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
一、乙肝治疗药物的现况
1、干扰素类:干扰素是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时产生的一种物质,能够增强 人体的抗病毒能力。在乙肝治疗中,干扰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病毒药物,通过 抑制病毒的复制,帮助恢复肝功能。然而,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且常伴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2、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是一类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药物,如拉米夫 定、阿德福韦酯等。这类药物起效快,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糖尿病的临床分型是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目前,糖尿病的分型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年轻人和儿童中,发病机制为胰岛素绝对不 足,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人中,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多由胰岛素抵抗和 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需要综合治疗。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联合治疗和新老药物的组合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 孕妇和肝病终末期患者的治疗也需要特别,因为这些人群在药物治疗上面临更 高的风险和挑战。
此外,从预防角度出发,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和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 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乙肝的预防意识,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 率,从而减少乙肝的传播和影响。
3、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身体的抗病毒能 力。目前,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二、乙肝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1、GLS4:甲磺酸莫非赛定(GLS4)是一款由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 制的HBV衣壳抑制剂。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信息显示,该 公司已启动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IIIa期临床试验, 以评估GLS4胶囊/利托那韦片联合核苷类药物与核苷类药物单药相比,在慢乙 肝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果GLS4的临床试验成功,将为乙肝治疗提供 一种全新的策略。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增强公众的免疫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乙肝疫苗对医疗产业的影响
促进疫苗产业发展
乙肝疫苗的研制和生产是疫苗产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疫苗产业的发展。
VS
增加医疗就业机会
乙肝疫苗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大量的人力资 源,可以增加医疗行业的就业机会。
乙肝疫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乙肝疫苗的生产和销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
促进社会发展
乙肝疫苗的普及可以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从而有助于促进 社会发展。
06
研究前景与展望
乙肝疫苗研究的前景展望
要点一
改进现有疫苗
要点二
开发新型疫苗
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改进现有乙肝 疫苗的方法,以提高其保护效果和覆 盖率。
T细胞应答
接种乙肝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调控适应性 免疫应答,强化免疫记忆。
抗体产生
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会产生针对HBsAg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形 成免疫保护。
乙肝疫苗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新型乙肝疫苗研发
针对现有乙肝疫苗的不足,研究者们正在致力于新型疫苗的研发,如mRNA疫苗、DNA 疫苗等。
研究新型疫苗是另一重要方向,例如 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可以克服传 统疫苗的某些局限性。
要点三
免疫学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免疫学机制,以发现新的靶 点并优化现有疫苗的免疫原性。
乙肝疫苗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乙肝病毒的变异和免疫逃逸是当前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需要不断改进 疫苗设计和免疫策略以应对。
机遇
感染的效果。
02
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案
通过对乙肝疫苗免疫学原理的研究,可制定针对不同个体的免疫治疗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乙型肝炎的感染流行和预防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几次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平均约为10%,全国约有1 亿以上人口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报告的急性肝炎病例约270 万,其中10%~ 30%为急性乙肝病例;估计现有慢性肝炎约12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不下30万例,其中半数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约有80%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育龄妇女HBsAg 阳性率为7%,按其HBV围产传播发生率为40%推算,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其中1/4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病, 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尚无针对乙型肝炎的有效药品,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也是降低继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有效策略;早在1991 年我国就颁布了5全国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规程,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90 年代以来,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中国控制乙肝的主要对策;实施以全体新生儿免疫为主,先城市,后农村,逐步纳入计划免疫,以达到在中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使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2.