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第一篇: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师: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情景图:丁丁和当当在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1、师:你能帮他们分一分这些东西吗?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2个。
生2: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1瓶。
师:你们看,每份分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发叫做…… 生: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2、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还可以平均分给两个人吗?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一半)怎样分?生:把蛋糕切成两半,每人一半。
师:刀从哪里切?(正中间)(课件演示)3、师:看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板书),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
可是,这个“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生:二分之一。
师:(故作惊讶)听说过这样的数吗?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4、师:仔细的观察,我们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
(多媒体闪烁其中一份的蛋糕)仔细瞧,这是两份中的一份,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二分之一,谁会读?学生读。
师(指着其中一份蛋糕):这一份是整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不错。
看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实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
(板书)师:现在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互说,教师巡视)二、参与活动,发展数感1、师:这个是蛋糕的二分之一,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么表示呢?先来看一看要求。
(出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播放音乐,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师:举起你的作品让大家看看,真不错!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折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是竖着对折的,涂色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吗?与他一样的举起来看一看。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学生开始独立阅读,进行自学。
师:要是把数学书合起来,你还能说出来吗?不能的赶快多看两眼。
师:中间这一短横叫做什么?
生(齐):分数线。
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生(齐):四分之一。
师:这个男同学用正方形纸表示出了1/4,真不错!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是把这个圆对折,对折,再对折,就是它的八分之一。
师:同学们猜猜看,把圆三次对折后,是不是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齐):八份。
师:涂色部分就是它的……
生(齐):八分之一。
师:非常不错。其实同学们都表示出了一个分数,为了机会均等,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
生3:蓝色也是法国国旗的三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样说不觉得很累吗?谁来概括的说一句!让表达又准确又简练!
师:哦,是四分之一。觉得是三分之一的举手,哪些人觉得是四分之一?真理就在面前,注意观察。(课件平均分验证正确结果)
师:很可惜!本来绝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正确结果,一下子被人鼓惑到另一边去了,涂色部分是三分之一。不过经历了这次挫折以后,下面张老师加大难度,给你们一次表现的机会好不好?
生(齐):好!
师:继续观察。(课件出示第三条纸条——涂色部分占1/6)
生:一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教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想一想,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的话,应该怎样分?一起说!
生:每人分半个。
生:每人分一半。
师:有人说半个,有人说一半,如果让你分,你说该怎样分?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
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
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
“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
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
”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简直是一种遗憾,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呢?课堂实录如下:教学过程:一、认识倍数和因数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生:1×12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生:12个,摆了一排.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张齐华)一:认识单位“1”师:(往学生面前一站)认识吗?张老师能用自然数来表示吗?生:用“1”表示。
