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

合集下载

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哲学层面“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思想,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本质上,它是一种关于人的本真和人的尊严的主张。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是社会的主体和创造者。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优秀的生存环境。

这就需要社会尊重个体的自由和尊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实质上与人的自由、平等、公正、尊严等人权理念是一致的。

它既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又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它强调,政治权利和权力是为了服务人民,而不是压迫人民。

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伦理层面“以人为本”是一种伦理价值判断。

它对于人的尊严和权利有着基本的保障和检验作用。

伦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人格尊严,这是一个不可侵犯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的保障下,人们可以获得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待遇。

同时,“以人为本”还强调互助和团结。

社会上的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合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

因此,在伦理层面,“以人为本”也是一种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道德义务的观念。

三、政治层面“以人为本”在政治层面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权益,强调了政治权力的服务性、人民性和责任性。

政治权力和公共服务的主管部门,应该依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和行动计划,以使人民获得更好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

政治层面的“以人为本”,还包括了公民的参与和民主监督。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居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监察制约等方式让国家政治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法律层面“以人为本”还在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法律是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以人为本”的法律原则,要求对每个人的权利进行平等、公正、竞争性地保护,禁止一切将人权视作权力寻租资本的违法行为。

同时,法律要求政府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人民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公共服务,在政府公众零距离、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结合实际,论述并分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结合实际,论述并分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结合实际,论述并分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下能够进步,能够知错就改,说明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去发掘和引导。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容错教育,对学生耐心教育使其改正自己的错误。

【案例】余飞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余飞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书橱里的语文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书橱的门时,教导处凌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凌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余飞,什么都明白了。

凌主任严肃地对余飞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余飞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凌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余飞的处分决定。

【参考答案】在上述案例中,凌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凌主任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观,主要有两方面的错误。

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

余飞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帮助和教育。

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案例中的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立身之本

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立身之本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4

力 。一个领导干部 的作用发挥 得怎么样 , 经常是反 映 在本职工作上 , 简单地说就是在具体环境 、 具体 岗位上 体现 出来 的模 范行 为 。唯有 如此 , 领 导干部才 能在各 自岗位上做 出无愧于时代 、 无愧于历史 、 无愧于人民的 流工作业绩 。 “ 以人为本 、 执政为 民” 理念 , 最后是始终保持公 仆 本色 。党要 以人为本 、 执政为民 , 就必须把廉 洁从政作 为第一生命来维护 , 始终保持“ 一身干净” 。反 对腐败 、 建设廉洁政治 , 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 治立场 , 是人 民 关注 的重大政治 问题 。这个 问题 解决不好 , 就会对 党 造成 致命伤 害 , 甚至亡党亡 国 。反腐倡廉 必须常抓 不 懈, 拒腐 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要树立 以人为本 、 执政为 民的理念 , 植根人 民、 造福 人民, 说到底 , 就是要修养好 廉洁这一 内在要求 。修养好廉洁就要知足 。知足是一 种人 生智 慧 , 常乐 是一 种人生 境界 。西 晋傅玄 在《 傅 子・ 曲制》 写道 : “ 天下之福 , 莫大于无 欲 ; 天下之祸 , 莫 大于不知足 。无欲则无求 , 无求者 , 所以成其俭也。不 知足 , 则物莫能盈其欲矣 。 ” “ 无欲” 是“ 福” 之所至 , 无欲 则刚 , 心无欲则人清廉 。在需要面前要学会选择 , 在诱 惑 面前要学会放弃 , 在原则面前要学会坚守 , 真正做到 操守 可 比寒梅 、 品格赛过修 竹 、 气节 重于泰 山 , 增强自 我净化 、 自我完善 、 自我革新 、 自我提高能力 , 建设学习 型、 服务型 、 创新型 的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 , 确保 党始终 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 总书记 在多次讲话 中一再提 到的 中国梦 , 其核 心是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 ” 而“ 中国梦是 民族 的梦 , 也是每个 中 国人 的梦 。 ” 中国梦 就是“ 国家富强 , 民族 振兴 , 人 民幸福 ” 。这是 以人 为本 , 执政 为民理 念 的最好体现 。 中国梦 的实 现就是 为了 中国的富强 , 其 最终 中 目的是为 了人 民生活 的富裕 、 幸福 , 为 了人 民生 活环境 的和谐 、 文 明, 中国大梦的实现意味着无数人民 小梦的实现 , 人民的梦就是中国梦 , 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 ! 『 责任编辑 : 褚 永 慧1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

