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38.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高储蓄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影响因素呢?本文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水平影响着储蓄率首先,人们的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在储蓄上的余地就越大。
因为收入有保障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进行储蓄,而不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例如生病、事故等等。
此外,有更多的收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财机遇,使人们更愿意去储蓄和投资。
同时,收入水平也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属于高社会阶层的人们有更多信仰的投资机会、更加了解风险等等,因此储蓄率也会随之而上升。
二、房贷支出影响下的储蓄率其次,房贷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少城市的房价已经十分昂贵,不少拥有一套房子的人们都需要还房贷。
这种支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他们的储蓄率自然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购房之后,有不少人选择了把存款投入到房屋的装修等方面,也会带来大量的支出,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行为。
三、教育支出也会影响储蓄率教育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然的消费,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且是一项长周期的支出。
在城市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从小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的机构,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这种教育支出也会对家庭预算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影响金融储蓄的大小。
四、人们的支出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储蓄行为中,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习惯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支出是影响储蓄率的一大因素。
过多的购物和撞衫,不惜花大量的钱去维护生活质量,也让许多人在储蓄上面的余地变得极小。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造成储蓄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中,比如内向群体和一些爱好文化娱乐等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储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分析

蠡 薤
当 i 刁 1 代 论 匕 坛
—■■r 0 N
了
居民储蓄是一国经济循环 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 , 居 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 居民储 蓄可以 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拉 动作用 , 而 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的 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 从而促进居 民储 蓄的增加 。但居民储蓄的 增加却相对降低了 自身消费的比重 ,进而又抑制了经济增长 。 从长远 来看国民经 济的持续发展 , 离不开稳 定的储蓄 , 但又不 能有过 量的储蓄 , 储蓄需 要有一个适度 的规 模 , 与经济 发展水 平相适应。 改革开 放以来 , 随着社会 和经济的 发展 , 我国居 民收入水 平有 了很大 的提高 ; 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的数量和比 率也 有了很
看 ,我 国的居民储蓄存款 从 1 9 7 8年的 2 1 0 . 6 亿 元增加到 2 0 0 8
年的 2 1 7 8 8 5 亿元 。3 0 年 内增加了 1 0 3 7倍 , 平均年 增长 速度为
2 6 . 5 %。最高的年份是 1 9 8 0年 , 储蓄增长率高达 4 2 . 1 7 %, 1 9 9 6 年 以来我国城 乡居民的储 蓄增长率也有所下降 , 1 9 9 9 年下降到 1 1 . 6 4 %, 2 0 0 0年下降到 7 . 9 0 %。2 0 0 0年 以后 , 中国储蓄快速增 长的主要特点是 ,居民储蓄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平 稳增 长。 其 中定期储蓄占多数比重 , 并且不断攀升。从增长速度看 , 我 国 居 民储 蓄存款的增长 明显快于 G DP的增长 ,我 国的 G DP从
C ■ ■ O ■ ■ N ■ ● ● T ● ■ EM ■ ■ ■ ■ P ■ ■ O ■ ■ R ■ ■ A ■ ■ R ■ ● Y ■ ■ EC ■ ● ● O ■ 一 N O M r C 0 S ■ ■ ■ ● ● ■ ■ ■ _ ■ ■ ■ ■ ■ _ ■ ■ _
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思考

元 ( 据 来 源 : 《 国统 计 年 鉴 2 0 》) 数 中 09 。另 外 ,
计 划 生 育 的严 格 执 行 很 可 能 也成 为 中 国人 均 收入 不 断提 高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家庭 人 口多 ,用 于 物
及 医疗 费 用 居 高 不 下 等 ,都 导致 我 国 居 民 在应 对
孩 子 未来 的 教 育 、 医疗 、就 业 等需 求 上 主要 依靠
家 庭 自身 的财 富 积 累 ,这 就会 影 响 家庭 的 消 费支 出 ,促 使居 民更倾 向于储 蓄 。 第 二 ,居 民 可支 配 收入 增 加 ,以致 储 蓄增 加 。 传 统凯 恩 斯 消费 函 数 理 论 认 为 ,总 消 费 和 总 储 蓄 主要 依 赖 于 总 收 入水 平 ,总 消 费 和 总 收入 之 间存
前 ,越 来 越 高 的教 育 成 本 、就 业 形 势 的 不 乐 观 以
国的国 民储 蓄率 从2世 纪7 年代 至今 一直 居世界 前 0 0 列 。其 中18 19 年居 民储 蓄 占国 民生产 总 值 的 99 93 3%以上 ,居 世界 之首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款 余额 占 5 G P 比重从 17 年 的58 %迅 猛提 高 N 20 年 的 D的 98 .1 o5
纯 收 入 也 由 19 年 的 6 6 提 高 到 2 0 年 的 46 90 8元 08 71
7 . %。2 0 年1 73 6 09 月末 ,我国居 民储蓄余额 已经突 破 了l 万亿元 ,储 蓄率 在全 世界 排名第 一 ,人均 储 8
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历史新高

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储蓄率,作为衡量居民个人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出居民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与信心,也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历史新高”的主题展开探讨,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储蓄率提高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居民储蓄率的定义和意义。
简单来说,储蓄率是指人们在收入中存储的比例。
居民储蓄率的提高可以看作是居民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
当居民预期未来经济环境可能不稳定或存在不确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储蓄,以作为应对风险和困难的准备。
因此,储蓄率的提高可能意味着居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担忧或不确定。
那么,为什么2023年全国居民储蓄率创下历史新高呢?存在哪些因素对储蓄率的提高产生了影响?首先,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居民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这些因素都会对居民的经济预期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更倾向于降低消费支出,增加储蓄以应对可能的经济困难。
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使得居民更加谨慎,他们愿意将更多的收入存储起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风险。