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血原性乙肝疫苗用高度纯化的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以1∶2 000福尔马林灭活或以60℃10 h加热灭活的疫苗,是第一代乙肝疫苗;20 世纪初开始使用乙肝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制备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1981年美国Merck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乙肝疫苗,开创了病毒尚不能在实验室繁殖的情况下制备疫苗的先例;1983年中国血源乙肝疫苗也通过研究于1985年正式批准进行大量生产;血源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十几年里,为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血原性疫苗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源有限,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危险等;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受HIV 污染,致使乙肝血原性疫苗的使用在一些国家受到限制;然而乙肝血原性疫苗的生产使用说明,乙肝表面抗原的主要蛋白可以诱生良好的保护性抗体,使人免疫乙肝病毒的侵袭, 这一事实为研制乙肝第二代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组乙肝疫苗又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的重组技术,首先把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中,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组装或分泌HBsAg,将其收集,提纯之后制成的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二代疫苗;酵母系统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酵母合成的乙肝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吸附后制成,用于预防所有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它与血原性乙肝疫苗具有共同效果,但不含任何人血清成分,故更安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优点在于系统操作简单,表达量高,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低廉;可以装配成表面抗原颗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我国目前两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之一,可代替血源乙肝疫苗;但是酵母表达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达产生的HBsAg无糖基化,不能外分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乙肝易感者,包括婴幼儿、儿童和因职业关系接触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但主要接种对象为婴幼儿,其次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和转氨酶正常者,接种于上臂三角肌内;新生儿每次注射5μg,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1个月、6个月共三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与接种血原性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类似的免疫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乙肝疫苗在健康人群中产生相同的抗体谱,因而这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已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疾病者禁用;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当有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CHO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使最早应用的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由猴病毒SV40启动子控制表达HBsAg;同时,以二氢叶酸脱氢酶基因作为扩增筛选基因,获得高效表达HBsAg的细胞株用于生产;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更接近天然形式,产物的分离纯化也较简单;但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对培养条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传代细胞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潜在的致癌因子等,使其应用存在一定争议;此外,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产品在质量控制方面比较严格,导致成本上升,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肝的接种对象及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 转氨酶正常,主要用于婴幼儿;一般易感染婴儿、儿童和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注射、1个月、6个月共3针;3针后1个月100%抗体转阳;用于高危患者如肾透析患者及其他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 可用20μg/1ml规格;用于母体乙肝表面阳性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的新生儿, 应在出生后48h注射, 用20μg/1ml规格,注射间隔同上;亦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患有肝炎、发热、急性慢性严重疾病或有过敏史者禁用;含前S2蛋白的乙肝疫苗与其它只含HBsAg的乙肝疫苗不同,这种疫苗是重组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包含S抗原和preS的重组乙肝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preS含前S1和前S2两部分,含有肝细胞结合序列和高效Th细胞表位,前S抗原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力可以弥补S抗原无反应的发生,因而含前S抗原的疫苗可增强S蛋白免疫原性,打破免疫耐受和提高疫苗应答率;由S +前S2+前S1蛋白组成的L蛋白,虽然含有完整的preS,但在表达时不能有效的装配颗粒及外分泌;其它重组乙肝疫苗除了酵母细胞和CHO之外,大肠杆菌也曾经作为表达系统应用过;但因为其表达的HBsAg的融合蛋白表达量不高,易降解,表达产物不成颗粒,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有影响,同时抑制宿主细胞生长,有毒害作用而没有扩大临床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指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具有糖基化,外分泌的特点,且产量非常地高;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疫苗也许会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一条途径;除各种表达系统之外还有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研究;在美国入伍新兵中使用4型和7型口服腺病毒活疫苗已有20年以上的历史,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利用腺病毒载体表达HBsAg蛋白乙肝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目标,不但生产价格低廉,而比需注射3针的亚单位乙肝疫苗更易被接受和推广;新型乙肝疫苗联合疫苗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 