以人为本的议论文范文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和智慧,以人为本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根本原则。

人们的生活福祉、健康和幸福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首先,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贫困、饥饿和疾病的威胁。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优先关注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如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和住房保障。

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社会的平等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就业机会。

只有在一个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由和幸福。

此外,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许多人面临精神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焦虑。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和艺术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后,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长久地享受美丽的地球。

总之,以人为本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的根本原则。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当我们真正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究 的过 程 。这 就把 党 的 实事 求是 的思 想 路线 同群 众 路线 的 工作 路 线 有机 统一 起来 。当代 中 国的根 本决 策规 范是群 众路 线 , 要 牢 固的 树 立 马克 思 主义 群众 观点 , 始终坚 持 党 的群众 路 线 , 就是 为 了更 好 地为人 民服务 。
党的 十七 大通过 的 《 中 国共产 党党 蕈 》指出 : 中国 共产 党是 中 国工人 阶 级 的先锋 队 , 同 肘是 中 国人 民和 中华 民族 的 先锋 队 , 是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事业 的 领 导核 心 , 代 表 中 国先 进 生产 力 的 发 展要 求, 代 表中 国 先进文 化 的 前进 方 向, 代 表 中国最 广 大人 民 的根 本利 益 。党 的阶级 性 、 先进性 决定 了党 必须坚 持全 心全 意为人 民服 务 的 宗 旨 。以人 为 本要 求经 济社 会 发展 必须 以人 民群众 的根 本利 益为 出发 点和 归宿 点 。全心 全意为 人 民服务 是党 的根本 宗 旨, 党 的一切 奋斗 和工作 都是为 了造福 人民 。
四、“ 以人为本” 的根本 任务
人 的价值 就是 指个 人对 于 他人 、 社 会的作 用 。江泽 民指出 : “ 中
1 、 人 民的物质 生活得到保 障 华 民族 历来 尊重 人 的尊严 和价 值 。还在 遥远 的古 代 , 我们 的先人 就 已 提出 ‘ 民 为贵 ’的思想 。一 切社 会的 进步与 发展 , 取 决于 人 的发 党 的 十六 大 以 来 , 党 中 央 高度 重 视 民 生 问题 。 胡锦 涛 同 志 在 展和 进步 , 取决 于人 的尊严 的维护 和价值 的发 挥 。 尊重人 的价值 , 十 八大 报告 中提 出了 , 在改善 民生和创 新管 理中加 强 社会建 设 。加 就 是强 调突 出人 的主 体 地位 和 作用 。中国 共产 党 领导 中 国人 民 进 强 社会 建人 民群众 是社 会发展 的基 石 , 人 民群 众 的利 益必须得 到 保 行革 命 、 建设 和改 革过 程中 的路 线 、 方针 、 政策都 体 现 了对人 价值 的 障 , 社 会管 理人 员 要在 工作 机 制上 有 所保 证 , 把抓 发展 和 抓 民生 要 摆 在 同等 重要 的位 置上 ; 要 在财 政 投入 上 有充 分 的保 证 , 了解 老 百 尊重 。 2 、 关注人 的生存 姓 的需 求 , 解 决群 众最 急切需 要解 决的 问题 , 重视 群众 的利益 , 舍得 关 注人 的 生存 , 就 是要 关注 世人 的生 存条件 和 生存 境遇 。好 的 在 老百姓 身上花 钱 , 花对 钱 。 要 在干部 作风上 强化 亲民爱 民的作风 , 执政 者 需要体 恤老 百姓 所遇 到 的苦难 , 除掉老 百姓 面 临的祸 害 。中 正 确处 理 个人 利 益与公 共 利益 的关 系 , 不 断深 入到 群众 中 去 , 倾 听 国 共产 党 人 高 度 关注 人 的 生 存 问题 , 尤 其 在 推 进 改革 开 放 的 过程 群众 的最直接 、 最 真实的声 音 。 中, 强调 让 改革 发展 的成 果惠 及 全体 人 民 , 满足 人们 日益增 长 的物 2 、 人 民的合 法权 益得到 尊重 质 文 化需 要 。邓小 平指 出 : “ 社会 主义 必须 大力发 展 生产 力 , 逐 步消 如今, 某 些执 法部 门及其 工作 人 员的官僚 主 义和腐 败现 象 比较 灭 贫穷 , 不断 提高人 民 的生活水 平 。 ”口 严重, 他 们 在 老 百姓 面 前盛 气 凌 人 、 作风 粗 暴 , 执 法 过 程 中滥 施 淫 3 、 重视人 的发展 威, 甚 至权 力 寻租 、 索 贿受 贿 , 致使 老 百姓 的合 法权 益 遭 到践踏 , 人 重视 人 的发 展 是 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人 的 全 面发 展理 论 的继 承 与 格 尊严 遭 到侵 害 。党 的十 八大 报 告中 明确 提 出 : “ 凡 是 涉 及群 众切 发 展 。首先 , 中 国共产 党 始终 把人 的全 面发 展作 为社 会主义 社 会发 身 利益 的决策 都 要充分 听取 群众 意见 , 凡 是损 害 群众利 益 的做法都 展 的最 终 目标 。胡锦 涛 曾明确 指 出: “ 坚 持 以人为 本 , 就是要 以实现 要坚 决 防止 和纠 正 。 ” 新 “ 两 个凡 是 ”从 尊重人 民当 家作 主 的基本 人 的全 面发 展为 目标 , 从人 民群 众 的根本 利 益出发 谋发 展 、 促发 展 , 权 利和 维护 人 民 的根 本利 益 出发 , 充分 体现 了党 的群众 路 线 , 为人 不 断满足 人们 群众 日益增 长的 物质 文化 需要 , 切实 保障 人们 群众 的 民服务 的根 本宗 旨和 以人 为本的 科学发展 观 。 经济、 政治 和 文 化权 益 , 让 发展 的 成 果 惠及 全体 人 民 。 ”口 其次, 界 在 尊重 人 民权利 上 , 我们 党 把 “ 尊重人 民主 体地 位 ”作为 重要 定人 的 全 面发 展 内 涵 。人 的 全面 发 展 , 主要 是 指人 的 自然 属性 、 社 原则 , 修订 《 国家赔偿 法 》 、 废止 收容 遣送 制度 ; 开展 公推 直选试 点 , 会属 性 、 个 性 的发 展 。具体 包 括人 的 活动 及 其 能力 的 全面 发展 , 人 探索 基层群 众 自治机 制 : 推 进 党务公 开 , 扩 大信 息公 开范 围; 改革 选 的社 会 关 系的 全面 丰富 , 人 的个 性 的 自由发 展 。最 后 , 明确 人 的全 举办 法 , 实现人 大代 表选 举城 乡同 票 同权 ; 推 行听 ( 下转第 2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 思想渊 源; 基本 内涵; 领导 方式; 根本任 务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它将人放在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认为发展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

这个理论理念在国家战略、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同时,人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幸福的需要,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

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的理念和意愿,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强调“人”这个主体,还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关注社会公平、公正和文明的发展。

只有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对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社会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富强、美丽的社会。

为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公平正义。

只有达到了社会和谐,人们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才华和兴趣,将个人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第四,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在过去的理念和做法上不断重复。

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都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新的实践、创新和调整,切实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等方面。

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倡导和贯彻人文关怀的实践,强调社会整体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只有达到了这些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经济发展三者的统一,进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社会环境中。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及其实践意义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及其实践意义

