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主义视角下的_草叶集_研究_邓小丽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普遍关注,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也逐渐兴起。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通过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者尝试从环境伦理、环境意识、自然形象等方面探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关注环境伦理问题。
环境伦理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基本道德原则,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传递价值观念和教育意义的媒介,应当为儿童灌输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通过分析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者可以揭示出作品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对儿童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其次,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关注环境意识的培养。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的认知和关注程度,而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的重要阅读素材,有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的关注和理解。
通过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环境意识的研究,可以分析作品如何通过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手法激发儿童对环境的兴趣,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从而在儿童中形成环保意识。
另外,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还关注自然形象的描绘。
自然形象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自然形象的描绘,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丰富,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向往与保护。
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自然形象和描写手法可以为儿童提供真实、鲜活的自然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环境情感与情绪。
此外,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还关注作品的社会批评意义。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关注环境问题,呼吁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鼓励儿童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批评意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批评信息,呼吁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3) 日本
野田研一,纯诚正美(日本金泽大学副教授,Slovic的第一个博士 生):《环境文学论叙说》. 2004年。
4) 韩国
Duhoo Shin (申斗浩,国立江原大学副教授,Murphy是其博士导 师):生态批评应结合各国国情
• 1993年,ASLE的学术刊物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e and Environment (简称ISLE)出版发行
• 1995年6月,ASLE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以后每 两年举办一次;
• 1996年,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Ecocriticism Reader由Glotfelty等编 辑出版,她在该论文集前言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
Buell, Lawrence, 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US and Beyon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uell, Lawrence,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5.
5) 中国
•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生态批评主义视角下的《草叶集》研究
Ma .0 2 y2 1
V0 . . 1 No5 9
生态批评主义视角下的《 草叶集》 研究
邓 小 丽
( 国 地 质 大学 ( 汉 ) 国语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中 武 外 湖 3 0 4 摘 要 :草 叶 集》 颂 民 主 自 由 , 现 了 美 国人 民对 民主 的 渴 望 , 是 随 着 生 态批 评 的 兴 起 , 又 为 这部 诗 集 的 《 歌 体 但 它 解读 带来 了新 的视 角 。从 生 态批 评 角度 来 看 , 特 曼 通过 《 叶 集 》 述 了人 、 惠 草 描 自然 、 市和 世 界 的相 互依 存 和 关 联 , 城
为我 们 描 绘 了和谐 社 会 的蓝 图 。
关 键 词 : 叶 集 ; 态批 曼 是美 国历 史 上 最 伟 大 的 诗 人 之 一 ,其 代 表 作是 他 的第 一 部 诗 集 《 叶 集 》 在 诗集 中 , 特 曼 创 造 了独 具 一 格 的 草 。 惠 自由体 诗 . 民 主 的 内容 、 新 的形 式 极 大 地 影 响 了美 国乃 至 其 革 世界 诗 坛 。诗 集 中 , 特 曼 歌 唱 自然 , 唱 人 类 , 唱劳 动 , 惠 歌 歌 他
息之 物 来 命 名 , 面 向 芸 芸 众 生 的诗 集 。 它 开创 了新 的诗 风 , 是
21 0 2年 5月
第 9卷 第 5期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 文 社会 科学 版 ) 人 Ju a o u e U i ri f cn mc(u nt s n oi cecs o r l f bi nv s yo E o o i H maie dSc l ine n H e t s i a aS
为我 们 描 绘 了一 个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社 会 ,表 现 出对 自然 地崇 拜 . 张万 物 平 等 的 思 想 。 主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国的接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
03
展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
04
受和影响
0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未来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章节副标题
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理论贡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体系, 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践意义: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批评更加关注生态 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学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 更多作家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社会价值: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社会价值在于引导公众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人类 文明的关系,推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04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 接受章节和副标影题 响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读者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接受和反应