这样只需一针注射, 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如百白破-乙肝四联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单剂疫苗目前正在用控释微粒技术研制单剂疫苗,该法是利用灭活疫苗一针注射诱导强的长期免疫应答;将疫苗包裹于无反应性且能很好耐受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聚乙交酯中, 疫苗依其在这些微球内的分布, 在不同时间释放出不同量, 这样可模拟不同时间间隔接种数剂疫苗;动物实验已获成功, 1剂含乙肝表面抗原的微粒诱导的免疫应答几乎与不同时间接种3剂的常规乙肝疫苗相同;佐剂改良型疫苗我国通常采用的佐剂为铝佐剂,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对阻断病毒母婴传播和细胞内寄生的HBV 无法产生免疫作用;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佐剂系统———SBAS4;SBAS4即史克必成佐剂系统,是利用脂质A的衍生物单磷酞脂质AMPL制备的低毒性的3-O-脱酞基-MPL与铝盐配伍成佐剂系统;同样抗原剂量的以SBAS4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且适合两剂接种程序;美国首先开发出治疗性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在一次研究中26名健康受试者和90名慢性乙肝炎症患者接受了免疫;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耐受性好,在74%的健康人群中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特异CTL;但是因为健康受试者样本太少,所以真正的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接受免疫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只有45%经过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 特异CTL,说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免疫耐受; 3.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无弱应答现象在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之后,直至2002年全面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管理,全国HBV总体感染率明显下降,体现了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应;但对于个体而言,部分个体对乙肝疫苗接种表现出无应答或低应答;研究表明,健康人群中无应答率为10%~15%;对乙肝疫苗弱应答或无应答一直是影响某些个体免疫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其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个体因素,例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体质指数、免疫耐受等;这里主要关注疫苗因素和接种因素;疫苗因素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有关;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乙肝疫苗诱导抗-HBs阳性平均滴度有明显差异;疫苗剂量的不同也能带来滴度的差异;在一定剂量的范围内,高剂量疫苗注射的抗体阳转率和免疫后24 个月抗体平均滴度一般高于低剂量注射;而且对于母亲为HBV携带者的婴儿常规接种疫苗免疫应答性差者,第一次接种加大剂量可以提升免疫效果;不同免疫佐剂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以rhGM-CSF联合乙肝疫苗复种对无弱应答者的免疫效果优于单纯复种,rhGM-CSF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先注射rhGM-CSF再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抗体应答率,rhGM-CSF能够促进免疫低下个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前文提到的SBAS4也有类似的作用;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病毒亚型制备,使用的疫苗未包含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如果遇到罕见的亚型,现有的乙肝疫苗也无法产生保护效应;接种因素接种途径、部位、针次、医生操作方法不正确等也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低有关;研究证实,皮下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最差,皮内接种次之,肌内注射最佳;接种部位以上臂三角肌最佳,臂部效果较差;因臂部脂肪较厚,接种疫苗后延缓进入血循环,影响了与巨噬细胞的接触和淋巴细胞的反应;也有研究表明,对肌内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2周1次,接种8周后,抗HBs即可由阴转阳,表明更换接种途径可使无应答者出现应答;增加针次也可以可以提高接种的成功率;特别是针对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增加次数注射加强针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应答效果;免疫程序对不同免疫接种程序疫效果的研究表明,采用0、1、2个月A组和0、1、6个月B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10μg肌注,结果A组血清抗-HBs在3、6个月时已明显升高,B组则升高不明显,待24个月时B组血清抗HBs含量高于A组;该研究结果提示,短期内重复注射对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有预防效果,较长时间B组重复注射适合大面积预防接种;国外研究者也认为,按0、1、6月程序接种比0、1、3月程序预防接种果更好,进一步研究显示,0、1、6 组与0、1、7组和0、1、8三组间免疫效果无显着性差异;所以现在主要采用免疫间隔0个月、1个月、6个月进行注射;4.总结乙型肝炎是传染性强且难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乙肝疫苗是目前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率的最有效手段,近些年的实行接种的免疫效果有目共睹;针对乙肝疫苗注射无应答的情况,加大剂量、针数,或者改变疫苗的注射方法、种类,也许会达到一定的免疫效果;目前,各种新型疫苗,如单剂疫苗、佐剂改良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乙肝疫苗研制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陈永红,陈小丽.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免疫学杂,2012,2832Wen YM,Liu HJ,Chen HZ,et al.Studies on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98 viral hepatitis B patients.Chin Med J,1986,993Yamada T,Iwabuki H,Kanno T,et al. Physic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envelope particles exclusively consisting of the Entire L pre-S1 + pre-S2 + S protein.Vaccine,2001,1923-244 Hunter RL. Overview of vaccine adjuvants: present and furure. Vaccine, 2002, 20Suppl 35 Aucouturier J, DuPuis L, Ganne V. Adjuvants designed for veterinary and human vaccines. Vaccine, 2001, 1917/196 陆璐,陈云华,刘骁,何景雄.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67 Inchauspé G, Michel M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ies against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es. J Viral Hepat,2007, 1418陈敏,陈清,陈思东,等. 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9Singh NP,Mandal SK,Thakur A,eta1.Efficacy of GM-CSF as an adjuvant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Ren Fail,2003,25210 姚军, 陈永弟.国产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观察.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引言乙肝病毒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人口。