板书“1”师: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生:1块黑板……师:还能说吗?生:我们的一个班级也能用“1”来表示。
生:一个世界也能用“1”来表示。
…师:这时候的“1”和我们一年级的“1”一样吗?生:一年级的“1”表示的是一个物体,这时候的“1”是一个整体。
师:3个苹果能用“1”吗?生:能。
师:怎么看起来3个苹果就是“1”?生:放在一盘里。
生:看成1行。
师:把3个苹果看做一个整体,就能看成“1”。
(并把3个苹果框起来)师:那6个、9个、18个苹果……也能看成“1”吗?生:能。
师:一旦把3个苹果看作“1”,那6个苹果应该看作几?生:2 师:为什么?生:3个苹果是“1”,6是2个“1”,就是“2”。
师:(出示12个苹果)有4个这样的“1”,就是几?生:4。
师:有5个这样的“1”,一共是几个苹果?生:15个。
师:3个苹果看成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
在数学上,可以称作:单位“1”。
二、认识“3/4”师:(出示练习题)把一个月饼看作单位“1”,5个月饼就是?3个呢?1个呢?生答略。
师:(出示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3份的图)这个数是几?生:四分之三。
师:为什么上面几个的用整数表,而最后一个用分数表示?生:上面是整个整个,最后一个不是整个月饼。
生:上面满单位“1”,最后一个不满单位“1”。
师:满单位“1”,有几个单位“1”就用整数几表示,没有满单位“1”就用分数表示。
师:为什么用3/4,而不是3/5呢?生:因为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而不是分成5份?师课件一起出示:图1:把一个月饼看作单位“1”。
5个月饼、1个月饼、3/4个月饼分别用什么来表示?图2:把一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
张齐华《轴对称图形》课堂实录及赏析
张齐华《轴对称图形》课堂实录及赏析【课堂全景】一、活动激趣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生:我们折飞机生:我会折青蛙,生:我们折出星星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
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评析:课伊始,张老师就让孩子们以一张纸怎么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对折,然后再从折痕的地方撕下,再展示出来,这一过程其实教师是让学生在动手撕纸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数学的美。
】二、探究新知1、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评析:从撕出的纸中寻找数学的知识,教师真实独具匠心,在这样的巧妙设计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被教师引导去寻找这些图形的相同点,初步体会了左右两边相同的特点,也从学生课前的预习中得到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点。
】2、师:再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把这些图形再对折的话,会怎样?生1: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生2: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3: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把这些图形沿中间的折痕对折,折痕的两侧是不是完全重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张老师有个问题,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后可以左右完全重合的。
那用刚才这个同学取的名称合适不合适?生:合适师:为什么合适?生:因为把它对折以后,中间的线就称为轴,而它的两边都是对称的,所以称之为轴对称图形。
师:特别了不起,刚才这位同学,一下子就抓住了两个关键的地方。
她觉得,第一个你说是轴对称,那它感觉当中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你们觉得可不可以?(生:可以)可以,那咱们就把它写下来。
事实上我们把对称轴所在的这条直线就称为对称轴,对称轴通常我们点画线来表示。
特级教师张齐华《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执教者:张齐华执教年级:四年级课前交流:师生谈话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字母表示任意数展示:a b孩子们,请看,这是两个(字母)【板书:字母】在哪儿见过?展示:a+b=b+a它是谁?生:加法交换律这里的a 和 b 代表什么?生:代表两个数【板书:数】举个例子。
生举例如:3+4=4+3 【副板书:3+4=4+3】只表示这一个算式吗?生:无数个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字母不仅表示数,还表示任意数。
【板书:字母——任意数】第二环节:字母式表示运算结果我发现我们班的多数孩子能够做到课上积极发言,老师很高兴,给你们看一个我的宝贝好不好?生:好师拿出实物:这是(生:存钱罐)(晃一晃)有钱吗?生:没有看我的,变!多少钱?5元(师边放入,生边数)师:这个存钱罐不是透明的,如果我想以后一眼看出里面的钱数,怎么办?生想出不同办法。
师:贴上便签条:5元师:第一个告一段落【出示另一只存钱罐】师:第二个有钱吗?(晃一晃)有猜猜有多少元?(师晃着走到孩子身边)生猜出不同数据。
师:只靠听,无法确定这个数是多少?用什么表示更好呢?生:字母什么字母?生。
师:我喜欢a由此,我创编了这个问题:展示:一个存钱罐里面有a 元,另一个里面有5元,两个一共()元。
生:a +5 师:这里的a +5是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生发表不同看法。
数学上的正确结果是——【展示:a +5=a +5】下面我给大家做个小游戏,请注意看师演示:这个是存钱罐a元,另一个是5元倒出放到a元的存钱罐,现在“结果”是?生:a +5a +5,如果在便签上写呢?我有两个注意:一是两张便签上一张写5,另一张写a,中间添个+二是一张便签上直接写a +5选择哪个?生选择第2个:直接写a +5师:这是a +5是算式还是结果?生:是结果。
哦,看来同一个字母式,既表示算式,还表示结果!【板演:字母式——运算结果】第三环节: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乘号省略的教学。
请看这里的问题:展示一个储钱罐里面有a元,拿走8元,剩()元。
轴对称图形精彩导入(张齐华)
轴对称图形精彩导入(张齐华)
《轴对称图形》精彩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一开始满怀期待来上课,但一走进会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 (学生纷纷猜测老师的担心是什么)