接受程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关注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阅读动机:人们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生态和女性问题的关联, 进而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作品影响力: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 了关于生态和性别问题的深入讨论。
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预计将有更多的人关注和阅读生态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评价 经典 文 学作 品,从 而揭 示 出其 中蕴藏 的生 态思 想 ,为 生态 文化 危机 寻根 溯源 。其 诞生 于 2 O 世纪 8 O年代 ,并从 美 国迅速 蔓延 到世 界各 地 , 目前 已经成 为 世界 文学批 评活 动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查 尔 斯 ・ 狄 更斯 是 1 9 世 纪 英 国伟 大 的小 说家 ,其 一生共 撰 写 了十 五部 经典 的长 篇 小说 。其 中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一、蕴含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的两性战略伙伴关系古往今来,社会都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和奉献,都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
“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一中国家庭的普遍观点,不也正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吗?如果男性和女性不能和谐共存,如何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生态女性主义者普鲁姆德(ValPlumood)看来,“对二元论的划分既不是中性的,也不是随性的,而是由具有鲜明对比的两组概念构成的————统治的概念和屈从的概念,即相互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立足于对文学研究的多角度结合,着眼于女性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统一,不仅把女性和大自然的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对男权思想的“二元制”社会给予了批判,同时为女性争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尝试探寻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
而在生态学中,环境主义者认为人类奴役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环境成为被男权社会统治的人类社会压迫的对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女性主义者则持女性思想被男权奴役,女性生活被男性世界操纵掌控,成为“失语者”,也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奉献者的观点。
由此可看出,“环境”和“女性”两者之间的确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同为男权社会被统治和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同病相怜”的两者惺惺相惜,仿佛两个亲密无间的“闺蜜”。
而大自然往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比喻成母亲,也常常被用第三人称“她”来指代,这更使得生态女性主义者情不自禁地把两者纳入到共性范围内进行研究,把女性争取自由的权利和自然获取救赎的渴望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生态女性主义是站在女性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对于生态主义学说而言,更具有女性敏感、细腻的独特研究角度和审视点。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相结合,旨在揭示自然与女性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边缘化地位,并寻求建立一种更为和谐、公正的生态与性别关系。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与影响,探讨如何通过文学批评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观点和主要特征。
接着,我们将分析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关联性,探讨如何将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引入文学批评实践,以及这种引入对于文学批评的启示与意义。
我们将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概述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旨在探讨自然、女性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传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批判。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自然与女性的紧密联系,认为两者都受到压迫和剥削。
它认为,自然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常常被边缘化、客体化,被视为满足人类欲望和利益的工具。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主张重新审视和改变这种对待自然和女性的态度,提倡生态伦理和性别平等。
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自然和女性都被赋予了内在的价值和尊严。
它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自我修复和平衡的能力,而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生态女性主义也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权利,认为女性不应该仅仅被定义为母亲、妻子或家庭主妇的角色,而应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野不仅关注自然和女性的关系,也涉及到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它批判了父权制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提出了重新构建生态伦理和性别平等的社会构想。
同时,生态女性主义也关注文学作品中对自然和女性的描绘和塑造,认为文学应该反映自然和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促进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理解和尊重。
生态批评:“绿色批评”与“蓝色批评”的生态整体观
[ 基金项 目]四川省教 育厅人文社科 项 目 ( 1 2 S B 1 4 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 S C 1 3 B 0 7 6 ) ;西华 大学外
国语 言 学及 应 用语 言 学 重 点 学 科 ( X Z D 1 9 0 7— 0 9 ) [ 作者 简介] 李新新 , . 西 华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副教 授 ,硕 士研 究 生 导 师 ,研 究方 向 : 澳 大利 亚 文 学 。
范 式 的 主 潮 流 ,但 忽略 了对 占地 球 近 四 分 之 三 的 海 洋 的 关 注 。在 海 洋 污 染 日趋 严 重 , 海 洋 生 态危 机 逐 渐 恶 化 的现 实语 境 压 力 下 ,“ 关 注 海 洋”,进 行 以 蓝 色为 原 色的 海 洋 生 态批 评 , 即 “ 蓝 色批 评 ” 成 为 时代 发 展 的 必然 。在 人 陆 、人 海 关 系都 十 分 紧 张 的 新 时代 背 景 下 ,应 坚持 “ 绿 色批 评 ” 与 “ 蓝 色批 评 ” 并 重发 展 的 生