作 中却 包含有 “ 以人为本 ”的教 育思想 。这些 提法从教 育的不 同侧 期 的人 文主义教 育思想 ,甚 至希腊带 有 民主色彩 的教育理论 ,它乃
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 思想也在 不断发 展演进 。它包 括 :传统人 本 的必然 产物 ;而 “ 以人为本 ”的教 育观则继 承 了我国古代儒 的 “ 人 主义教育思 想 ,现代人 本主义 哲学教育 思想 ,人本 主义心理 学教育 本 ”教 育传统 。
思想 ,人本 主义教育实 践家 的教育思想 。人本 主义教 育思想 的集大
2 哲学 思想 不 同 。西 方人 本 主义 教育 思想 的哲 学基 础存 在 主 .
成 者夸美纽 斯 ,其代表 作 《 教学论 》,提 出 “ 一切知识 交给一 义 ;我 国 “ 大 把 以人为本 ” 的教 育观 的哲学 思想是辩 证唯物 主义 ,遵循 切 人”的 “ 泛智”教 育思想 ;法国启蒙 运动 的旗手卢 梭 ,其 代表作 马克思 主义关 于人 的学说 。 《 爱弥儿一 论教育 》,更是把 人文 主义渗 透其 中 ,主张培养 自然 的 应受教育 者的成长 和发育 ;瑞士 的教育家 裴斯泰 洛齐 、苏 联人本 主 为师 生应 以爱为基 础 ,建立 平等 民主和谐 的师 生关 系 ,并 在教学 中
本 的共 同点就 主张尊重 、关 心 、理解 与棚信 每一个 人 .发展每 一个 . 1 历史 逻辑 不 同 。西方 人 本教 育思 想 继承 了欧 洲文艺 复 兴时 .
是西方 教育思想 特别 是人文 主义 。民 主主义教育 思想长期历 史发展
第三类是 针对教 育学这 门学 科 主张 “ 以人 为本 ”的教育学 改造 。有 人 。不 同点之处 :
学生起 促进者 的作用 ;而 “ 以人为 本” 的教 育观坚 持学生是学 习 的

论以人为本教育评价观-精品文档

论以人为本教育评价观-精品文档

论以人为本教育评价观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评价中的“以人为本”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

一、以人为本评价理念的提出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他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上,泰勒模式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

1929年西方世界开始经济大衰退,并迅速波及美国的各行各业,失业人数剧增,许多年轻人进入学校学习,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为此,进步教育协会开展了著名的“八年研究”,为了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评价难题,泰勒组织了编制课程评价程序和工具,摸索怎样编制课程和实施新课程和教学大纲的方法。

提出了包括课程和教学计划编制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目标模式应运而生。

按照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评价的“进步学校”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比非进步学校的学生优秀。

因此,泰勒目标评价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泰勒模式的评价理念在哲学上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在具体方法上,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要求,同时,还带有实证主义的痕迹。

这种评价模式简单可行,易于操作,但它却是以漠视人的本体性,牺牲信息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哲学逐渐确立主导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了严厉批判。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烈反对行为主义者绝对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理念[1],认为行为主义是把人机械化、生物学化了,导致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降低;过分注重外显的行为,忽视了人的内在潜能;不研究价值,对人行为的动机缺乏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这一倾向在第四代教育评价那里显得尤为突出。

第四代教育评价坚持以人为评价的中心,反对人的物化;重视人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拓宽了评价范围;改变以往评价者监督、控制的传统地位;重视价值多元化,认为人的价值取向是多样的,反对以往不讨论价值或认为价值同一的观点。

论“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

论“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

论“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1. 引言1.1 引言"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支持。

这一理念强调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教育的本质在于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潜力和热情。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才能让教育事业走得更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2. 正文2.1 理念概述One key aspect of the people-oriented approach is build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When students feel valued, respected, and supported by their teachers, they are moremotivated to lear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can create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encouraging open communication, providing constructive feedback, and showing empathy towards students.2.2 理念的价值Furthermore, the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philosophy promotes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feel valued, respected, and empowered. This can lead to increased student confidence, self-esteem, and sense of belonging, which are all essential factors in promoting a successful learning experience.2.3 理念的实践"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支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三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的区别。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认为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优先的、最核心的。

