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物理化学——第10章-电解质极化复习题
计算题
2. 在298 K 、p压力时,采用石墨电极用电解沉积法分离 Cd2+、Zn2+混合溶液,已知Cd2+和Zn2+的质量摩尔浓度均为
0.1 mol· kg1 (设活度因子均为1), H2(g)在C, Cd(s)和Zn(s)上的
超电势分别为0.8, 0.48和0.70 V, 设电解质的pH保持为7.0。试
2 2
选择题
7. 可充电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刚好相 反,则充电和放电时电极之间的关系为: (B) (A)正极、负极相同,阴极和阳极也相同; (B)正极、负极相同,阴极和阳极相反; (C)正极、负极相反,阴极和阳极相同; (D)正极、负极相反,阴极和阳极也相反。
计算题
1. 在298K、p 压力时,用Fe(s) 为阴极,C(石墨) 为阳极, 电解6.0 mol· kg1的NaCl水溶液。若H2(g) 在阴极上的超电势
概念简答
2、以金属铂为电极电解硫酸钠水溶液,在两极附 近各滴入几滴石蕊溶液,则电解中有何现象? 答:阳极上放出氧气,氢离子增加,溶液显红色。 阴极上放出氢气,氢氧根离子增加,溶液显蓝色。
概念简答
3、将一根均匀的铁棒,部分插入水中,部分露在 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那一部分腐蚀最严重? 答:靠近水面的部分腐蚀最严重。露在空气中的 部分,缺少电解质溶液,不容易发生电腐蚀。水 下的部分由于水中氢离子浓度低,析氢腐蚀不会 严重。靠近水面的部分既有电解质溶液,又有氧 气,容易发生耗氧腐蚀,所以腐蚀最严重。
第十章
电解和极化复习题
概念简答
1、为了防止铁生锈,分别镀上一层锌和锡,防腐 效果是否相同? 答:镀层未破之前防腐效果是一样的。镀层破裂 之后,由于铁比锡活泼,电化学腐蚀时铁为阳极, 所以镀锡铁(马口铁)容易腐蚀。而锌比铁活泼, 电化学腐蚀时锌为阳极发生腐蚀,铁被保护起来, 所以镀锌铁(白铁)不容易腐蚀。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十章 界面现象
4. 亚稳态及新相生成
系统分散度增大、粒径减小引起液滴和固
体颗粒的饱和蒸气压大于普通液体、固体的情
况,只有在粒径很小时才需要考虑。 在蒸气冷凝、液体凝固和沸腾、溶液结晶 等过程中,新相从无到有,最初尺寸极其微小, 比表面积和表面吉布斯函数都很大,新相的产
生非常困难,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态——亚稳
态(介安态)。
dG dA 8πr dr
pr 4πr 2 (dr ) pr dG (dn) RT ln RT ln p M p
dG dA 8πr dr
pr 2 M RT ln p r
开尔文公式
由Kelvin公式可知: 凸液面 r 越小pr 越大 p 2 M 对于凹液面: RT ln pr r 比较饱和蒸气压: p凸> p平> p凹
吸附等温线:
Va
Ⅰ
Va
Ⅱ
0
Va
Ⅲ
p/p*
Ⅳ
1
0 Va
p/p*
Ⅴ
1
Va
0p/p*ຫໍສະໝຸດ 10p/p*
1
0
p/p*
1
p: 达平衡时的吸附压力; p*: 该温度下吸附气体的饱和蒸气压。
2. 吸附经验式——弗罗因德利希公式
Freundlich用指数方程描述 型吸附等温线
V a kpn
n、k 是两个经验参数,均是 T 的函数。 k: 单位压力时的吸附量。一般T ,k; n :介于0~1之间,反映 p 对V a 影响的强弱。 直线式: lgV
§10.4 液 - 固界面
固体表面力场不对称,存在润湿和吸附 1. 接触角与杨氏方程
平衡时
cos
s ls lg
XX大学《物理化学》第十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测试题一、填空题。
在题中“____”处填上答案。
1、微小颗粒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_____________。
2、肥皂泡的半径为r ,表面张力为σ ,则肥皂泡内外压力差 Δp = _________。
3、朗缪尔等温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缪尔吸附等温式bpbp ΓΓ+=∞1的直线形式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5、微小颗粒物质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趋势_____________。
6、 与大块晶体相比,微小晶体的熔点较_________;溶解度较_________。
二、选择题。
在题后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代号。
1、微小颗粒物质的熔点与同组成大块物质的熔点 的关系是:( )。
'f T f T (1) > ;'f T f T (2) = ;'f T f T (3) < ;'f T f T (4)不能确定。