一
心主义的痕迹。除此之外,其他欧美学者如詹姆斯 ・ 汉
斯 ( J a m e s H a n s ) 、 斯洛维克 ( S c o t t S l o v i c ) 、威廉 ・ 豪沃
员的共同体 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都有资格 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 ” _ 6 l ( 利奥波德将传统意义上
的水 、 气循环 , 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海洋里生活的 自然 万物,甚至是人类 ,才得 以存活 ,没有海洋 ,一切生命 物将趋于完结 。海洋是 自然界生物环链的发端之所 ,人
事实上, “ 绿色批评”主流的根源可进一步追溯到 类处于这个环链的最顶端,其对海洋生物链的依赖程度 2 0 世纪 7 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 ・ 洛夫洛克 ( J a m e s 不言而喻 ,当然其他 自然万物对这一环链的依赖亦不容 L o v e l o c k )提出 “ 盖娅假说 ( G a i a h y p o t h e s i s ) ” ,用希腊 低估。美国著名海洋 生物学家莱切 尔 ・卡逊 ( R a c h e l 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原型 “ 盖娅”来喻指 “ 生态系统的整 C a r s o n )曾在 《 寂静的春天》 中对 自然万物赖 以生存的 体性和内部关联” j 。受 “ 盖娅”大地之母的身份局限 , 生物环链进行论述 ,认为 “ 这个环链从 [ 海洋中]浮游 生态批评发展初期 ,大部分批评家把生态批评的重点放 生物的像尘土一样微小 的绿色细胞开始,通过很小的水 在 “ 关注大地” “ 阅读大地”的 “ 绿色批评”上,为后 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 的鱼体 ,而鱼又被其他 的鱼、鸟、 现代语境下文学作品的 “ 绿色解读”在生态批评领域的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球和生存于其上的妇女的双重强暴和统治的合理性,"U2
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最终在文学研究领域确立了
并力图以此为基础,建构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
自身的存在。批评家们正开始把生态女性主义的洞见视
辱
一方面用以重估文学课程中所谓“经典”(cannon)的主流 作文学批评的一部分。,,[”一
11
作品;另一方面用以重新阅读女性作家的作品,及其文学
辱 11
cology science.
峙
#
Key words:ecology femalism;culture trend of thoughts;literature comment
一k
o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89(2006)02—0277—05
o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而且形成了一种力量,将不可
生态女性主义“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 己的核心价值”.确立了新价值观念,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 新的批判尺度。因为“批评就是鉴赏、判断,因此它应用和 包含了标准、原则、概念;应用和包含了一种理论和美学, 最终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63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 来,“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 准,凡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 溢着关怀、同情和“慈育意识”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极力颂
径。他认为,“建立在女性主义对‘他者’概念关注的基础
crature analysis,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如劳伦斯·布依尔
上,可以把生态女性主义者的原则和分析与当前的文学研 究联系起来。‘他者’概念受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批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超循环”是圈行系统中的各部分以及整体,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与旋升。
②它融合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思维之道与存在之道、研究方法之道与研究对象之道,是世界万物生发的格局与态势。
近代,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地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生发了拯救人类精神生态,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批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生态批评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态批评产生。
中国生态批评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生长态势自然也遵循了超循环之道。
一、“依生”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与中国对应学科“看似一体”生态批评起源于欧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见端倪,九十年代兴起。
在中国发出的最初声音是司空草1999年11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
真正传入中国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是在2002年,以王诺教授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为标志。
国内关于生态批评的综述文章主要有: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以及其硕士毕业论文《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等,另外在鲁枢元教授的著作《生态批评的空间》和刘文良教授的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以上学者在阐释生态批评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时候,一般都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归入生态批评的发展中来。
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文章把生态批评兴起的时间定为1987年,其根据是文艺学家鲍桑葵1987年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中的词条“文艺生态学”;把生态批评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定为1994年,其根据是有关“生态美学”论文的发表。
[1]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一文提到了生态批评在中国起步的标志———司空草1999年发表的文章《文学的生态学批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但她在提及国内生态批评文章和专著的时候把曾永成教授的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鲁枢元教授的专著《生态文艺学》、姜澄清教授的专著《艺术生态论纲》和徐恒醇教授的专著《生态美学》列为生态批评的代表作,而且文章后面把国内的生态美学会议看成了生态批评研讨会,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看成了一体。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资料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G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
