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15e07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45.png)
《消防燃烧学》燃烧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这个是⼤四考的,他们貌似今年刚学,不知道和我们的⼀样不!⼤家看看吧。
名词解释(20选10)1、化学当量⽐:常⽤来定量地表⽰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物的配⽐情况2、空燃⽐: 化学恰当反应时消耗的空⽓-燃料质量⽐,某数值等于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要的空⽓质量3、燃烧焓: 当1mol的燃料与化学当量的空⽓混合物以⼀定的标准参进⼊稳定了流动的反应器,且⽣成物也以同样的标准参考状态离开该反应器,把此反应释放出来的热量定义为燃烧焓4、平衡常数5、等压绝热⽕焰温度;当燃料/空⽓⽐及温度⼀定时,绝热过程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温度(最理想状态,最⾼温度)6、活化能:活化分⼦所具有的平均能量(E)与整个反应物分⼦的平均能量(E)之差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称⽐例常数,是单位质量的反应速率系数,它在名义上与浓度⽆关与温度有关。
8、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成物浓度的变化量9、基元反应:能代表反应机理的由反应微粒⼀步实现的且不通过中间或过渡状态的反应10、链锁反应:⼀种在反应历程中含有被称为链载体的低浓度活性中间产物的反应,这种链载体参加到反应的循环中,并且它在每次⽣成产物的同时⼜重新⽣成11、层流⽕焰传播速度:⽕焰前锋沿法线⽅向朝新鲜⽓传播的速度。
12、湍流⽕焰传播速度:是指湍流⽕焰前沿法向相对于新鲜可燃⽓运动的速度,可⽤流经⽕焰的可燃预混⽓的体积流量Q除以湍流⽕焰的表观⾯积A f来表⽰S T≡Q/A f13、邓克尔Damkohler数14、扩散燃烧:燃料和氧化剂没有预先混合,分别输⼊燃烧室,由扩散过程控制的燃烧。
15、动⼒扩散燃烧: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16、斯蒂芬stefan流:在相分界⾯处由于扩散作⽤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作⽤⽽产⽣的垂直于相分界⾯处的总体物质流。
17、费克扩散定律:双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的扩散通散与该组分质量分数梯度绝对值成正⽐,反之相反,⽐例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消防员基础燃烧学知识
![消防员基础燃烧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94410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8.png)
第 七 部分
火焰颜色及显光性
火焰颜色及显光性
火焰是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是 指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
一切可燃性固体和液体燃烧时形成的火焰,都有焰心、内焰和外焰三个 区域。但可燃气体燃烧时形成的火焰,只有内焰和外焰两个区域,而没有焰 心区域。
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发出不同的颜色。含氧 量在 50%以上时,发出不显光(光暗或呈浅蓝色光)的火焰;含氧量在 50% 以下时,发出显光(光亮或黄光)的火焰;含碳量大于 60%时,发出显光并 伴有大量黑烟的火焰。有机可燃物火焰的明亮程度和颜色主要由火焰中的碳 粒子决定。
2、火势越大,温度越高, 火风压值越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火风压不仅产生在火灾的 那条巷道里,也会出现在 高温火烟流经的其他巷道 里。特别是高温火烟流经 的上山、下山及垂直巷道 里,影响最大。一条巷道 里产生火风压的大小与该 巷道的标高差、与温度差 成正比,即温度越高火风 压越大;巷道标高差越大, 火风压越大。
添加标题
会导致人员窒息、中毒,甚至死亡。目前,已知的燃烧产物中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或成分达数十种( HCL、
H2S、 HCN、 SO2、光气、醛类气体等)。 烟气的危害:烟气是一种不完全燃烧产物,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固(液)体颗添粒加以标及题一氧化
碳、二氧化碳、氯化氰等有毒有害气体组成。首先,它会造成消防人员灼伤、中毒、窒息(在无防护的情况
下,人在充满烟气环境中停留 1~ 2min 就可能昏倒,停留 4~ 5min 就可能死亡);其次,火灾烟气具有较 强的减光作用,影响被困人员安全疏散,阻碍救援人员接近着火点和添救加人标;题第三,火灾烟气具有流动性,高
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引燃流经途中的可燃物,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第四,密闭空间里,烟气大量聚集易
工程燃烧学复习要点
![工程燃烧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368245011ca300a6c39037.png)
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燃烧的定义(氧化学说):燃烧一般是指某些物质在较高的温度下与氧气化合而发生激烈的氧化反应并释放大量热量的现象。
2、化石燃料燃烧的主要污染排放物?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其次还有CO,CO2等其他污染物。
3、燃素学说;燃素学说认为火是火是由无数细小且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即可愿意与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可以以游离的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变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便是燃素。
第二章燃料1.什么叫燃料?它应具备哪些基本要求?是指在燃烧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热量,该热量又能经济、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物质。
