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
【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
【关键字】精品论地质作用的现象及类型论文摘要地质作用的根本是在力的作用下引起的,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地壳是再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变地表的面貌,山崩、地滑、泥石流的突然爆发,也可改变局部地区的面貌。
这类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本身,从而称为内力作用。
也有一些变化则相对平静而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需经一段时间方可显示出来,其规模也很宏大。
如演示和土壤的分化,河流,冰川对地面形态的改造,地下水的活动导致地下溶洞的发展和石钟乳的形成等。
这类地质作用为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有了太阳的热能的大气才会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水圈内的水才会形成大小循环。
动、植物才能生长。
所以象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以及生物这些营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的表现。
本论文主要描述的是在各类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正文一、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堆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二、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及分类(一)内力地质作用的概括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12第十二章-冰川地质作用-优质课件
湖水和水库水
0.549
土壤水汽
0.294
大气水
0.049
河流水
0.004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条件
终年积雪区(snowfield)--在一定的高纬度或海 拔高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积雪逐年累积 加厚。又称雪原。 • 雪线(snow line)--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 雪线与气温、降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
1、推运 2、载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 (1)不具分选性。 (2)冰运物磨圆差。 • 冰川一般以底部和侧部冰运物为主。
山谷冰川----侧运物为主, 大陆冰川----底运物为主。
三、冰川的沉积作用 • 冰川的沉积作用--冰运物由于冰体的融 化而释放下落的过程。 • 冰碛(moraine)----冰川向雪线以下流 动,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消融乃至完全 融化,被释放的冰运物随之就地堆积。
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因其 分布面积大又称为冰盖或冰盾(ice sheet)。
•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170万平方公里,80%。 平均厚1500米,超过3000米。 • 南极:139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2000米,最 大厚度达4300米。
•大 陆 冰 川 分 布面积和厚度 巨大,可向四 周运动,不受 下伏地形影响。
(一)冰川堆积作用及冰碛地形
• 大陆冰川----可远洋堆积,
• 山岳冰川----主要在冰前,冰碛地形。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蛇形丘 冰河沙堆
堆积物
冰水冲刷平原
锅形湖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般以年为计算单 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 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 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 上游和下游都逐渐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过去有一种推论, 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 际观测,运动速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总量的20%~80 %。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 冰上部虽然温度极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 加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岩并没有冻结 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处出现悬谷。这是由于 支冰川厚度比主冰川小,侵蚀力弱,底床深度也较小,冰退以后 支谷就成为悬谷。我国西部许多山地的悬谷高出主冰川谷达百余 米至数百米。
• 槽谷在纵剖面上常有冰坎(岩槛)与冰盆交替,并形成串珠状湖 泊。冰坎与冰盆是冰川作用选择性侵蚀的结果,这种选择性侵蚀 与冰床基岩的构造、节理有关,冰前期河床剖面的原始起伏也起 很大作用。
• 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谷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 坡上的块体运动常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 被携带而来(运动冰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 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 会合后,侧面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 成高大的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除了内部动力地质作用,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指地表和大气等外部因素对地壳的作用,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
