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沁园春·长沙》2.《雨巷》3.《记念刘和珍君》4.《将进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生字词和重点句型的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和背诵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沁园春·长沙》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5.诗歌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第二课时:《雨巷》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5.诗歌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第三课时:《记念刘和珍君》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内容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散文的内涵5.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第四课时:《将进酒》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豪放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5.诗歌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五、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时的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3.预习下一课时的课文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效果较好3.需要加强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下节课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沁园春·长沙》难点句子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
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 意象对诗歌的作用【教学难点】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1. 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
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 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有力、激昂②解析: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提问:喜欢哪一句?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
→气魄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
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
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古诗文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文学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选读,从齐民、无衣、关雎、楚辞、乐府等内容中挑选出代表性的篇目,让学生了解各种古代文学形式和传承。
2. 研究《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
3.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歌对比研究,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发现现代文学中的古风韵味。
4.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准确地掌握每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诗歌世界,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产生好奇心。
2. 研究环节:先选取一篇简短的诗歌进行翻译、加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接着,让学生自主选取一篇古代诗文进行阅读,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现。
3. 对比分析环节:将两篇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 综合训练环节: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并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5. 总结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鉴赏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如对诗歌韵律、情感表现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修辞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表现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1. 《诗经》及注释资料。
2. 图片、音频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语文教学辅助工具,如unicode编码表、汉字输入习惯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ຫໍສະໝຸດ 一、知识教育目标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教学目标:
- 了解古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作者和背景;
-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主题;
- 掌握古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解读和个人感悟。
教学准备:
- 课文材料:《人生若只如初见》;
-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初见的注意。
研究课文(20分钟)
1.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逐句解读课文,解释生字和难句;
3. 分析课文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4.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文讲解与拓展(15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鼓励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含义;
3. 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回答问题;
2. 师生共同整理课堂笔记,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考。
课堂练(15分钟)
1. 设计练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个人答题,然后进行讨论。
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复述;
2. 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科学,教学过程互动性和参与性较高。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朗读、解读、讨论等,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课后作业的要求,有效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提供了拓展资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第一课我很重要毕淑敏一、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著有小说《红处方》等。
二、词语:战栗lì 菽shū粟sù 濡rú养掉以轻心回溯sù嵌qiàn合雾霭ǎì 鬼斧神工瞳tóng孔混淆xiáo 生死攸yōu关相濡rú以沫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微蹙cù 一沓dá沓独出心裁驰chí骋寰huán宇补充词解:战栗:害怕发抖。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生死攸关:生死相关。
独出心裁:原指作品的构思有独到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三、学习研讨(一)朗读课文。
(二)思考?探究1、题目是《我很重要》,可一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联系时代背景看。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不重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个体才得到重视,现在国家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
这里是破旧立新。
2、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请列点概述。
(课堂练习,每人先在书上用铅笔划出每层的中心句;逐层朗读归纳)--①每个人都是万物之灵;②每个人都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成果;③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④每个人都有无法承载的亲情;⑤每个人都有相濡以沫的同道;⑥每个人都有要抚养的后代;⑦每个人都有珍贵的友情;⑧每个人的作用别人无法替代。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设计针对的是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
该单元涉及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样化的文本,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文学常识的掌握、写作技巧的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并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文学评论。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本教案还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中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构造等。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修辞手法等,并能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3)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对给定文学作品的评论写作。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运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4)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5)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9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9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一、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二、自主合作探究1.语言鉴赏:(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
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共1课时)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教学重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
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二、导入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教案一:◆目标要点学法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惰性—隋朝缴械—激动蹶倒—撅断—噘嘴—猖獗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席不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形容奔走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谁以易之:谁去改革它。
易:改变。
◆导读剖析领悟走进作者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戴望舒及象征诗歌,提升诗歌鉴赏才能和审美才能。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讨论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场,她仁慈、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安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完毕,也是幸福的开场。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谊,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单独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拟朗读(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古典诗歌,而其后两篇诗歌都是用白话写成的现代自由诗。
虽然《沁园春·长沙》被列为略读课文,但编者将其放在第一单元之首篇,是有其用意的。
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多是古典诗歌,对现代自由诗比较陌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安排《沁园春·长沙》,编者是要将其与新诗进行比照,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故而,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过渡作用,其作用不容忽视。
更何况其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由无产阶级掌控国家民族命运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学习这首诗应抓住词中壮景与豪情之间的关系进行品析。
同时结合诗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特殊身份,及其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他们虽然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习了一些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毕竟还是比较简单浅易。
在他们的心中,古典诗歌还是比较神秘的,对学习创作诗歌更是有为难情绪,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并进而能燃起他们创作诗歌的欲望,学习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练习带感情诵读,提高诵读能力。
2. 体会诗歌通过绘“壮景”叙“壮事”抒豪情的艺术特色3. 激发创作诗歌的热情,学习创作诗歌4. 感受并学习伟人心系国家民族的爱国之情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壮景、壮事抒豪情的艺术特色2.感受并学习伟人心系国家民族的爱国之情难点:学习创作诗歌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展示自己创作的几首诗歌)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歌《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想必大家已经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新学习它,来个“老歌新唱”,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温故而知新”,希望我今天的课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2 诗两首教案
雨巷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3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沁园春
毛泽东
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先辈青年时代树立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2、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3、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赏诗词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评价.