2、在等温等压下影响物质的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因素:( )(1)是表面积A ;(2)是表面张力σ;(3)是表面积A 和表面张力σ ;(4)没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3、今有反应 CaCO 3(s) = CaO(s)+CO 2(g)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现在不改变温度和CO 2 的分压力,也不改变CaO(s)颗粒的大小,只降低CaCO 3(s)颗粒的直径,增加分散度,则平衡将( )。
(1)向左移动 ; (2)向右移动 ; (3)不发生移动。
4、在一般情况下不考虑表面的存在对系统性质的影响是因为:( )(1)表面状态复杂;(2)表面不重要;(3)表面分子数比内部分子少的多,表面效应不明显;(4)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状态一样。
5、常温下非极性有机液体的表面张力σ (有)与水的表面张力σ (水)的关系存在:( )。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 沉的过程,称为沉降。沉降与扩散为一对矛盾 的两个方面
沉降 扩散 分散相分布
真溶液
粗分散系统 胶体系统 平衡
均相
沉于底部 形成浓度梯度
贝林(Perrin)导出沉降平衡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
o c2 Mg ln 1 ( h2 h1 ) c1 RT
胶核 可滑动面
胶粒
{[AgI]m nI-(n-x)K+}x- xK+ 胶团结构
K+
K+
I-
K+
(AgI)m
I-
I-
K+
特点:
1) 胶核:首先吸附过量的成核离子,然后吸附反离子; 2) 胶团整体为电中性
I-
§10.5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Derjaguin&Landau(1941)
1.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
Verwey &Overbeek(1948)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势 能 ER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E
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
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max
0 x 第二最小值 EA 第一最小值
势 能 ER 电解质浓度: c1 < c2 < c3 ,
0EAc3源自c2c1E电解质浓度,ER,E,
溶胶稳定性。在 c3 以后, 引力势能占绝对优势,分散 相粒子一旦相碰,即可聚合。
41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规律:
(i)反离子的价数起主要作用
10-物理化学第十章 界面现象
ln
Pr Ps
2 M r RT
凸(液滴)~ “+” 凹(气泡)~ “–”
凸(液滴,固体粉末 or r > 0)— Pr>Ps 凹(气泡 or r < 0 )— Pr<Ps
水平液面(r→∞)— Pr=Ps
❖ 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分散度对系统性质的影响
亚稳状态
——热力学不稳定态,一定条件下能相对 稳定的存在。
杨氏方程
cos
s l
sl
润湿条件 s sl 铺展条件 s sl l
❖ 应用
毛细管内液面
凹: 润湿
凸: 不润湿
§10–3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
由此产生毛细现象,并影响饱和蒸气压
10·3·1 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
附加压 △P= P心-P外
➢ 杨-拉普拉斯方程
曲面— P 2 膜— P 4
第十章 界面现象
讨论界面性质对系统的影响
新的系统—多相,小颗粒系统
非体积功—表面功
❖ 需考虑界面影响的系统 界面所占比例大的系统
比表面——
aS
AS m
❖ 本章内容 表面张力
① 表面现象的成因 表面现象的总成因
与AS↓有关 ② 各类现象分析
与γ↓有关
§10–1 表面现象的成因 10·1·1 表面张力 ❖ 表面张力 γ 定义—作用于单位边界上的表面紧缩力 方向—总指向使表面积减小的方向
为降低表面张力而产生 吸附剂 —— 起吸附作用的 吸附质 —— 被吸附的
§10–4 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
10·4·1 吸附的产生
固体特点—有大的比表面,不稳定。 通过吸附其它分子间力较小的物质,形成 新的表面能较低的界面。
两个相对的过程——吸附和解吸 吸附量——一定T、P下,吸附和解吸达平 衡时,吸附气体的量。
物理化学第十章表面现象
P = P 0 P