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
风对地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力侵蚀和风沙积累来改变地表地貌。
风力侵蚀主要是指风对地表岩石的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和破碎。
在干旱地区,风还会将风沙带到其他地方进行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
风力还可以通过吹移作用,改变地表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形成风成地貌。
水力是地表水对地壳的作用,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海浪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河流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之一,它通过剥蚀和冲刷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并将被剥蚀的物质通过沉积作用带到其他地方。
海浪也是一种重要的水力作用,它通过冲刷和磨蚀作用,改变海岸线的形态。
雨水侵蚀主要是指雨水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溶解作用,通过将溶解的物质带入水体中,改变地球的化学成分。
冰力是冰雪对地壳的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
冰川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之一,它通过冰的流动和磨蚀作用,改变地表地貌。
冰川沉积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冰川融水沉积在地表形成的地质现象,形成冰川地貌。
除了风力、水力和冰力,还有其他一些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也有影响。
例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地壳的固结和侵蚀有一定的作用;生物作用也可以改变地表地貌,例如,海洋生物可以通过珊瑚礁的生长改变海底地貌。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通过风、水、冰和生物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和地球的化学成分。
这些作用既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
因此,在研究地质作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外部动力地质作用的机制和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12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是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它广泛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海拔5km以上)地区。
积雪层-压力-冰川冰-。
冰川冰在其自身的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一定的谷道缓慢地流动,就形成了冰川。
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0%,-南极洲大陆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
-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山脉南部的海尔特斯库克(Heiltskuk,也写作Ha-Iltzuk)冰原覆盖面积约为3600平方公里。
这张详尽的太空图片是由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的,显示了该冰原里的山脉上层多被冰雪覆盖,有两个主要的河谷冰川也从这里向外延伸。
河谷冰川由大块缓慢移动的冰块和冰川碎屑组成,冰川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U字型宽谷。
纵使冰雪全部融化,冰川侵蚀而成的山谷也会长期存在。
事实上,科学家正是凭借此类山谷的地质特征,来发现曾经被冰川覆盖、如今冰川已经消失的地质区域。
图中显示的是Silverthrone冰川和Klinaklini冰川,在照片上部两座冰川汇合在一起。
海尔特斯库克冰原冰川前端像锯一样的突出部分就是南极洲埃里斯伯(Erebus)冰舌。
埃里斯伯冰舌长达7英里(11.2公里),高33英尺(10米)。
南极洲埃里斯伯冰川从埃里斯伯山上快速滑落进麦克默多湾(McMurdoSound)。
在夏季,麦克默多湾其余海冰融化,而冰舌却依然不化,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了这一奇特的景观。
这是根据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先进星载热辐射与反射辐射计ASTER所捕捉到的数据制作成的假色地貌图,是将不同波段的数据合成而来的。
南极洲埃里斯伯(Erebus)冰舌显示的是几个小冰川滑落进格陵兰岛西部一个非常干燥的山谷。
过去的冰川运动导致山石在山谷底部堆积,使得谷底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呈现出绿松石颜色。
格陵兰岛本身也是过去冰川作用形成的,如今格陵兰岛上仍覆盖着厚厚的冰盖。
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
13冰川地质作用
格 陵 兰 、 南 极
中 国 冰 川 的 分 布
第十四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snow line) :降雪量大于消融量,逐年积 累形成终年积雪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终年积雪区在厚雪层的底部冻结成冰,称为冰 川冰。冰川冰在上部积雪的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 地面斜坡向下运动,或从冰层厚处向薄处缓慢流 动,就形成冰川。
二、冰川作用的影响:
1、地壳均衡调整-冰体重量-地壳下沉-冰川 融化-下陷地壳回升;
2、海平面变化-冰期海水减少-海平面下降- 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水系和水文条件改造-冰期不断前进的冰川 使河流改道,部分被冰体堵塞成湖-间冰期河流 水量大增,洼地积水成湖,湖泊增加。
4、生物变迁-冰期生物的生活空间减少,营养 物质缺乏,部分哺乳动物大量死亡并逐渐灭绝。
冰斗 、角峰、刃脊
冰 斗 、 角 峰 、 刃 脊
冰斗 、角峰、刃脊
角峰
角 峰 与 擦 痕
冰 斗 、 角 峰 、 刃 脊 及 其 发 育 过 程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
