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史异同及志书写作

合集下载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

试论史志区别的四个问题赵庚奇提要:本文从 4 个方面论述了史志之间的区别, 即: 体例结构不同、资料详略不同、功能不同、写法不同。

指出弄清史志之间的区别,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是关系到地方志能否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 史志区别新方志编修工作开展以来, 普遍遇到一个史志关系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志书的结构、体例、资料收集、篇目制定和志稿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关系到编纂出来的书到底是志还是史。

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 史志主要有 4 个方面的区别。

一史志体例结构不同编纂任何一种性质的书, 都要有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体例结构, 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对立的统一体,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第一位的, 形式是第二位的, 但是形式也影响、制约内容, 二者相辅相成。

中国通史著作均以时为经, 按历朝历代顺序纵(竖) 分。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新方志的体例结构是横排竖写。

众所周知, 首轮修志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对志书的性质、体例结构等问题, 广大修志工作者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在开始的阶段, 有些志稿在设计篇目框架时仍然沿袭史体的分期法, 在志书的第一个层次(篇) 就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两大块(不仅政治部类也包括经济文化部类) , 或者分为古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块, 也有分为四块、五块的。

在上述几大块之下又分别按历史分期划分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又分为: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改革开放时期。

这种在第一个层次就分期立篇是不符合志体要求的。

志书的编章节标题也不同于史书。

志书标题应简明, 能涵盖古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事物; 应包含一类事物兴衰起伏的全过程。

因此, 一般用名词或词组作标题, 如工业、宣传、教育、建设、监督、侦查、体制、管理⋯⋯等, 而不用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词, 如繁荣、发展、创立、形成等史书标题。

志稿撰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步骤_简历撰写的原则

志稿撰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步骤_简历撰写的原则

志稿撰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步骤_简历撰写的原则志稿撰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因为志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志书篇目的设置和资料收集,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志稿的撰写。

志稿撰写的基本方法志稿撰写是志书编纂的关键环节,从具体的撰写过程看,应遵循以下基本的方法。

1、确定竖写单元。

横分门类不可能将事物分到极限,在撰写初稿时至于分到哪个层次合适,不是由编纂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该竖写单元所要记述的内容决定的。

由于事物之间在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决定了竖写单元不可能也不应该确定在同一个层次上。

但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做到不损害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既要便于志稿的编写,还要看资料是否能支撑起来。

无论是横排到节,还是到目、细目,这个横排的最后层次就是竖写的起点。

2、选择竖写的形式。

如何记好竖写单元,要根据不同的记述内容选择不同的记述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依时分阶段撰写式。

它按时序顺写,分阶段记述,重写起点、转折点和现状,对现状常常全面展开以记述各方面的情况。

这是竖写的基本形式,也称“纵写一条线,横陈一大片”。

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有明显阶段性变化标志的事物。

具体写法是,从续志上限或适当上溯,按照时间顺序将志书断限内的事业、事物暗分成若干个阶段记述,阶段的发展主线不断,各阶段的转折点则运用标志性资料、典型数据、主要数据予以突出记述。

首先,写好起点。

写好起点。

就是要准确反映本专业历史之初或志书上限之初的面目,交待好事物的“来龙”,为下一步写好它的“去脉”做好铺垫。

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溯历史前源。

就是把与该竖写单元内容密切相关,但在时间上却属于断限前的事情作简要的追述,实际上就是与前志的衔接问题。

二是交待好原因和背景。

原因和背景二者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如我们在记一项工作时,需要先交待为什么要从事这项工作,或根据哪个上级文件精神,或根据哪一位领导的指示,或贯彻什么会议的决定,或根据哪一方面的需要等等。

“史”“志”关系辨析

“史”“志”关系辨析

“史”“志”关系辨析2016-05-03 14:50:5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潘捷军地方志历来与历史学关系密切,目前总体上仍属史学研究范畴,是“历史学”学科中二级学科“专门史”下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目前方志学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其中史志关系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历史上,地方志的性质有“一方全史”、“历史地理类著作”、“百科全书”等各种说法,而且始终未形成共识,这也使得它与史学的关系似乎既“剪不断”,又“理还乱”。

而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使地方志“资料文献说”的性质终成定论,从而也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并厘清史志关系,这对两者特别是对促进方志学科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从地方志的本质特征看史志关系《条例》是地方志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它对长期以来纷争不休的地方志性质和本质特征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地方志是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特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则明文要求:横排门类,述而不论,纵述史实,是志书编纂应予遵循的基本“志体”。

②这三点恰恰分别与《条例》的全面、客观、系统要求相对应。

这不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体现了两者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

因此,“全面”地“横排门类”,“客观”地“述而不论”,“系统”地“纵述史实”,既是地方志的本质特征,是志书编纂实践应予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它与史学等其他研究形式的重大区别。