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乙肝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对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现状自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以来,疫苗的制备方法、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目前,乙肝疫苗主要分为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类。
血源性疫苗是通过收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面抗原(HBsAg)制备而成的,而基因工程疫苗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到酵母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表达制备而成的。
在接种时间方面,一般认为乙肝疫苗的接种应在婴儿出生后尽快进行,最好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
同时,根据研究发现,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更好地保护婴儿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在接种次数方面,根据现有资料,婴儿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大多数接种者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但也有部分接种者抗体水平较低,因此,对于易感人群,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建议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进行补种。
研究方法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
在实验设计方面,研究者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和安慰剂,并观察其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数据收集方面,通过收集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检测等相关数据,了解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统计分析方面,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疫苗的保护率、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等指标,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结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根据现有资料,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疫应 答 在 清除病 毒感 染 过程 中起 重要 作 用 ,于是 许
多研 究 者期 望 免疫 治疗 能 在 乙 肝 患 者 体 内 激 起 抗
用 , 无 免 疫调 节 作用 , 且远 期 效 果 不 理想 , 却 并 如容
易 出现 反弹 及 复发等 。而 乙肝 疫 苗具有 免 疫涮 节作
HB V特异 性细 胞免 疫应 答 , 以清除 体 内 H V。 而 , B 然
受前 3针 疫苗 治疗 后 3个 月 , 苗组 血 清 HB N 疫 VD A
转 阴率 明显高 于对 照组 。同 时 , 1 月 随访 的结 第 2个
果 表 明 ,尽 管疫 苗 组 与对 照组 在血 清 H V D A转 B N 阴率方 面 无差 异 ,但疫 苗组 较 对照 组 能更 明显 地 降 低 患者 体 内 H V病 毒载 量 。 B
生 足够 强度 的细 胞 免疫应 答 ,人 们尝 试 将疫 苗及 免 疫 程序进 行 改进 , 发 有 效 的治疗 性 乙肝疫 苗 。 开 本 文 就近年 来 治疗 性 乙肝 疫苗 的研 究进 展 作一 综述 。
1 蛋 白疫 苗
蛋 白疫苗 多 以包 膜 蛋 白及 核 心 抗 原为 免 疫 原 , 加入适 当 的佐 剂构 建 而成 。P l l 展 了一项 临 床 o等 l l 开 研究 ,研 究将 从未 接受 任 何抗 病毒 治 疗 的 1 8例慢 1 性 乙肝 患 者 随机 分 为 3组 :含 pe 2S抗 原 乙 肝 疫 rS / 苗组 ( 6例 ) 含 S 原 乙肝 疫苗 组 ( 4例 ) 不 接 4 、 抗 3 及
维第 2 1卷第 3 期
・ 3 ・ 1 9
治疗 性 乙型 肝 炎 疫 苗研 究进 展
新型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肝 炎 联 合 疫 苗 的 临床 与 免 疫 原 理 观 察 结 果 。他 们将 实 验 对 象 分 为 三 个 实 验 组 , 一 组 接 种 甲 第
乙型肝炎联合 疫 苗 ( 附于 氢氧 化铝 ) 第二 组 吸 ; 则 分 别 在 左 右 臂 上 接 种相 同剂 量 的 甲型 和 乙型 肝 炎 疫 苗 ( 别 吸 附 于 氢 氧 化 铝 )第 三 组 则 是 分 ;
1 6 丁a .e I JM e r 1 1 9 4 7 ~ 7 oQ ta . d Vio , 9 5I 53 l 7
1 W a g X.e 1 r l 1 9  ̄ 2: 5 ~ 1 3 7 n ta .J Vio ・ 9 8 7 l 8 6 1 W a .e a .jV i0 ・ 9 8l 8 5 5 ~ 5 5 8 ng X 1 r 11 9 : 5 2 7 58
[ 摘
了综 述 。
要 ] 多年 乙 型肝 炎基 目工 程 疫苗 预 防 接种 实践 证 明 . 苗 是安 全 有效 的 , 也存 在 一些 缺 点 。为 了 简化 疫 但
疫 苗 的接 种 程序 , 提高 免 疫 原性 和保 护性 . 型乙 型肝 炎 疫 苗正 在研 究 当中 。本 文就 新 型 乙肝 炎疫 苗 研 究进 展进 行 新
1 M a t R , ta.JEx e 2 ri D n e 1 p M d,1 9 } 7 : 8 9 9 1 1 4 1 9
l M oe worh S 3 ls t J.e 1 J vi . 0 0{ 4l 3 ta . r 2 0 7 2 oI 6 4~
将 甲型 和 乙 型 肝 炎疫 苗 ( 别 吸 附 于 氢 氧 化 铝 ) 分 混合 起 来 接 种 。 0 1 6月 程 序进 行 免 疫 , 察 按 、、 观 免疫结果 。 合疫苗 免疫组抗 一 联 HAV 和 抗 一 V HB 几 何 平 均 滴 度 ( T) 显 高 于 单 苗 。 者 认 为 GM 明 作 疫 苗 联 合 后 两 种 抗 原 能 提 高 局 部 细 胞 因子 产 量 , 而 增 强 巨噬 细 胞 活性 , 进 因而 有 助 于 抗 体 的
新型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种重组 疫 苗 , B A H s g为 aw和 aw亚 型 , 剂 2 / , d y 每 0 g  ̄ 接 种 程序 为 0 1 2 1 、 、 、 2个 月 。 ③ T P一9 3疫 苗 , G 4 在
酵母 细胞 中表达 的 内含 s和 Pe—s 种 抗 原 成 分 r 2两
的重 组 乙肝 疫苗 。每剂 为 1p 或 2 p , Ⅲ期 临床 0. g 0. 经 g 试 验 证实 , 大 多 数 乙肝 疫 苗 无 应 答 者 可 以诱 导 血 对 清 抗 一H s阳 转 。 ④ 以 甲 基 营 养 型 汉 逊 酵 母 ( B H.