师:我担心你们会不会玩~(还有这等事~有的学生傻愣着,充满了好奇心。
老师随即拿出一张纸,问学生)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会折青蛙,再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你真调皮可爱。
生3:我会剪开一小块,折成一个心形,许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生4:我会折一个窗花。
师:真不错~(接着,老师进行了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一会儿就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利落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
老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
学生开始了折纸活动,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
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自然的谈话,有趣的撕纸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用数对确定位置”张齐华课堂实录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一、谈话引入师:初次见面,能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的吗?生:五(2)班。
师:噢,是五年级的二班,对吗?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告诉我,是五年级二班,而非要说“五(2)”班?生:这样比较简洁。
生:说五(2)班,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五年级二班了。
师:既然这样,那我觉得还可以更简洁一些呢。
别人要问我,哪班的——二班!生:不行!不行!师:怎么啦?不是更简洁了吗?生:光说二班,别人怎么知道是哪个年级的二班呢?这样不准确。
师:那行,要别人问我,哪班的——五!这回总算行了吧。
生:还是不行。
这样说,虽然别人知道你是五年级,可到底是五年级哪个班,别人还是不清楚。
生:而且,你光说五,别人还不知道究竟是五年级呢,还是五班呢。
所以还是不行!师:看来,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简洁而简洁,简洁的同时,还得注意什么?生:准确!(师板书:简洁、准确)二、尝试探索师:其实,数学也是这样。
比如,在二年级时我们已经研究过用“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来确定人或物体的位置,还记得吗?生:记得!师:那行。
下面的照片中,哪一个是张老师的儿子?能用二年级学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大胆猜猜看吗?(生猜第3组第2个、第5组第1个、第3行第2个、第4组第5个)师:这样看来,光靠猜,要一下子确定张老师儿子的位置,感觉怎么样?生:有点困难。
师:那就给点提示吧,看看会不会好一些。
他呀,在第4组——(师板书:第4组)生:我知道了,是第4组第3个。
生:不一定,还可以是第4组第5个。
生:第4组有两个男生,光说第4组还是没法确定,还得看看在第几个。
(师补充板书:第3个)生:找到了,是他!师:看来,二年级掌握的方法,还真能帮助我们很快确定一个人的位置。
不过,换个角度看看,除了第4组第3个以外,还可以怎么确定他的位置?生:第3排第4个。
师:既然这样的方式已经能够确定位置了,那我们今天还来研究什么呢?生:我觉得是不是有比像“第3排第4个,第4组第3个“更简洁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确定位置。
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范文)
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范文)第一篇:张齐华《交换律》课堂实录与评析(范文)张齐华《加法交换律》课堂实录师: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
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结合生发言板书:3+4=4+3)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这句话)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教师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
万一其它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
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将生1结论中的“。
”改为“?”)。
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学生普遍认可)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要十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
不然,永远没有说服力。
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
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
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学生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序言:张齐华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形式,以它的发明者张齐华命名。
这种分数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还能促使学生在分数的运算中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记录一节班级集体探讨张齐华分数意义的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张齐华分数的意义。
首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张齐华分数呢?学生A:老师,我听说张齐华分数是用两个自然数表示的一种分数形式。
教师:对,你说得很对。
它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自然数构成的分数。
请你们每个人都写出几个张齐华分数。
学生B:老师,我写了1/2、2/3、3/4这几个。