物质作为燃料的条件:(1)能在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热量;(2)能方便且很好的燃烧;(3)自然界蕴藏量丰富,易于开采且价格低廉;(4)燃烧产物对人类、自然界、环境危害小2.化石燃料主要包括那些燃料?(煤,石油,天然气)3.燃料分类方法?燃料按物态分类及其典型代表燃料(1 固体燃料(煤炭)2 液体燃料(石油、酒精)2气体燃料(天然气、氢气)4.燃料的组成,固液体燃料的元素组成都有那些?固体燃料是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混合物的元素组成为:C、H、O、N、S、A、M 液体燃料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的。
其元素组成亦为:C、H、O、N、S、A、M5.气体燃料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气体燃料是由若干单一可燃与不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CO、H2、CH4、CnHm、CO2、N2、H2O、 O2等。
6.燃料分析有几种,分别是什么?(1)工业分析组成(测定燃料中水分(M)、挥发分(V)灰分(A)和固定碳(FC)等4种组分的含量)。
;(2)元素分析组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燃料中主要化学元素组分碳(C)、氢(H)、氮(N)、硫(S)和氧(O)以及灰分(A)和水分(M)的含量);(3)成分分析组成(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气体燃料各组分的体积或质量百分比)7.燃料的可燃与不可燃部分各包含哪些主要成分?可燃成分:(碳(最主要的可燃元素,氢(发热值最高的可燃元素)硫(有机硫、黄铁矿硫:可燃烧释放出热量,合称为可燃硫或挥发硫。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件101页PPT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件10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54c6efa0116c175f0e48f5.png)
引火源
16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也称着火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在生产生活 实践中点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 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燃烧的充分条件
核爆炸是指由于原 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 形成的爆炸。如原 子弹、氢弹。 实际上,核爆炸也 属于化学爆炸的范 畴。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31
三种爆炸的区别:
(1)物理爆炸本身没有进行燃烧反应, 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的造成 火灾。 (2)化学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具有 很大的破坏性,是消防工作中预防的重 点。 (3)核爆炸也属化学爆炸的范畴。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四、爆炸与爆炸极限
27
爆炸的狭义涵义:是指由于 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 生温度、压力增加或者两者 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广义涵义是指物质从一 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 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 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爆炸的分类:
物理爆炸
4、相互作用
21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燃烧不仅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且还必须是燃烧条件互相 结合、互相作用,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否则,燃烧也不会发生
第二节 燃烧类型
22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 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10/13
燃烧基础知识2
![燃烧基础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b889aaa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9.png)
燃烧基础知识2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而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二)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如用火柴去点柴草、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就会引起它们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三)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
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
本身自燃是指没有外界热源作用,靠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产生热量引起的自燃。
引起本身自燃的原因有氧化生热、分解生热、聚合生热、吸附生热、发酵生热。
黄磷暴露于空气中自燃是最典型的本身自燃现象。
部分植物或其产物,如干草、谷草、麦秸、稻草、三叶草、树叶、麦芽、锯末、甘蔗渣、苞米芯、原棉、苎麻等,部分浸油物品,如浸有油脂的棉花、棉纱、棉布、纸、麻、毛、丝绸和金属粉末等,是常见的自燃物质。
燃烧——燃烧知识点汇总
![燃烧——燃烧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7f82acb4afe04a1b071ded9.png)