(注: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cocriticismReader:La ndmark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 1996,,,)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注:Joseph,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 NewYork:Scribner‘s,1972,)。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 icism,”IowaReview(Winter1978),)。
生态文学批评的“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
能被 予 以简 单 的 “两 刀切 ” 。
[1 1】唐 瞍 : 一 个 想 法》 , 《唐 驶 文 集 ·文 学评论 卷 》 ,北 京 :
上世 纪 8O年 代 以来 ,文 学批 评 界 出现 了诸 如 实 践文 学 批 机 大 背 景下 ,侧重 审 视和 关 注 生 态现 实 问题 ,提 出 生态 伦 理
评 、生 存文 学 批 评 、生 命文 学 批 评 、体 验 文 学批 评 、超 越 文 批 评 , 是必 然 的 ,且 具有 划 时 代 的现 实 意义 。但是 ,当 下 的
学 批 评 等 现 象 , 生态 文 学 批 评 作 为 一‘种 崭 新 的 文 学 批 评 理 生态 文 学批 评 理论 还 不完 善 , 其 倡导 者 还大 多 恪 守 “生态 中
念 ,是 在人 类 面 临着 日益严 重 的 生态 危 机而 反 思 文学 生 成 与 心 主义 ”批 评 原则 。他 们认 为 : 人类 是 自然 界 的产 物 , 自然
们 自己 的时 代对 话 。
[5]杨 义: 《文 学 史研 究的 时空结构 》 ,中国社会 科学 院文研
但是 这 并不 是 结 束 ,唐 驶版 的两 部文 学 史 在 实现 过它 的 所编: Ⅸ文 学思维 空间的拓展 》 ,北京: 工人 出版社 ,1 9 8 8年
教 学价 值后 的现 在 ,它 的 另一 个 价值 就 是给 现 在 重新 探 讨 那 版 , 第 4 6 6页 。 个年 代 提供 资 料 。对 丁有心 人 来 说 ,这 两部 文 学 史 中具 有 的 [6]唐设 : 《从香 港 “中国现代 文 学研 的 , 引起 了文 学批 评 界 的广 泛 关注 。
界对 于 人 的生存 和 发 展来 讲 居 于本 原 性 的地 位 ,人 对 于 自然
生态批评_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自然生态新纬度
收稿日期:2006-09-20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高密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西方文论、生态美学、文艺学等方面研究。
生态批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自然生态新纬度岳友熙(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 要:生态批评就是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是向自然生态延伸的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20世纪以来,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 非理性转向 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 语言论转向 却使文学批评因脱离实践而悬浮于现实空气稀薄的高空,失去了坚实的实践大地。
它们虽然各有所长,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批评盲区!!!自然生态世界。
这使它们在对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力不从心。
生态批评主动挑起了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任,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成为当代文学批评新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生态批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自然中图分类号:I02,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06)12 0041 05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现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即 人本主义 和 科学主义 [1]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与19世纪批评理论完全不同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出现了 非理性 和 语言论 两次转向。
然而,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 非理性转向 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 语言论转向 却使文学批评因脱离实践而悬浮于现实空气稀薄的高空,失去了坚实的实践大地。
两种批评虽然各有所长,但是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批评盲区!!!自然生态世界。
这使它们在对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生态批评[摘要]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但生态批评的批评对象并不仅限于当代意义上以“生态”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可以发挥其阐释功能,重新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历史上描绘、反映大自然之美rAtA.与自然关系的经典文学作品。
对经典文学的生态阐释应该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深入挖掘经典文学的“自然”内蕴;二是要正确把握阐释的“度”,避免过度阐释。
[关键词]生态批评;阐释学;经典文学一、问题的缘起“生态批评”(Eeocriticism)这一术语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tt)提出,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简称ASLE)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1995年,《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简称ISLE)作为第一份正式的生态批评文学研究刊物在美国创刊。
至此,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最终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学术界得以确立。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和生态文艺创作的渐趋繁荣以及西方生态批评的积极影响,近年来,生态批评在我国也已受到学者们的密切关注。
生态批评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条件,那就是,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意识得到唤醒和加强,环境运动因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公众文化基础,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保护思想在学术界取得了认同,以拯救生态环境为己任的生态批评也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应运而生。
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和自身发展的需求,生态批评很快又由单纯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的“自然生态”批评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是生态批评的主要批评对象,其诞生也是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的。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术基础教学之路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术基础教学之路作者:黄光良来源:《美术界》2022年第02期【摘要】生态批评作为当今文学、艺术等专业学科教学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爱护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态化”的视角观察自然和身边事物,从而发现美和建立起对待自然的方式。