(一)“全面”地“横排门类”--地方志编纂的重要前提规范性志书的首要特征便是“横排门类”、“横不缺项”。

一部完整的地方志书(特别是省、市、县三级“通志”等区域性志书),一般会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门类、各个方面。

有时一部县志便有数百万字规模,省志甚至有数千万字之巨。

可谓纵横古今,包罗万象。

清代有人下过结论:“志也者,志天之文,志地之理,志人事之成败,志世数之沿革,下及一民一物一草木,昆虫、鸟兽、鱼鳖,纤悉必志。

志书编写

志书编写

关于资料报送所报送资料应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如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就必须了解志书的体例。

作为地方志书无论是省志、市志,还是县志、专业志,他都有统一的体例要求,因而各单位所报送的资料也应遵守这样的体例要求。

如《周至县志》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涵盖有概述、大事记、主体等部分,那么我们所报送的资料也应如此。

至于资料该如何完成我们有必要了解以下知识:一、方志定义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具有记述性、区域性、资料性、著述性鲜明特征。

二、地方志的体例新编志书体例应从三个方面把握:体裁、特定的编纂方法、文体。

这些都统称为体例,其中横排竖写这一特定的编纂方法是地方志体例的标志。

(一)地方志的七种体裁:述、记、志、传、图、表、录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现在,我国地方志已形成了由七种体裁组成的有机的整体,这七种体裁是:述、记、志、传、图、表、录,志是主体。

横排竖写的基本体例也主要是指志这一体裁。

述是在志、记、传、图、表各种体裁记述内容的基础上,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一志、一篇或一章的内容陈述或评述出来的文体。

述必须置于一志、一篇或一章之首,是全志、全篇、全章的精华。

述通常是指“概述”。

“概”含有概括、梗概、要略之意,述为记述、陈述、评述之意,“概述”是概括记述或陈述全志总貌、梗概或要略,也就是说从高层次上概括全志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评论,用以展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

第一轮修志中将“概述”的写法归纳为“概全貌、概特点、概规律”的“三概”,这对第二轮修志仍是适用的。

除“概述“外,“总述”“综述”“简述”甚至一些无题文字等,也都是述的体裁。

“记”是指各种大事记,通常是一条条排列的。

顾名思义,大事记就是大事的记录,但在志书中成为一种体裁,它就至少有了四点要求:一是标准,二是编排,三是体例,四是要素。

标准是筛选标准。

对于记述对象繁多的事件,什么样的事件称得上是大事,编者一定要制定出统一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筛选。

地方志编纂的若干问题北京地方志

地方志编纂的若干问题北京地方志

政治人物过多 点名层次过低 点名失当 点名过滥失控 点名人物(外籍)敏感
以事系人存在的问题
摆脱宣传色彩的6点注意
1.力戒说过头话
2.力戒空话、套话、大话
3.力戒轻率使用“建立完整XX体系
4.不用颂扬性评价语,也不用辱骂性词语
5.避免误用浮夸数字
6.慎用“第一”、“最先进”和“弥补空白”
四、贯通记述
在每一个竖写基本单元(节、目),对于断限内的事物都要贯通记述,古今要贯通,始末要 贯通。
贯通记述的三点原因
1.贯通古今(始末)记述是地方志书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 2.贯通是新(创)修志书的要求所决定的。 3.符合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北京第一轮修志实践证明,地方志在横分门类后,按类贯通古今记述,只要精心设计篇目, 领属得当,排列科学,记述合理,不仅经济、文化部类。就是政治部类也没有混淆两种不同 政权的阶级本质。
1.人名录
2.人物表
3.人物简介
4.以事系人
生人入志大体的4种形式
以事系人的形式
主要开创者 重大项目(斗争、工程、课题、表演……)团队的领军人物 重大奖项获得者 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 最早支持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领导人 各领域学派、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对北京有重要影响(积极或消极)的外籍人士 对社会起消极作用的代表人物
生不立传的3条理由
1.在世人物功过是非难以论定 2.“官书”不同于个人著述 3.志书是信史
十二、生人入志
生不立传,不等于生人不能入志。80年代初开始启动修志后,志界有人借口“生不立传”而 提出“生不入志”,把“立传”与“入志”混为一谈,有失偏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是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志书记事又记人,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可以“记一 方之人物,激千秋之爱憎”。

志书总述撰写体式探析

志书总述撰写体式探析

二 〇 一 四 第 二 期58志书总述撰写体式探析——以宁波市首轮修志八部志书为例志书的概述位于志书之首,即开篇之作,又为志书记、述、志、传、图、表、录七体之一,其重若鼎。

依史志同源观点来看,“述”最早缘自《史记》之“太史公曰”,成形于南宋淳佑九年(1249)《临安志》中“总论”。

而“述”为方志正式所用则是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黄炎培主纂《川沙县志》之时,设导言于全志之首,设“概述”于分志之前。