学生C:我写了2/2、3/3、4/4这几个。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写出了几个张齐华分数。
现在我要问一下,你们觉得这些分数有什么意义呢?学生D:老师,我觉得1/2的意义是一个物体被等分成两半,我知道它代表了一半的意义。
学生E:我同意D的观点,2/2的意义是一个物体被等分成两半,每一半都是一样的。
教师:非常好,你们的理解已经接近了张齐华分数的意义。
那么对于其他的张齐华分数,比如3/4、4/5,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学生F:我觉得3/4表示的是一个物体被分成4份,我取了其中的3份。
学生G:4/5意味着一个物体被分成5份,我拿了其中的4份。
教师:非常好,你们的理解很深刻。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就是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一个整体被等分成若干份,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H:老师,张齐华分数有什么应用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张齐华分数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比如在商业中的折扣、优惠券等。
当我们看到商家打出8折、7折的广告时,就是用张齐华分数来表示折扣的意义。
你们有什么例子可以举吗?学生I:比如一件原价100元的衣服打8折,那么我就只需要付80元。
学生J:对,又比如一张优惠券面值是50元,但你只花了40元购买它,那么你就相当于拿到了张齐华分数40/50的折扣。
2023年名师课堂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2023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课前交流)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师:孩子们了解我们今天学习什么生:百分数。
师:黑板上都已经写好了。
实话告诉张老师生活中百分数常见吗生:常见。
师:那课前我们从生活中都找来了一些百分数,对吧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待会儿咱们的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你自己搜集到了哪些百分数,但是我的要求是:不光要说这个百分数我从哪儿弄来的,同时还要给你的伙伴认真地说说我觉得我找的这些百分数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因为我了解大伙儿找的不止一个,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就车轮战,1号只说1个,回头2号接着说1个,3号、4号,在老师喊停之前,1号接着说第2个,然后第2个,第2个,第2个。
明白吗我有一个小小的规则,我了解在附小说这个话是多余的,但还是要强调一下:当一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你得把你学习的单子放在中间,摆在桌面上用手指着说,同时,其它三个同学的眼睛都得凝视着这个单子,耳朵认真听,遇到发觉问题,及时提出来,及时处理,好不好生:好。
(声音不响)师:是不是我说的语速有点快行不行生:行。
师:好,来,四人小组开始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2分钟后)师:行了,孩子们,可以了吗师: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一个小组的交流也是有局限的,情愿把你的百分数跟大伙儿交流吗生:情愿。
师:来,谁来说说第一个你看,这一会儿,我的眼睛只朝着那些……好,你先来。
你跟大伙儿介绍一个,只介绍一个哦。
生1:我在我们家的进口黑巧克力上找到了一个百分数是:黑巧克力70%,我觉得它表示的含义是黑巧克力占巧克力总量的70%o师:大伙儿同意吗生:同意。
师:她还特别强调是进口的巧克力。
(学生笑了)师:来,你刚刚说的那个百分数你会写吗在那个百分数下面写上黑巧克力,然后70%好吧上。
(生1上台板书)师:第二个,你来。
生2:我在我们家洗发水上发觉说洗发水加送20%,表示它加送的这些占整瓶洗发水的20%。
师:可以吗生:可以。
张齐华教学案例《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张齐华●背景分析张齐华《圆的认识》课堂实录及相关整理“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
平均数”教学实录1(张齐华)时间地点:组织教学:师:好,让我来看看三一班的孩子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我找到了一位男生,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啦。
真好。
我发现咱班女生的眼神比男生亮一点,这儿,整体水平差不多。
我们等音乐结束,我们就上课。
师:不会说不认识我吧。
生:认识。
师:是的,天天都在你们教室门口走来走去,今天张老师选择和三一班的孩子来上一节数学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眼神看着就不情愿,高兴吗?生:高兴。
师:张老师和大伙沟通一下,我有个要求,因为已经第三节课,早饭已经消化的差不多啦,回答问题的声音千万不要太响亮,很响亮会伤神,没关系,我会给你们递话筒,只要你们用温柔的声音说话就行了,保证全场都能听见。
但是你的声音不能拖沓,我最忍受不了的,特别是三二班的孩子,我问,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他们回答:准——备——好——啦!生:笑。
师:大家可能发现,张老师说话的语速有些快。
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特别快。
张老师昨时希望三一班的孩子说话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师:四个字——干脆利落。
两个字——简洁。
一个字——快。
可以吗生:可以(声音小点)师:可以吗?生:可以师:其实,这可以压缩一半。
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腾出来的。
师:这就叫聪明,你说三年级六个班,除了我自已班,我上哪个班啦。
干吗非要上三一班呢,因为三一班有他独到的地方,师:其实,名声传在外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十分钟里头,咱三一班的孩子是不是真是是个传说。
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从第一节课开始,眼神就亮的孩子。
一、建立意义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生:跑步师:小伙子,一看就是个跑步健将。
生:游泳师:看不出来,文弱的女生最拿手的是游泳。