其次,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对居民储蓄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23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加大,投资者面临较高的风险。
相比于投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储蓄,以稳固和保值自己的资产。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增加,使得居民对风险的容忍度降低,储蓄因为其相对低风险的属性成为他们理想的选择。
此外,政策调控也是储蓄率提高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对于居民储蓄的政策引导以及各项储蓄资金的税收与利率优惠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策的引导性作用能够提高居民储蓄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居民购买国债或者设立各种金融储蓄工具,以提高居民储蓄的便捷性和收益性。
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的过度储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过度储蓄;二是未来大额刚性支出引起的过度储蓄;三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引起的过度储蓄。
1.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霍布森的过度储蓄理论,如果收入或消费力的分配符合需要倾向,消费将随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
但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需要对分配并无固定性的关系,分配是由另外的条件来决定的,即有些人分配到的消费力大大超过需要或可能的用途,而其他人分配到的消费力甚至不足以满足体力的全部需要,就会产生过度储蓄。
凯恩斯也认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水平的费用通常首先从他们的收人中扣除掉,然后,他们会把生活水平的费用和实际收人之间的差额储蓄起来。
增加的储蓄往往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减少的储蓄则伴随着下降的收入。
只有在到达一定的舒适程度以后,积累的动机才会转变为较强。
因此,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由于富人的储蓄更为强烈,则会导致过度储蓄。
应该说,有一定适度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致力于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资源从相对低收益地区流向高收益区域,提高了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发达地区之所以有持续高增长的可能,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国内不断扩大的要素供给,特别是劳动力和储蓄资金的供给。
2.大额刚性支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低收入、低价格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
同时,政府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居民对未来收人和支出的预期比较确定。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居民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现期消费的主要约束是现期收入。
相应地,居民的储蓄意愿非常淡薄,储蓄呈现稳定但水平低下的特征。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会保障受到极大的削弱,尤其在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人们产生大额刚性支出的预期。
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后个人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会大大增加,虽然他们无法知道到底会增加多少、占其收入的比重会有多大。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分析

在逐 渐发生变化 , 是全社会 中传统的消 费习俗 、 费心理仍 但 消 然主导着大 多数 人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交替决策。人们不愿意
“ 负债” 消费 或超 前消费 , 了结余首 先想 到的是存人银行 。再 有
储蓄的政策。特别是在通货膨胀 比较严重 , 货币明显贬值时 期 ,
国家主动 采取储蓄保值措施 ,使居民认识到长期储蓄能保值 , 并且乐于参加储蓄 。其次 , 传统的节俭 的消费观念仍起主要的 作 用。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 的大 幅提高 , 管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尽
这 种 影 响 在 经 济 发 展 程 度 不 同的 国 家 或 者 不 同的 阶段 是 有 差
【 关键 词 】储 蓄 率 消 费 率
一
经济增长
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减弱 , 因此全社会的 永久性收 入储蓄动机 大大增强 , 储蓄存款增加 。最后 , 我国投 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 渠道的缺乏造成被动储蓄 。中国的储蓄率从 19 9 0年的 3 . 增 9% 2
长至 2 1 年的 5 %,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 , 00 0 投 资渠道不够顺畅 , 资领域过于狭 窄 , 投 风险过高。 中国高储蓄率的 问题在很 大程度上是一个 中长期 问题 , 我
国 经 济 的发 展 产 生 了很 大 影 响 , 文 对 我 国高 储 蓄 率 的 现 状 及 本
其 原 因 通过 计 量 建模 的 方 法进 行 了分 析 , 后 根 据 模 型提 出 了 最 相 应 的对 策 建议 。
次,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程度低 , 且社会
保 障基 金的监督管理和服 务水平跟不上社会需求 , 使得居民对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及其对策探讨摘要:我国居民储蓄的高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的现状和成因行了剖析,进而提出储蓄分流的途径和对策,以提高储蓄的使用效率,增强其内在稳定性。
关键词:居民储蓄,收入差距,消费,理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总体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现状自从1992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猛,年均增长21%以上。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6万亿元。
从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储蓄余额相对较小,增长也比较缓慢,只有个别年份增长率超过两位数。
从1979年到1991年,是我国居民储蓄余额持续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超过30%。
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今的居民储蓄总量高速增长阶段。
二、居民高储蓄的成因1、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按照凯恩斯的储蓄理论,居民的储蓄和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问题,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2936.4元,增长了近22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增加到9421.6,增长了27倍多。
正是由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刺激了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
2、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确存在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的现象。
但是,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早期在实现工业化阶段和我国现在非常相似。
日本经济在1952-1973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也是日本工业化阶段。
在这一时期内,平均储蓄率为34%,而资本形成率为33.48%。
而韩国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是从1962年到1992 年。
我国高储蓄的解决对策

发 展 。本 文 分析 了我 国 高储 蓄可 能导 致 的银 行风 险 ,在此 基础 上 .通 过博 弈分 析 .提 出 了适 度 降低 我 国高 储 蓄率 的
相关 政策 建议 。
关键 词 :高 储 蓄 :风 险 ;博 弈分 析