4、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悟作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臆象,进一步感悟诗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诗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2、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备课教案全
单元教学计划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诗歌阅读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课型定篇—讲授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炼字”的妙用,学会揣摩关键字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结合全诗意境,品悟诗歌情感主旨。
教学重点炼字教具准备教学难点情感主旨的分析教学预设教师个人生成教学过程一、以旧课复习导入抽查一两位学生,了解第一课时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名词解释】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边咱们学习了以旧体抒情的诗词,今天,咱们学习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诗,现代诗派代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品简介】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雨巷》最初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现代诗派取名于《现代》杂志,其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三、朗读全班齐读—正音—抛出学习要求—自读。
学习要求:四、意象分析、主题分析1提问:全文有哪些主要物象,选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然后教学预设即时生成及反思逐个分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本诗意境的特点。
【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取其圆满的意思。
油纸伞,是怀旧文化的代表。
(插入白蛇娘子和许仙在西湖断桥以红油纸伞为媒的故事,激发情绪。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
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现代新诗单元教学重点:1、学习鉴赏中国现代新诗,培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2、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而背诵、默写单元准备:1、词的知识词是诗的别体,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杂曲子”。
后来也称“乐府”(《东坡乐府》),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长短句”(《稼轩长短句》)。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即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词的一段叫“阙”或者“片”。
2、现代新诗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
(现代是是按照内容来定义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
)板书:四言古诗五言七言律诗近体诗古代诗歌(旧体诗)绝句五四以前小令体裁及时代词中调长调套曲散曲曲小令杂剧自由诗新诗散文诗现代诗歌(五四以后)格律诗现代人用旧形式写的诗词(古体新诗)3、鉴赏诗歌方法①知人论世②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把握意境,进而理解主旨、感情)意:诗人主观情感;表达技巧语言寄托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象:客观看得见的意象意象意境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③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④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读诗,感受词作中作者流露的感情2、品读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结合意象,体会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技巧,意象的把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沁园春长沙》主要是读,《再别康桥》主要是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是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的享受,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诵读技巧,意象的把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时难点对美的享受,感恩教育。
教学活动【讲授】一、导入。
二、进行《沁园春长沙》读的训练。
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朗诵分为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步,自我感知后的初读,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朗读,也可以说这种朗读是原生态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状况,读后随即要求学生评论,一般情况下,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初读往往表现平平,很难打动听众,听众也会指出这些缺点;第二步,在评读后,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这一步,相对于第一步,学生的表现有所进步,是朗读者和评读者比较容易满足的时候;第三步,教师参与实践,刺激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级别的审美需求,配上钢琴曲《黄河》伴奏,声情并茂地朗诵,使学生产生情感冲击,又有了新的挑战欲望;第四步,学生进行超越自我、赶超老师的尝试,这个时候,给学生播放音乐伴奏,让他们尽情发挥,达到“演读”的高度,也达到本节课的高潮。
三、进行《再别康桥》说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对意象进行分析,选择一个点深入探究:《再别康桥》中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广泛的思索、热烈的讨论,很好地开展“说”的实践,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多种结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以下观点,可供参考:1、新意相似。
2、感觉相似。
3、睹物思人。
4、神情相似。
5、形象相似。
6、离情相似。
四、进行《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对使用排比句叙事抒情的段落进行朗诵、分析,体会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然后趁热打铁,布置当堂写作实践小训练,每人写一个诗歌片段,运用叙事抒情的方式,将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关照自己的若干细节排比在一起,完成后读给同学听,让大家评价。
湖南省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毛泽东再游长沙,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
2、解析: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的革命心路历程。
本文反映了作者游经长沙,看到壮阔秋景抒发了革命志士主宰祖国命运的豪情。
二、目标与解析1、目标:(1)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解析:(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沁园春·长沙》中众多意象的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渲染等表现手法,学生在鉴赏是容易遇到赏析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鉴赏全诗。
四、教学条件支持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流程(一)基本步骤(二)教学情境一、问题与例题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案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
(情节串联法)四、整体感知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
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
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
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象闪电(快)荷波动态美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二)讲解第五节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袅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