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练习教师版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人教版)

《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人教版)

《石钟山记》练习
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桴(fú)止响腾铿(kēng)然有声
B.此鹳(guàn)鹤也殆(dài)与余同
C.至莫(mò)夜月明汝识(zhì)之乎
D.钟磬(qìng) 聆(líng)听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

)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汝识之乎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最全,精心制作,强烈推荐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最全,精心制作,强烈推荐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

4、《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个:,,;,;。

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

6、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7、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8.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 , 。

9.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 , 。

10、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

1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

12.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

13.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14.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听见的鹳鹤的声音的句子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6.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

17.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

18.苏轼认为因为渔工水师无法用文字记录导致石钟山得名不能流传在世的句子是:。

19.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20.苏轼在《石钟山记》写道,浅陋的人用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高一语文背诵篇目检测练习《石钟山记》1. 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认为: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是说也,人常疑之。

3、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4. 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5. 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6、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78、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9. 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10.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11. 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12、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13、苏轼认为因为渔工水师无法用文字记录导致石钟山得名不能流传在世的句子是: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4.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5.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古之人不余欺也。

鲁教版必修一石钟山记阅读练习(新)

鲁教版必修一石钟山记阅读练习(新)

一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2.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3.第三段的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二△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三给加粗词选择适当的义项,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鼓 A.一种打击乐器 B.击鼓 C.振动 D.弹奏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 A.大概、可能 B.危险 C.几乎、近于 D.通“怠”,懈怠 E.仅、只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 A.不 B.名词,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C.没有谁、没有人 D.不要、不可 E.形容词,通“暮”,晚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发 A.发射、射出 B.发出、发生 C.启发 D.出发 E.征发、征调F.启用、被任用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5.何 A.什么 B.为什么 C.哪里 D.谁、哪个 E.多么 F.怎么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5.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丰”是年号纪年法;“丁丑”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用干支法来纪日。

部编版《石钟山记》导学案(答案)

部编版《石钟山记》导学案(答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教师版王丽制作)【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作者的观点。

3.体会作者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的写作手法和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的行文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2.题目解说“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记”,游记。

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3.文体知识:记(1)记: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作者可以通过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主张。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

4.背景资料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情景默写挖空练习学生版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句式:)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qī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或()曰()此鹳鹤(guàn hè)也。

(句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句式:)噌吰(chēnɡh ónɡ)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hán dàn)()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 ǎn kǎn )镗鞳(tānɡ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句式:)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中,交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在《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声如洪钟”。

3、《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4、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5、《石钟山记》中,对于石钟山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认为:“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6、《石钟山记》中,苏轼怀疑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的说法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更何况是石头呢?。

7、《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8、《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9、《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1、《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12、《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13、《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完整版)石钟山记默写-教师版

(完整版)石钟山记默写-教师版

《石钟山记》练习一、解释加黑词的含义。

(2*18=36%)1.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博(对着)(振动)(击,拍)2. 桴止响腾(声音)(传播)3. 所在皆是也(这样)4. 南声函胡(“含糊”)5. 至莫夜月明(“暮”)6. 而此独以钟名(唯独)(命名)7. 舟行适临汝(乘船)(往,到……去)8.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9.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先前)(应和)(演奏)10.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大概)(但是)二、写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26=52%)1、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语气助词,了,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而余固笑而不信也(连词,表并列,又)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就)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连词,表递进,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转折,但)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因此)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地)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如果)3、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介词,把。

以为:把它设为。

4、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代词,他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代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代词石之铿然有声者。

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5、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介词“被”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被”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为击破沛公军。

给,替。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因为。

做,动词三、翻译。

(3*5=15%)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古之人不余欺也!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如果把钟磬放置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不能使它发出声音,更何况石头呢?(如果)(把)(放)(即使)(使……鸣)(更何况)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但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2)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2)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2)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2)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2)一、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__________,即__________,属__________部分;第三段是__________,即__________,属__________部分.说说全文三段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与《游褒禅记》作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三、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先翻译下面一些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2。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知觉3。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4。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再指出这些句子的动词是哪个词,宾语是什么词,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各句中都有哪一个否定词。

最后总结出宾语前置的一条规律。

五、“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余固笑而不信也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9。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10。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六、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一、填空:第二段题解疑,即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三段之间的联系和中心思想见教参《课文说明》二、见教参《课文说明》三、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动,动词。

〕噌吰如钟鼓不绝〔敲钟,动词。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动词。

《石钟山记》练习教师版

《石钟山记》练习教师版

《石钟山记》练习1.下列加粗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鼓.浪鼓:振动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是.说也是:这,这个C.或.曰此鹳鹤也或:也许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察D.下临.深潭临:对着殆.与余同殆:大概C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D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崆焉.B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有穴窈然.D.杂然.相许A5.下列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B.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余固笑而.不信也C.吾询询而.起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A6.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7.C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时人莫之许也 D.吾子未之思也A8.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B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许之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10.下列各句中,与“磔磔云霄间"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D1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练习与解析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钟磬.(qìng) 彭蠡.(1ǐ) 聆.听(1íng) 鄱.阳湖(bó) B .无射.(shè) 莫.夜(mò)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g) C .窾.坎镗鎝(ku ǎn) 涵.淡(hán) 石穴罅.(xià) 噌.吰(zhēng) D .栖鹘.(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汝识.之乎(zhì) 【解析】本题考查了地名、难读字、古今异读和通假字的字音。