中 图 分 类 号 :F 3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2 5 (0 8 1 .0 20 8 04 6 42 6 2 0 ) 20 4 .3
我 国 高 储 蓄 的 解 决 对 策
黎 志成 韩启 东 武汉 4 0 7 ) 3 0 4 ( 中科技 大 学管理 学 少 有 的 高 储 蓄 国 家 之 一 ,过 高 的储 蓄 直 接影 响 到我 国消费 水平 的提高 和经 济 的均衡 持 续
一
、
我 国储 蓄 现 状 分 析
储 蓄 ,使 我 国成 为 世 界 上 少 有 的高 储 蓄 率 国 家 之 一 , 其 中的 原 因有 很 多 :居 民收 入 逐 年递 增 ;城 乡 居 民个 人 投 资 渠 道 狭 窄 :消 费 制 度 改 革 迫 使 居 民将 储 蓄 作 为 最 保 险 的 投 资 方 式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建 设 滞 后 ,新 旧制 度 体 系 交 替 加 剧 了居 民对 未 来 收 入 支 m 预期 的 不 确 定 性 :高 收 入 阶 层 消 费 饱 和 .消 费信 贷 发 展滞 后 延 迟 居 民 即期 消 费 行 为 ;此 外 ,文化 因 素 也 是 导 致 我 国 目前 高 储 蓄 率 现 状 的关 键 因 素 之 一 。
一
的,其效用为负 。在 低利率下 ,假设居 民选 择消费时 国家效 用 为 1 ,理 由 同上 ;选择 储 蓄 时 国家 效 用 为 1 ,理 由是不仅低 利率没有 刺激消费且 可能使通货膨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表1可看出,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到了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
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
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

男女比例失衡
美国媒体日前发表一份报告称,性别比例失衡 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工商研究院主任魏尚进 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晓波一同 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最 主要原因,竟然是中国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男女比例失衡的结果是,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 升高,迫使男方增加储蓄,提高竞争地位。
• 1.首先是要完善产权制度,这是金融机构共 同基金发展的基础条件
• 2.是必须完善和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使居民有信心投资。
• 3.进一步优化机制,减少腐败,减少金融的 门槛,使政府不可能在这方面进行设租。
• 4.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包括金融业的治理结 构和政府的监管等,最终是政府进一步减少 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市场回归市场,政府回 归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分析及对策
经济104班
1.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崇尚节俭、反对 奢华的传统 2.“货币幻觉”的存在 3.近几年来,中国整体的收入水平升高了 4.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人们缺乏投资渠道 5.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存钱养老\用于教 育的占多,使消费信心缺乏 6.中国消费信贷发展也不够积极 7.企业的净收入增加 8.男女比例失衡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变量是收入。在居 民消费倾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居民个人收 入越高,消费支出也就越多。因此,实现消 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是提高个 人收入水平。在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情况下, 依据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居民的消费倾向 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向下降。这就意味着 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 收入,更有利于刺激消费
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
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 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 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 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 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
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题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居民储蓄概述 • 居民储蓄结构性问题分析 • 我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题及解决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高位运 行,储蓄规模不断扩大,储蓄结构 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仅 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 响,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 。因此,对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 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 论价值。
要点二
启示
本研究结论也对于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金融 机构可以进一步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供更多元化的 投资渠道和理财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储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内容与结构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居民储蓄主要结 构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4. 解决居民储蓄结构性问题的政策建议。
1. 居民储蓄的构成及变化趋势;
3. 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研究结构:本文按照“引言-文献综述-实证分析-规范 分析-结论与建议”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
投资效率低下
由于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缺乏 有效的投资渠道,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影响经 济增长。
金融市场发展受限
储蓄结构失衡还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限制 了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和深度,降低了金融市场 的运行效率。
储蓄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传统文化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勤俭节约,居民普遍有高储蓄的习惯,这是导致储蓄率高的一个重要 原因。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及问题
储蓄现状
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的调查储蓄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个人和家庭对未来的经济保障和投资能力。
然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储蓄率却居高不下,长期维持在高水平。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因,本文将对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探讨。
一、经济发展阶段首先,经济发展阶段是影响储蓄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人的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将所有的剩余收入存入储蓄账户中,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困难。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市民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也相对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投资于其他金融产品。