后新中国首轮修志,“述”在志书中大规模使用,即凡“志”必有“述”“述”之功用,一是从总体上记述一地的基本概况和其志的基本内容,二是引导读者阅读其志,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从首轮修志到二轮修志,“述”之功用逐步扩大,其记述内容和撰写手法不断完善,已到无“述”不成书的地步,而对“述”的记述内容和撰写手法却认识不一,难有定论。

对此,笔者以首轮修志中宁波市8部志书的总述(概述)为例,即《宁波市志》、《鄞县志》、《镇海县志》、《余姚市志》、《慈溪县志》、《奉化市志》、《宁海县志》和《象山县志》探析志书总述撰写的体式。

1.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气候、行政区划等。

先述地理位置、气候概况,再述历史沿革、建置变更,概述当地之自然与资源优势,写出大势大略,描绘整体面貌。

具体安排有所不同,如《象山县志》于行政区划之后述产业布局,《奉化市志》则着墨于交通邮电。

《余姚市志》则重建置沿革,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到余姚解放,不吝笔墨,突出地方文化的强烈特色。

2.经济包括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

重点撰写促进经济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所采取的重要举措、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及经济运行的态势。

如《慈溪县志》如此陈述解放后经济发展概况:“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在所有制上追求单一公有化,经营上过分集中管理,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再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多种经营迅猛发展……。

”而罗列数据成了8篇总述在表现经济发展成果时最主要的手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数据对比从而勾勒出经济发展的粗略轮廓。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一、什么叫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

一般的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李铁映同志指出:“方志是官修的地情书”。

校志,一校之志也。

校志就是对一所学校有史以来师生员工各项活动的记载。

二、志和史的区别1、编写方法形式不同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

志体,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主体门类广狭不同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

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各个门类,各种重要资料,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内容详略不同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成书方法不同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

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

三、志的性质与特点从志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地方文献。

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时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资料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人民性。

志书的文体与行文规定

志书的文体与行文规定

志书的文体与行文规定志书是一种记录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事物的专门书籍,包括志、纪、志府、志集、志史等。

志书一般是由当地政府或地方士绅组织编纂的,具有地方性、特色性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要写好一本志书,不仅需要丰富的事实材料和深厚地学术功底,还需要注意文体与行文规定的问题。

首先,关于志书的文体,它主要包括记事、编年、记述、编目、叙事等几种形式。

记事指的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当地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行迹;编年指的是以年代为序,记录本地区某段时间内的历史事件;记述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情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编目则是按照某种规定体系将事物分类,并通过编写目录等来方便读者查找;叙事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场景,展现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地理。

在选择文体时,需要根据所编写书籍的主题、性质和读者需求,审慎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达到精华浓缩,表达清楚明了的目的。

其次,关于志书的行文规定,它包括篇章结构、语言规范、数据描述和描绘技巧等方面。

篇章结构指的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段落组织方式,如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表达有力等;语言规范则要求恰当使用语言,规范表达,清晰简明,避免过于华丽和生僻的单词,以免读者无法理解;数据描述要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化,可以通过表格、图示等方式呈现;描绘技巧则要求采用生动的描绘方式,恰当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读者兴趣和记忆效果。

总之,行文规定的目的是使志书的内容更加简练、鲜明、易懂,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使读者更加愉悦和深入理解。

最后,不同的志书有着不同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例如,县志一般需要写到当代,注重实证和考据;而地方志府则主要是讲述历史和文化知识,强调全面性和综合性等。

因此,写作志书需要深入了解各种书籍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撰写和编辑,尽可能地将地方、历史、文化与学术相结合,以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总之,在此提醒志书的编写者应该根据读者需求、书籍性质以及行文规范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作和写作风格的选择,不断调整和完善用词、句式、语言以及母体尺寸的问题,既保证了书籍的质量和完整性,又能够有力地引导读者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深入认知和了解。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一、什么叫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

一般的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二、志和史的区别1、编写方法形式不同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

志体,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主体门类广狭不同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

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各个门类,各种重要资料,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内容详略不同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成书方法不同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

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

三、志的性质与特点从志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地方文献。

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时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资料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人民性。

四、志的功用(1)“存史”。

(2)“资治”。

(3)“教化”。

志书的体例与篇目设置

志书的体例与篇目设置

志书的体例与篇目设置志书姓“志”,是因为它有不同于其他文化载体的独特体例。

编纂地方志,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例,就很难把千头万绪、内容广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条不紊地表述出来,也很难反映出地方历史和现状的真实面貌。

而篇目是志书编写的提纲,是方志体例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

一个优秀的篇目,是保证志书高质量的重要基础。

编纂新方志,不论是省志、市志和县志,还是行业志、部门志,都必须制订出一个符合志书体例,反映地方特色的篇目来。

一、志书的体例《中国地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称:“体例原指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用于著述则指体裁、凡例,一部志书的纲目组织的原则,包括著书的体制、格局、格式、规矩。