称冰蚀谷。 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 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 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 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冰川作用最早发生在大约23亿年前的古元古代, 最晚为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是地球近期历史上的 重要事件,据对深海沉积物的研究第四纪的冰川 作用有20次,近80万年来,每10万年就有一次冰 期和间冰期,现在正处在第四纪的间冰期。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的改造和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作用类型:
1.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它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层的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现象,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口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2.侵蚀和沉积地质作用:侵蚀地质作用是指水、风、冰等外部力量对地壳表面的剥蚀和磨损作用。
水侵蚀形成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地貌,风侵蚀形成沙丘和沙漠地貌,冰侵蚀形成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地质作用是指将剥蚀的岩屑和颗粒物质通过水流、风力或冰川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新的岩层和地质构造。
3.地质抬升和沉降:地质抬升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上升。
地质抬升可以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沉降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下降。
地质沉降可以是由岩层的压实、岩石侵蚀或岩石流失等原因引起的。
4.变质和岩浆活动: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使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壳表面或近地表的过程。
1/ 1。
冰川地质作用的特征
冰川地质作用具有如下特征:
冰川的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强烈,塑造出许多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鳍脊、角峰、U形谷、悬谷等冰蚀地形。
冰川地质作用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冰碛丘陵等。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的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冰斗、鳍脊与角峰、刃脊、悬谷等。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尤为显著。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总之,冰川地质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特征。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冰川地质作用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学家。
冰川对地形有哪些塑造作用
冰川对地形有哪些塑造作用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冰川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地形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冰川就像一位巨大而又沉默的雕刻大师,以其缓慢却坚定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
首先,冰川的侵蚀作用是其塑造地形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缓慢移动时,携带的大量岩石碎块和冰块就像无数把锋利的刀具,不断地刮擦、磨削着经过的地面。
这种侵蚀力量可以削平山峰,形成尖锐的刃脊和角峰。
想象一下,原本高耸圆润的山峰,在冰川长期的打磨下,变得棱角分明,犹如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
山谷也是冰川侵蚀的重要对象。
冰川会不断拓宽和加深山谷,形成U 形谷。
与河流侵蚀形成的 V 形谷不同,U 形谷的谷底宽阔平坦,两侧谷壁陡峭笔直。
在一些高山地区,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壮观的 U 形谷,它们是冰川曾经存在和活动的有力证据。
除了侵蚀,冰川的搬运作用也不容小觑。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岩石碎屑、土壤等物质裹挟其中,并将它们带到远处。
这些被搬运的物质大小不一,从细小的沙粒到巨大的石块都有。
当冰川融化时,这些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冰碛丘陵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堆积地貌。
它们是由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堆积的大小不一的石块和碎屑物组成,通常呈现出起伏不平的形态。
有的冰碛丘陵连绵成片,仿佛是大地被铺上了一层不规则的砖石。
另一种重要的堆积地貌是侧碛堤和终碛堤。
侧碛堤是在冰川两侧堆积形成的长条状地形,而终碛堤则是在冰川前端堆积形成的弧形堤坝。
这些堆积地貌不仅改变了地形的外貌,还为后续的地质作用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冰川的融化还会对地形产生影响。
当大量的冰川融化时,会形成冰川湖。
这些湖泊往往位于山谷之间,湖水清澈湛蓝,周围是陡峭的山峰和冰川遗迹,构成了美丽而独特的景观。
在一些地区,冰川融化形成的水流还会切割地面,形成新的峡谷和溪流。
这些峡谷和溪流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和水系分布。
冰川对地形的塑造作用还会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风的地质作用(1)
风的搬运作用
