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瑞
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围手术期卒中事件的发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围手术期病死率显著增加[10,11]。一项研究对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手术质量改进数据库的523 059例患者分析,结果表明围手术期卒中使患者病死率升高8倍[12]。
因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应该综合考虑整个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在兼顾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我国临床医师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理念亟待更新,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国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回顾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证据及临床试验,编写了本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它属于环氧酶抑制剂,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酶的活性,使花生四烯酸
生成的血栓素A2减少,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口服后经胃肠道完全吸收,达峰时间为10~20 min,随后迅速降解为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水杨酸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为0.3~2 h。临床常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表面具有抗酸性,在酸性胃液中不溶解而在碱性肠液溶解。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要快速达到抗血小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的清除半衰期与剂量密切相关,可从低剂量的2~3h到高剂量的15h。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的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血小板的再生,而血小板再生的周期要1周左右,这导致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与药效学并不一致,一般认为阿司匹林作用的完全消失需要停药7~10 d。
2.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ADP)拮抗剂,通过CYP450酶代谢,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产物2-氢-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不可逆地抑制ADP与其血小板受体P2Y12的结合,从而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CYP2C19参与了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其抗血小板作用和活性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随着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都能获得充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吸收迅速,原型化合物的氯吡格雷平均血浆浓度在给药后大约45min达到高峰,消除半衰期为6h。一般认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完全消失需要停药5~7 d。
3.其他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其他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替格瑞洛、噻氯匹定、普拉格雷、西洛他唑及替罗非班等。
二、围手术期卒中风险评估
在一般人群中,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率较低。针对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手术质量改进数据库内超过550000例患者分析表明,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约为1‰[12]。围手术期卒中和多项因素相关[13],其中既往有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是围手术期卒中的强预测因素[14,15,16,17,18]。丹麦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纳入了481183例患者,结果表明既往有卒中和没有卒中病史的围手术期主要卒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4.4‰和4.1‰(OR 14.23, 95%CI 11.61~17.45),术前9个月内的卒中病史和围手术期卒中发生呈强相关,9个月前发生的卒中也显著增加了围手术期的卒中事件[19]。既往NeuroVision研究显示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隐匿性卒中的风险高达10%。2014年美国神经麻醉与重症监护学会发布的《围手术期卒中监护声明》中明确指出:所有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均应认为是围手术期卒中的高危人群[20]。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纳入了220例具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其中90%的患者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治疗组(n=109)或安慰剂对照组(n=111),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治疗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2.7%,安慰剂对照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