将生态批评引入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态审美实践激发起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彰显出生态批评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立足于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学科,逐渐构建起了“生态化”的绘画基础主体内容,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体现了美术学院基础教学对传统绘画精神传承和当代生态审美观念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批评;美术基础教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面对当下艺术的审美和美术教学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中,高校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还要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和学科传承的责任,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米克尔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学生态学”概念,他主张从文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关联的研究。
多年来,在诸多系列术语的演进中,“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应运而生。
现在来看,“生态批评”概念是西方文论的一次绿色转向,为文学和艺术实践批评提供了新视角,推动了文学及艺术实践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拓宽了艺术实践与社会、历史的边界,开辟了新领域,注入了新动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这些年对于“生态批评”的定义,言辞多样,样式众多,良莠不齐。
生态批评是通过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为研究路径,唤起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状况的关注,并纳入对生态学的有关知识,研究人的生存状态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研究思路。
如今,很多国内高校将“生态批评”的思想理论引入高校教学,特别是引入高校美术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5期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2Vol.9No.5惠特曼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代表作是他的第一部诗集《草叶集》。
在诗集中,惠特曼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诗,其民主的内容、革新的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诗坛。
诗集中,惠特曼歌唱自然,歌唱人类,歌唱劳动,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表现出对自然地崇拜,主张万物平等的思想。
一、生态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评论界开始把注意力从研究语言本身及其内部结构转移到语言同社会、历史、自然等语言之外的事物上来。
这时,生态批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为文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角度。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不断的变化—由人类崇拜自然到人类主宰自然,以及伴随而来的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存危机,使得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
而这一需求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生态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它主要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评———探讨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草叶集》研究《草叶集》以自然界中最平凡、最普通而密集成群,生生不息之物来命名,是面向芸芸众生的诗集。
它开创了新的诗风,对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近百年来的诗歌运动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目前,对于惠特曼诗歌的研究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它的社会性、政治性及其中大胆直率的性描写。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生态主义日益受到重视,从生态批评视角下重新解读《草叶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探寻惠特曼的人文自然观、生态思想,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歌颂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惠特曼毫无掩饰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崇拜和赞美。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自然界没有价值,人类主宰自然。
然而,在《草叶集》中,大自然被描绘成积极、活跃、向上的生命体,它不再是人类的附属品,不再是被动的承受人类发泄的感情。
惠特曼认为自己是大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一切,仿佛只有用心感受自然,他才能都到身心的升华。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一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我愿意走到林边的河岸上,去掉一切人为地虚饰,赤裸了全身,我疯狂的渴望它接触到我的身体。
”在诗人看来,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
只有在大自然中,人们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虚饰以及烦恼,沉浸,接触自然,感受到肉体与灵魂的完美的结合。
因此,人们应当多多的深入自然,感受自然,而不应过多的破坏自然,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对我们当代社会有着启发意义。
大自然并非是人类的附属品,不再是被动的承受人类发泄的感情,大自然的万物有着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橡树正在生长》中,诗人写道:“我看见一棵橡树正在生长在路易斯安那,它孤独的站立着,有些树苔从树枝上垂下”,“我惊奇,它孤独的站在那里,附近没有它的朋友,如何能发出许多快乐的叶子———因为这对我却不可能”。
一颗坚强、挺拔、生命力旺盛的橡树跃然纸上,直逼我们的眼睛。
在这首诗中,橡树被人格化了,被赋予了生命,它“孤独”、“生长”、“挺拔”、“健壮”和“快乐”。
它没有朋友,独自生长着,然而,它并没有被孤独所打败,没有因此沉沦,仍然“发出许多快乐的叶子”。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是诗人所无法匹及的,他感慨道,“孤独的生长着,身边没有朋友,更无爱人,却能发出许多快乐的叶子,我知道我却不能”,诗人只能摘下一段,回来瞻仰它,感受其阳刚的爱。
(二)歌颂人类惠特曼歌颂自然,他也歌颂人类,主张人类平等,歌颂劳动。
首先,惠特曼歌颂人类,歌颂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我之歌》中,他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在诗歌中“自我”的含义非常的广泛,它即指惠特曼自己,也指普通大众,诗人在歌唱自我,也在歌唱全人类。