出现更 快 。每 剂 l , 种 程 序 为 0 16个 月 。 ③ 0 接 、、 我 国研 制 的重 组 C O细胞 乙 肝 疫 苗 , 原颗 粒 大 小 H 抗 及 密度 与 从 人 血 中获 得 的 H s g 似 。 目前 法 国 BA 类
1 基 因工 程疫 苗 、
指 将 乙型 肝炎 病毒 ( B 基 因组 中乙 肝 表 面抗 H V) 原 ( B A ) D A序 列 构 建 到 表 达 载 体 上 , 在 宿 H sg的 N 并 主细 胞 中表达 , 表 达 的 抗 原 经 纯 化 后 制 备 成 的重 所 组 亚单 位 乙肝 疫苗 。主要 有下 述 几种 :
苗, 系美 国 M r ec k公 司研 制 。 H s g为 aw亚 型 , BA d 采 用 氢 氧 化 铝 作 为 佐 剂 , 于 预 防 所 有 已 知 亚 型 的 用 H V感 染 。我 国 主 要 由北 京 生 物 制 品 研 究 所 及 深 B
Pe 2及 s抗 原 成 分 的 新 型 乙 肝 疫 苗 , BA r—S H sg为 aw及 aw亚 型 。研 究 显 示 , 疫 苗 可 使 6 0对 当 d y 该 9 前疫 苗无 反应 者 血 清 抗 一H s阳转 , 存 在 明显 的 B 且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应用进展
5岁幼儿 及其 他高 危人群 。 20 0 2年 中国疾 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进 行 的 H V感 B
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 3 2 ~1 岁儿童 HBA 阳性 率 为 20 %, 19 sg .7 较 9 2年 流行 病 学 调查 中 同年龄组儿童 H sg阳性率 ( . % ) BA 7 2 下降了 7 . %, 1 03 9 农村 儿童 HBA s g阳性 率从 1. %降为 81%。 4 10 . 7 同时 该调 查 还显示 , 国人 群 H s g阳性 率 随年 龄增 长 我 BA
1 7 年 Ku m n首次 证 明 91 rg a
了 乙肝 患 者 血 浆 中 的病 毒 表 面 颗 粒 ( s g 加 热 HBA ) 处理后 接种黑猩猩可产生保护 I抗体 , 能抵抗 H V 生 并 B
的攻 击 。2 0世 纪 7 0年 代 后期 , u a Ma ps和 H l ma ie n l
我 国是 H V感染 高流行 区 , B 普通 人群 的 乙肝 表
面抗原 ( BA ) H sg 阳性 率 为 90%E 估 计 我 国 约有 . 3 9 1 , 1 . 人为 HBA 慢 性 携带 者 , 2亿 sg 占全 世 界 H s g B A 慢
性 携带 者人 数 的 1 。2 0 / 3 0 5年 中 国肝 炎 防治 基 金会
的相 关进展 作一综 述 。
1 我国推 广 乙肝疫 苗接种 的必 要性
进行 乙肝 疫苗 扩大 免疫 , 对计 划免疫 以外 的人 群 , 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未接 种或 未全 程接 种 乙肝疫 苗的儿 童 、青少 年 以及 青 壮年等 进行 乙肝 疫苗 免疫 [ 7 1 。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引言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乙肝病例数量已显著降低。
然而,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和疫苗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乙肝疫苗的类型2.1 常规乙肝疫苗常规乙肝疫苗是指由灭活的乙肝制成的疫苗。
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高,但其免疫效果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多剂次接种。
2.2 重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导入表达系统中,通过大规模培养获得乙肝表面抗原,制成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主流的乙肝疫苗类型。
3.疫苗接种覆盖率3.1 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全球乙肝疫苗的使用已经得到大力推广,疫苗接种覆盖率在不断提高。
然而,某些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3.2 中国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中国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种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特点,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边远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4.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保护4.1 疫苗的有效性乙肝疫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目前的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具有高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并可以预防乙肝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
4.2 免疫保护期限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疫苗在接种后可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但其具体的保护期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5.结论乙肝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乙肝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
然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
附件:无注释:1.HBsAg:乙肝表面抗原2.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指符合接种适应证的人群中,实际接种的比例。
3.免疫保护: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抵御乙肝感染,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对乙型肝炎疫苗在高危人群的保护、免疫保护期以及加强接种的策略,疫苗的联合应用,无(低)免疫应答的原因以及对策,dna疫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研究【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39-02重组乙肝疫苗1986年开始获准使用,由于其价廉、安全、制备容易且可大批量生产,至今已渐取代血源疫苗,多个现场试验表明重组乙肝疫苗与血源疫苗的应答率近似且其表面抗体几何均数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无明显的差异性。
1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1.1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以往认为早产儿和体重儿对疫苗应答低于足月产儿,但最近一项大样本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果,belloni[1]对1727名足月产儿和241名早产儿(<38周)接种hb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进行研究,显示低体重儿(<2500g)与早产儿的抗体保护率和gmt水平与足月儿无明显的差异。
1.2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母婴传播是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hbeag(+)母亲的婴儿1年内大部分均感染hbv,其中85%~90%将成为无症状hbv携带者,hbsag(+)/hbeag(+)母亲出生的婴儿在24小时内开始接种hb疫苗方案(0、1、6月)保护率可达70%以上,同时注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保护率可增至92%~95%,多个研究均得出同样的结论。
到高发区短期居住者,由于公务或私人的需要有时必须到hbv高发区短期居住,而hb疫苗的应答相对比较缓慢,有必要探讨一种短期的接种方案,marchou[2]对270名健康者接种hb疫苗,分两组,第1组137名,按0、10、21天接种,第2组133名,按0、28、56天接种,每剂为10μg,两组在1年后各加强1针,接种后28天,第3针后1个月,加强前、后1个月采集血标本检测抗-hbs,显示接种后28天,两组的保护率分别为60.6%和18.0%,gmt分别为25.5和2.4miu/ml,第3针后1个月保护率分别为70.1%和91.7%,加强前为92.9%和94.8%,加强后1个月为99%和100%,笔者提出3周接种法可提供快速持久的免疫保护力。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答特征的研究进展
终将转化 成慢 性 肝病 。 目前 , 种 乙肝疫 苗 是预 防 和阻 断 接
H 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 B 可显著 降低人 群 的 H V感 染率 和 B 原发性肝癌发生率E 卜引。研究证 明, 大多数健康 人接种 乙肝
疫 苗 后 可 产 生 保 护 性 乙 肝 表 面 抗 体 ( . B >1 l/ 1。 抗 H s 0mU m )
康的病毒之 一 , 是肝 脏疾 病 的重 要致病 因素。我 国是 H V B
的高 流行 区, B H V慢性携 带者 已高达 12亿 , 中约 2 %最 . 其 5
全阴性和单项 抗一 B 低 水平 者 接种 乙 肝疫 苗 7个 月后 抗一 Hs Hs B 的分布情况 , 果无/ 结 低应答组 的 G T 抗体滴 度 的几何 M ( 均值 ) 显著低 于强应答组 的 G T M 。由此可见 , 低应答 组一 无/ 级亲属的 H V感 染率 显著高 于强应 答组 , B 而抗 体 的滴 度则
[ ] t n P , nH L Pri T e N I— aib r s Tm r 1 Wa o H Se , a s n M. h CCM n oa B a u o 7 s ie t et
Bn : ak a
2 1 8 .
