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规划原理复习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城(Pomoeii)。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
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考工记》记述《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讲究的是皇权至上。
《周礼》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
《管子。
度地篇》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农⼈⼝和⾮农产业形成的居民聚居点。
2、城镇化:城镇化是⼈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城镇体系:⼀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4、城市规划:对⼀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利⽤、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5、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6、⽼龄化社会:当⼀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年⼈⼝占总⼈⼝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年⼈占总⼈⼝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龄化社会。
7、⽼龄社会:当65岁以上⽼年⼈占总⼈⼝数的14%时进⼊⽼龄社会。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当代⼈的需要,⼜不对后代⼈满⾜其需要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
9、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是各城市在城市⽹络以⾄更⼤范围内分⼯的主要职能。
10、城市职能:城市在⼀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和承担的分⼯。
11、城市⽤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定⽤途与功能的⼟地的统称,是⽤于城市建设和满⾜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地。
12、七通⼀平:给⽔、排⽔、通电、通路、通讯、通暖⽓、通天燃⽓或煤⽓、平整⼟地是指⼟地(⽣地)在通过⼀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污⽔、电⼒、暖⽓、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13、城市总体规划:对⼀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标、发展规模、⼟地利⽤、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标、发展⽅向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规划,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简答):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2,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阶段(30%);中期阶段(60%);稳定阶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田园城市。卫星城市。邻里单位。(论述)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①收集和调查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②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③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④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⑤拟定新区开发各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⑥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⑦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⑧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⑨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25,郊区规划的内容主要有:确定郊区的范围与界限;安排适宜的郊区建设的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工业用地;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仓储用地;绿地游憩设施;其他设施);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乡镇工业区规划;郊区居住点规划; 道路网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6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详细规划分为哪两种类型。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哪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游憩、交通、工作。
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4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分为的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有转向第三产业。
5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多少大类,多少中类和多少小类。
大类的分类代码10大类,46中类,73小类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或其他用地7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怎么分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总计在100万人以上的,为特大城市;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总计在50万人至100万人的,为大城市;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总计在20万人至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总计在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8城市用地的竖向设计的内容。
1.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
对一些需要经过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方案。
2.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C 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6.25%)1 .城市的定义一一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 .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3 .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 老年型人口 ”。
4 .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 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5 .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 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 四个方面。
6 .城镇化水平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7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 .绘制城镇化发展的 S 形曲线: 10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一一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
加速阶段一一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 60%或以上。
稳定阶段一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1 .城镇化测度方法: 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 .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6.25%)1.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会萃,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干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摆布。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者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份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四个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 (1949-1957):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为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1958-1965):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 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之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1966-1978):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之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会萃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9.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10.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现代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具备的基本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化包括:人口职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城市外延扩展的主要发展形式: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形态。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城市规划的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法治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城市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联系性城市系统的构成: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人口系统城市产业系统:第一、二、三产业。
城市产业:主导、配套、服务性产业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分类一、居民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对外交通用地六、道路广场用地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八、绿地九、特殊用地十、水域和其他用地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规划方案直接可进行比较;便于规划指标的定量和统计。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与自然环境分析、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一类、二类、三类用地)用地选择的原则: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开发选址满足空间与环境需要、用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估、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的方面: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城市问题:环境恶化、交通拥塞、住宅及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城市功能是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构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形态是城市空间形式的表象。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
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性质,风玫瑰,千人指标,日照间距,容积率,建筑密度,城镇体系,历史街区1.城市 P 3: 城市(城镇)(city):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 P11: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作用: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城市性质 P265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5.风玫瑰 P198: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它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6.千人指标 P 347: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
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所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作用:1、千人指标可较为直观地反映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须配套的总量。
2、千人指标有助于直接量化和平衡各开发商所需承担的建设责任,以保证一定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3、对于与人口规模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综合医院等千人指标是主要的实施依据。
7.日照间距p333: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8.容积率p323 :又称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万m2/hm2) 公式:FAR=Ar/AI9.建筑密度 P328: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11.历史街区 P64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比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作用:确立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能在整体上保持很延续历史名城传统风貌。
二、规划理念(这部分内容应包括:时间、背景、人物、主要内容和观点、意义评价)1.《周礼•考工记》p19时间:春秋战国之际。
内容: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凃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叙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意义:《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p20时间:战国时代。
内容:《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3.《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p24时间: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人物:维特鲁威内容:该书分为十卷,在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意义: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建筑典籍。
4.《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 Sitte)p24时间:1889年出版人物:西特内容:力求从城市美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问题。
意义: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美学问题的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田园城市(Garden City)、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p28时间:1898年背景: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内容: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意义: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6.卫星城镇、新城 p29时间:1922年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
内容:主张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同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卫星城镇从卧城——半独立城镇——完全独立的新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规模趋向由小到大。
7.《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p31时间:1933年背景:1920年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33年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提出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规则,并通过雅典宪章。
内容: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同时还就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还提出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的思想。
《大纲》最后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
意义:《大纲》中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地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个《大纲》中的一些理论,由于基本想法上是要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而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8.《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p33时间 1978年利马集会人物:一些国家的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和教授主要内容承认和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新的发展。
认为追求功能分区不能够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要重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另外,《马丘比丘宪章》还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意义(不是书里找的,不一定要背)抛弃了《雅典宪章》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从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9.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p33时间:1930年代背景(我觉得不是很重要)进人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面积很小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利速度。
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内容“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些也与当时资产阶级进行阶级调和和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的意图相呼应。
意义评价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10.有机疏散,伊利尔•沙里宁 p34时间: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背景:大城市过分膨胀带来的各种弊病。
内容: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干线上,尽量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意义评价:有机疏散的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城市规划工作中得到应用。
1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p37内容(不知道哪里找的)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
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书的内容:把现代城市中大面积绿地与犯罪率的上升联系到一起,把现代主义和柯布西耶推崇的现代城市的大尺度指责为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的破坏,批判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政客和房地产商获利)意义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
12.可持续发展 p67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工业化社会强调功能和效率,却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营造和维护,由此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恶化。
内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意义评价(网上)1、保证土地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使用;2、2、保证水、能源及各项物质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利用;3、3、保证城市的功能运转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4、4、保证历史文化信息与人文地理脉络的有效传承;5、5、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