风力作用下碎屑物的运动方式
风向
悬移
<0.2mm
<5%
跃移
2~0.2mm
70%~80%
蠕移
20%~30%
风的搬运具有很强的分选性
风把粉沙、粘土从混合物中分开, 风把粉沙、粘土从混合物中分开,以悬浮状态带走
沙粒贴着地面持续顺风跳跃移动, 沙粒贴着地面持续顺风跳跃移动,并逐渐与砾石颗粒分离
砾石难于被风移动很远 Mojave Desert,southeastern California
/wikipedia/commons/d/d9/KelsoSand.JPG
沙粒在被风搬运过程中,由于互相碰撞和与地面碰撞摩擦,使沙粒磨细、磨光而成浑 圆状,棱角逐渐圆化、消失,称为磨圆作用。 风运物磨圆作用较强,由于撞击频繁,沙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
/wikipedia/commons/e/e2/Deserts.png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两类。前者为跃移物和蠕移物,后者为悬移物。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两类。前者为跃移物和蠕移物,后者为悬移物。 风成沙 两类 风成沙:经风蚀作用反复改造,最终堆积下来的沙粒。 风成沙:经风蚀作用反复改造,最终堆积下来的沙粒。 特点: 特点: ⑴ 分选性极好,大多数颗粒直径为0.1~1mm; ⑵ 磨圆度好,颗粒基本无棱角,石英颗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 ⑶ 成分稳定。多由最稳定和最坚硬的石英等矿物颗粒组成,一般无云母等片状矿物; ⑷ 其堆积物(风成沙)常具板状斜层理和风成交错层理; ⑸ 较粗沙粒表面常具有氧化膜,成分为氧化锰和氧化铁,俗称“沙漠漆”; ⑹ 风成沙中一般不含有生物遗体和遗迹。
加利福尼亚沙漠中结晶片岩形成的风棱石
/wikipedia/commons/e/ea/Mendenhall_1905_USGS.jpg
地质概论任务6之1之冰川地质作用识别
冰川侵蚀作用类型
01
02
03
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底部 的冰层会对地表岩石进行 刨削,形成各种刨蚀地貌 。
磨蚀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携带 的岩石颗粒会对地表岩石 进行摩擦和碰撞,形成磨 蚀地貌。
剪切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对 地表岩石施加剪切力,使 岩石发生变形和破坏,形 成剪切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特点
破坏性
• 层理构造不发育:与流水沉积物相比,冰川沉积物的层理构造通常不发育,因为冰川运动过程中碎屑物的搬运和沉积是 连续进行的。
• 含有大量泥炭和腐殖质:在一些冰川沉积物中,由于植物碎片的混入,含有大量的泥炭和腐殖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有机 碳的积累和保存。
• 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冰川与基岩接触的部位,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岩,如角岩、冰 长石和冰碛岩等。这些岩石具有特定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点,与周围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载运搬运
冰川挟带的岩石块或巨砾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保持相 对位置不变,随着冰川一 起移动的过程。
冰川搬运作以 将巨大的岩石块搬运到很远的地
方。
搬运距离长
冰川的搬运作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并将物质搬运到很远的下游地区 。
物质磨圆度高
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不 断受到磨蚀和碰撞,最终形成圆形 的砾石或石块。
冰川沉积作用
04
冰川沉积作用定义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 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冰川停积处或 冰川末端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和岩层的 形成过程。
冰川沉积物主要包括冰碛物、冰水沉 积物和冰川接触变质岩等。
冰川沉积作用类型
01 02
冰碛物
由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泥沙等物质在冰川前端或侧翼堆积 形成的沉积物。根据碎屑物的不同来源和搬运方式,可分为漂砾、砾石 、砂、粉砂和粘土等冰碛物。
冰川的地质作用
3.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石, 按其在冰体中的部位分为:
冰 川 的 搬 运 与 沉 积 作 用
( 冰 碛 石 )
7.3
A-底碛;B-侧碛;C-内碛;D-中碛;E-表碛
表碛;底碛;侧碛;内碛;中碛;
冰 川 的 搬 运 与 沉 积 作 用
( 冰 碛 物 及 地 貌 )
7.3
二、冰川的堆积作用与冰碛物 由冰川搬运并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冰碛物。 冰碛物的主要特征是: ①全由碎屑物质组成。 ②大小混杂,无分选性,砾石与粘土共存。 ③绝大部分碎屑棱角分明。 ④有的冰碛砾石表面具有磨光面和擦痕,冰 擦痕常有平行的或交叉的钉头鼠尾形。具有擦 痕的冰碛石称为条痕石。 ⑤不具层理构造。
冰斗、刃脊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7.2
冰蚀谷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7.2
冰川擦痕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7.2
羊背石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7.2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冰 川 的 搬 运 与 沉 积 作 用
7.2
第二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二、冰蚀地貌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7.2
①冰斗、刃脊和角峰 ②冰蚀谷(“U”型谷)、冰蚀洼地、羊背石、悬谷。
切割山嘴
悬谷
U型谷
羊背石
冰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7.2
冰斗
7.2 冰 川 的 剥 蚀 作 用 与 冰 蚀 地 貌
二、我国第四纪冰川
7.4
第四纪冰期在北美、欧洲属大陆冰川,在我国都属于 山岳冰川类型,我国的第四纪冰川作用一般划为四次冰期 和三次间冰期,由新到老为:
外力地质作用类型
外力地质作用类型一1.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剥蚀作用: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