A 项中的“鄱”应读作“pó”。

B 项中的“射”应读作“yì”。

C 项中的“噌”应读作“chēng”。

【答案】D2.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是 ( )下临.深潭:对着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叫,发出声音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去,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 扣.而聆之:敲击 余尤.疑之:依然 如乐作.焉:响起、演奏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察、考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

A 中的“鸣”意义为“使……鸣”。

C 中的“尤”意义为“尤其”。

D 中的“考”意义为“敲打”。

【答案】BA .B .C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B 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A 项前一句中的“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后一句中的“焉”,兼词,于此。

C 项前一句中的“虽”,连词,表示让步,译为“即使”。

《石钟山记》练习教师版

《石钟山记》练习教师版

《石钟山记》练习1.下列加粗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鼓.浪鼓:振动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是.说也是:这,这个C.或.曰此鹳鹤也或:也许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察D.下临.深潭临:对着殆.与余同殆:大概C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D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崆焉.B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有穴窈然.D.杂然.相许A5.下列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B.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余固笑而.不信也C.吾询询而.起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A6.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7.C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时人莫之许也 D.吾子未之思也A8.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B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许之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10.下列各句中,与“磔磔云霄间”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D1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2023一轮复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文《石钟山记》复习教师版

2023一轮复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文《石钟山记》复习教师版

2023一轮复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文言文石钟山记[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是”“适”“识”三字及次常用字“始”。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题解】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对着深潭,微风激荡着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击,声音好像大钟。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是怀疑的。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所在地。

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他)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疑惑了。

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这座山唯独用钟命名,为什么呢?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焉,兼词,在那里,或作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水石相搏:搏,击、拍。

是说也:是,这。

人常疑之:之,可以作为代词,代指“这种说法”,这时就可以把“疑”作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疑”,全句直译为“人们常常以这个说法为疑”,意译为“人们常常是怀疑的”。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石钟山记》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五莲一中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9)教师版编制人:岳成坤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十一周第19课石钟山记【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

【学习过程】一、课前检测(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两句是“,”。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表达了对秦的恶行的批判:他们向六国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珍惜。

(5)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6)《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极具感染力来表达自己此时内心的感伤的两句是:,。

(7)在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9)屈原《离骚》中“,”,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0)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二、重点实词释义《水经》云:“彭蠡(鄱阳湖的别称)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拍打),声如洪钟。

是(这个)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把)钟磬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响)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聆听,仔细地听)之,南声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慢慢)歇(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练习教师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石钟山记》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鼓:振动扣.而聆之扣:敲,敲打
B.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是.说也是:这,这个
C.或.曰此鹳鹤也或:也许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察
D.下临.深潭临:对着殆.与余同殆:大概
C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B、D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崆焉.
B
4.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有穴窈然.D.杂然.相许
A
5.下列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B.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余固笑而.不信也
C.吾询询而.起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A
6.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7.C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时人莫之许也 D.吾子未之思也
A
8.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
B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许之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10.下列各句中,与“磔磔云霄间”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D
1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

B.苏轼是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其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C.苏轼在散文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D.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主要代表作品。

D
12.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4分)
①大石侧立千尺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④徐而察之
⑤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⑦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⑧骊山北构而西折
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⑩天下云集响应
A.①③⑤⑦⑨⑩? B.①②③⑤⑧⑩? C.①②④⑤⑧⑩? D.②④⑥⑧⑨⑩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欹(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

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

如善长(郦道元字)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号)记。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

”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

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

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

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
“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

”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如果不是潭水滋润了这座山,这座山又蕴涵了它的精气。

潭水和山峰蕴含的精气联合起来凝结成美好的气质,生发成为至纯至美的灵异之物。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怎么能够产出这种奇异的石头呢?于是知道山依然因袭石头而得名,这是一种陈旧的说法了。

依照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

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13.解释加点的词。

(1)山涵.其英()(2)山仍.石名()
(3)安能产兹.奇石乎()(4)濒流庶.峰()
(1)蕴含(2)因袭(3)这(4)众多
14.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
D.而此独以钟名
D
15.“询诸水滨”的意思是()
A.问那个住水滨的人。

B.问众多水滨的人。

C.在各个水滨处询问。

D.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D
16.“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的意思是()
A.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B.姑且刊载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后来人。

C.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后来人。

D.姑且刊载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C
阅读清代俞樾的文章,回答问题: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

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

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
恐不然。

天下水中之山多矣。

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

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

”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

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上钟山亦中空。

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1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2)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3)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4)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