相反,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水平也较为稳定和富裕。
此时,他们更倾向于将剩余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而不是储蓄。
此外,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他们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更有可能将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领域,而不是简单地存入储蓄账户。
二、社会保障体系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对储蓄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人们往往需要自行储蓄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困难,如医疗费用、养老费用等。
因此,他们更愿意将资金存入储蓄账户中,以确保自己和家庭的未来经济安全。
在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他们更有信心和保障,愿意将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
这样一来,储蓄率相对较低。
三、文化和传统观念文化和传统观念在储蓄率的案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储蓄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人们一直秉持着节俭和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
例如: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他们的文化中注重储蓄和长远规划,这使得他们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反,在一些消费主义盛行的国家,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储蓄率相对较低。
这种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储蓄率的差异。
四、信仰和价值观此外,信仰和价值观也对储蓄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陈仕婷一、中国高储蓄率概况(一)储蓄率的定义居民可支配收人一部分用于投资,而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其中用于投资部分会作为储蓄存人商业银行。
狭义上,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
现代经济学认为,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中除去用于消费的部分,其余全部为储蓄部分。
而在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人除去用于消费的部分和用于社会保障的部分,其余的均为储蓄部分。
本文所讨论的储蓄率为居民在耻银行的储蓄。
(二)中国高储蓄率的概况中国储蓄率的特点十分明显,即居高不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储蓄率是34%,然后一直保持高储蓄率,并不断攀高,21世纪初达到40%左右,而目前已经超过了53%。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正努力进行经济改革,希望经济由投资拉动型转向为需求拉动型,从而使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定更有后劲,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增长在目前以及未来在更大程度上是由需求决定。
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低储蓄率使得资本积累不足,进而导致投资率过低,阻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之大相径庭,我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就拥有较高的储蓄率,高储蓄率在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目前情况下,造成高储蓄率的原因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及养老等制度上,国民出于对未来的担忧造成高储蓄率。
其副作用在于国民在等量资本情况下提高储蓄额,降低了购买力,不利于扩大内需,抑制消费,进而对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造成影响。
这就是中国社会现阶段经济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所体现出的主要问题:国内需求不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民消费所占GDP比重不是逐年递增而出现负增长。
以此来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储蓄率,适度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二、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以储蓄的主体来区分,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三方面。
将这三部分与国外相对比可以发现造成中国现有高储蓄率的原因是居民家庭储蓄偏高、其所占比重较大所引起的。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对于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
一、收入水平和储蓄率的关系收入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储蓄方面可能会更加充裕,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率越高的概率就会越大。
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都能够保持高的储蓄率。
在我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率的提高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有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但是储蓄率并不高,这可能和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观念有关。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便更好地探讨收入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结构多样化,不同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家庭结构越稳定,储蓄率越高的概率也会越大。
有稳定工作的夫妻双方,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高;而单身人士或者离异家庭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探讨家庭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于未来的规划能力更强,对于储蓄也更加重视。
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更加高。
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探讨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四、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和储蓄率的关系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也是影响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也不同,这可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高储蓄率原因探究

我国高储蓄率原 因探究
● 武 汉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陈 宁
一
【 摘 要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我
国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 与 此 同 时
我 国 储 蓄 率 也 变 得 居 高 不
、
研 究 背 景
储 蓄 是 收入 ( 产 出 )减 去消 费后 的 余
研 究具 有很 强 的现 实意 义 。
个百 分 点 的下 降 :世 界平 均 水平 在 2 0 %左 右, 处 于 高收 入 国家 和 中低 收 入 国家之 间 :
储 蓄 率 的 成 因 .并 对 此提 出 了政 策建议 。
中等 、中高等 收入 国家储 蓄率 最 高 , 在
2 0 1 0年 大 约 达 到 3 0 %。从 总 体 上观 察 , 各 收 入 层次 国家 的 储 蓄率 走 势 具 有 一 致 性 . 可 能受 到 世 界 范 围 内共 同 因素 的影 响 : 储