生:跳绳,生:踢足球师:发现三一班每人都有自已的运动强项,不过,你们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张老师的体育强项是什么?生:打篮球。
师:都看出来吧。
从哪看出来。
生:瘦,长得很高。
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张齐华
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张齐华时间:2021年5月10日地点:XX小学三年级3班主持人: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孩子们都喜爱的数学老师张齐华老师来给我们讲解“分数的意义”这个课题。
让我们热烈欢迎张老师!(掌声)张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的是关于分数的意义。
分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
大家都知道,整数是由自然数0和正整数组成的,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更细致的划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分数了。
张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小明有5个苹果,他把这些苹果平分给自己的三个朋友,请问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学生A:每个人能分到苹果的个数是5除以3,约等于1.67。
张老师:很好!学生A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分数。
在这个例子中,1.67就是每个人分到的苹果的平均数量。
这个过程就是将5分成了3份。
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成绩通常会用分数来表示。
再比如,在超市购物时,货架上的价格也经常是小数的形式。
这些都是分数的应用。
(学生们齐声回答:原来如此!)张老师:接下来,我将给大家一个练习题。
请大家看一下:如果我们有一个矩形蛋糕,将它竖着切成4份,这时每份的面积是多少?学生B:每份的面积是蛋糕的总面积除以4。
张老师:很棒!学生B已经给出了正确的思路。
我们可以将矩形蛋糕的面积看作是一个整数,然后将它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份的面积就是一个分数。
张老师: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可以看到,分数除了能够表示平均分配之外,还可以表示比例关系。
比如说,当我们将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时,每份的大小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张老师:除了这些应用以外,分数还可以用来表示不完整的数量。
比如说,一个杯子里的水装满了一半,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
这样我们就能够清晰地描述这个情况了。
张老师:总结一下,分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表示平均分配、比例关系和不完整的数量。
张齐华课堂实录
一、对话,知道学生已在哪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负数。
你们听说过负数吗?(生:听说过)在哪儿听说过?你能举一个负数的例子,并在小组里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小组交流,随后汇报)生:我在天气预报上听过负数。
比如,如果天很冷,零下几度,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生:我在电梯里见过。
比如,有些停车场在地下,我们就说是负几楼。
生:我还在妈妈的存折里看到过。
上面写着-5000元。
师:你是指最终余额-5000 元,还是指中间的过程?生:是中间取了5000 元。
师:那还好!不然,我真要替你妈担心了,她有金融危机。
生:我爸的卡里就出现负数,他是炒股的,亏了(笑)。
师:希望他的账户,早日从负数变为正数!(笑)看得出来,大家对负数已经有了不少认识。
二、尝试,了解学生能到哪里师:瞧,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数。
不过,有没有大家所认识的负数呢?这样,11 个数,我请11 位同学上来。
(11 个学生上台,依次拿好-8、+4、-5、12、-4、+49、-2、0、+5、100、-13 等数字卡片,站成一排)师:这些数中,有负数吗?(生:有)是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这些“负数”请出来呢,还是台上的“负数们”自觉一点,主动站出来?生:我们主动站出来。
(教师板书“负数”,手持-8、-5、-4、-2、-13 等数字卡片的5 个学生主动站到了板书“负数”的下面)师:台下的同学,同意他们的观点吗?(生:同意)从哪儿看出它们都是负数的?生:因为它们前面都有个减号。
生:我补充,应该是负号。
师:真好!在减法运算中,这是减号;而在数中,它可不是减号,而是负号。
既然是负数,那这些数,你们会读吗?(学生读数,略)师:不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有负数,就必然有———生:正数。
(教师板书“正数”)。
师:剩下的这些数,你觉得哪些是正数呢?这一回,我想先请同学们组内交流,然后派一位代表上来领走正数。
(学生组内交流,随后小组代表上台领正数)生:我觉得+4、+49、+5 是正数,其他不是。
从直观生活入手,让学生发现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24时计时法》教学案例赏析
从直观生活入手,让学生发现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24时计时法》教学案例赏析
一、教学诊断
结合教学任务,根据中小学数学改革背景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状况,构思了一套以直观生活为主的的教学模式,以时间的计量为例,让学生发现数学。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准备:《24时计时法》相关习题,白板、笔、铅笔等。
2、学生材料:学生可以准备手表、跑步机、时钟、数字钟表等物以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
三、教学实施
1、介绍时间
首先,让学生用手表、跑步机、时钟等实物来实验,熟悉12小时及24小时分时表示法。
2、深入体验
让学生看时钟、数字钟表等,理解每分钟的变化,结合教学诊断材料中的习题,探究与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数学。
3、整理总结
