.而此独以钟名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询诸水滨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3)有铜铁之异焉
5.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蕴含(2)沿袭(3)这(4)众多
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D
4.(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

“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www.5y
kj.c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