第二节燃烧的条件及类型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例如,2H2十O2—→2H2O十Q 最初,氧化被认为仅是氧气与物质的化合,但现在则被理解为:凡是可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以氯和氢的化合为例,其反应式如下:H2十Cl2 —→2HCl十Q 氯从氢中取得一个电子,因此,氯在这种情况下即为氧化剂。
这就是说,氢被氯所氧化并放出热量和呈现出火焰,此时虽然没有氧气参与反应,但发生了燃烧。
又如铁能在硫中燃烧,铜能在氯中燃烧等等;然而,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毕竟是最普遍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将主要讨论这一形式的燃烧。
氧化与燃烧的关系物质的氧化反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由于反应的速度不同,可以体现为一般的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当氧化反应速度比较慢时,例如油脂或煤堆在空气中缓慢与氧的化合,铁的氧化生锈等,虽然在氧化反应时也是放热的,但同时又很快散失掉,因而没有发光现象。
如果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光和热,即是燃烧;例如由于散热不良、热量积聚、不断加快煤堆的氧化速度而导致煤堆的燃烧,赤热的铁块在纯氧中剧烈氧化燃烧等等。
这就是说,氧化和燃烧都是同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反应的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大都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氧)的化合反应,也有的是分解反应。
简单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只是该元素与氧的化合。
例如碳和硫的燃烧反应.其反应式为:C+O2—→CO2+QS + O2—→SO2+Q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化合反应,例如丙烷和乙炔的燃烧反应:C3 H8 +5O2—→3CO2 +4H2 O+Q2C2 H2 +5O2—→4CO2 +2H2O+Q’而含氧的炸药燃烧时,则是一个复杂的分解反应,例如硝化甘油的燃烧反应,4C3 H5 (ONO2 )3—→12CO2 +10H2 O+O2 +6N2燃烧形式由于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级消防工程师考试综合能力第一篇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
![二级消防工程师考试综合能力第一篇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5eb4372cc58bd63086bd2f.png)
第一篇消防燃烧学第一章燃烧的基础知识第二章火灾的基础知识第三章爆炸的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的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第二节燃烧的类型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燃烧时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燃烧可分为两类,分别为无焰燃烧和有焰燃烧。
无焰燃烧是指物体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火焰的燃烧,有焰燃烧是指气相燃烧,并伴有发光现象。
一、燃烧条件(一)可燃物:能与氧化剂(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能与可燃物结合能支持燃烧的氧化剂。
(三)引火源:使物质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必要条件)燃烧三角形:助燃物(氧化剂)、可燃物、引火源(温度)。
二、燃烧的链式反应理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集团,易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或自由结合,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进行下去。
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包括:助燃物、引火源、可燃物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燃烧四面体)无焰燃烧可以没有链式反应自由基。
【练习】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
A.氧化反应B.热分解反应C.链传递D.链式反应自由基【答案】 D第二节燃烧的类型及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着火/爆炸)(一)着火(1)点燃:外部热源加热引起的持续燃烧。
(2)自燃:①化学自燃。
不需要外界引火源,由于自身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引起燃烧。
(煤炭堆积自燃,火柴摩擦着火)②热自燃。
加热持续进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的自动燃烧。
(二)爆炸爆炸指爆炸物质在瞬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瞬间产生巨大的能量。
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的突变迅速向四周扩散,并对周围物体施加很大的破坏力。
二、按物质燃烧形态分类按物质燃烧物质的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固体燃烧。
(二)液体燃烧①闪燃:一闪即灭,蒸发速度<燃烧速度如:易燃可燃液体,石蜡、樟脑、萘等可熔化固体②沸溢: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油中的乳化水汽化向液面上浮形成油包气,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
第2节 燃烧基础知识(1)
![第2节 燃烧基础知识(1)](https://img.taocdn.com/s3/m/e044b67e910ef12d2bf9e742.png)
燃烧有什么特征呢?
