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唐诗的兴盛及其原因

一、唐诗的兴盛

“唐诗晋字汉文章”,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创造了诗歌史的辉煌,与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学宝库的代表样式。唐代诗歌繁荣的标志有:

(一)名家辈出,名作无数

唐代具有开宗立派深远影响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有百人之多。而《全唐诗》收录的诗人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因此范文澜感慨说:“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作品方面,清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收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

(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在诗歌流派方面,诞生了上官体、山水田园、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从现存的五万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既有边塞战争、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也有仕宦生活、文学艺术家生活的刻画,还有底层人民疾苦等内容的表现,唐代诗歌题材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开拓。

(四)诗体完备,诗艺高超

唐代诗歌古体诗、近体律诗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歌技艺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境地。因此有人认为,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写完了。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千口流传,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之作,唐诗不仅在当时已经是千口流传,万人传诵,而且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唐诗兴盛的外部原因

(一)政治

唐朝统一全国后,吸取了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制度和统治手段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对前代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庸调税法、府兵制,隋朝的科举制,都加以继承完善。在人才选拔上,唐太宗注意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贵族和士族。这些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社会逐步走向繁荣。

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不及也。《沧浪诗话》(严羽)

唐之取士,先借当时显人之姓名达之王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云麓漫钞》(赵彦卫)

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寄郑谷》(王贞白)

唐代科举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唐代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唐朝统治者对科举的重视,使得进士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唐武后朝之后,影响到了文风的变化。沈既济指出:“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更大的转变。

同时,“行卷”、“纳卷”、“温卷”这些科举考试中的伴随物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创作的文学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送呈当时的社会名流,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

所谓“纳卷”,就是举子到礼部应试(即省试,礼部属尚书省)之前,除了上面所谈的要向当时的社会名流投行卷之外,还必须向礼部交纳习作,即“纳省卷”。

所谓“温卷”,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说:“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这些做法,客观上对文学创作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政治的清明,使得国力空前强大。从太宗朝到玄宗朝的开元、天宝时期,在边境地区的战争中,唐朝军队屡屡获胜。而唐朝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精神。士人关心边塞战争,一些人如高适、岑参甚至直接加入军队,经历了边塞战争。在这种背景下,唐代产生了大量边塞诗。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王维)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王维)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岑参)

这些诗作充满了阳刚尚武之气,表达了士人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

(二)经济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一百多年间,唐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据《食货志》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千,绢一匹钱三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唐代诗人们也用他们的如花妙笔,记录了一代繁华。杜甫《忆昔》有这样的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近,男耕女桑不相失。

扬州是唐代著名的交通枢纽、国际化都市,诗人们对扬州的魅力也情有独钟。王建《夜看扬州市》这样描写扬州的夜生活:

夜市长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徐凝的《忆扬州》则把扬州之美写得如梦如幻: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样一个社会经济背景,大大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1.经济的空前繁荣,大大激发了诗人的自豪感,对形成了唐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唐代诗人浪漫、豪迈的创作风格。

2.经济的发达使得更多的寒庶士人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通过读书改变了身份、命运的士人有不少加入了诗歌创作的队伍。这不仅使得诗人辈出,而且使得诗歌创作的题材、风格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3.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既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也使诗歌发生了诸多变化。如自中唐开始诗人的商业意识的增强,市民意识对诗歌题材、风格的影响等。

4.经济的富庶,也使得更多的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诗人或者漫游天下,或者归隐名山,这种生活方式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为唐代的一种时尚潮流,对诗歌创作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文化

唐朝实行全方位开放,南北文化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