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温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湿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正气亏损、外感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

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遏阳气,热伤阴血,久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和疫毒潜伏六种证候类型,分而治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介于急性肝炎和肝硬化中间阶段的一个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而我国目前被称为肝炎大国,约10%的人感染过HBV,其中300万以上的人为慢性HBV感染者,而慢性HBV感染者大约有15%-25%的患者将过早地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对慢乙肝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西医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等,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特色,在慢乙肝的综合防治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慢乙肝是由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且与正气亏损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邪内阻、湿邪遏阳伤气、热邪伤阴耗血、灼津成瘀,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证候。

若经久不愈,则最终导致肝脾肾三脏及气血阴阳俱虚,痰、瘀、水互结而成单腹胀、水臌或血臌,即肝硬化或肝癌。

2.辨证论治根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1],结合慢乙肝的临床证候特点,分型论治如下:2.1 湿热蕴结型慢乙肝活动期由于湿热羁留,余毒难清,正气耗伤,正虚为本,邪毒为标。

根据临床湿热孰轻孰重比例可分以下2型(热盛柴芪大黄茵,白栀草车车草苓)2.1.1 热毒炽盛(热重于湿)证低热、身目俱黄、恶心厌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呆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清检测HBSAg、SGPT、IgG均显著升高[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2)免疫调节:(3)抗肝纤维化:(4)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

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

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

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

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

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

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年第29卷第1期.附I••标准与指南•doi:10.3969/j.issn.1005-0264.2019.01.03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中医治疗;诊疗指南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表1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I a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1b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Ila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n i>病例对照研究IDa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mb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IV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发表时间:2010-02-01T10:43:28.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郭静陈建杰凌琪华[导读] 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郭静陈建杰凌琪华(上海市曙光医院 200021)【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75-02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

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乙肝的药物。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现对随师学习时的一点感悟同大家商讨。

1 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疫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

疫毒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毒相合,侵入人体。

慢乙肝病程长,迁延难愈,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可蛰伏于体内,通过传染,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乙肝为湿热疫毒,侵入人体,蛰伏于肝及血脉,滞留血分,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虚损。

肝受邪扰,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流不畅,滞而为痹。

湿邪损伤阳气,热毒耗伤阴血。

乙肝日久遂致气血阴阳亏虚。

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内耗肝阴,肝肾同源,穷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

邪入于肝,抑郁肝木,势必乘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脾气虚弱,日久阳气不足,累及于肾,发展为脾肾阳虚。

总之,乙肝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为湿热,气滞,瘀血和痰湿。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包括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抗病毒作用、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有了不少进展,现综术文献资料如下。

1 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效果慢乙肝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腹胀满、便溏、胁痛等,常见体征为肝区叩痛、肝脾肿大。

中医药在改善这类症状方面有明显作用。

罗氏[1]以柴胡疏肝散配合六君子汤治疗时症状改善率达91%以上,体征改善率70.0%以上。

张氏[2]疏肝健脾活血汤、苗氏[3]复方当归愈肝散、胡氏[4]加味丹栀逍遥散、钟氏[5]当飞利肝宁胶囊、郝氏[6]加味甘露消毒丹、齐氏[7]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等均显示能有效治疗慢乙肝,对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均在85%以上,对体征的改善率为70~90%,说明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相比西药而言,有改善症状体征的明显优势。

2 对化验指标的治疗效果中药有健脾养肝、清热化湿、化瘀解毒的功效,在治疗慢乙肝时常用汤剂、散剂、口服液、或静脉注射治疗。

唐氏[8]自拟白叶柴虎汤、封氏病毒消、罗氏[1]柴胡疏肝散、胡氏加味丹栀逍遥散、胡氏[9]自拟方归芍复肝煎、郭氏[10]肝泰丸、焦氏[11]苦参碱与丹参注射液、金氏[12]芪苓柴虎汤、覃氏[13]复方黄根液治疗慢乙肝时,TBIL、ALT、AST、A/G均有明显效果,有效率在80~96%之间,甚至有报道100%的患者ALT及AST恢复正常。

3 抗病毒的效果乙肝病毒清除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由于难以有效清除病毒,导致乙肝慢性化,引起肝硬化等。

有不少学者的中药治疗慢性乙肝时,经过3个月左右治疗,能使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