特征一
化学反应
特征二
放热
特征三
发光
下面 两种现象是属于燃烧吗?? 1) 生石灰(CaO)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 电灯泡的灯丝通电后发光发热?????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
有的可燃烧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其他氧化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臭氧、 重铬酸钾、氯气
引火源种类: ① 明火焰; ② 高温物体; ③ 电火花; ④ 撞击与摩擦; ⑤ 绝热压缩; ⑥ 光线照射与聚焦; ⑦ 化学反应放热。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浓度的可燃物
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 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第二节 燃烧类型
1 闪燃 2 着火 3 自燃 4 爆炸
一、 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含义:在可燃液体表面上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原因: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 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 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产生爆炸最低浓度叫做爆炸下限; 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 ——针对化学爆炸。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
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
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的危险性 越大。
物质名称 氢气 甲烷 乙炔 氨
一氧化碳
爆炸下限/% 4.0 5.0 2.5 15.0 12.5
燃烧基础知识2
![燃烧基础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f9ccb72feff9aef8951e0621.png)
燃烧基础知识(二)第二节燃烧类型及特点定义:可燃物+空气+一定温度和引火源→引起燃烧→引火源离开后继续燃烧PS:白磷是保存在水中的,因为白磷遇到空气极易燃烧,但不溶于水,但是!!水的温度不能太高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引燃。
2.自燃(1)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缓慢氧化放热,但堆积过高,热量散发不了,最后自燃)。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
——看上页PPT中白磷加热自燃(二)爆炸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燃烧物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并出现火焰。
而有的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一定温度????到底是多少呢?下面插入第二篇内容(迟早你要会)二、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P44(插入知识)再看教材表格之前,还是先看下第一篇的内容:(一)气体燃烧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煤气)和预混燃烧(发动机)。
1.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d88e3b4af1ffc4fff47ac95.png)
4燃烧理论基础4.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1、单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质量相对浓度: 4、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显焓、绝对焓(P98-100)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其单位为:kg/(m3s)、 kmol/(m3s)、 分子数/(m3s)①例: a 、b 、c 、d 为对应于反应物A 、B 和产物C 、D 的化学反应计量系数②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③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i i mi i i i i i i i i n N VM VN n C X N n C M Y M nρρ=====∑∑∑∑∑==aA bB cC dD+→+,,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r r r r d d d d ττττ=-=-==或1111::::::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a d b d c d d d r r r r a b c dττττ-=-==⇒=④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表示方法: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生成物的生成速度、r 为反应速度⑤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活化能、压力、浓度、可燃混合气的配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1.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 压力:对于气体燃料,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3. 温度:温度增加,反应速度近似成指数关系增加,体现在反应速度常数。
①阿累尼乌斯定律: A —常数,频率因子,由实验确定;R —通用气体常数,8.28kJ/molK ,1.98kcal/molK ;E —活化能,J/mol ,由实验确定⏹ 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动能有大有小;⏹ 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的分子称为活1111G A B H A B G H dC dC dC dC r a d b d g d h d r ar r br r grr hrττττ-=-====-=-==b B a A C kC =rRT E Ae k -=化分子(自由基、活化中心、活化络合物、中间不稳物)⏹ 化学反应中,由普通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最小能量---活化能E ;(讨论活化能对反应速率影响,通过阿累尼乌斯定律) ⏹ 阿累尼乌斯定律反应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阿累尼乌斯定律。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ca716efaa00b52acfc7ca94.png)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1、蒸发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 是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蒸汽 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其燃烧速度取决 于液体的蒸发速度。 2、动力燃烧: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 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 燃烧,如雾化汽油、煤油等。 3、沸溢燃烧:含水的重质油品(如原油、重油) 发生火灾,液面接收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向液体 深层移动,表面出现大量油泡群,像开锅一样沸 腾。 4、喷溅燃烧:重质油品发生火灾后,由于热波向 下传递,将底层沉积物涌起,并冲破表面油层四 处喷洒。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四种基本类型; 2、掌握常见物质的闪点、燃点、自燃点;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 1、闪燃 2、着火 3、自燃 4、爆炸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一)闪燃