最后,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体会24小时分时法,并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以“直观生活”为主,让学生用实物体验,促进学生理解和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过程融“有趣”、“特别”、“实用”、“实践意义”于一体,给学生带来了启发和趣味。
但是,也发现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对习题的理解有所偏差,这部分学生需要下次提前做好预习,在实施中认真倾听。
张齐华《轴对称图形》教学实录
《轴对称图形》课堂实录(执教: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生:我们折飞机生:我会折青蛙,生:我们折出星星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
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张老师有个问题,这样的图形对折后可以左右完全重合的。
称这个刚才同学的名称可以吗?生:中间有一个轴,而且左右完全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一下子就两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轴,我们称为对称轴,一般情况一我们通过一条直线来表示。
看清楚了吗?让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
学生动手画师:像这样的图形,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可以完全重合。
师:瞧,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吧。
我通过折折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
其实我们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出示一组图形师:在判断前,张老师提醒一下大家,不要过份的相信自己的眼睛的。
因为有些图形看起来像轴对称图形,但它却不是,有些图形不像轴对称图形,但它却确确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没有办法呢?大家可以先猜猜,然后在口袋拿出这些图形折一折,验证一下。
学生猜,验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部分,就可以完全重合了。
生:不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沿着对轴称不可能重合。
师:我想你与握一次。
握手并不是表示赞同你的意见。
而且因为你给我们课堂带来了第二种声音。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纯啊。
师:认为对的,说理由,认为不是的,说理由。
生:如果单讲这个图形,不让剪的话,就不是平行四边形了。
张齐华《轴对称图形》实录
张齐华《轴对称图形》实录张齐华《轴对称图形》实录一、谈话导入:师:好,同学们,恩简单毛遂自荐一下,我姓张,同学们可以称呼我张老师。
哎呀!张老师的记性特别差,刚刚一接触就忘了,咱们是六几班啊?生:六(1)班。
师:今天,张老师非常兴奋,和咱们碧波小学的六(1)班的同学在接近吃午饭的时候,咱们一起来,上这一节课。
张老师觉得兴奋,同学们,你们觉得高兴吗?生:高兴。
(大声齐说)师:声音给了张老师不少的信心。
说实话,张老师一开始也是满怀着期待和高兴的心情,来准备上这堂课的。
可是呀,一走进这会场,张老师可有点高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张老师心里呀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担心,谁知道张老师现在可能担心什么?来,你说。
生:恩,我认为你是在担心怕我们表现不好。
师:他觉得怕你们会表现不好,同学们,你们会这样吗?生:不会。
(齐说)师:不是这样的,哎,你说。
生:老师可能在担心上课时候会出错。
师:其余同学有这担心吗?生:没有。
(齐说)师:同学们不担心,我也不担心了。
好,你来。
生:我觉得老师会觉得我们有一点紧张。
师:紧张吗?生:不紧张。
师:我也不担心这个。
这样吧,张老师就直说好不好?其实张老师的担心非常的简单,就一个字,猜也猜不出来,张老师最担心的是咱们六(1)班的同学会不会“玩”。
哈腰说:会玩吗?生(大声说):会。
师:张老师有点不大相信,说实话啊,现在的孩子还真不怎么会玩。
你们真会玩?生:会。
师:口说无凭,老师这有一张白纸(出示一张白纸)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玩?(生无声),不是都说挺会玩吗?好,你来。
生:我会折飞机。
师:哎呀!第一次听说女孩也会折飞机,挺好!来,你。
生:我会折青蛙。
师:然后……生:然后跟同学一起玩。
师:你真是调皮、可爱。
好的!生:我会把它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折成星星,然后呢,许个愿望!师:呀,很有诗意!挺好!来,这位女同学。
生:我会把这张纸裁剪成一个窗花。
师:恩,好。
看来咱们这一班同学还真会玩。
念知道张老师怎么玩这张纸吗?(念)那可就认真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
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
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
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
“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
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
”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简直是一种遗憾,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呢?课堂实录如下:教学过程:一、认识倍数和因数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生:1×12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
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
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生:三四十二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还有吗?生齐:2×6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
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