新编地方志的体例,包括志书的类型、名称、编纂宗旨、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断限称谓、篇目结构、层次布局、排列分类、规矩格式以及文字体裁等等。

”概而言之,志书的体例就是志书的体裁和凡例。

(一)基本要素从上述志书体例的释义中,可以将志书体例的基本要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志书的宗旨、志书的体裁、志书的章法、志书的篇目。

1.志书的宗旨编纂者编修志书的宗旨是一部志书的主宰。

新修志书的宗旨往往是包含在凡例之中的。

多数情况下,志书的体例、修志的宗旨和志书的凡例是融为一体的,往往是以书首的“凡例”与读者见面。

朱士嘉在《地方志浅说》一文中则说得很明白:“凡例是对于编修目的、方法和内容结构的纲领说明,对全书有指导意义。

” 因此,时代不同,宗旨有别,凡例的内涵相异,从而引起志书结构的变化。

2.志书的体裁体裁,又称文体,多指文章的表达方式。

《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云:“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

图表采用现代技术编制。

”“述”,即总述、概述、无题小序之类。

置于志首或篇、章之首,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地纵述本志所述范围的历史发展之大势,横陈现状的最基本情况,以此概括事物的基本面貌,勾勒事物的主要特色。

“史”与“志”

“史”与“志”

“史”与“志”弄清“史”与“志”的区别“史”与“志”同属于社会科学,它们的思想性、科学性、地域性是共同的。

“史”与“志”,又分属不同的学科:“史”为历史学,要求史论结合,要求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发表作者看法,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可述可论,多为一人之作。

“志”为编纂学,重在编纂,把多方面资料搜集、整理、考核,然后分门别类地记载下来,保存真实可靠资料。

不论证,不议论,寓褒贬于记述之中,述而不论,多为集体编纂。

“史”是探索规律的,“志”是编纂资料的,用资料反映规律。

这一点比史更难,要求更高。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史”远而“志”近。

“史”是一条线,简,以纵为主,纵写,采用历史分期法,史体纵看。

“志”是一大片,繁,先横后纵,以横为主,横写,不采用历史分期法,志体横看。

“史”与“志”,在编纂结构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

古人所谓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就是指这种辩证关系。

从上述“史”与“志”的不同点来看,基本上可以了解编纂“校志”与“校史”的要求是大有区别的。

我们编写的校志,而不是校史,这是由于:我们的校志主要写建国后学校发展变化和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有些老学校早在清代或民国时期便已建校,建校历史有的已长达几十年,作为一部校志,这些老学校的建国前的历史当然不能不写,但主体部分是记述建国后五十年来的学校情况,所以编写“校志”符合“当代修志”的要求,也更为得体。

第二、编写校志,要求成为“学校资料大全”,要竖记建校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校情况,横写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文体卫生保健工作、学校党政领导与管理和总务工作、勤工俭学工作等等,要求竖不断线,横不缺项。

这些正是志的要求。

第三、要求用记述体,记而不议。

要通过记述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资料来反映学校教学规律、学校的成绩与缺点、经验和教训以及功过得失。

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采用“志”的结构,要求写校志而不是写校史。

志书范文[新]

志书范文[新]

志书范文志书,是一种记录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书籍。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形式,可以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代,志书的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可以记录下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志书的种类志书的种类非常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按照内容分类按照内容分类,志书可以分为政治志、地理志、历史志、文化志、人物志等。

其中,政治志主要记录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方面的信息;地理志主要记录地理环境、地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历史志主要记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信息;文化志主要记录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人物志主要记录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方面的信息。

按照形式分类按照形式分类,志书可以分为编年体志、纪传体志、类书体志等。

其中,编年体志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主要记录历史事件等方面的信息;纪传体志是按照人物生平编写的,主要记录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信息;类书体志是按照类别编写的,主要记录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信息。

按照地域分类按照地域分类,志书可以分为全国性志书、地方性志书等。

其中,全国性志书是记录全国各地的信息,如《大明一统志》、《清史稿》等;地方性志书是记录某个地方的信息,如《山东通志》、《江苏通志》等。

志书的编写方法志书的编写方法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志书的质量和价值。

一般来说,志书的编写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编写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编写的范围,即要记录哪些方面的信息。

这需要根据编写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来确定。

例如,如果是编写一部地方志,就需要确定该地方的范围和内容,如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编写志书的重要步骤之一。

需要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地图、图片、口述资料等。

这些资料可以为编写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筛选资料筛选资料是收集资料后的重要步骤。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

志书编写的一些基本常识一、志书是什么志书源出《史记》、《汉书》,是史学典籍其中的一个部分。

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修志工作。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企业志书,则是全面系统记述本企业建设、发展、生产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科技进步、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修志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组织记忆, 客观上有为事业树碑立传的效用。