图10-8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10-3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和毛细现象 这种弯曲液面内外的压力差,就称之为附加压力,用 P 来表示。
P = P内 P外 = P P 0
附加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率中心。 二、拉普拉斯(Laplace)方程 附加压力的大小与弯曲液面曲率半径有关 。
Ga = γ s l (γ s g + γ l g ) = Wa'
图10-4 沾湿过程
§10-2 润湿现象与接触角
则此过程中, Wa' 即称为沾湿功。 对于一个自发过程来讲, Wa' > 0 。 Wa' 外
W a' 所做的最大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液固沾湿时,系统对
值愈大,液体愈容易润湿固体。
(2)浸湿(immersional wetting) 所谓浸湿是指当固体浸入液体中,气—固界面完全被 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如图10-5所示: 在恒温恒压可逆情况下,将具有单位表面积的固体 浸入液体中,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在该过 程中吉布斯函数的变化值为 Gi = γ s l γ s g = Wi
γ s g = γ s l + γ l g cos θ
cos θ =
γ
sg
γ
sl
γ l g
1805年杨氏(TYoung)曾得到此式,故称其为杨氏方程。 1)当 θ > 90 0 时, cosθ < 0 即 γ s g < γ s l
G = γ s l γ s g > 0
γ s g > γ s l 2)当θ < 90 0 时, θ > 0 cos 液体润湿固体过程中能自动发生,液体有扩大固—液界面的趋势,
物理化学知识点chap 10
Pa
2.356
103
kPa
【10.5】水蒸气迅速冷却至298.15K时可达到过饱和状态。已
知该温度下水的表面张力为71.97×10-3 N·m -1 ,密度为997
kg·m-3。 当过饱和水蒸气压力为平液面水的饱和蒸气压的4
倍时,计算: (1)开始形成水滴的半径;(2)每个水滴中
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m
= 7.569 ? 10- 10m
(2)每个水滴的体积
( ) V 水滴=
4 3
pr
3
=
4 创3.14 3
7.569 ? 10- 10 3 m 3
1.815 ? 10- 27m 3
每个水分子的体积
V 水分子=
M rL
=
骣 琪 琪 琪 桫997
创
0.018 6.022
m 3 = 3.00 ? 10- 29m 3 1023
分析: 利用拉普拉斯方程
p 2
r
解: (1)和(2)两种情况下均只存在一个气-液界面, 其附加压力相同。根据拉普拉斯方程
p
2
r
2 58.91103 0.1106
Pa
1.178
103
kPa
(3)空气中存在的气泡,有两个气-液界面,其附加压力 为
p
4
r
4
58.91103 0.1106
•
pg
••
•
气
•
p
• •
pl
(a)
pg
• 气 p • •
液•
pl (b)
附加压力方向示意图
•
•
气•
•
•
• •
p=• 0
物理化学第-10章-界面现象分析解析
§10.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
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弯曲 液面的两侧存在的压力差
ΔP= P内-P外
凸液面 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会产生一个指向球心 的合力,因此产生了附加压力。
Laplace equation
在一半径为r的圆形液滴上任 取一小截面,其半径为r1 , ΔP=F/πr12
( A A S)T,V ,n(B )( A G S)T,P ,n(B )
( A U S)S,V ,n(B )( A H S)S,P ,n(B ) γ:恒温、恒压、恒组成下, 增加单位
界面面积时系统所增加的吉布斯函数。
或 :恒熵、恒容、恒组成下, 增加单位 界面面积时系统所增加的内能。
在定温、定压、定组成下,
h= 2γ/r1gρ = 2 cos rg
2. 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
恒温下, 1mol液体
P
r
P’
(液相) P
P’=P+2γ/r
(气相) 蒸气压 p
pr
气液平衡: (l) =(g) 即Gm(l) = Gm(g)
G m pl(l)Tdpl G m pg (g)Tdpg
V m (l)dplV m (g)dpgRTdlnpg
一定温度下,压力为P0的蒸气,对平液面饱和 (P0 > p),而对小液滴不饱和(P0<pr),只 有在更低温度下,蒸气压力达到对小液滴饱和时 才凝结出新相——小液滴。
1. 为什么人工降雨时要在云层喷 撒AgI微粒?
