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盐城市明达中学韦建纲盐城市教科院李梅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改革。
具体做法有:政治方面: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政治报告,他根据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
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又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从而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苏联的报刊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也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西方国家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他们趁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不知所措,纷纷失望退党;在东欧国家造成了大的动荡:1956年6月,在波兰出现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了匈牙利事件;中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共发表《人民日报》社论,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这一切造成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党之间展开论战,苏联将两党关系扩大到两国之间,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经济领域: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推行“玉米运动”。
这些措施一开始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苏联地处高纬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不够,“玉米运动”失败,再加上1961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几百万公顷的新垦地的沙漠化,导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问题。
赫鲁晓夫一面恢复配给制,一面动用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和食品,这在沙皇时代和苏维埃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是指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秉持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军事战略调整等。
首先是和平共处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和平。
他在1956年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超一流强国共存的口号,这对缓和东西方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冷战解冻。
赫鲁晓夫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对核军备竞赛的依赖。
他在1959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高级别会谈。
这次会谈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政治和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的解冻措施,试图改革苏联的体制和文化。
他提倡的言论自由、报刊出版自由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改革逐步展开。
第四是反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批评了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积极推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消,并强调领导集体的重要性。
这种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更加体现在他在1956年举行的二十大会议中对斯大林的批判。
第五是农村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包括减少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购买价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农民的产出和农业的发展。
第六是农业机械化。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他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并推广农业机械使用。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水平。
第七是工业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他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化工和煤矿等重点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工业产出和经济实力。
最后是军事战略调整。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针对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鲁晓夫废除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试图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此外,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缓解农业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抵触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农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最终在1964年他被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
2、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承认企业与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注意:赫鲁晓夫虽废弃了僵化的部门管理体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用行政指令管理企业的老办 法,也没有将经营自主权交给企业,反而滋生了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
实战演练,链接高考
(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 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
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 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 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 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 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 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 有预期那样高。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总体效果: 积极:粮食年均产量增长约50%;肉类约60%;奶类约70%。农民平均月收入在十年里由25卢布涨
到51卢布。
消极:改革并未改变苏联农业粗放经营的缺陷,冒进政策伤害经济,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而且农 业受气候条件波动影响很大。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 工业改革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实战演练,链接高考
(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 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重要思想家,他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进行探讨。
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期是在斯大林逝世后。
他于1953年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领导层的重要人物。
赫鲁晓夫在政治生涯中,以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苏联的改革者赫鲁晓夫被公认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他积极推动了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旨在摆脱斯大林时代的僵化和集权体制,并带领苏联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玉米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苏联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他还推动农村集体化运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在经济改革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使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三、苏联的领导者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改革政策上,还表现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能力。
他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并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为苏联和西方世界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此外,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的政治统治也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
他试图实现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领导方式,积极倡导“集体领导”,并试图推动苏共内部的民主改革。
然而,由于苏联的政治体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赫鲁晓夫的遗产赫鲁晓夫的执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他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引起了一些不满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他在1964年被迫下台。
然而,即使离任后,赫鲁晓夫的影响仍然存在。
他提出的一些改革政策为苏联的后继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标题:赫鲁晓夫改革:60年后的再评价引言: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对他的改革施政进行再评价是有意义的。
作为苏联领导层的一员,赫鲁晓夫在他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影响超出了当时的边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田土地开发、新技术引进以及工业生产的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他的改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过于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此外,他的改革还未能解决苏联经济中的体制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然而,从60年后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尽管当时他的改革受到了批评,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他的农田土地开发和工业化措施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他的创新性和决心在后来的苏联政府中得到了应用,并为苏联经济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风气,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解决方案。
例如,他提倡反对个人崇拜,试图打破斯大林的崇拜意识形态。
他还试图鼓励人民民主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决策。
然而,他的改革也引发了批评,尤其是他的决策过于冲动和缺乏考虑后果。
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虽然他的改革并未在他的执政期间完全实现,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苏联政府带来了启示。