高水平的志书,是不露主观色彩的碑传,是能经受历史检验的碑传。

我们所做的正是这种整理和记载公司历史的工作。

修志的本质——是历史的文化过程。

这里的“文化”作动词,指经过文字记载来存史资治,由此可见修志的意义重大。

它的功能可用“资治、教化、存史、交流”来概括。

一方面,为企业撰写留存珍贵文献史料,客观反映、记录企业建设历程,研究、分析、总结企业发展建设及各方面工作的得失成败;另一方面,传播交流企业最新情况、信息,架起企业内外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桥梁。

二、志书体裁志书的体例在历朝修志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规范。

志书的体裁一般有述、记、志、传、图、表、录,同时还有序、凡例、索引等,各种体裁综合运用,以志为主。

1.述主指概述,用于全志或各篇的精华概括提炼,俯瞰全志,勒其概况。

2.记即大事记,用于记载公司在断限内对当时或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大事、要事、特事。

采取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阶段词相结合的顺时记事方法。

3.志即各专志(篇)。

用于分门别类记述某项事业的沿革本末,一般以事为经的纪事本末体。

4.传即志书人物部分,包括人物传、人物传略、人物录、人物简介及人物表等诸体。

人物传用于记述在断限内去世并对本公司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5.图分照片、图画、地图、结构示意图等。

用于充实内容,独立或辅助说明事物性状特点。

6.表分文字类目表和数字统计表等,用于丰富内容,补充及文字说明。

7.录即附录。

用于记载不便入志但需要保存的重要资料及其它内容。

(8)史与志的区别

(8)史与志的区别

(8)史与志的区别史书、方志、族谱,是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其中,方志和史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确实有不少相同之处。

两者都要记载历史事实,都要服务当代;两者写法,也有某些很近似、很接近的地方。

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体例特点、艺术规律和写作要求,社会对这些不同体例的史稿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情趣。

1、史远志近——隔代编史,当代修志史书的写作主要依据文献和考古发现,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

志书既利用文献,也注重调查采访,注意收集口碑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2、史专志广——史记历史沿革,志则包罗万象史书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记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演变过程,总结成功与失误,为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组织材料,其内容有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迁、事物的兴衰、战争的胜负等等。

它记述的是一个顺沿的历史过程,因此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那些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史实,如重大的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建设成果、重要政策法规、重大的政治运动、重要发明创造等等。

志书主要考察事物的系统状况,围绕事物的基本面貌和各个横断面的历史、状态、结构、表征、内容等等,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包含在其中。

诸如政治经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乃至方言俗语、社会万象,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史纵志横——史以时系事,志以类系事史与志,均代表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是,史倾向于纵向的发展,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呈现给我们的纵切面,而志呈现给我们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横切面(特别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当代呈现给我们的横切面)。

史书以时系事,按时间顺序,把各时期推动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前进的历史事件溶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之中,从不同侧面反映历史的发展运动。

编纂史书,要先分期,后分类,一般由导言、篇、章、节、目等内容组成。

志书的写作

志书的写作

志书序言的写作方志由多种文体构成。

除了述、记、志、传、录、考、图表以外,还有序、跋、凡例等。

序虽然文字不多,但却是“志之眼”、“志之神”。

我们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更应该注重序的编写,力争编写出精粹典雅、言之有物、反映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志书序言来。

序是向读者表述或编写宗旨的文章。

书之有序。

从古到今,无论是著书、编书或校书等,一般均在书的正文之前设序。

序可分为自序、他序、代序三种类型。

自序,由作者或编者自写,大多阐述编写的目的、内容和经过等。

他序,由作者或编者请托友人或当代人、地方官员所作,多系称赞性的推荐文辞,或对该书的评价等。

代序,多以当代专家、学者的一篇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论文代替。

历来志书之序,多为自序或他序,代序较少。

不同类型的序所叙述的内容各有侧重,有的以内容为提要,有的谈出版缘由,有的介绍编修经过,有的作简要书评,有的论述方志源流和研究成果等。

不论何种类型的序,都是向读者介绍、推荐或评价一部志书,使读者通过序言对志书有一个概括的印象,对读者起着引导或佐读志和用志的作用。

序的编写内容与要求: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使其序言真正起到指引和帮助读者了解内容、方便用志的作用,就要深入地分析志书的时代特色、地方特点和资料价值,认真地研究志书序言的内容和写法,写出高度概述、重点突出、有各地特色的序言来。

新编志书序言的内容范围,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介绍当地旧志编修的情况并评价其内容;二是说明编修志书的宗旨,即编修志书的主要目的、作用、原则、方法和要求等。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根本目的就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今人服务,为后人服务。

序言中要反映时代特色的修志目的和作用。

同时,在序言中也要阐述编修志书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要求,揭示出本地特点所显示的作用,使读者通过序言分析比较出不同时期志书的特色和作用。