同时,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自信心,他相信人们有“掌握一切诗歌源泉”、“得到大地和太阳美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了解事物的能力。
在惠特曼眼中,人们生而平等,没有种族、阶级、男女的区别,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和谐社会中,如“在黑人和白人都一样地生长,开纳克人,塔卡河人、国会议员、贫苦人民,我给予他们的完全一样,我也完全一样地对待他们”,其次,诗人也描绘了许多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积极乐生态批评主义视角下的《草叶集》研究邓小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草叶集》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但是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它又为这部诗集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视角。
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惠特曼通过《草叶集》描述了人、自然、城市和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关联,为我们描绘了和谐社会的蓝图。
关键词:草叶集;生态批评;和谐社会109··(上接第106页)道德的拷问,她精准、过细、曲折地展现了女性隐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她越过伦理道德边界,从人性起航,斗胆地抒发人的天然属性———肉欲乃人的“天赋的权利”;她一改《一个正派的女人》里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接为女性的快乐与幸福开出一剂良方,那就是:在忠贞婚姻和为家庭奉献的同时,暂时摆脱所谓的如胶似漆和相亲相爱,去安享天赋的权利。
这种思路是积极的,与彻底成为丈夫和孩子的附属相比,片刻的逃离也意味着思想的进步和以自我为主导的开始,是突破父权制社会框框条条的开始,是女性的解放和进步。
3.结语Marquand曾这样评判凯特·肖邦,“通过资助它者而削弱父权制,她有独立身份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让她的文字发出一种声音。
身边的男人构建了她的官方身份,但这种身份被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推翻。
”[5]这个描述极为准确,肖邦利用她创造性的写作技巧转述她相信女性力量的真实观点。
一百多年前完成的《一个正派的女人》和《暴风雨》里,她准确地描绘了女性隐秘而复杂的内心,细致而曲折地表达了女性羁绊于父权社会所谓伦理道德界限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让她的人物大胆展示女人的自然属性———性欲。
她提供的女性寻求幸福的药方也许不完善,但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解救方法。
她笔下的人物形象折射了她对女性观的矛盾思考,也反映了她自然主义倾向。
她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独立的声音,代表了女性的呐喊,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1]凯特·萧邦.觉醒[M].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Kate Chopin.Portraits[M].London:The Women’s Press Limited,1979.[3]邓绪新.英语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88-95.[4]林健,万雪梅.欲望的挣扎———解读一位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5(1):54-56.[5]Jane Le Marquand.Kate Chopin as Feminist:Subverting the FrenchAndrocentric Influence[J].Deep South,1996,2(3).[6]V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Kate Chipin./wiki/Kate_Chopin.2008-11.[7]Wilson,Robert.Feminine Sexuality and Passion:Kate Chopin’s“TheStorm”[EB/OL].http://www.interchg.obc.ca/rw/eng304-1.htm1992-10,(22).[8]王庆勇.《暴风雨》中反讽和象征艺术研究[J].名作赏析,2008,(4).观,勤勤恳恳的劳动着,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生活,如在《我听见美洲在唱歌》中,“我听见美洲在唱歌,各种不同的颂歌”描写了机器匠、木匠、泥瓦匠、船家、鞋匠、伐木者、犁田的青年、母亲、年轻的妻子等,在工作时,在“每天早晨走在路上,或者物件歇息,或者到了日落的时候”,他们总会唱着愉快而强健的歌,强健而和谐的歌。
在这首诗中,这些平凡的劳动者都被诗人作为赞美的对象,惠特曼赞美劳动,赞美他们勤勤恳恳,积极生活的态度。
(三)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惠特曼歌颂人类,歌颂劳动,但是他认为人类文明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它们相互联系,同属于宇宙这个和谐的有机体,人们在劳动、创造文明时,应该细细的品味,聆听周遭的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接受我的这些草叶吧,美洲”,“因为它们乃是你自己所生育的东西”,“因为它们将环绕着你”,“亲密地和它们联系吧,因为它们这亲密的和你们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诗中,草叶代表了大自然,惠特曼认为它与人们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深处自然之中,正如“草叶紧紧环绕着我们一样”。
当前许多人把自然对立起来,孤立起来,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破坏自然。
早在惠特曼时代,他就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这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
同时,惠特曼也想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劳动人民在劳动、在创造文明时享受自然,尊重自然的和谐画面。
在《从巴门诺克开始》中,人类和自然万物生活在不可分解的大地上,农民种着棉花、糖和米谷等农作物。
这片富饶的大地上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和铁矿。
船夫和水手们在大洋上捕鱼。
牧民们放着羊群,生活在世界牧场和草原之大地。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之地上。
劳动人民劳动着,创造着文明,但是人们并没有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惠特曼认为,这块大地是不可分解的,是紧密联系的,是热情的。
人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攫取,而应该用联系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它,热爱自然,善待自然。
三、结语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惠特曼的《草叶集》进行了解读。
惠特曼不惜笔墨地描绘着大自然的万物,热情的赞美它的勃勃生机,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平等的相处。
这些思想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他也歌颂了人类,歌颂普通的劳动者。
在他的诗歌中,人们总是在积极的劳动,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创造者美好的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把自然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他们劳动着,享受着,尊重,热爱着自然。
而在当今的社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现象比比皆是,重读惠特曼,品味它的生态自然观,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之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