ef pldcne rsa h J . M J19 ,5 3 : o api acr e r []C A ,96 15( ) r e ec
Op t ̄ o , O 9, 3: 5. hh l2 O 4 1
2 0 , 2 ) 1 14 . 0 6 ( 0 1 : 15
[ ] 1 陈明清 , 6 珠
中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和免疫机理的研究进展
研究结果 : 批 国产 酵母 疫苗 保护 率为 8 9 C O疫 7 7 2 %.H
苗 为 了 .4 。母 亲 单 阳性 和母 亲 健 康 的 新 生 儿 中 , 一 例 46% 无 H s 持 续 阳性 者 。 未 观 察 到 H V 感 染 状 态 不 同 , 亲 所 B衄 B 母
l 母 婴 传 播 阻 断 研 究
选 择 怀孕 期 间 H s g阳性 、 B A BA H e g阳性 ( 光度 A值 ) 3 倍 Ct f值 ) 母 亲 所 生 的 新 生 儿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H s g uo 的 以 BA 单 阳性 和健 康 母 亲 所 生 的 新 生 儿 作 为 对 照 。 选 择 对 象 标 准 为 : 生 儿 足 月 产 , 般 健 康 状 况 良好 。应 用 A btRA试 新 一 bo I t 剂 检 测 免 前 复 核 和 免后 血 清 中 抗 一 B 和 H sg指 标 。免 后 Hs BA 血 清 抗 一B 抗 体 阳 转 率 和 抗 体 滴 度 计 算 , 取 改 良 H lgr Hs 采 oi le 公式 ,I M U=107 3 5×lx [ 3 ( — )( pO 55 S ,P—N J i 以 抗 e ) —l , 体滴 度 )1 ll 0m Un d为 判 断 标 准 计 算 抗 体 阳 转 率 。 H 衄 阳 转 标 准 以 SN I ≥2 1为 阳性 。免 疫 后 连 续 检 测 H sg和抗 一 . BA H s以最 后 二 次 相 同 结 果 为 准 .Is 阳 性 者 判 为 免 疫 失 B, F 衄 B 败 。接 种 7批 国产 酵 母 乙 肝 疫 苗 , 批 国 产 C O 乙肝 疫 苗 , 4 H 4 批 进 口酵 母 疫 苗 , 批 国产 血 源 乙肝 疫 苗 。 3 共 免 疫 新 生 儿 88人 , 中 母 亲 l 阳 性 的 新 生 儿 62 6 其 积 7
成人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效果观察
成人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效果观察目的观察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成人中的免疫效果。
方法对HBsAg、抗HBs、抗HBc三项指标全部为阴性、且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162名16岁以上人群,按照0、1、6的免疫程序接种10μg 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于全程免疫1个月后采血,测定血清中抗HBs水平。
结果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99人,抗HBs阳转率为94.95%,几何平均浓度为331.08mIU/mL;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63人,抗HBs阳转率为98.41%,几何平均浓度为270.79 mIU/mL。
两组间抗HBs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接种两种疫苗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标签: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手段,目前使用较多的乙肝疫苗为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
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于2004年在中国上市,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两种疫苗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已得到了肯定[1-3]。
为比较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成人中的免疫效果,笔者选择了162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沈阳市沈北新区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经筛检HBsAg、抗HBs、抗HBc 三项指标全部为阴性,无乙肝病史,无乙肝疫苗接种禁忌证的162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6~58。
随机分为两组: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组99例,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组63例。
1.2乙肝疫苗来源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为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μg/1.0 mL,批号20070709-4;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为大连高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μg/0.5 mL,批号2007010105,所有疫苗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发展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提升,疫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为未来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病原体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其能够产生大量的抗原蛋白,从而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的研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辅助载体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辅助载体是指将疫苗基因与其他的非病原性载体结合,通过共同转染宿主细胞,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辅助载体常用的有腺病毒载体、质粒载体等。
腺病毒载体研究中,通过将感兴趣的抗原基因插入腺病毒基因组中,再将此重组腺病毒应用于感染宿主细胞,诱导免疫系统发挥出更强的抗原表达和免疫应答。
质粒载体研究中,将抗原基因表达载体进行合适的工程改造,然后进行宏量注射等途径进行免疫,从而进一步提升抗原的免疫原性。
这种辅助载体技术不仅提高了疫苗的效果,还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三、新型疫苗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疫苗技术。
例如,核酸疫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疫苗研究方法,它通过将疫苗相关的核酸序列导入宿主细胞,从而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实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核酸疫苗技术具有免疫原性高、研发时间短、适应性广等优点,在流感、艾滋病等疫苗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此外,病毒样粒子疫苗、亲和素疫苗等也是新兴的疫苗研究领域,具有潜力和前景。