1、闪燃定义: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 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助燃物(也称氧化剂):凡与可燃物相结 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 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它包 括游离的氧或化合物中的氧。可燃物在大 气中的燃烧是以游离的氧作为助燃剂,这 种燃烧是最普遍的。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氧化剂包括多种,最常见的氧化剂就是空 气中的氧,其他的诸如双氧水(过氧化 氢),氯气,臭氧等。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 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 低的液体起火灾危险性就越__。 A、大 B、小 C、强 D、低 山东安保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答案:A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b9a0fd7700abb68a982fbc1.png)
精心整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
二、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
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
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
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
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
最新二章节燃烧基础知识
![最新二章节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d970cb7caaedd3383c4d3e2.png)
部分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浓度极限
物质名称 氢气 甲烷 乙炔 氨
(三)爆炸极限
1)爆炸浓度极限
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 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产生爆炸 最低浓度叫做爆炸下限;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 炸上限。
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比来 表示;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质量(g/m3)来表示。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 的危险性越大。
对于易燃液体来说,其燃点比闪点高1℃~5℃。 因此,在评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时,一般以闪点为 参数。
三、自燃
(一)自燃的含义
无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靠 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自行燃烧的现 象。
(二)自燃类型
▪ 受热自燃:
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 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爆炸,均属于物 理爆炸。
▪ 化学爆炸
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 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如炸药的爆炸。
特点:反应速度快,放出大量的热,破坏性极强
▪ 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 的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属核爆炸。
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一 定温度被“烤”着火。
▪ 本身自燃
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 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发热导致升温而发生的自燃。
举例:1、氧化发热自燃(如:煤堆自燃) 2、发酵放热自燃(如稻草、树叶、锯末、
甘蔗渣等在潮湿的环境中)
(三)物质的自燃点
燃烧基础知识2
![燃烧基础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03b30ae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8.png)
一、燃烧的定义
国家标准GB5907-86规定: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 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不仅在空气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 燃烧不仅是化合反应,也有的是分解反应或 分解反应。 二、燃烧的本质 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
3
(2)可燃物的类型 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若按其物理状态分类,有
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可燃物。 固体可燃物--------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氧化
剂)中燃烧的固体物质,都称为可燃固体。 液体可燃物-------尽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都
称为可燃液体。 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 ,
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由于液体的蒸气浓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所以可燃液体
除了有爆炸浓度极限外,还有一个爆炸温度极限。
16
爆炸温度极限也有下限、上限之分。 什么是爆炸温度下限------液体在该温度下蒸
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此时的温度 称为爆炸温度上限(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 的闪点); 什么是爆炸温度上限-----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 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此时的温度称 为爆炸温度上限。 爆炸温度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炸危 险性就越大。 通常所说的爆炸极限,如果没有标明,就是指 爆炸浓度极限。 (四)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