如河岸岩石被流水冲刷,导致河岸后退;山顶被剥蚀而变矮。
3.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1)机械搬运---以机械方式破坏的产物(泥、砂、砾等)被流水、冰川、风搬运。
(2)化学搬运---以化学方式破坏的产物是通过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进行搬运。
如石灰岩溶于水之后,以Ca++,HCO3-离子形式搬运;长石风化后形成粘土矿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胶体质点被搬运。
(3)生物搬运---生物吸取介质中的化学元素来营养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后在一定的地方堆积下来,也起着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如流水搬运物在河流转弯处、湖口或河口因流速减慢而沉积;风的搬运物因风力减弱或受阻拦而堆积。
(1)机械沉积---机械搬运物按机械方式沉积,受重力支配。
重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积,轻的搬运远而后沉积。
(2)化学沉积---化学搬运物沉淀作用受化学反应的规律支配。
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淀,易溶物质后沉淀;水中胶体质点的沉积是通过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或正、负胶体中和作用,或水的蒸发作用等。
(3)生物沉积---生物有机体直接发生堆积。
如钙质骨骼生物堆积,成为石灰岩;植物被埋后转变成煤。
(4)生物化学沉积作用---生物作用与化学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质的沉积。
如铁细菌吸收水中的铁而沉淀出铁矿。
石灰岩(碳酸盐灰泥,原以为化学沉积,实有生物作用参与,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积作用的产物即沉积物,分别称为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固结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压力使孔隙变少、水份挤出、变硬。
(2)胶结作用---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沉淀,这些物质使碎屑胶结变硬。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冰川是指由积雪经长期压缩形成的冰体,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冰川的地质作用是指冰川与地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切割、磨蚀和破碎等方式改变和形成地表地貌的过程。
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切割作用:冰川通过流动和磨蚀的力量,可以切割出深而狭窄的河谷,形成U形谷。
冰川的流动和磨蚀作用也会形成山谷地貌中的露岩和冰斧。
2.磨蚀作用:冰川通过搬运大量的石块、砾石和砂粒,以及冰水的冲刷作用,会搬运和磨蚀路线两侧的山脉和地表地貌,形成孤峰、被磨尖的山峰和冰碛山。
3.挤压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物质施加巨大的压力,使可压性的物质产生垂直和水平挤压。
这种挤压作用有助于形成地貌中的褶皱和断层。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在冰川运动、融化和消退的过程中携带和堆积的砾石、泥沙和土壤等物质。
冰川的沉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糟粕作用:冰川将堆积的砾石和泥沙,以及形成的冰碛堆积物推到暴露的地表上,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堆积体。
这种堆积物被称为糟粕。
2.冰碛作用:冰川的流动和融化会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堆积在地表或附近,形成冰碛丘、冰碛矿床和冰碛平原。
3.冲刷作用:冰川流动和融化会形成冰水混合物,通过流水的冲刷作用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沉积在冰川融化的前沿。
这种沉积物被称为冲积物,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等地貌。
冰川的沉积作用也对地表地貌和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所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是肥沃的农田,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冰碛矿床则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铀、煤炭等。
冲积平原和冲积扇也是人类聚居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另外,冰川的活动还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产生影响。
冰川融化导致全球水圈的重分布,影响海水咸度和淡水资源的供给。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威胁。
综上所述,冰川的地质作用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不仅改变地表地貌,还影响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高中地理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三、冰积地貌 (glacier geography)
1. 冰碛丘陵(hill):冰融后,底、中、侧碛合并成一个丘陵状起伏堤
体,也称为基碛。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冰川冰行进途中挖掘基岩形成的碎
屑,顺冰川流向分布在冰川的两侧,形成似河流阶地状的山谷冰川
侧碛,称之。
◆ 它平行冰川流动方向。◆ 数条侧碛堤则表示冰川面下降数次。 3. 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冰川碎屑物在冰川前缘堆积而成 的堤状体。◆ 为冰川补给与消融的平衡部位(交接带);
二、冰川的运动特征 (kinematic features)
◆ 冰川与河冰等自然冰的主要区别:是否运动。 ◆ 冰床坡度大、冰的厚度大,冰川的运动速度就快。 ◆ 流速不匀: 冰川底部流速小于上部、两侧流速小于中间的。 ◆ 可形成冰川构造:冰裂隙(fissure)、褶皱(fold)、断裂(fault)。 运动冰川的变形可用应力应变来分析。 ◆ 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称飘砾(drift boulder);