2.为什么在加热有机溶液时常常 加入沸石 ?
1. 当云层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时, 用飞机喷撒微小AgI颗粒,AgI将成为水的凝结 中心,增大了将要形成的小水滴的半径,降低 了小水滴的饱和蒸气压pr ,使水蒸气迅速冷凝 成水滴。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试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物化试卷(一)1. 气相反应A + 2B ─> 2C,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A)和 p(B),反应开始时并无 C,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A) p(A)- p(B) (B) p - 2p(A)(C) p - p(B) (D) 2(p - p(A)) - p(B)2.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r = -1/2 dc(A)/dt = - dc(B)/dt = 1/2dc(D)/dt 则其反应分子数为:(A) 单分子(B) 双分子(C) 三分子(D) 不能确定3. 某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是有限的,且等于c0/k,则该反应是:(A) 一级反应(B) 二级反应(C) 零级反应(D) 三级反应4. 某反应A → B,反应物消耗 3/4 所需时间是其半衰期的 5 倍,此反应为:(A) 零级反应(B) 一级反应(C) 二级反应(D) 三级反应5. 某反应无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如何,完成 65% 反应的时间都相同,则反应的级数为:(A) 0 级反应(B) 1 级反应(C) 2 级反应(D) 3 级反应6.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是33 kJ/mol, 当 T = 300 K 时,温度每增加 1K,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约是:(A) 4.5% (B) 90%(C) 11% (D) 50%7. 已知某反应的级数为一级,则可确定该反应一定是:(A) 简单反应(B) 单分子反应(C) 复杂反应(D) 上述都有可能8. 1-1 级对峙反应由纯 A 开始反应,当进行到 A 和 B 浓度相等的时间为: (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k1 ,k2)(A) t = ln(k1/k2)(B) t =1/(k1-k2)×ln(k1/k2)(C) t = 1/(k1+k2)×ln[2k1/(k1-k2)](D) t= 1/(k1+k2)×ln[k1/(k1-k2)]9. 反应 A B (I);A D (II),已知反应 I 的活化能 E1大于反应 II 的活化能E2,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 B 和 D 的比例?(A) 提高反应温度(B) 延长反应时间(C) 加入适当催化剂(D) 降低反应温度10.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 Arrhenius 关系式能成立的范围是:(A) 对任何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B) 对某些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C) 对任何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D) 对某些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1. 饱和分子间反应活化能一般都是:(A) 比较小(B) 167kJ/mol 以上(C) 不需要活化能(D) 400kJ/mol 以上12. 在反应 A B C,A D 中,活化能E1> E2> E3,C 是所需要的产物,从动力学角度考虑,为了提高 C 的产量,选择反应温度时,应选择:(A) 较高反应温度(B) 较低反应温度(C) 适中反应温度(D) 任意反应温度13. 反应2A → P 为二级反应,其半衰期:(A) 与无关(B) 与成正比(C) 与成反比(D) 与[A]成反比为反应物 A 的起始浓度。
《物理化学》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PPT课件
(1)电解时那种物质先析出,初始电压是多少?
(2)当第二种金属析出时,电压应为多少?此时 溶液中第一种金属的残余浓度是多少?
(3) 当电压加到多大时,H2开始析出?
已知H2在Cu上的超电势为1V,在Zn上的超电势 为1.3V, 在 Pt上的超电势可忽略不计。
氢析出超电势较大, 且在不同金属上超电势不
同, 不能忽略. 由于超电势存在, 氢析出电势向负向
移动.