以人为本的理论,突出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有利可图,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也不能以忽视人的需求为代价。

人本主义,是以人的自觉和主体性思想为主旨,强调人的创造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

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社会发展。

它强调人对自己的命运要自主、自力更生,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民本主义,以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强调以民众为主体,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位置,认为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应当对政府的运作负责,并有权利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民众的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民本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多元,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减少阶级差距,调动民众积极性,使社会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的重要想法和行动方案。

要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平等参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论“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

论“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

论“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视学生个体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
学理念,这种理念在英语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人为本”的英
语教学理念。

一、重视学生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需求被视为教学的核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
该关注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重视
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口语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然后针
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尊
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扬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单纯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关注
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德教育。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外国文化和历史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在课
堂上让学生体验语言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论。

它改变了以往“发展至上”的思维方式,将人的需求和利益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

在这种理念下,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堆积,而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尊严和福利。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张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福利。

这种思想不仅关注短期发展效益,更重视长期发展结果,不仅追求速度,更要求质量和效益。

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优先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要坚持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为第一要素,提高医疗卫生、残疾人、抗灾救灾等基础民生保障水平。

同时,在教育、文化、体育、就业等领域加大投入,让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以人民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不是简单地追求一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是要以人民群众的福利和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平、正义、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要加强产业规划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质量的提高。

第三,关注环境资源保护。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这种协调不仅是在发展中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也包括在环保工作中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的互动关系。

最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科学发展观认为,要以人为本,必须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把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强。

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优化行政管理和服务,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民群众福利至上的经济发展思想,它的核心是坚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统一。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于关注和尊重个体需求、尊重个体
权益和尊重个体尊严的理念。

这个理念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健康、经济、政治等。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将个体放在首位,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并且将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满足结合起来。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
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育政策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健康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医疗机构应该以患者为
中心。

医疗机构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权益,尊重患者的自主决策权。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注重预防和健康教育,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经济活动应该服务于人
的发展和福祉。

经济政策应该关注为人们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政府应该听取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权益,为人民提供公正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促进人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确保不滥用权力,损害人民的利益。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是一个关注个体需求和权益的理念。

无论是教育、健康、经济还是政治,都应该将个体置于首位,
关注他们的发展和福祉。

只有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的自觉特征,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本质上都是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漫长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以神为本”(神本主义)和“以物为本”(物本主义)之后,正步入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才具有的自觉的品格,但是它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却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一位名叫普罗泰戈拉的智者就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标志,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宣言,仅仅停留在少数知识精英的书斋之中。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的科学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涵,也才有可能真正地将以人为本融入和谐社会理想与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它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
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与“以人民为中心”与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人本主义,二者具有共同性:都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都承认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内容。

虽然在本质上,二者都把百姓的作用看作是维护自身存在和保持统治地位的工具。

二者兼也存在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人身依赖关系,后者表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的增强。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虽然也表现出对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确认,但在社会关系的内容上则与它们有根本区别:这里的"人"是有具体社会规定性的人民,提出"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中国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的表现。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的最明显的标志。

浅论“以人为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浅论“以人为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浅论“以人为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第一篇:浅论“以人为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浅论“以人为本”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摘要:“以人为本”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在知识、技术和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管理是人的管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强化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关键词:以人为本;员工管理;激励;情感管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综合了行为科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成就,提出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影响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只有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企业才会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人本管理,它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个人价值,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员工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与“以物为本”的管理是相对立的,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中把人与资金、设备同等看待的思想,强调员工不仅可以享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满足感,而且应该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得到尊重并获得荣誉的自我实现感。

目前,人本管理的思想已在企业界受到了重视,理论界普遍认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支柱,管理环境对“以人为本”具有重要影响,而情感管理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