(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师:谁先来?生说略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
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生:自然数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
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生1:3、18师:还有谁?生2:36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生1:1生2:4生3:6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
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B:1、2、4、3、6、9、12、18、36C:1、36、2、18、3、12、4、9、6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生大声说:没有!师:正好触及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说说有什么问题?生:没有写全,少了3、6、9。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生:36÷4,只写了4,没写9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
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师:你想提出抗议吗?你们觉得有顺序吗?(有)你自己来说?生: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你看你那个舒服吗?生:舒服师: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
他用了什么?生:乘法口诀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师:虽然这个同学找到了尝试完了1,找到36、尝试完了2,找到18、3、12、4、9、6,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生2: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体会体会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认识分数》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
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二、新授部分1、蛋糕的1/2师: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出示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师:这是丁丁和当当在野炊,你能把这些东西分一分吗?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师: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生:切成两半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生:二分之一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师:它指的是谁?生:这块蛋糕。
师: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2、长方形的1/2师: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生1:都是一半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生:1/4、1/8、1/3、1/6……(师板书)(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3)师: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师: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生:能。
(5)师: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生:能。
5、比较分数大小(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生1:1/4生2:1/2师:1/2表示哪一部分?生:一大块师:1/4呢?生:一小块师:中间用什么符号?生:小于号(教师板书)(2)师: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生:小用学生作品验证。
(3)师: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生:能师: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汇报:1/3 1/6 1/9 1/8(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师:中间短横是?生:分数线师板书后说明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师:2是?生:分母师: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生:2份师:1是?生:分子师: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书上题目)长方形1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生1:1/3是下面的2倍。
师: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师: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生说。
师: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7、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图:法国国旗(1/3)五角星(1/5)巧克力(1/8)生: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生:每一部分是这块巧克力的1/8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生:8师:你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生:4个师:你还联想到哪些分数?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生:2个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