二、山岳冰川 (mountain or alpine glacier)
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的冰川;带状分布。 1. 冰斗冰川(cirque): 靠近雪线的圆环状凹地。 2. 山谷冰川(valley): 冰斗冰川扩大、溢出,顺着山谷流动。
◆ 复式山谷冰川:具有多个粒雪盆的山谷冰川。
3. 平顶冰川(flat-top)(高原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 4. 山麓冰川(piedmont): 许多山谷冰川汇合成更广阔的冰川;由山谷冰 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我国拥有23000亿立方米冰川冰储量。
山谷冰川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物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
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
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
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
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
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
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
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
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
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
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
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冰蚀作用下形成的冰斗、刃脊、角峰和冰川谷),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见彩图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珠穆朗玛峰、U形谷──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U字形并列的冰川悬谷、冰蘑菇(西藏北部大陆性冰川表面消融区)、具有冰核的冻胀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冰桥──冰川消融形态之一(西藏北部)、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
12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
2、磨蚀作用: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 用。
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 和磨蚀,从而使岩石破坏、裂开;同时, 其携带的碎屑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
磨蚀作用的强度: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 表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猛烈。
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 大,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
3、风的搬运具有分选性和磨圆作用 颗粒愈细搬运愈远,具有分选作用 颗粒在搬运过程中和地面发生碰撞和摩擦,颗 粒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因此具有磨圆作用。
〔三〕风的沉积作用:
1、风成沙的沉积: 〔1〕沙粒分选性很好,粒径多为0.25~0.05毫
米; 〔2〕磨圆度和球度良好; 〔3〕其中石英碎屑颗粒外表呈毛玻璃状。 2、风成黄土的沉积: 〔1〕灰黄色、棕黄色; 〔2〕分选性良好,粒径多为0.05~0.005毫米; 〔3〕磨圆度和球度差; 〔4〕孔隙度高,可达50%。
(一〕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
面进展破坏的作用 风沙流:
携带沙粒的气流 风沙流是风的剥蚀作用的最主要动力 风蚀作用是纯机械的破坏作用,其方式包 括:
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扬作用: 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
走的作用,又称吹蚀作用。 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风速和地面性质。
3、风蚀地貌
风蚀湖、风蚀谷、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 风棱石、沙丘、风蚀城等
风棱石及形成过程
〔二〕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以悬移、跃移、推移三种方式进展 特点: 1、 以跃移为主,其搬运量约为总搬运量的
70% —80%;推移量次之,约占20%;悬移量最少, 一般不超过10%。
冰川的地质作用
1、什么是冰川?
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 水圈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占据着陆地面积的 10% (1630 万km2) - 若现代冰川全部溶化,海平面将上升 66米
• 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地表变化的主要营力
2、冰川的形成与分布
形成于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雪线)以上的地区
并带走
冰川运动方向 岩石碎块被沿冰川底部拖带走
水渗入岩石,结冰,使 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 川将岩石碎块掘起
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作用
两种方式: ➢ 磨蚀–冰川在流动时以冻结在冰川内的岩屑为工具,对
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进行磨蚀
磨光面(冰溜面) 冰擦痕 (可指示冰川运动方向)
磨光面
冰擦痕
冰溜面
冰擦痕
挖掘
底碛:冰床上广泛 堆积的冰碛层
終碛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鼓丘
• 形成于大陆冰川終碛的 内侧.
