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0_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有解析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归纳复习2 精品
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与影响(1)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三、近代三大革命运动的对比四、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1.演变态势(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2.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1)国民大革命时期,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2)大革命失败后,针对国民党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3)随着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倡导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积极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努力。
(4)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5)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国民党独裁、反内战的人民民主斗争,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民族独立。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编写缘由]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百年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12_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34】一、选择题1.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再现了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的情景,而据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
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D)A.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B.改善与西方关系,推动中国与发达国家建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策D.认清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推动历史转折【解析】从材料“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当时对中西差距认识的清晰,故D项正确;A项中“突破封锁”不符合当时情况;B项是1979年以后;C项是1978年12月以后。
2.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B)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建国初期,党中央曾提出“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口号,排除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1979年初,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恰当的标语,故选B。
“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标语,排除C。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十四大之后的标语,排除D。
3.(2017雅礼)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析】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表明人均土地面积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故C项错误;“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选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有解析
考点集训【P300】1.(2016雅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材料二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
帝谓安石曰:“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
”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
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时代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2.(2016三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
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1_第11讲_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夯实基础【P21】太平天国运动【基础梳理】1.原因(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3)主观原因: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推动。
2.经过(1)开始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前期(1851—1856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
(3)后期(1856—1864年):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攻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上海近郊战、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
3.治国方案(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
方法:物物归上主。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
内容:①政治:以法治国。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
③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4.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5.作用(1)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颁布了自己的革命纲领)。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4)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重难突破】1.【真题演练】【例1】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D)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颁布的,故D项符合题意。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归纳复习1
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和四次调整1.阶段特征2.四次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和主线,是新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四次:(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编写缘由]新课标各版本教材都是按专题编排,每个时期都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分别讲述,体现专题综合的特点。
通过学习发现,专题知识政治、经济、文化分模块讲解,割裂了同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因此补遗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颇有益处。
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1.政治上,人民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帝国主义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考点集训【P298】一、选择题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D)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
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
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
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B)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5_开辟新航路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19】一、选择题1.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C)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C.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D.《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解析】A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宗教因素等,排除B项;D 项不是实质。
新航路开辟是在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故选C。
2.(2016雅礼)“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B)A.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B.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解析】材料中“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说明传播基督教的理想和热情是探险家的精神动力,故选B。
A、D两项材料未体现;基督教只是“神圣的光圈”,探险家的主要目标是“各种各样的世俗要求”,C项错误。
3.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解析】谈地理位置优越的话,法国和英国也处于大西洋沿岸,在这点上西、葡两国并不占绝对优势,排除B。
C项叙述的情况并不符合当时西、葡两国的实际。
D项金银需求量大的并不只是局限于西、葡两国,当时西欧国家普遍都面临这种情况。
当时西、葡两国刚刚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且对探险活动大力支持,这是造就新航路探险由西、葡两国领导完成的主要原因,故选A。
4.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1_第13讲_辛亥革命
第13讲辛亥革命夯实基础【P24】辛亥革命【基础梳理】1.背景(1)必要性: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
(2)可能性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两中心、三代表)。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2.过程(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布独立。
(2)高潮: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结果: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3.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②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②内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不明确反帝,不发动群众,不铲除封建土地制度。
③外因:立宪派与旧官僚从内部破坏,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威逼利诱。
(4)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点导学案2018002 精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安徽摸底)“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的。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个时代()A.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宗教C.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D.倡导美德即知识解析:选C“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坚持国家权力高于宗教”是宗教改革时期,故B项错误;“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正确;“倡导美德即知识”属于古希腊时期,故D项错误。
2.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写道:“我下了一枚鸡蛋,可路德却孵出了一只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罗马教廷特权与腐败B.嘲讽路德激进的宗教改革C.抨击宗教改革泯灭的人性D.赞赏宗教改革的民族意识解析:选B“我下了一枚鸡蛋,可路德却孵出了一只鸭”,可知伊拉斯谟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嘲讽态度,不赞同其改革主张,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故错误。
3.(2018·安徽联考)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解析:选A从“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偶然的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正式版
第9讲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夯实基础【P15】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基础梳理】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产生方式权力职责议会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3.影响(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难突破】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的原因(1)反对共和派的力量比较分散。
(2)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共和制。
(3)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法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这是法国共和制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
【真题演练】【例1】(2016全国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解析】1875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
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故选A项。
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点导学案16 精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与普希金这首诗歌属于同一类文学风格的是()A.《西风颂》 B.《战争与和平》C.《红与黑》D.《苹果车》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战争与和平》《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苹果车》是现代主义文学代表,均排除。
2.下列对下图所示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浪漫主义作品B.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思想观念的冲击C.它体现了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D.它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解析:选D《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达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出版于1831年1月,作者雨果表达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对离奇的情节和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刻画,未涉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金钱至上社会现实的应是现实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声称:“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
”这表明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是() A.改造法国社会B.宣传反封建思想C.学习法国文风D.支持拿破仑扩张解析:选A拿破仑时期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体,颁布《民法典》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改造了法国社会,因此激发了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雄心壮志,故A项正确。
4.(2018·安徽联考)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
”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C.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D.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解析:选D社会主义垄断倾向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具有荒诞性,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特点是感情充沛、想象丰富,故C项错误;从“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可知体现了各地文学具有了统一的民族性的特征,故D项正确。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点导学案3 精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C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反映了当地() A.发明耧车,增加了耕地的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产量C.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人们生活贫困D.小农意识强烈,导致人们生活贫困解析:选B耧车出现于西汉,所以A项错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改进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B项正确;当地人生贫困的原因是“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C项错误;当地人生活贫困与小农意识无关,故D 项错误。