三是简介志书的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

主要有三种形式介绍:①按照志书的篇章结构介绍,基本上使读者知道志书内容的梗概;②内容提要式介绍;③突出重点介绍。

志书资料的运用和把握论文

志书资料的运用和把握论文

志书资料的运用和把握论文志书资料的运用和把握论文2006 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为地方志定位,“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这一定义非常重要,准确把握了志书的资料性特质。

与其他典籍著作相比,作为“资料性文献”的志书强调接近历史原生态和具有资料真实性。

资料可以说是志书的生命。

对志书资料的把握和运用,直接关系着志书的成败。

一、志书资料要重视细节的呈现精品志书与翔实的细节是鱼水关系,根本不能分开来谈。

志书与史书的体例区别除了志横史纵,还在于志书对事物记述是巨细无遗。

这一点在志书编纂中体现的十分鲜明。

如在历史名人、民族英雄林则徐亲自为《大定府志》撰写的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评述:“荒服瘠土,搜受綦难,而君竭数年精力,不使以阙漏终。

一境地必溯其朔;一名物必究其原;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

凡可以昭法守、示劝惩者,无不郑重揭之。

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

”明确点出此志一大特点就是资料细节考证严谨,记述细致而客观。

又如《盛京通志》等知名旧志,其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并不足取,其可取之处在于,对于细节的记载毫不马虎,如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攻打沈阳时的记述:“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太祖率贝勒诸臣统大军,征明沈阳。

令军士载营栅攻具乘舟,顺浑河而下。

水陆并进。

癸丑,军夜行,见白蓝二气,自西南来,绕月晕之北而至南而止。

明之侦卒,知我兵至,声举烽,夜二鼓,驰告沈阳总兵贺世贤……甲寅刻,我兵至,营于城东七里。

设立木城”。

语言简洁,但其时间、人物、军备无不交待的清晰明了,连天气状况也没有疏漏。

雍正末年至乾隆七年的《西藏志》,以拉萨为中心,全方位展现了西藏及周边地区的地情、风俗和民情。

该志对川藏交通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计有14 细目记述程站,其中川藏道程站有3 个细目,对于上、下站之间的里程,中间有无山岭河流,山岭是否陡峻以及是否被冰雪覆盖,河流有无渡口船只(木船还是皮船),路上有无夹坝(强盗)出没,有无人烟、寺庙、马草等等,皆一一解说。

志书的编写

志书的编写

志书的编写主讲人:梁新莲(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副编审)一、关于方志编纂的质量标准(一)篇目方面1、突出特色2、归属得当3、标题简明4、排列有序(二)内容方面1、观点正确2、史实准确3、详略得当4、特点鲜明5、消除抵牾6、注意涉外和保密(三)体例方面1、严守志界2、横排竖写3、七体并用4、述而不论(四)文字方面1、严谨2、朴实3、简洁4、流畅5、规范(五)出版方面1、发稿要做到“齐、定、清”2、装帧设计应适用、美观、经济3、校对要细致4、印刷要清晰5、装订要坚固、准确二、关于方志的体例(一)志体志体是方志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志书形式特点的,它主要由结构、体裁、章法三个要素组成。

1、结构。

志书的结构包括志书的基本框架,结构方式及层次安排。

其特点是横分门类,纵述历史。

方志横排的原则是事以类从。

形成不同地位、等级,上下相辖,相同层次平列的序列层次。

2、体裁。

方志体裁就是按照志书表述对象的内容和性质而裁定的各种表现形式。

体裁主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

“述”,是总揽全局,反映大势,提挈纲领,沟通门类之间联系的“概述”。

“记”是纵记一地古今的大事、要事、新事的“大事记”。

“志”是横排纵述各项事物的分志。

“传”,是记述著名人物生平事迹的人物传。

“录”,即附录,专收不便载入正文而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图、表不单独成编章,而穿插在有关编章之中,使图、表与文配合,增加志书的容量,增强表现力。

这七种体裁又以“志”为主。

3、章法。

志书的章法是述而不论,“寓论于事”,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有几个方面要注意:①按时序纵述。

②要素要齐全。

③用资料说话。

(二)文体文体,即文章的体裁。

志书的体裁七种中述、志、传等所用的文体,是记述体,也是通常说的记叙文。

要注意不要混用其他文体,注意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三)断限属新修的志书,如城区志及上届未修的市志专志上限尽可能追溯,上不封顶,各行各业尽可能追溯到事业在本地的发端,下限到2005年;续修的县区志、市志各专志上限衔接上届修志的下限年1991年,下限也到2005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史异同及志书写作[摘要]本文论述了地方志与史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侧重阐述其不同。

同时简略提出了当代志书的特征及其章节的写作要素与原则,期待与编修地方志、行业志的同仁共同切磋,寻求一个遵循的规则。

[关键词]志史相同与不同志书写作志书是传统的大学问。

什么叫志书?什么叫史书?它们有何不同?通常把志史分得不那么清楚,有的甚至把志书与总结、年鉴、论著、大事记等混为一团,这是目前编纂志书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同时有些章节的写作要素与原则也需要理清楚,否则会影响志书的质量。