唐氏白叶柴虎汤使HbeAg和HBV-DNA转阴率达57.0%和43.1%。

封氏病毒消HBsAg转阴率13.3%(8/60),抗-HBs转阳率15%(9/60),HBeAg转阴率23.3%(14/60),抗-HBe转阳率13.3%(8/60)。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零九年七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 4 ): 1—3 .
[ 3 ] 王康锋 , 张 洪斌. 中风 病 与 体 质 关 系 刍 议 [ J ] . 山东 中 医 药大学学报 , 2 0 0 3 , 2 7 ( 3 ) : 1 7 7—1 7 8 .
《 素 问 ・四气 调 神大论 》日 : “ 圣 人不 治 已病 , 治
未病 , 不 治 已乱 , 治未 乱 , 此 之 谓 也 。夫 病 已成 而后 药之 , 乱 已成而 后治 之 , 譬 犹渴 而穿 井 , 斗而 铸锥 , 不
中 医研 究
2 0 1 3年 1月 第2 6卷 第 1期
T C M R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3 V o 1 . 2 6 N o . 1
‘ 5‘
阻络 , 乃发 为缺血性 中风 。
血瘀 型体 质 , 对 预 防缺 血 性 中风 的发 生 有 着 重要 的 作用 。对 气虚 血瘀 之人 , 应及 时给 予益气 养血 、 化瘀 通络 的药 物进 行调 理 , 同时注 意情 志对体 质 的影响 。
机, 找 出 病机 变 化 本 质 、 治疗 规 律 和 差 异 性 , 从 病 机 本 质 等 方
面探 求 优 化 治 疗 方 案 。
关键 词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中 医证 候 ; 辨证论治 ; 中 医病 机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1 2 . 6 2 文献标志码 : A
亦 晚乎 。 ” 故 治 未 病 从 古 至 今 在 疾 病 的 治疗 中 占有
[ 4 ] 张 玉倩 , 黎凯 . 人 体 体 质 对 中 风 病 的 影 响 与 临 床 指 导 意
义[ J ] . 实 用 中 医 内科 杂 志 , 2 0 1 0 , 2 4 ( 3 ) : 3 5— 3 6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1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

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8.10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ZHONG YI ZHONG YAO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医的“疫毒”、“黄疸”、“胁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痛”等病证范畴。

不愈。

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一、病因病机二、常见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最常见相兼证型。

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三、辨证施治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李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任医师) 钟琳(医师)53. All Rights Reserved.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脾……。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性 乙型肝炎患者约有 3 0 50万人。在 乙肝 病毒携 带者 中有相 当一部分人 , 在乙肝病 毒携带过 程 中, 出现肝功 能异常 现象 , 例如 : 谷丙转 氨酶 升高 、 黄疸 升高 、 球蛋 白升高 , 以及蛋 白比
熟米 仁、 兰叶 、 佩 白术 、 苓 、 枳壳 、 云 炒 焦查 曲、 柏 皮等 药. 川
还发 现 , 湿热 型慢 性 活 动 肝 炎 与 HB V复 制 的程 度 也 有 一 定 的
钱 草 3 g 狼巴草 3 g生熟米仁各 1 g佩 兰叶 9 、 0、 0、 5、 g贯仲 9 、 g连
服3 剂 , O 患者 自觉诸症好转 , 复查肝 功能 提示 : 谷丙转 氨酶 、 谷 草转氨酶 、 总胆 红素均 已恢 复正常. 继上方去 干垂盆 草、 金 钱 草加炮 山甲 9 、 g 生牡蛎 3 g 潞党参 3 g炙 黄芪 3 g炒淮 山 0、 0、 0、 3 g炒扁豆 3 g 服药 3 0、 0, 0剂. 复查肝功 能全 能正常 , 白球蛋 白
以运用大量的清热解毒养 阴柔肝之药 , 以达 到清解 乙型肝炎 病毒 , 节体 内免疫功能 , 调 改善各种 症状之疗效尤为 明显 。
病案举例 张某某 , 5 男 4岁 , 工程师 ,0 7年 3月初来我院初诊 , 20 患者
曾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 1 年 , 2个月来 出现肝 区不适 , O余 近
例及各种慢性指标异常等现象. 同时 出现各种 自觉症状 , 如肝 区不适 、 头晕 乏力 、 食欲减退 、 大便 干结 、 便色黄 、 酸 目涩 小 腰 等症状. 其中乙肝 表面抗 原与 E抗 原持续 阳性 者 , 易发 展成
慢性肝炎. 目前认为 , 乙肝病毒患者 中发生慢性活动性肝炎可 达 1% 一 3% , 少数病人 可发展 为肝硬化 , 已发生肝硬 化的患 者 中有部分的人. 有进一步发生肝癌 的可能.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是严重 危害人类健 康的疾病 之一 , 具有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

慢性乙肝单病种限价临床诊疗路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诊断依据:根据2005-12乙肝防治指南1. 临床上出现乏力、上腹部不适、消化道症状,查体:慢性肝病体征。

2. 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5-12 乙肝防治指南和《传染病学》第7版1.一般治疗2.保肝、降酶、退黄、能量、必要时加促进肝细胞生长素、利尿剂3.对症4 抗病毒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B19.902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重叠甲、丙、戊肝感染需排除4.诊断为肝衰或合并其它肝病需排除术前准备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2. 3. 4.选择用药:抗生素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天手术日为入院第天麻醉方式:手术材料:术中用药:输血:病理:术后住院恢复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2. 肝功能术后用药:抗生素类,用药时间天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一般情况好、临床症状缓解2.肝功能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加重,病情进入肝功能衰竭期则不能计入该路径2如果临床出现院内感染或其他并发症也不计入该路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慢性乙肝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ICD-10: B19.9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 天。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本《指南》所用术语参照 GB/T 16751.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 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 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规定的术语规范。