3.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解析:选D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 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而铁器牛耕的出现则是私田大量开垦的原因,亦是其根源。
4.(2018·洛阳期中)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1_第12讲_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夯实基础【P22】一、甲午中日战争【基础梳理】1.背景:(1)世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3)清政府:腐败落后。
2.经过:(1)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着战争爆发。
(2)第一阶段:由朝鲜境内转到中国境内,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3)第二阶段:由陆战为主转为海战为主,主要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1)对中国:《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对国际:改变了远东局势,日本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
【重难突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从列强侵华来看:(1)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
战前主要为英法对中国的侵略,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19世纪末形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3)列强关系发生变化。
战前勾结多于争夺,战后争夺加剧。
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战前列强侵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来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1)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2)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3)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真题演练】【例1】(2016全国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最新高中历史-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知识点导学案13 精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洛阳期中)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材料意在说明()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解析:选D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支持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故A项错误;远洋航行主要人物是航海家和冒险家,企业家没有直接参与远洋航行,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正确。
2.(2018·全国名校联考)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
这两个“发现”()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解析:选D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美欧贸易的发展,都是商业革命的范畴,故D项正确。
3.(2018·全国名校联考)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
”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解析:选C英国的规定是为了不让欧洲其他国向美洲地区进行货物运输,故A项错误;此时的西班牙已经衰落,不存在垄断贸易之情形,故B项错误;材料的规定保证了英国对美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从而保证了英国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故C项正确;规定虽然有遏制荷兰商业发展的目的,相比获取垄断性贸易来说是次要的,故D项错误。
4.(2018·吉林检测)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1.17_解放战争_有解析
考点集训【P194】一、选择题1.(2017附中)一历史文件中写道:“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据此判断这一文件(D)A.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D.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解析】本题考点是重庆谈判。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根据掌握史实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从“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可知,这是重庆谈判期间的历史文件。
故选D。
2.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B)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解析】“毛先生此次去重庆”指的是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这次谈判最终通过了《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双方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这是重庆谈判最重要的两项成果。
故选B。
但是关于解放区政权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故排除A、D。
C是政协会议的结果,故排除。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党派代表人数国民党8共产党7民主同盟9青年党 5无党派人士9A.解决了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B.体现了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原则C.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D.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协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政协会议为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4.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1_第16讲_抗日战争
第16讲抗日战争夯实基础【P30】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基础梳理】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所决定。
(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2.条件(1)国际形势: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2)中国形势:国共对峙十年,国民政府正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
3.经过(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2)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八一三事变占领上海。
(3)失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日本的滔天罪行(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2)1941年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
【重难突破】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1)领导者: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太后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中共采取坚决抗日的方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动员: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不发动民众抗日;抗战时期,实行全民族抗战。
特别是共产党充分发动群众抗日。
(3)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中日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真题演练】【例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选考二_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复习指南【P157】课时高考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华盛顿体系的构建;《非战公约》,国际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1.命题特点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命题规律是以考纲为切入点,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综合运用必修和选修的知识,侧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拘泥于考纲考点和教材知识。
从命题分布来看,命题者更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也就是关注与现实和平直接相关的问题,注重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2.复习方法(1)注意将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作为背景,梳理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线索。
(2)注意通过比较,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突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国际联盟与联合国、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等概念的理解。
(3)注意突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注意总结战争与和平的一般规律与条件。
【重难突破】对战争的分析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集训【P298】一、选择题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D)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
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
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
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B)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此政策属于文化政策,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无关,C项错误。
D项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由“1953年”“重点是高等教育”“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可知,这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有关,故B项正确。
4.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 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 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解析】前者没有实行,排除A项,1956年以后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逐渐建立,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二战之后,不符合前者,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
5.(2016六校)《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C)A.“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B.“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C.“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D.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解析】“文革”是完全错误的,“文革”时期取得的一些成就不是“文革”的结果,A项错误。
如同“大跃进”时期一样,“文革”期间中小学教育数量的发展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B项错误。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全国中小学学生数增长主要是农村学生数的增长,C项正确。
材料显示《中国教育年鉴》编写于1981年后,统计数据作假的可能性极低,D项错误。
6.(2016考前信息)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A)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解析】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也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同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很多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
7.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A)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我国在文艺、科技工作领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7年”和邓小平的讲话“不抓住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直接影响是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故本题选A。
8.“教育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为实现上述理念首先(C)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实施“211工程”C.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启动“希望工程”以助推职业教育发展【解析】A发生在1977年;B是20世纪90年代;C是1986年;D是1989年,故本题选C。
9.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B)A.“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B.《义务教育法》的初步形成C.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而且是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与材料“教育事业发展”不符,排除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排除C;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图中数据变化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最为主要的,排除D;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10.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D)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2000—2012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说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B、C两项图表无法体现。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
初步统计结果表明。
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1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
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
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材料四1957年,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调整后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摘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及其目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人才观的变化?【参考答案】(1)以德为先,重封建道德、崇尚操守;重视人文型人才;轻视经济和科技类人才;具有官本位价值取向。
(2)清末新政时期,以“中体西用”为教育理念,意在通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临时政府时期,废止经学;学科设置内容全面,注重民主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培养健全国民,顺应自由、平等、共和精神。
新中国初期,教育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培养合格的人才。
(3)观点:可以从时代的角度、社会需要的角度以及政治经济对于人才观的影响等角度提取观点。
叙述: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比并说明原因。
论证:能运用相关史实材料,充分论证。
答案示例:时代不同,社会需求不一,对人才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传统的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占据主流,为了维护王朝的专制统治和政治社会秩序,侧重于人文型人才,对人才要求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晚清时期,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对人才培养既重视传统道德熏陶又加强自然科技实用技术教育。
民国初年,结束了帝制、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初步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对人才培养注重民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迫切需要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同时受苏联的影响,因此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说明,任选两个时期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