增强企业凝聚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实现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和长期利益,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 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增强企业 凝聚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 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02
“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
员工关怀与激励
员工关怀
企业应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工 作满意度和家庭状况,为员工提 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人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 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尊 严和权利。
人的自由和平等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和 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 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公 正的发展。
“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 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 进步。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
04
“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 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以人为本”管理
总结词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心理,建 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以实现员工的自我价 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员工的情感和心 理健康,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激发 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企 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职 业发展机会、福利待遇等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建 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 从而更好地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认同
0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信仰的总和,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

略论“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

略论“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

略论“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核心,尊重和关爱每个个体,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在中学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探讨“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从教师角度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应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价值,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自信地走向成功。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教学管理更人性化。

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情感和心理问题,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使学生在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中茁壮成长。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学习管理中提倡创新和探索。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和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支持,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重在关注每一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人,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能体验到尊重、理解与关怀。

在这种管理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起源和基本内涵藏文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叶文江【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

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

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 历史渊源; 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

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从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

人文精神,一般认为是把人自身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的精神。

它起源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理念是反对屈从于教会和神权,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

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

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

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中国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或辅助性的历史资料。

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

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开始是大禹治水。

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大禹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

可是到了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暴虐,老百姓一天到晚在诅咒他,说“时日曷丧,子及汝皆亡!”就在这样一个“有夏昏德,民坠涂炭”的时期,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相对成熟的文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人很信天命。

到了最后一个天子纣王,也是荒淫暴虐。

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民心叛逆,大臣祖伊告诉他民心都要归向周部落了,得注意了。

纣王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把皇天也看作是自己的祖先,祖先去世以后就在天上保佑着子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以人为本”
摘要: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但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而且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本文主要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高校如何合理把握这一理念及其教育意义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育意义
正文: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

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明确规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以人为本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

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个人、解放个性的思想成为人本主义教育家改革教育、解放儿童的思想动力。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教育”。

19 世纪大学校长纽曼和洪堡认为大学必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坚持自由教育。

1998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
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弘扬。

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才能有效实施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目的。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个性解放或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承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因材施教。

因此,大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性,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突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1】。

(二)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四个立脚点:
1,办学以师为本,重视和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主体,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和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师为本,就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师为本,就要充分运用激励原理,力求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到最佳程度;以师为本,就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大学自主权范围内,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本管理首先要关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º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以师为本,教学则以生为本。

2,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适应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组织教学,尊从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开发、启迪,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以学生为本,就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展教学活动,促其完善,助其发展。

»
3,治学以术为本,突出学术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
学术乃大学之天性,治学以术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做不到以术为本,就谈不上以人为本。

以术为本,就要在管理中确立学术的地位,维护学术的尊严,尊重专家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学术立校”。

4,管理以励为本,重视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人本管理的根本是尊重人格。

要运用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参与激励、信息激励、物质激励等形式,把握师生需求,以自我激励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善于变他激为自激,激发全体教职员工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实现管理理念与大学理念相统一,促进大学可持续和谐发展【2】。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育人,大学教育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是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大学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育人模式,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要使每个大学生在所有能够促进自身更加完善的方面均获得发展,同时以博大的爱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人人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注重人文关怀、培养自主意识
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和目的,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呵护,强化尊重教育,培养关怀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教育和每个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要以高度责任感重视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构建充满人文关怀,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人的品
格。

自主学习视学习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视学习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其表现是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领悟、自己践行、自己创造。

(三)坚持民主办学、完善评价机制
民主与科学历来是大学的两个十分重要的价值追求,大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顾及最广大学生的最大利益,处处显现出人文关怀。

对每个学生,无论来自城市、农村,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出身平民还是显贵,都一视同仁,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诸如入党、选干、评优评奖、招生就业等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充分展示大学的神圣和尊严,努力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大学的公信力。

评价,是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功能。

肯定性的评价,会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引导;否定性的评价,会给人以警示和约束。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指标体系要涵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业绩的方方面面;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强调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奖惩性,应该更加重视评价过程的人文性和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发展性。

对优秀学生,要有更加全面和严格的要求;对一般学生特别是存在问题的学生,既要使他们了解自身的不足,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增强信心,勇敢地扬起前进的风帆【3】。

参考文献:
【1】黄华童《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2】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
【3】赵秀玲《浅析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