他试图消除個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做法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的方法和决策有争议,但他致力于使政治更加民主化的目标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革赫鲁晓夫还试图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社会福利。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的核心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紧张和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的探讨,介绍苏联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与反应。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第一书记,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启动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赫鲁晓夫开始了一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高压统治。
他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镇压行为,使苏联社会得以开展一场公开的斯大林评议运动。
其次,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避免军事对抗和全面战争的爆发。
此外,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农业“玉米化”政策,试图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还提出了“宜居住宅”倡议,以改善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二、苏联的冷战策略与回应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对抗。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苏联制定了一项积极的国际政策,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这使得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加大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与美国进行了核军备竞赛。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乱,赫鲁晓夫先是发动 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 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中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场对苏联 内外政策进展调整。在此根底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农业: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经济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开荒和种植玉米
内容
工业: 对经济管理体制进展改革
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 上破除这一模式。 〔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 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
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 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 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 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 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 一味否认,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赫鲁晓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结局及成因
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改革: 1、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 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
工业改革:
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 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 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政治方面:
1、批判个人崇拜及斯大 林某些理论观点 2、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尤里尤里-加加林
失败原因:
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 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 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 架;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 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①批判斯大林,平反冤家错案 ②解决粮食问题,促进工业发展 ③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①急于求成,缺乏理性,未脱离旧模 式 ②过度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第十八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ຫໍສະໝຸດ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 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尼克松
改革背景: 1、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 了契机和可能
赫鲁晓夫改革
效果:由于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不结 穗,玉米运动遭到集体农庄的消极对抗。赫鲁晓 夫要求苏联在人均肉产量上超过美国,结果某些 地方官员去外地抢购牲畜、虚报产量,靠作假赢 得政绩与勋章。骗局揭穿后“劳动英雄”变成囚 犯,成为一场闹剧。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基础知识概要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基础知识概要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基础知识概要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斯大林的强硬
一、赫政鲁策晓引夫发的改矛革盾的在历其史逝背世景后出现激化的兆头。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击败政治对手 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逐渐掌握苏联最高领导权。
5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产量低下,集体农庄的农 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强制购粮政策导致数次饥荒 ,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工业被国家集中管理, 否定市场规律,缺乏活力。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 裔政策引发激烈反弹,劳改营里关着数百万政治 犯。各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联邦的民族主义不满 。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 农业改革(重心)
1、用动员志愿者垦荒的办法扩大谷物产量。 效果:从1954到1958年,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 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的谷物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 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 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成效甚微改革失败的原因是: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1、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2、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内容:赫鲁晓夫的重点是农业,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工业4、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改革为何不成功?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是重工业,提高了苏联军事实力,但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及启示:苏联的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了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历史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对我们的启示:要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稳妥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也被称为“赫鲁晓夫改革”,是1985年继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988年,苏联国家议会教书育人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赫鲁晓夫改革方案。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改革(1)简化审批制度,解除许多废除坏死的经济限制,放宽社会财富的私有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支持,推动苏联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3)以价格为基础,实施经济改革,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4)改革货币和金融,建立货币运行机制,健全国际商业信用系统和外汇市场,实现货币和金融可转换。
二、政治改革(1)取消某些政治禁令,保护公民言论、宗教信仰和集会自由,取消社会主义实践体制,实行监督制度,推行多党制。
(2)加强党的组织和管理,扩大民主权利,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培育民主社会主义。
三、社会改革(1)实施政策性补贴,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物价合理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改革计划等。
(2)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体系,为社会参与者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的不稳定性。
(3)法律改革,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行立法、结构裁判、司法行政分立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改善司法效率。
四、科学技术改革(1)改革科学技术制度,建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
(2)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快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五、军事改革改革军事体制,降低军费,改善军队服务条件,使军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防和警戒任务。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通过合并农村的小农
经济单位,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和农工商联合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2. 经济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
经济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加强国家计划经济的调整和管理,提高
工业生产效率,发展农业和消费品生产,实行军工合理化等措施。
3. 政治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体制,提出了
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倡议。