象 或 许 可 以 用 收 入 增 长 率 来 解 释 :高 收 入 国和低 收 入 国的 经 济增 长都 比较 缓 慢 、 平
究具 有很 强 的时 代性 和政 策 意义 。
在企业 、 政府 、 居 民三 个储 蓄部 门 中 . 居 民储 蓄 占据 最大 的 比重 ;由于 涉及个 人
与G D P之 比 f 见图1 ) 。
图 1 显示了2 0 0 2 -2 0 1 0年 收 入 层 次
额。 从 宏观 层 面考察 , 储 蓄 与 投 资 之 问 存 在 着 某 种 内 在 的 转 化 机 制 , 因 而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国家 的平 均储 蓄率水 平 。低 收入 国家 的 储 蓄率 最低 , 维持在 1 0 %左 右 ; 其 次 是高 收
我国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内容摘要:从纵向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储蓄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代初期的34%最高升至2008年的53%,目前仍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
从横向看,2011年美国储蓄率是15.8%,日本是21.7%,欧盟27国是20.3%,印度是32%,巴西为17.2%,新加坡为51.5%,中国是50.3%。
除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可以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我国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高的储蓄率,可能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1)我国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大,住户部门消费倾向总体偏低;(2)社保体系不健全,住户部门因此需为子女教育、住房和未来的养老、医疗进行大量储蓄;(3)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推高储蓄率;(4)政府和国有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高,且两级政府大量参与投资活动。
关键词:储蓄率可支配收入经济增长一、我国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大,住户部门消费倾向总体偏低一般来说,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而储蓄倾向则相反。
因此,如果国内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必然会导致住户部门整体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偏高。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是欧元区国家和日本,其税后基尼系数大都在30%以下;而收入分配最为悬殊的多是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其税后基尼系数普遍在50%~60%。
我国总体属于收入差距偏大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47.3%,虽然已连续5年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收入分配警戒线。
因此,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大,是导致我国储蓄率总体偏高的重要原因。
二、社保体系不健全,住户部门因此需为子女教育、住房和未来的养老、医疗进行大量储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因此,因社保体系不健全而导致高储蓄这一理由本不应被过分强调(例如印度的社保体系远不如中国,但其储蓄率却明显低于中国)——而应将它归入到由于居民收入差距大而导致高储蓄这一理由当中去。
中国家庭储蓄问题研究

中国家庭储蓄问题研究中国家庭储蓄率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2019年中国家庭储蓄率占人均收入的比例达到了45.7%,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高储蓄率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1. 储蓄习惯的形成中国人喜欢储蓄,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古代的孔子曾经提倡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强调做好每个小事,从小处做起,长期积累便是财富。
在经济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乱也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救命的储蓄的重要性。
因此,中国人的储蓄观念早在民间文化和所处的历史环境下便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2. 储蓄的现状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超车了很多国家,而且不少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上升,但是家庭储蓄率却没有下降,这个现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高储蓄率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它来自于人们的信念,政府的规定和市场的约束等许多方面。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有限的资源的利用极其看重。
对大额开支的审慎思考、低风险的理财投资、不亏待自己但不荒僻自己的消费,似乎已经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人人的共识。
3. 储蓄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家庭储蓄率高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种大量的储蓄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问题。
相对于投资和消费,储蓄流动性弱,而且风险较小。
但是,对于那些高储蓄的家庭来说,如果家庭成员之中有急需资金的情况,这些储蓄不一定可以立即拿出来解决问题,因此会产生流动性困局。
其次,高储蓄率也意味着人们面临着失去更多收益的风险。
尤其是在“房住不炒”的时代,如果家庭的财务状况允许,适当地在投资上增加一点风险,或许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
最后,对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家庭储蓄率高还可能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进程。
因此,在未来,家庭储蓄率的高低还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
4. 储蓄率的未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逐步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未来家庭储蓄率可能会慢慢下降。
但是,政府和市场也需要适时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居民正确理解和使用储蓄。
2023居民储蓄率数据

2023居民储蓄率数据摘要:一、介绍二、2023 年居民储蓄率数据概述三、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四、居民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五、结论正文:一、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成为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它是反映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重点关注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数据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二、2023 年居民储蓄率数据概述根据2023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6%,较上年略有上升。
这意味着在2023 年,我国居民每收入100 元,其中有45.6 元被用于储蓄。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较强,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1.收入水平:居民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这使得居民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2.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增强,消费观念从传统的节俭向适度消费转变,这使得居民储蓄率有所提高。
3.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居民储蓄率也有影响。
在我国,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对未来的担忧减轻,更愿意将资金用于储蓄。
