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金融82班 1638221 杨玉洁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原因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支出法GDP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对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可以使我们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多方面都能有更深切地了解。所以,研究高储蓄率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储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1989 至1993 年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尽管近几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减。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1978 年—2004 年的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
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从储蓄的绝对量来看,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210.6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且幅度越来越大。其中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
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60%以
上。3.2005 年中国储蓄占GDP 比率达到48.1%, 2006 年居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16 万亿元, 2007 年预计达到20万亿元。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性
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
三.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
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三)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从中国国情考虑, 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除收入外, 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信用发达程度、外界投资环境、历史传统。首先, 除收入水平外, 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居于首要地位。其中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高昂的教育费都加强了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 现在则自掏腰包, 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 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 也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 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多数人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所以, 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其次, 中国当前的信用体制不够发达也成为刺激中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典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选择跨期消费以使效用达到最大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信贷自由, 然而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未发育成熟到具有宽松信贷环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贷款者严格的保证要求,阻碍了一部分有消费倾向的行为人的消费, 尤其是私人的高消费( 贷款购房除外) 并未得到金融机构的
支持。为减少风险, 银行对私人消费贷款者设置很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群体为实现消费目标不得不进行长期储蓄, 进而导致消费转化为储蓄, 提高了储蓄率。再次, 由于中国实行对资本账户的管制, 大量资本所有者不能把资金投往国外获取利润, 不得不转向国内投资。然而中国国内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 金融产品稀缺, 适合居民投资的仅有国库券、股票( 市场不成熟, 存在非法操作) 、企业债券( 不太发达) 、基金( 近两年才兴起) 、房地产 ( 但大部分中小储户无力投资此项目, 且风险过高) 。因此中国居民在投资渠道狭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 不得已把资金存入银行。即使在实际利率已经下降为负值的情况下, 在这些储户看来名义利率是不会为负的,这就比拥有流动性的现金要好。最后, 刺激储蓄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人重视亲情, 年轻人会为赡养父母储蓄, 而父母也会为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进行储蓄。此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也不喜欢与人竞争, 进而导致较高的风险规避情绪, 因此与其把“血汗钱”投到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不如进行储蓄以备不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视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 因此在路径依赖作用下, 中国人仍然崇尚储蓄。
四.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
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换言之,政府消费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混合产品”。从政府收入中扣除政府消费,形
成政府储蓄。政府储蓄主要被用于两类支出:其一是“资本转移”,其二是政府
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资本转移”是“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