未来,疫苗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基因工程技术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探求更加有效和安全的疫苗设计方案。
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主要组只相容性抗原(MHC)表达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 考
20 9 3 0 4. 5
文
献
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生 和发展 密切相关 。通过 有 目的有计划 的
I 陈灏珠 , 主编. 实用 内科 学 [ . 1 版.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M]第 I 北 人
晓率得到提 高, 糖尿病 患者 的饮食 情况 得到 改善 , 运动得 到加 强。 、 血糖 血压在干预后也得到一定的控制 , 提高 了患者 参与系
, + ‘+ + 。 _一 + . 、 +
}究 之 研 生 窗{
.+ .+ .+ .+ -+ ,
【 文章 编号 】17- 6 (07 0- 6- 63 78 20 )1 02 4 7 0 0
显下降。 疫苗的免疫原性 、 保护性 、 性获得一致认 可。但约 M C称为 H A复合 体或 H A基 因, 目前所知的最 复杂的人 安全 H L L 为
5 一1% 的健康人 在按 照标 准方案实施一个免 疫程序的乙肝 类基 因复合体 , % 0 各基 因座位均有众 多等位基 因。其多态性差异 疫苗接种后 , 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达不到保护水 平(<1 l/ 决定 了个体免疫应答 能力的不 同。H A复合体位 于人 第 6号 0m U L
乙肝疫 苗免疫 应答 与 主 要 组只相 容性 抗原 ( H ) 达 关 系 的研 究进 展 ▲ M C表
韦颖华 , 吴继周( 审校)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 南宁 5 ̄2 ) 3 1
【 关键词 】 主要组织 相容性抗原 ; 乙肝疫苗 ; 免疫应答
【 中图法分类号 】 8. R 167
白体 。 在细胞表 面构成 肽结 合槽 与 A C递呈 的抗原肽 片段 结 P 合 。抗原肽.L H A分子复合 物被 表达 于 C 8 C L D ’ T 或者 C 4 T D h
可食用的乙肝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马铃薯不是 口服疫 苗的理想 来源。 因为生马铃 薯并
不很可口 ,如果用水 煮马铃薯 ,则大部 分的致 免疫
活性 (m uoeit 就会 丧 失。 目前 ,研 究人 员 im ngn i) cy
正在检验西红柿 ,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替代物。 美国 眦 Lna大 学 的 Wi a agd i d l m Lnr e预 言 , l i i 乙型肝炎疫苗有可能成 为一种 首次上 市的可 食用植
似物。研 究 表 明 两种 胰 岛素 类 似 物 ( 岛素 lpo 胰 ir s
和胰岛素 a0r sat )对 1 型和 2 型糖尿病的血糖了糖尿病处 理方 面的 3 个新主题 。第一套 幻灯片 ( 由美 国丹佛 科罗 拉多大学 卫生 科 学 中心 的 SthK G r 博 士 提供 ) as ag i 对经受连 续 皮 下胰 岛 素输 注 ( S ) 病人 、患 有 1 CI I
道 ,美 国的研究人 员朝 口服乙肝 疫苗 的研 究 目标前
原产生量继续增高 1 倍 的做法 ,这将是促进未来研 0 究中免疫反应增强的 一大进 展。然而 ,M sn承认 , a o
进 了一步 。他们首次 证 实当给小 鼠投喂 可表达 乙型 肝炎表 面抗原 的马铃薯 时 ,这些小 鼠可产 生抗此 种 抗原的循环血 清抗体。
Ms a n及其 同事近 1 来一直在 研究 一种 可食 o 0年 用的乙型肝 炎 植物 疫 苗。 M s a n报 道说 ,这种 疫 苗 o 应该比 现 有 的 酵母 菌 重 组体 疫 苗 更容 易制 备 和 释 放 ,重组体疫 苗可肌 注给药。在发 展 中国家 ( 例如
中国的地方性 乙 型肝 炎流 行 ) ,大 规模 地应 用现 有 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计划所需的费用 非常高 。
乙肝检查最新进展报告
乙肝检查最新进展报告乙肝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其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且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潜伏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新的乙肝检查方法和疫苗。
近年来,关于乙肝检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一种基于核酸检测技术的乙肝病毒DNA测定方法被开发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提取患者的血样,使用核酸提取和测序技术来检测乙肝病毒的DNA序列,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这项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有效地筛查和诊断乙肝病毒感染。
其次,一种名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新型乙肝病毒抗体检测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传统的ELISA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加样、加样过程繁琐、操作复杂等问题,而新的ELISA方法则通过引入自动化操作和微流控技术,实现了样本处理的高效和精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乙肝病毒疫苗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乙肝病毒疫苗主要分为常规乙肝疫苗和高效乙肝疫苗两类。
常规疫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而高效疫苗则使用了新的免疫佐剂和递送系统,可以更快速、更强烈地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
总的来说,乙肝检查在技术和疫苗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新的核酸检测技术和ELISA方法的推出,为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手段。
同时,高效乙肝病毒疫苗的研发也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潜伏性仍然存在,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病毒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乙肝流行范围广泛,危害严重。
至今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物,所以接
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现将研究新型乙肝疫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肝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1]。
据统计,