1.志史的概念(1)志。

何谓志?按照古文字义解释,志者,记也。

“志”通“識、誌”作为动词,指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做标记,后来演化为记述或记载,如《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作为名词,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后来演化为史书的一种,如《三国志》、地方志。

“志”写作“誌”时,更能表达出它所蕴含的寓意:“誌”是由士、心、言组合而成,其义为记,寓意为德才兼备的人毕其全部心血写成的记叙事物的书。

可见志就是记载、记录的意思,这里谈的志书主要指方志,即地方志,也就是各地域或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各项事类的记载。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467号令在《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指出:“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是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校情书。

志书是官书,反映政府的立场,是当代人写代志。

它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取材于当地,成书于当代。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文化。

修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期,其“五径”中的《尚书·禹贡》就是一种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志(地理书)。

它的作者不详。

它是把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夏代(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洪水、疏导九大河的事迹和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用自分区法比较翔实地记叙了下来,以后发展成为我国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

它对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记叙较详,而对长江淮河流域的地理情况则记叙较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各种地方志,包括《一统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等,共有8500多种,11万多卷,约占我国古代典籍的十分之一。

而其中各代所修的湖北地区(含湖广地区)的地方志,也多达400多种之多。

一部志书,结构可分主体部分(即述、记、志、传、考、图、表、录)、辅文部分(即序、凡例、前言、目录、署名、索引、后记(修志始末)等。

一部志在成书时其主体与辅文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图(含地域区划图、鸟瞰图、自然景观图、人物活动等彩色照片)、署名、凡例(关于本书体例说明)、序、前言、目录、记、述、传、考、录、索引(内容标注出处),后记(修志始末)等。

(2)史。

史者,历史也。

它指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即当时的历史现状。

一般为隔代修史。

史以鲜明的观点,以纵(年代)论述取胜,围绕中心论题重点选材,叙事与论述相结合,研究探索事物规律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启迪、传承后人。

史与志的资料来源是相同的,也叫志史同源。

2.现代志书的特征志书的“存史、资治、教化、传承”功能决定了基本特性。

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编修的新志书,具备以下基本特性:(1)资料性。

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现代志书的功能首先要由其丰富准确的资料作保障。

20世纪80年代初,胡乔木同志提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给新编现代地方志定下了基调。

因此,新编地方志首先要做到资料丰富全面,用资料达到“史存、资治、教化、传承”的目的。

(2)真实性。

“志乃信史”,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

志书要以其资料起到“史存、资治、教化、传承”的作用,就必须确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志书的价值由资料的质与量决定,与资料的丰厚程度和真实程度成正比,与资料的水份成反比。

因此,新志书必须要做到资料翔实,求真存实,不隐恶,不溢美。

(3)地方性。

地方志乃一方古今之总览,包罗万象,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行政建制、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等,可以说无所不载,有“一地之百科全书”之誉。

新志书应在记述当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尽量凸显本地独特的事和物,努力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力戒千志一律。

(4)时代性。

新志书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编纂的,因此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必须区别于旧方志。

不仅在指导思想、立场观点、记述内容主要与旧方志有鲜明的区别,即使在编纂体例、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也要明显体现出时代特色。

(5)权威性。

志书在所有的资料性著述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这是因为新志书是由各级政府主持编修的,它不是个人著述,而是“官书”,撰写人是代表政府来编写志书的。

因此,撰稿人首先要站在政府的立场,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收集、提炼、甄别、概括资料,对事物评价也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其次要确保志书的质量,不能有所疏漏和缺陷,以质量保证志书的权威性。

3.志史之异同(1)志史之相同。

①志史同源。

说的是方志、史书资料来源相同。

②志史同功。

说明它们的功用相同,都一种文化现象。

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传承一方信史的功能。

③志史同记(纪)。

大事纪的时间、内容、事件是相同的,可以来源于大事记。

(2)志史之不同。

①史论志事(志叙史论)、史纵志横。

史是以观点去领属资料,以论取胜;志是以资料去表现观点,寓观点于资料中,以记事取胜。

二者的区别很明显。

写史表现在引证史实,阐述规律;就实论虚,作出结论;引经据典,加以评论;讲究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对功过是非,加以褒贬。

写志在于直书其事,不加议论(寓论于事),叙而不论,大事小事均以呈现,不加褒贬评判。

②隔代修史,志在当代。

史是“百年治史”重在研究历史,研究隔代的历史,阐述立场和观点,隔代修史,探索规律;志则重在记叙历史的现状,一般当代修志,反映规律。

③志详史略,志史搜集资料范围不同。

史书围绕一定的中心论题进行选择材料,予以评论,一般写得简略,可以是志书、口碑、调查、图片、回忆。

志书可以为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在志的基础上可以修史,但不能在史的基础上修志,史只能为修志提供一部分资料线索而不是全部资料。