12
2、物质的自燃点
什么是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
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 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产生燃烧。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依 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超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四、爆炸 (一)什么是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 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从广义上说,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状态, 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气 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地压 力突跃变化。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75d6dd9f90f76c661371ab7.png)
2、助燃物(也称氧化剂)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 (1)空气或氧气。 (2)其他氧化剂。
3、引火源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着火源可分为: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 物能;光能;核能。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 够燃烧的物质。(如:铁生锈) 燃烧是一种极具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 燃烧过程中发生和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
(一) 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是燃烧的三要素
1、可燃物
(1)可燃物的定义
四、烟气 (P20页) 五、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
(一)火焰
(1)火焰的定义。 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 俗称火苗。它是可燃物产生有焰燃烧的基本特征。 (2)火焰的构造。 ①气态可燃物火焰 有的火焰无一次空气进入,只有一层圆锥形火焰,即只有外焰,如天然气 进喷火焰,可燃气体容器或管路破裂时在泄漏处形成的喷流火焰等。 ②液态可燃物火焰 它由焰心、内焰和外焰组成。 焰心,是最内层亮度较暗的圆锥体部分; 内焰,为包围在焰心外部较明亮的圆锥体部分; 外焰,为包围在内焰外面亮度较暗的圆锥体。 一切可燃固体和液体燃烧时形成的火焰,都有焰心、内焰和外焰。
1.粉尘爆炸的条件: (1)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性的; (2)粉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
(3)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燃烧理论基础4.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1、单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质量相对浓度: 4、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显焓、绝对焓(P98-100)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其单位为:kg/(m3s)、 kmol/(m3s)、 分子数/(m3s)①例: a 、b 、c 、d 为对应于反应物A 、B 和产物C 、D 的化学反应计量系数②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③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i i mi i i i i i i i i n N VM VN n C X N n C M Y M nρρ=====∑∑∑∑∑==aA bB cC dD+→+,,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r r r r d d d d ττττ=-=-==或1111::::::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a d b d c d d d r r r r a b c dττττ-=-==⇒=④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表示方法: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生成物的生成速度、r 为反应速度⑤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活化能、压力、浓度、可燃混合气的配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1.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 压力:对于气体燃料,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3. 温度:温度增加,反应速度近似成指数关系增加,体现在反应速度常数。
①阿累尼乌斯定律: A —常数,频率因子,由实验确定;R —通用气体常数,8.28kJ/molK ,1.98kcal/molK ; E —活化能,J/mol ,由实验确定⏹ 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动能有大有小;⏹ 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的分子称为活1111G A B H A B G H dC dC dC dC r a d b d g d h d r ar r br r grr hrττττ-=-====-=-==b B a A C kC =rRT E Ae k -=化分子(自由基、活化中心、活化络合物、中间不稳物)⏹ 化学反应中,由普通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最小能量---活化能E ;(讨论活化能对反应速率影响,通过阿累尼乌斯定律) ⏹ 阿累尼乌斯定律反应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阿累尼乌斯定律。
4. 反应物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5. 混合气体:取决于可燃气所占组分,可燃气所占组分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⑥化学当量比:燃料与空气刚好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
⑦化学反应的分类:1. 物态:单相反应、多相反应2. 基元反应(分子数分):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P102)3. 反应机理复杂程度:简单反应、复杂反应4. 反应级数:1级反应、1.5级反应、2级反应5. 基元反应:能够一次完成的反应,即反应物的粒子只经过一次分子间的碰撞而实现的化学变化。
6. 总反应:(P102)⎪⎩⎪⎨⎧↑→↓↓→↑W E W E a a⑧质量作用定律:一组化学组分消失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幂函数的乘积成正比。