例1 电解 AgNO3(a± = 1) 水溶液. 解: 在阴极上析出反应:
Ag (a 1) e Ag(s)
Ag,析
θ Ag
0.799V
H (a
10-7 )
e
1 2
H2(
pθ )
H2 ,析 0.414V H2
2 1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 线
实际分解电压
要使电解池顺利地进行连续反应,除了克服作 为原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外,还要克服由于极化在 阴、阳极上产生的超电势(阴) 和(阳) ,以及克服电 池电阻所产生的电位降 IR。这三者的加和就称为实 际分解电压。
E(分解) E(可逆) E(不可逆) IR
§10.2 极化作用
例如电解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阴极反应
Ag+ (mAg+ ) e Ag(s)
电解时
可逆
Ag |Ag
RT F
ln
1 aAg+
不可逆
Ag |Ag
RT F
ln
1 ae,Ag
阴 (可逆 不可逆)阴 RT ln aAg
F
ae,Ag
> ae,Ag < aAg 可逆
不可逆
阳极上有类似的情况,但 可逆 < 不可逆
《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第五版)第十章可 逆 电 池
第十章 可 逆 电 池一、判断题:1.电池(a) Ag,AgCl|KCl(aq)|Hg 2Cl 2,Hg 与电池(b) Hg,Hg 2Cl 2|KCl(aq)|AgNO 3(aq)|Ag 的 电池反应可逆。
2.恒温、恒压下,Δr G > 0的反应不能进行。
3.电池Zn|ZnCl 2(aq)|AgCl(s)|Ag 在25℃、p ө下可逆放电2F 时放热23.12 kJ ,则该电池反应:Zn + 2AgCl(s) -→ ZnCl 2 + 2Ag 的m r H ∆(298K) = -23.12 kJ·mol -1。
4.Zn 2+ + 2e -→ Zn ,φ1ө,m rG ∆(1);½Zn 2++e → ½Zn,φ2ө,m r G ∆(2)。
因 φ1ө=φ2ө, 所以有:m rG ∆(1) = m r G ∆(2)。
5.Fe 2+ + 2e → Fe,φ1ө,m rG ∆(1) ;Fe 3+ + e→ Fe 2+,φ2ө,m r G ∆(2); (1) + (2),得:Fe 3+ + 3e → Fe,φ3ө,m r G ∆(3)。
则:m rG ∆(3) = m r G ∆(1) + m r G ∆(2),φ3ө=φ1ө +φ2ө。
6.2H ++ 2e -→ H 2,φ1ө与2H 2O + 2e → H 2 + 2OH -,φ2ө,因它们都是氢电极反 应,所以φ1ө = φ2ө。
7.对于电极Pt |Cl 2(p )|Cl - 其还原电极电势为:222Cl 2Cl /Cl Cl /Cl P = ln 2P Cl RT F a ϕϕ----θθ8.对于电池Pt|H 2|H 2SO 4(aq)|O 2|Pt , 其电池反应可表示为:H 2(g) + ½O 2(g) -→ H 2O(l),E 1ө,m rG ∆(1) 或2H 2(g) + O 2(g) -→ 2H 2O(l),E 2ө,m rG ∆(2)。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试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物化试卷(一)1. 气相反应A + 2B ─> 2C,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A)和 p(B),反应开始时并无 C,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A) p(A)- p(B) (B) p - 2p(A)(C) p - p(B) (D) 2(p - p(A)) - p(B)2.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r = -1/2 dc(A)/dt = - dc(B)/dt = 1/2dc(D)/dt 则其反应分子数为:(A) 单分子(B) 双分子(C) 三分子(D) 不能确定3. 某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是有限的,且等于c0/k,则该反应是:(A) 一级反应(B) 二级反应(C) 零级反应(D) 三级反应4. 某反应A → B,反应物消耗 3/4 所需时间是其半衰期的 5 倍,此反应为:(A) 零级反应(B) 一级反应(C) 二级反应(D) 三级反应5. 某反应无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如何,完成 65% 反应的时间都相同,则反应的级数为:(A) 0 级反应(B) 1 级反应(C) 2 级反应(D) 3 级反应6.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是33 kJ/mol, 当 T = 300 K 时,温度每增加 1K,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百分数约是:(A) 4.5% (B) 90%(C) 11% (D) 50%7. 