正文中有关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为4个级别8个等次(见表 1) ,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 1 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Ia 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Ib 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Ⅱa 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Ⅱb 病例对照研究Ⅲa 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Ⅲb 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Ⅳ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Ⅴ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1 定义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 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基层中医院实施临床路径治疗慢性乙肝的变异及退出分析

基层中医院实施临床路径治疗慢性乙肝的变异及退出分析

基层中医院实施临床路径治疗慢性乙肝的变异及退出分析目的:分析基层中医院实施临床路径治疗慢性乙肝的变异及退出原因。

方法:对收治笔者所在科室的158例慢性乙肝病例(轻度)实行临床路径规范化治疗。

结果:29例发生了变异,69例退出。

结论:变异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发生并发症,需要治疗其他疾病等。

退出原因:患者经济困难、对抗病毒长疗程及疗效的担忧,第二诊断已经严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

标签:临床路径;变异率;退出率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6—0105—01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诊疗标准化方法[1],通过临床路径的开展,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负担。

自2010年4月开始对收治笔者所在科室的158例慢性乙肝病例(轻度)实行临床路径规范化治疗,其中变异病例29例,退出病例69例,对患者变异及退出原因进行分析。

现将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乙肝病例158例,男115例,女43例,转氨酶在186~1055 IU/L,e抗原阳性病例103例,e抗原阴性病例55例。

诊断均符合2000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试行临床路径诊疗的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诊断及检查情况,对入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符合准入标准的经医疗组长同意及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患者版知情同意书后,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诊疗。

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同期因治疗效果及患者个体差异导致临床路径实施过程出现偏差,即为变异。

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即退出临床路径。

2 结果2.1 变异及退出情况实施临床路径诊疗的158例病例中,有29例发生了变异,有69例发生了退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作者:杨文贤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10期【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进展【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06-01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半年以上引起的肝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即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

对于CHB的治疗,西医以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和降酶为主,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HBV复制指标转阴率不理想,易反弹,病毒易变异;而采用中医药对CHB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且毒副作用小,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1病因病机中医无病毒性肝炎之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胁痛”、“黄疸”、“肝瘟”等疾病范畴,多与感受“湿邪”、“湿热”、或“疫毒”密切相关。

湿热蕴结、脾气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2辨证施治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不同,病情缠绵不愈,故根据其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不同的证型。

目前常见证型有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内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

治法多以益气解毒、滋肝补肾、清热祛湿活血、健脾柔肝法为主。

2.1益气解毒法张朝曦等[1]认为气虚毒蕴是乙肝发病的机理,疫毒湿热痕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而其中又以脾气虚最为明显。

因此,采用益气解毒法治疗,起到抗病毒作用的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免疫调节功能。

方中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消炎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赤芍等具有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浊退黄等作用,补益肝脾肾药,如茯苓、白术、甘草有调节免疫机制的作用,而白花蛇舌草、茵陈、大黄等尚有抗肿瘤,抑制癌前病变的特性。

本方经临床证实,疗效确切,尤其对HBV一DNA的复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治疗中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0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0例,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对比效果。

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治疗期间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肝纤维化指标;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护理满意度;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肝功能在肝炎中,慢性重型肝炎属于其中最严重的一种,是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引起患者的肝细胞坏死而引起的一种肝功能严重受损的综合征[1]。

该病以酸碱平衡失调、腹水、肝性脑病、电解质代谢紊乱、门脉高压等为主要表现,进而出现肝肾功能的衰竭[2]。

该病特点为病死率高、病情发展快且凶险。

该病在中医学中为昏迷、黄疸等范围。

本科室对于该病主要给予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与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相配合,获得满意效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8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022年12月至2023年05月,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35±0.21)岁;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7±0.19)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包括:①结合疾病治疗期间伴有的健康问题,同时对患者、家属的健康需求,贯穿中医整体观念,根据辨证论治,让中医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结合中医护理技术而制定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表,主要包含检查注意事项、疾病的基础知识等内容,结合证型而在路径表中加入对应辨证施护的要点,同时将符合患者的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 T<2倍正常值、TBI 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温热蕴结证:清热利湿。

(2)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3)肝郁脾湿证:疏肝健脾。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5)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6)瘀血阻络证:活血通络。

2.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方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下降≥7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ICD-10:B18.103,B18.104)
患者姓名:___性别:__年龄:__门诊号:____病程:_______进入路径时间:__年__月__日结束路径时间:__年__月__日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治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医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合适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辩证选择中成药。

3.其他疗法。

4.护理:辩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患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TCD编码:BNG04、ICD-10 编码:K74.601)
疾病分期为代偿期
患者姓名:___性别:__年龄:__门诊号:____住院号:_______
发病时间:__年__月__日住院日期:__年__月__日出院日期__年__月__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