4.投资渠道:投资渠道的多样化程度影响居民储蓄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渠道逐渐增多,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这使得部分居民将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
四、居民储蓄率对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为投资和消费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稳定金融市场:居民储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较高的储蓄率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增加消费潜力:居民储蓄率较高意味着消费潜力较大,这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五、结论综上所述,2023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6%,反映了居民较强的储蓄意愿。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关系到居民的经济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居民储蓄率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高低,以及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长期稳居世界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3%,而且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
这说明我国居民有强烈的储蓄意愿,愿意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高储蓄率的背后,既有我国传统的储蓄理念,也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未健全的现实问题。
我国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也是促使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一些文化、风俗也对我国居民储蓄率产生了影响,比如孝顺父母的传统习俗和未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
二、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的储蓄率就越高。
因为收入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有剩余资金用于储蓄,而收入水平低的人则更需将收入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无法有太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
2. 家庭偏好家庭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有储蓄的习惯。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都有“积蓄为财”的观念,因此愿意把家庭剩余的资金进行储蓄。
3. 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税收政策等途径,政府可以引导居民的储蓄行为。
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居民的养老压力相对较小,也会减少居民的储蓄意愿。
4.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有更高的收入,更能够理性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更有可能有较高的储蓄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金融82班 1638221 杨玉洁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
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原因政策建议一.前言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根据支出法GDP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
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
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
对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可以使我们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多方面都能有更深切地了解。
所以,研究高储蓄率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储蓄率现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
1989 至1993 年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
尽管近几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减。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1978 年—2004 年的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从储蓄的绝对量来看,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210.6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且幅度越来越大。
其中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
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60%以上。
3.2005 年中国储蓄占GDP 比率达到48.1%, 2006 年居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16 万亿元, 2007 年预计达到20万亿元。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性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
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
三.高储蓄率原因分析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
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
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
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三)利率的影响。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
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从中国国情考虑, 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除收入外, 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信用发达程度、外界投资环境、历史传统。
首先, 除收入水平外, 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居于首要地位。
其中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高昂的教育费都加强了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
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 现在则自掏腰包, 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 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 也可能是个无底洞。
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
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 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
多数人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
所以, 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
其次, 中国当前的信用体制不够发达也成为刺激中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典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选择跨期消费以使效用达到最大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信贷自由, 然而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未发育成熟到具有宽松信贷环境的水平。