已知某反应的级数为一级,则可确定该反应一定是:(A) 简单反应(B) 单分子反应(C) 复杂反应(D) 上述都有可能8. 1-1 级对峙反应由纯 A 开始反应,当进行到 A 和 B 浓度相等的时间为: (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k1 ,k2)(A) t = ln(k1/k2)(B) t =1/(k1-k2)×ln(k1/k2)(C) t = 1/(k1+k2)×ln[2k1/(k1-k2)](D) t= 1/(k1+k2)×ln[k1/(k1-k2)]9. 反应 A B (I);A D (II),已知反应 I 的活化能 E1大于反应 II 的活化能E2,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 B 和 D 的比例?(A) 提高反应温度(B) 延长反应时间(C) 加入适当催化剂(D) 降低反应温度10.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 Arrhenius 关系式能成立的范围是:(A) 对任何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B) 对某些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C) 对任何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D) 对某些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1. 饱和分子间反应活化能一般都是:(A) 比较小(B) 167kJ/mol 以上(C) 不需要活化能(D) 400kJ/mol 以上12. 在反应 A B C,A D 中,活化能E1> E2> E3,C 是所需要的产物,从动力学角度考虑,为了提高 C 的产量,选择反应温度时,应选择:(A) 较高反应温度(B) 较低反应温度(C) 适中反应温度(D) 任意反应温度13. 反应2A → P 为二级反应,其半衰期:(A) 与无关(B) 与成正比(C) 与成反比(D) 与[A]成反比为反应物 A 的起始浓度。
物化第十章习题
板上,滴上一小滴水,再在水上覆盖上油,这时
水对毛细管的润湿角为,如习题 10.7 图图(b)所
示。油和水的密度分别用O 和W 表示,AA/为油水界面,油层的深度为 h/。请导出水在毛细管中 上升的高度 h 与油-水界面张力WO 之间的定量关
系。
解:因为在油中水可以润湿玻璃管,在玻璃毛细管中油-水界面为凹面,毛细管半径
பைடு நூலகம்
题 10.8 图示
10.9 已知在 273.15K 时,用活性炭吸附 CHCl3,其饱和吸附量为 93.8dm3kg-1, 若 CHCl3 的分压力为 13.375kPa,其平衡吸附量为 82.5dm3kg-1,试求:
(1) 朗谬尔吸附等温式中的 b 值;
(2) CHCl3 的分压力为 6.6672kPa 时,平衡吸附量为若干?
解:(1)因为
Va
Vma
bp 1 bp
依题意 V a=93.8dm3kg-1, Vma=82.5dm3kg-1 p=13.375kPa 代入上式得 b=[82.5/13.375×(93.8-82.5)] kPa-1= 0.5459 kPa-1
(2)当 p=6.6672kPa 时
V
a
Vma
bp 1 bp
答:亚稳态是热力学不完全稳定的状态,常见的亚稳态有过饱和蒸气、过热液体、 过冷液体、过饱和溶液。产生的原因是在新的相生成时,颗粒极其微小,其比表面积和表 面吉布斯函数都很大,因此在系统中产生新相极为困难而造成亚稳态的产生。防止亚稳 态产生的方法一般是引入“种子”,使之形成结晶或凝聚或气化核心。
(2)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恒温放置后,会 出现什么现象?
解:对方程 V a=kpn 取对数可得:
苏州大学物理化学考研、期末考试复习-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习题及答案
φ (Zn2+/ Zn) = -0.7628 V ,
φ (Cu2+/ Cu) = 0.337 V
()
(
)
(
)
(
)
当不考虑超电势时, 在电极上金属析出的次序是 : (A) Cu → Fe → Zn → Ca (B) Ca → Zn → Fe → Cu (C) Ca → Fe → Zn → Cu (D) Ca → Cu → Zn → Fe
把Pb阴极与另一摩尔甘汞电极相联接, 当Pb阴极上氢开始析出时, 测得E分解=1.0685 V,
试求H2在Pb电极上的超电势(H2SO4只考虑一级电离), 已知摩尔甘汞电极的氢标电势
φ甘汞=0.2800 V 。
22.
298 K时, 以Pt为阳极, Fe为阴极, 电解浓度为 1 mol·kg-1的NaCl水溶液(活度系数
为 0.66)。 设电极表面有H2(g)不断逸出时的电流密度为 0.1A·cm-2, Pt上逸出Cl2(g)的超电
势可近似看作零。 若Tafel公式为 η =a+blg(j/1A·cm-2), 且Tafel常数 a=0.73 V, b=0.11V, φ
(Cl2/Cl-)=1.36 V,请计算实际的分解电压。
φ析出(Cu) ≈ φ可逆(Cu) = 0.2435 V ∴φ析出(Cu) > φ析出(Zn) > φ析出(H2) Cu2+最先析出
20.