则志书对事类写得详细。

④体例不同。

即编写方法不同:史重在论述,论叙结合,夹叙夹议,以论见长。

志则以事分类,重在记叙,以门类系事(记事)。

⑤语体不同。

即语言特征不同:史书可以评判是非,观点鲜明,多有副词形容词。

志书的语言含而不露,开门见山,言必及事,言必道物,力求准确、庄重,切忌空话、套话,慎用副词和形容词。

4.志书与总结、年鉴、论著及教科书、大事纪的不同(1)志书与工作总结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①任务不同。

志书是记叙一地、一行业、一学校的地情、行业、校情,如实反映有经验或教训的事实,让历史去检验,后人去评说。

而工作总结主要是应用文,其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事件观点十分鲜明。

②结构不同。

志书以事分类,成绩缺点、成败得失、功过是非、经验教训,只能按时序客观记实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绝不允许抽出来归纳评述。

而总结的写法大体包括基本情况、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

③章法不同。

志书的章法只能以时为序,记叙事物盛衰起伏。

总结则开头是一段概括性语言,概述本文要叙述的内容,或阐述作者的观点,然后再记叙几个事例予以说明。

④语言表述不同。

志书强调开门见山,言必及事,言必道物,力求准确,切忌空话、套语、慎用副词和形容词,志书不能滥用断语、乱用模糊性词语。

志书时间要具体到年月日。

总结用语的特点,综述归纳为:语言套话及空话多、副词及形容词多、结论断语多、模糊性语言多,时间概念模糊多等。

(2)志书与年鉴的不同。

志书的时间可以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几百年(因行政区少数志书所记载的时间不足十年)。

志书纵(年)述沿革、横(事)呈面,纵叙年代史实变革、横排门类事或物,以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轨迹。

志书讲究时代性与长效性。

年鉴则一年一编(少数为几年),以条目表现内容,讲究年度时效性。

(3)志书与科研论著及教科书的不同。

志书以翔实资料为根基,“据事直书(写)”的笔法。

志书的观点寓以在史实中,通过事实表现事物的发展与规律(与探索和发现规律不同)。

科研论著是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主张和意见。

科研论文必需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科研论著的任务是探索和发现规律,应以理服人,论著是有鲜明的思想观点的。

教科书则重从定义(概念)、公式、必要的推导说明、应用范围、本门学科研究的状态进行阐述。

志书则不需要概念与公式及推导,只需将该单位重大科研成果记入志书内。

(4)志·史·大事记之关系志史概念已谈及,不再赘述。

大事记只是对志史的必要补充,对门类叙事有所不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大事进行补充。

大事记的标准为凡是发生的影响本校乃至全国的事,某一历史时期具有对当时或后代有较大影响的事。

学校内部的重大事件如:学校合并组建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主要领导到学校考察工作、重要外事活动、大型会议、重要干部任免和著名人物活动、重大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学校整体搬迁、大型体育赛事。

5.志书章节写作要素与原则现将志书章节的概述、专项类、单项类、大事记、人物传写作要素归纳如下:概述写作要素可归纳为四句话:纵叙沿革横陈面,概括门类全貌现,书独略同显特点,前后对照看巨变。

专项类写作要素归纳为四句话:专项缕析层次清,相关事项记分明,同类之事宜用表,有横有纵面貌呈。

单项类写作要素归纳为八句话:名称产地,特征用场,发展沿革,数量质量,论述少写,密不可张,关及社会,作用影响。

大事记写作要素归纳为十句话:以纵引横,宛若雁行,时有顺序,事有果因,各类大事,均需到陈,政治宜粗,少涉其人,不违时限,唯物辨证。

人物传写作要素归纳为十八句话:背景时势,必然偶然。

群众英雄,唯物史观。

全面概括,突出重点。

朴实显明,言行显现。

寓论于事,褒贬自见。

主次辨证,不溢不隐。

不讳不僣,还其面目。

惩恶扬善,生不立传。

配以照片,文字简练。

在志书局部的文体应用上,简述如下。

①述:适用于前言(序)、概述的沿革与发展,它们是从全书提取的精华、叙述其大概内容。

②记:适用于写概述,依时叙事(编年体),记以然(发生)之事。

记也可是大事记、专记、杂记,以弥补横向之不足。

③志:对横向(事类)的叙述,则重叙述分门别类的事,是志书的主要文体。

④传:适用于人物生平事迹,即人物记传体。

⑤录、考:附录及考证资料。

⑥图:主要是地域区划图、鸟瞰图、自然景观图、人物活动彩色照片等。

⑦表:同类事项数字多,以便直观比较宜用表。

⑧议论:即评述。

在志书中极少,但在序(前言)、后记方面可允许有少量的议论,在志书主体部分不要加议论。

参考文献:1.孙新兴.教育史志咨文.青岛市教育科研网,2004年9月14日2.禹锡.方志知识浅释.湖北建材通讯,1983年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