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贷款者严格的保证要求,阻碍了一部分有消费倾向的行为人的消费, 尤其是私人的高消费( 贷款购房除外) 并未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为减少风险, 银行对私人消费贷款者设置很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群体为实现消费目标不得不进行长期储蓄, 进而导致消费转化为储蓄, 提高了储蓄率。
再次, 由于中国实行对资本账户的管制, 大量资本所有者不能把资金投往国外获取利润, 不得不转向国内投资。
然而中国国内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 金融产品稀缺, 适合居民投资的仅有国库券、股票( 市场不成熟, 存在非法操作) 、企业债券( 不太发达) 、基金( 近两年才兴起) 、房地产 ( 但大部分中小储户无力投资此项目, 且风险过高) 。
因此中国居民在投资渠道狭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 不得已把资金存入银行。
即使在实际利率已经下降为负值的情况下, 在这些储户看来名义利率是不会为负的,这就比拥有流动性的现金要好。
最后, 刺激储蓄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人重视亲情, 年轻人会为赡养父母储蓄, 而父母也会为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进行储蓄。
此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也不喜欢与人竞争, 进而导致较高的风险规避情绪, 因此与其把“血汗钱”投到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不如进行储蓄以备不测。
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视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 因此在路径依赖作用下, 中国人仍然崇尚储蓄。
四.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换言之,政府消费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混合产品”。
从政府收入中扣除政府消费,形成政府储蓄。
政府储蓄主要被用于两类支出:其一是“资本转移”,其二是政府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资本转移”是“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
”由于资本转移构成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并对应地成为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因此,政府资本转移的实质,就是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无偿资助。
资本转移构成了政府储蓄的主要目的。
在资本转移相对减少的同时,政府投资相应上升。
由于政府投资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其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
显然,较之政府资本转移,政府投资对近年来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贡献更大。
进一步看,按照隶属关系分,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90%左右属于地方项目,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及占比的上升,应该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的行为。
五.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劳动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和增加值三项构成。
其中,财产收入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这反映了我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劳动报酬净额等于劳动报酬来源与运用之差。
需要指出的是:在居民部门中所以存在着劳动报酬的运用和增加值,其原因在于居民部门的统计中包含了个体工商户。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可以通过再分配予以调整。
在资金运用方,主要取决于收入税和社保缴款两项;在资金来源方,主要同社保福利和社会补助有关。
由于企业和居民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企业和居民的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仅仅分析政府部门的情况,便可明了再分配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
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占比的继续上升,既得益于经常转移中的资金来源项的相对增加,也同经常转移中的资金运用项的相对下降有关。
总之,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的,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了相对下降。
就此而言,政府似乎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
六.基本结论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依然显著地高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鉴于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率渐趋下降、政府部门存款增长率迅速上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稳步增长的态势7,鉴于各部门存款增长率同其储蓄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有较大把握地推断:我国储蓄率的上述部门结构特征依然被保持着。
居民部门储蓄率呈长期稳步下降趋势,既归因于其储蓄倾向下降,也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下降;从影响程度来看,后者是其主要原因。
居民储蓄倾向下降,反映出国家持续推行的增加国内消费的基本战略已经在居民部门取得明显效果。
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的持续下降,则主要由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比重的双下降所致。
其中,居民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主要在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而居民的财产收入的减少则反映了居民投资领域狭窄和投资收益因流动性过剩而下降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从部门间的联系来观察,居民部门财产收入的下降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表明居民收入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被转移为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政府的收入。
企业部门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
但是,相对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经过各类税收和缴费调整之后的企业再分配收入总体上低于其初次分配的水平。
但无论是初次分配占比还是经再分配调整之后的可支配收入占比,都在稳定中呈微升之势。
在初次分配阶段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两大因素造成了企业收入占比的上升。
首先是其支付的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这与居民得自劳动报酬的相对下降互为表里。
其次是其支付的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
这种现象反映的经济事实是: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我国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企业运用资金的成本也是相对较低的。
政府部门的储蓄率经过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自本世纪开始迅速增长。
政府储蓄率的上升,归因于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其储蓄倾向也不断提高两大因素。
就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而论,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阶段,该比例都是上升的。
这反映出:自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收入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率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