[答] (1) φ (Zn2+/Zn) =φ (Zn2+/Zn) +(RT/2F)lnα (Zn2+) =-0.793 V
φ (Cd2+/Cd) =φ (Cd2+/Cd) +(RT/2F)lnα (Cd2+) =-0.433 V
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化学习题-第十章、界面现象合并
1 液体在玻璃毛细管中是上升还是下降, 取决于该液体的什么 性质? ______ B A. 粘度 B. 界面张力 C. 密度 A 2 纯组分系统的表面Gibbs函数值 ____.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B 3 表面张力与下述哪些因素无关? ____ A. 物质本身性质 B. 物质总表面积
pr 2M ln p RTr 2 71.97 10- 3 N m -1 18.02 10- 3 k g m ol-1 8.314J K -1 m ol-1 298K 0.9971 10- 3 k g cm - 3 10- 7 m 1.049 10- 2
00-7-15 8
10 在某盐的过饱和溶液中, 不慎落入一小尘埃, 结果使溶液很 快析出结晶盐. 可以推断界面张力尘|盐____<尘| 液,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相变开始的瞬间, 主要是界面Gibbs函数的减小而不是相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身引起的Gibbs函数的减小起作用, 亦即新形成的尘|盐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盐|液界面的总界面张力应小于同步消失的尘|液界面张力. 11 已知20℃时, 水|空气界面张力为7.2810-2 Nm-1, 当在20 2.9110-5 ℃和常压下可逆地增大水的表面积4cm2, 需做功___________J. 12 有人设计如图所示的“永动机”, 不断 上升的液体在未达最高点之前就折回并滴下, 推动小涡轮转动. 这种“永动机”不可能造 毛细上升的动力在于凹液面下的附 成的原因是 加压力 , 而在液滴脱离管口的过程中, 凹液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率半径增大 , 附加压力随之减小, 当减小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静压差相等时就达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0-7-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化学 第十章
Kelvin公式也可以表示两种不同大小颗粒的(a)难 溶物值溶解度之比或(b)分解压之比。
颗粒总是凸面, r 取正值, r 越小,小颗粒的饱 和溶液的浓度越大,溶解度越大。
无机盐的结晶中常用到陈化处理,在陈化过程中: A 晶粒变大,晶粒数减小 B 晶粒变小,晶粒数增多 C 晶粒大小和数目均保持不变 D 大小晶粒尺寸趋于相等,晶粒数保持不变
因此很容易产生暴沸。
这种按照相平衡条件,应当沸腾而不沸腾的 液体,称为过热液体。
(3) 过冷液体
这种按照相平衡条 件,应当凝固而未凝固 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微小晶体与同种大块晶体相比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微小晶体的饱和蒸气压大 B 微小晶体的表面张力未变
C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小
D 微小晶体的熔点较低
由于液面是凹面,沿
AB的周界上的表面张力
不能抵消,作用于边界的
力有一指向凹面中心的合
力 所有的点产生的合力
和为△p ,称为附加压力
f
凹面上受的总压力为:
pl pg p
pg p
f AB
pl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在弯曲表面下的液体与 平面不同,它受到一种附加的压力,附加压力的 方向都指向曲面的圆心。
(4) 过饱和溶液
溶液浓度已超过饱和 液体,但仍未析出晶体的 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由于小颗粒物质的表面特殊性,造成新相难以 生成,从而形成四种不稳定状态(亚稳态): 过饱和蒸气、过热液体、过冷液体、过饱和溶液
10.3 固体表面
固体表面的气体与液体有在固体表面自动 聚集,以求降低表面能的趋势。
在相界面上,某物质的浓度与体相浓度不同 的现象称为吸附。
当r气泡=r毛细管时,r最小,p有最大值
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甲)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平
0.814 0.799 0.015 V
10
注意: 式中氧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碱性条件 qOH-,O2=0.401V 实际分解电压:E分解=(OH-,O2-Ag+Ag)不可逆 由于浓差极化,使得: 阴极:不可逆> 阳极:不可逆 > 浓差极化使得实际分解电压: E分解=(阳-阴)不可逆 > E理论分解=(阳-阴)平衡 由于浓差极化主要是由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缓慢 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搅拌或升高电解温度,可以降低浓差 极化。
Ag+
AgNO3( m )
8
阴极反应: Ag+ + e Ag (s) 由于Ag+的扩散速率小于Ag+在阴极上的沉积速度,使得在 阴极附近(10-3~10-2cm)Ag+的浓度 me 小于本体溶液的浓 度m。 当 I = 0时,电极的可逆电势为:
θ 可逆 Ag
Ag
RT 1 ln F m(Ag )
14
G
电 极 2 电 极 1
电位计
甘汞电极 电解质溶液
① 由电极1、电极2和可变电阻、电源,组成一个电解池。