这些倡议包括缩小党和国家领导层的规模,
减轻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淡化个人崇拜和领
袖崇拜。
4. 历史重审: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克里姆林宫报告中公开揭示了斯
大林的错误和镇压罪行,进行了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审查。
这一举
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拜和宣传
受到了很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改革成效有限。
随后,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改革被部分人
批评为过于急进和不够稳定。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953年,苏联的领袖斯大林去世后,由赫鲁晓夫接任。
接下来的几年里,赫鲁晓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转向自由化经济政策,试图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他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取消多余的工厂和煤矿,允许私人经济和刺激农村生产等。
这些政策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提高,并为之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另一个目标是扭转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制,重建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性。
他试图解决由斯大林政权造成的社会不满和政治危机。
他削弱了通过大量群众行动实行的全民皆兵方式的军队,缩小了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范围,并促进司法独立和审查。
他采取了民主制度的一些措施,包括允许一定的新闻自由、促进公开辩论等,以改善苏联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三、文化重启苏联文化在赫鲁晓夫时代重获自由,文艺复兴。
他采取了“去斯大林化”运动,取消了一些斯大林时期的限制和审查。
这些政策使苏联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
新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形象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心,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富裕和活力。
四、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 提高了苏联经济的效率废除斯大林的强制性计划,推行更自由的市场制度,使苏联的经济产值迅速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关系。
赫鲁晓夫改革为以后的人们将斯大林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方法对立起来制造了大量现实证据。
2. 消除了苏联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减少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进一步减少了团队主义和群体意识,促进了公正、社会正义和道德美德的重建。
3. 重塑了苏联的文化形象赫鲁晓夫取消斯大林审查制度、艺术政策、改革科学、限制编年史运动、取消《十三条》和《两重性滋柿丝绸》等条例等。
有了这些措施,能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能够允许更多不同的艺术和文化形式,让人们体验更多的想象力和自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 联 城 市 青 年 出 发 参 加 垦 荒
赫鲁晓夫
回顾苏联1928—1937年社会主义 建设的主要成就。
1、建设的重点 2、成就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考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 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 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1956年3月17日晚, 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 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推出两点:一是他 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 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 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做这 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
评价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想混乱 政局失控
三、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 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国、苏 联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并说出你的感想。
讨论
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 化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 向。 3、坚持马克思主义。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 确的对策。
苏联解体使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很大挫折。 但我们知道,从历史上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871年,当巴黎公社 被镇压的时候,资产阶级的刽子手梯也尔曾兴奋 地宣布:共产主义从此消灭了;1917年当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时候,资产阶级政治家丘吉 尔曾高喊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1941年,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向社会主义苏联发动 闪电战的时候,也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要从地 球上把苏联抹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挡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国 际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波澜起伏中前进的。苏联解 体只不过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一个曲折,它 将激励人们在新的探索中将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 的高潮。
二战结束以来,西欧、日本经 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2、利用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美国的援助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 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 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 鲁 晓 夫
(1953-196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 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 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八一九事件”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的僵化 2、严重的经济危机 3、社会动荡不安 4、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 讨论化 5、西方势力的影响
2、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经济 政治 经济 政治
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 “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 三大“革命性倡议”。1990年2月和7月, 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 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 想正式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在 党的奋斗目标方面,宣布“向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实行西方式 三权分立;在经济体制方面,向市场经济过 渡;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建立一个“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 “放弃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 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还担任了苏联的总统。
—美国原总统尼克松
这是一位有争议的政治家,一个矛盾的历 史巨人。所以,在1971年9月11日,当这 位矮胖、笨拙、却具有牛的倔劲、野兽的 意志的政治家,这位半个世界的领袖,这 位给半个世界带来希望、也造成混乱的政 治家、这位曾用皮鞋敲打过联合国讲台的 大人物,在失去政治生命10年之后郁郁地 告别人世时,谁也不能给他一个盖棺定 论…连历史也只能保持着沉默,而只在他 的布告中留下与他留给斯大林的墓碑一样 简单的一句话:“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 尼· 谢· 赫鲁晓夫逝世。”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 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 主观主义,急躁冒进,也并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 失败。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1985年-1991年)
食是“空前未有的合乎 我们目的”的举动,叫嚷要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为 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并且乘机鼓吹进 攻苏联的“和平演变”。
•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 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 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 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 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 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缅于 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 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 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登之最也不 过一年只有10-15次。”
感想: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 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 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 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当前国际共产运动处于低潮阶段。苏联解 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帝国主义的辩护士 布热津斯基之流大放狂言。胡说什么“到 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 上衰亡。”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苏联 的解体,只能看做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 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今天, 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 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中 国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重新唤起世界人民 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成为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再次兴起高潮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