• 因冰川过载或冰床上基 岩阻挡,冰运物停积 而成.
• 成群出现;长轴平行冰 川流向,尖锐端指向 冰川运动的前方.
鼓 丘(美国威斯康星州)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冰川堆积物-冰碛(音:qi)
3、冰川的类型
冰裂隙
总移动
底部滑动 内部塑性流动
山岳冰川的流动裂隙带Fra bibliotek(40m±)冰裂隙
冰裂隙
3、冰川的类型
冰运动的流线
大陆冰川的流动
积雪中心 冰川最厚处
冰川横剖面
3、冰川的类型
地球上两个最 大的大陆冰川
南极冰盾: –1250万 km2 –最厚处达 4 公里 –地球上冰川冰总量的85% –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磨蚀作用(锉蚀作用): 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 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特点和效果: 在被锉削的岩石上常留下一些痕迹,如冰川 擦痕、磨光面等。 冰川擦痕一般呈楔形,其延伸方向与冰川的 运动方向一致,并且是由粗的一端指向细的一端。 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 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3、冰蚀地貌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 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常见的有: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谷(冰蚀谷呈“U”)等。
2、冰川的搬运作用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载运:冰运物被冻结在冰川内部和坠落在冰
面上随冰川的流动被搬运。
3、冰川的沉积作用 • 冰碛物:冰川的沉积物 • 特点:纯为碎屑堆积; 无分选,大小混杂; 无磨圆性,碎屑多棱角; 颗粒粗大; 砾石上可见冰川擦痕。
(三)风的沉积作用:
1、风成沙的沉积: (1)沙粒分选性很好,粒径多为0.25~0.05毫 米; (2)磨圆度和球度良好; (3)其中石英碎屑颗粒表面呈毛玻璃状。 2、风成黄土的沉积: (1)灰黄色、棕黄色; (2)分选性良好,粒径多为0.05~0.005毫米; (3)磨圆度和球度差; (4)孔隙度高,可达50%。
3、风蚀地貌
风蚀湖、风蚀谷、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 风棱石、沙丘、风蚀城等
风棱石及形成过程
(二)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以悬移、跃移、推移三种方式进行 特点: 1、 以跃移为主,其搬运量约为总搬运量的 70% —80%;推移量次之,约占20%;悬移量最少, 一般不超过10%。 2、风的搬运力不大,但风的搬运是面状搬运, 搬运量是巨大的。 一次沙尘暴可以搬运上亿吨的物 质。 3、风的搬运具有分选性和磨圆作用 颗粒愈细搬运愈远,具有分选作用 颗粒在搬运过程中和地面发生碰撞和摩擦,颗 粒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因此具有磨圆作用。
复习思考题
1、浊流 2、冰川的剥蚀方式、冰川的搬运方式、冰碛物 3、冰碛物的特点 4、风成砂的沉积特点 5、风成黄土的沉积特点
五、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 大陆冰川: 分布于高纬度及极地地区,面积大,也 称冰盖。 • 山岳冰川: 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区,位于沟谷 中,呈狭长形。
冰川的形成: 冰川是由于地球表 面的终年积雪,在日 照、升华、以及温度、 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 转化为冰川冰,并发 生运动而形成的。 冰川形成主要取决 于气候条件,其次是 地形条件。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 带的碎屑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来自过程,有两种: 挖掘作用 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 : 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 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挖掘作用的特点和效果: (1)冰床岩石的裂隙越发育,冰层越厚,挖掘 作用越显著。 (2)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两侧次 之。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 的参与,冰劈作用不断使裂隙扩大,岩石破 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2、磨蚀作用: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 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同时,其携带的碎 屑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 磨蚀作用的强度: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 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 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 磨蚀作用就强。
六、风的地质作用 包括:风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一)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 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风沙流: 携带沙粒的气流 风沙流是风的剥蚀作用的最主要动力 风蚀作用是纯机械的破坏作用,其方式包 括: 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扬作用: 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 走的作用,又称吹蚀作用。 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风速和地面性质。 吹扬作用的结果: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湖、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