全球现有20 多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 ~ 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2]。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分为血源性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国际上称
为第一代疫苗和第二代疫苗,新型乙肝疫苗是第三代疫苗。
1.血源性乙肝疫苗
血源性乙肝疫苗即从乙肝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浆中提取抗原制成的疫苗,故又称血源性乙肝抗原疫苗[3,4]。
我国在1985 年正式批准大量生产该疫苗[5],但是由于来源困难,难以满足普遍接种的需要,逐渐被重组疫苗所代替。
我国于 1998 年 7 月 1 日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并于 2000 年 1 月 1 日停止使用该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亦称重组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分泌 HBsAg,将其收集、提纯加工后制成乙肝疫苗,曾先后采用过大
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6]的重组乙肝疫苗。
含前 S 基因的重组
乙肝疫苗是第三代重组疫苗[7]。
含有HBV PreS2 和 Pre S1 抗原成分或 HBV 的 S 基因变异株核心蛋白成分的各种新型重组乙肝疫苗具有更大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更高效的免疫应答和抗
体产生,中和 HBV,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攻击。
3.新型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
外对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疫苗,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免疫效果。
3.1 DNA乙肝疫苗
DNA疫苗(质粒)在注射部位被细胞摄取后通过转录翻译生成蛋白质,蛋白质通过胞内
处理后,把信息递呈给I类MHC限制性CD8十T细胞,表达I类MHC分子或共刺激分子。
摄取质粒的细胞能分泌释放抗原,刺激B细胞生成抗体。
同时抗原被APC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摄取,通过II类MHC分子,递呈给CD4十T细胞和B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8]。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局首个批准应用于临床研究的治疗性DNA疫苗为双质粒乙肝DNA疫苗,
在I期试验中,30名健康志愿者都未出现不良反应,证明该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2新佐剂疫苗
佐剂指能够特异性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性免疫的物质。
目前
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是铝佐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与铝佐剂协同作用。
近几年可以增强免疫刺激、平衡 Th1/Th2型免疫应答的 CpG ODN(CpG oligonucleotide)佐剂逐渐进入乙肝疫苗研究
者的视线。
但CpG ODN 进入体内会被快速代谢,因此与铝佐剂协同使用,通过铝佐剂的作用
在体内形成 CpG ODN 库,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3.3联合疫苗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这样只须注射一针,即可达到
2 种或多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
因此,国内外已经开发出诸如
百白破-乙肝联合疫苗、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等新型疫苗。
3.4口服疫苗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转基因植物口服乙肝
疫苗的研究工作,希望由此开发出一种更加经济、有效、安全的乙肝疫苗。
目前转基因植物
口服乙肝疫苗研究中最被看好的生产材料是香蕉。
据报道,已有研究小组在香蕉幼苗中成功
表达了HBsAg,相信不久将会有转 HBsAg 基因的香蕉问世。
4.结束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治愈。
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阻断HBV传播
的有效方法。
血源性乙肝疫苗已不再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免疫持久性、保护率和阻断母婴传播等方面都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免疫效果较好。
近年来国内外对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各种新型疫苗。
我国自1992 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之后,乙肝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但是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参考文献:
[1]崔富强,毕胜利,陈恩富,等.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J].中国病毒学杂志,2012,2(1):11 -12.
[2]WHO Media Central. Hepatitis B[EB/OL].(2012-07-15)[2012-09-15]. http:www. who. int / media centre / factsheets / fs204 / en / index. html.
[3]刘崇柏,苏崇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及存在的问题.中国计划免疫,2004,10(3):159-162.
[4]吴维寿,孙超美,姜铭波,等.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持续效果探讨(18 年随访结果).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04-207.
[5]张申英,王耆煌.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刊,2003,5(3):213-214.
[6]Zhang W,Han L,Lin C,et al. Surface antibody and cytokine response to recombinant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CHO)hepatitis B vaccine[J]. Vaccine,2011,29(37):6276-6282.
[7]Zhang Q,Zhong J,Huan L.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determinants in Lactococcus lactis for oral vaccinatio[J]. Microbiol Res,2011,166(2):111-120.[8]徐亚星,王彦中,赵报,等电转联合热休克蛋白佐剂疫苗引发抗HBV的免疫应答[J]. 生物工程学报,2013,29(12):1765-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