(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k:反应速率常数或比反应速度,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k ,其大小直接反映了速度的快慢和反应的难易,并取决于反应温度及反应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⑨化学平衡常数:对于可逆反应: 正反应速度: 逆反应速度: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均不变,但反应没有停止。
)化学平衡常数: (kf, kr 取决于反应温度及反应物的物理化学性质)⑩化学反应级数:实验表明,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着一定量的关系。
• k n :反应的比反应速度常数; • x+y:反应级数,一般由实验测定。
化学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a b A BW C k C =aA bB cC dD+→+a b f f A BW k C C =c d r r C DW k C C =f r a b c d f A B r C Dr r k C C k C C ==c d f C D C a b r A B k C C K k C C ==aA bB cC dD+→+A x y n B dA W k C C d τ=-=反应的级数按实验测定的动力学方程来确定,而反应的分子数则根据引起反应所需的最少分数目来确定;简单反应的级数常常与反应式中作用物的分子数相同;复杂反应,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净反应速度与其反应机理相关,其某一化合物的净反应速度应是该化合物在各个基元反应中的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2活化分子碰撞理论•在简单反应中,由于反应物中存在着大量作不规则热运动的分子,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
当碰撞能破坏反应物原有分子键结构,生成新键时化学反应发生。
•只有相互碰撞的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超过一定反应能级水平时才能进行化学反应,这一能级称为活化能。
•分子之间需要通过碰撞才能引起化学反应;不是所有的碰撞都会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所需的临界能量叫活化能。
•能量大于活化能的分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间的碰撞可以发生反应;单位时间内碰撞次数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活化能越小,物质的化合能力越强。
4.3链锁反应理论链锁反应:P112链锁反应的三个基本步骤:✓链的形成(引发)✓链的增长(发展)✓链的中断(终止)链锁反应分两大类:✓直链反应(不分枝链锁反应)✓分支链反应(分枝链锁反应)链的引发(形成):由反应物分子生成最初活化中心的过程。
(稳定物质,生成活化分子过程)链的传播(增长):活性中间产物与原物质作用产生新的活性中间产物的过程。
(消耗一个活化分子,又产生一个或多个活化分子)链的增长可以是直线、不分枝式,也可以是分枝式,即:直链反应:一个活化分子参与反应产生一个活化分子分枝链反应:一个活化分子参与反应产生多个活化分子链的中断:活化分子消失成稳定物质的过程。
5气体燃料的燃烧5.1气体燃料燃烧原理及特点1、单相(同相、均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燃气和空气的混合阶段、混合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加热和着火阶段、完成燃烧化学反应阶段。
全预混燃烧(无焰燃烧、动力燃烧)4、两种类型预混燃烧:半预混燃烧扩散燃烧(有焰燃烧)①一次空气系数:燃烧前已与燃气混合的空气量与该燃气燃烧的理论空气量之比。
②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0而小于1时,称为半预混燃烧;③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或等于1时,称为全预混燃烧④预混燃烧:如果燃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后,再送入燃烧室燃烧,这种燃烧成为预混燃烧。
⑤扩散燃烧:如果燃气与空气不预先混合后,而是通过各自管道送入燃烧室燃烧,此时燃气内部无一次空气,这种在燃烧室内边混合边燃烧的方式称为扩散燃烧。
5.2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与燃烧1、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两个基本阶段:着火阶段、着火后的燃烧阶段2、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方法:点燃自燃热自燃:链锁自燃:预混燃烧的特点:P135爆炸式化学反应3.热自燃理论:➢ 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 自热体系着火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的相互关系。
➢ 发生热自燃时的温度称为热自燃温度或着火温度。
➢ 理论燃烧温度:当燃气完全燃烧时,燃气温度达到最高值Tmax ,称为理论燃烧温度(绝热燃烧温度)➢ 预混气体在绝热条件下的热自然: 绝热热自然条件: 上式的物理意义:①只有当温度升高而使反应速度的0dW t增加速率超过因燃料消耗而引起反应速度下降速率时,预混合可燃气体在绝热条件下才会发生热自燃。
②绝热过程不是引起热自燃的充分条件。
只要过程开始后,反应物浓度足够大,初始温度较高,虽初始反应速度较低,但随后的反应速度总会不断增大,并导致热自燃着火。
➢ 预混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热自然:反应放热:向环境散热:着火取决于放热量与散热量的相互关系及其随温度而增长的性质。
➢ 预混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热自然:➢ 预混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不同To 时的热自燃:T B10Ea b RT A B q qW qk e C C -==()20A q T T V α=-✧ A 点:低温区稳定点,其绝对值太低,熄灭状态,对应于一个反应速率很小的缓慢氧化工况。
✧ B 点:着火点(临界点)有波动→要么回到B 点,要么着火✧ C 点:高温非稳定点,两种发展方向,对热自燃而言不可能出现的工况。
✧ 着火温度(着火点B 对应温度):指在一定的混合物压力P 和一定的壁温To 下引起自燃着火的最低温度。
✧ 线Ⅲ:Q1>Q2,没交点,着火✧ 线Ⅱ(Q Ⅱ):Q1≥Q2,一个切点,特定系统的临界散热直线。
✧ 热自燃着火的临界条件: ✧ 系统发生热自燃的条件::Q1≥Q2✧ 着火临界温度的影响因素: ①仅能在T 0=T 0Ⅱ时才能实现临界自燃着火,即T B 与T 0有关。
T0越低,着火温度越低。
增加散热后,自燃条件被破坏。
②η↓有利着火③燃料活性强(E 小或k0大)易着火④T0↑ 容易着火✧ 着火感应期τi :指预混可燃气体从初始温度加热到着火温度T B 所需时间。
(当可燃气体的温度、压力、燃气浓度2112Q Q dQ dQ dT dT =⎧⎪⎨=⎪⎩()B T f α=0可燃混合气,p,A /V ,T升高时感应期可缩短,有利于着火和燃烧性能的改善)4.点燃理论①点燃与热自燃的区别:☯热自燃整个混合气的温度较高,反应和着火在容器的整个空间进行的。
点燃使混合气的部分气体受到高温点火源的加热而反应,然后向空间传播。
☯点燃温度一般高于自燃温度、☯点燃不仅取决于炽热体附近局部气体是否着火,且还取决于该着火能否被传播。
②点燃方法:炽热物点燃、电火花或电弧点燃、小火焰点燃、压缩点燃、高温气体点燃。
③影响着火浓度界限(可燃极限)的因素:P1431、压力 p↓→可燃极限↓2、流速 w↑→着火范围变窄3、可燃混合物初温 T0↓→着火范围变小4、掺入其它物质⑤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当可燃混合气的某一局部点燃着火时,将形成一个薄层火焰面,火焰面产生的热量加热邻近层的混合气,使其温度升高至着火温度而发生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