② 由电极1与甘汞电极组成一个电池。 实验: ① 通过调节可变电阻,逐渐改变加到电解池上的电压, 通过电流计测出流经电解池的电流密度J。 ② 由电位计测出在电流密度为J时,电池的电动势E
15
2
通过本章电极极化的讨论,结合前一章可逆电池的平衡 性质,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解决电化学的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三方面的内容: (1)电极的极化作用
(2)金属腐蚀与防腐和电化学的应用 (3)化学电源 §10.1 分解电压 1. 分解电压测定 在电解一给定的电解液时,对电解池至少需要施加多 少大的电压才能使电解顺利进行分解电压。 以铂电极电解0.1mol· -3的NaOH水溶液为例,说明 dm 分解电压的测定。
物理化学:第十章 电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该式叫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⑶弱电解质的m∞ :
可直接查表: m∞ =λ+∞ +λ-∞
可通过测强电解质的m∞求得:
例如:Λ( m HAc)=Λ( H+)+Λ( Ac-)
=[Λ( H+)Λ( Cl-)]+[Λ( Ac-)Λ( Na+)] -[Λ( Cl-)Λ( Na+)]
在两相或数相间存在电势差的系统叫电化学系统。
电化学系统研究
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 电化学系统的动力学。
①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
主要研究电化学系统中没有电流通过时系统的性质,亦 即有关电化学反应平衡的规律。
②电化学系统的动力学 主要研究电化学系统中有电流通过时系统的性质,亦即有 关电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
二. 电化学系统的研究方法
Λ
m
HCl
Λ
m
C
2
H
5
COONa
Λ
m
NaCl
=(42.616+8.592-12.665)103S·m2·mol1 =38.543103S·m2·mol1
10.5 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
一.电解质和离子的化学势
电解质溶液中,
溶质(
即电解质)
的化学势
B
def
G nB
T
,
p,
nA
根据电解质电离度大小分类:
电解质分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溶剂中全部电离; 在溶剂中部分电离。
强弱电解质的划分除与电解质本身性质有关外,还取决于
溶剂性质。例如,CH3COOH在水中部分电离属弱电解质,而 在液氨中则全部电离,属强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的结合键类型分类:
电解质分为 真正电解质 潜在电解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分类
根据分散相颗粒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三类:
真溶液: d 1nm 胶体系统: 1nm d 1000nm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不同,分散系统 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如图所示,在CDFE 的桶内盛溶胶,在某一 截面AB两侧溶胶浓度不 同,C1>C2;可以观察到 胶粒从C1区向C2区迁移 的现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分散相粒子受力情况分析:
一方面是重力场的作用,它力图把粒子拉向容器 的底部,使之发生沉降。
另一方面当沉降作用使底部粒子数密度高于上部 时,由数密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使粒子均匀分布。
第十章 胶体化学(Colloid Chemistry)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dispersion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 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 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相总是不连续的,又称为不连续相或内相; 分散介质一般都是连续的,又称为连续相或外相。
返回
2020/8/23
胶体系统 (1nm < d<1000nm)
(1)溶胶: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
体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是热力学稳定
系
系统。(亲液溶胶)
统
(3)缔合胶体: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 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 基 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亲 和性良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的结果,是胶体粒子的热运动。
x
RTt
3Lr
1
2
x : t 时间间隔内粒子的平均位移 r : 粒子半径 T:热力学温度
:分散介质粘度
L:阿伏加德罗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胶体粒子的扩散(Diffusion)
扩散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域自发向低浓度区域迁 移的过程,扩散的定向推动力是浓度梯度。
将聚集光投射到胶体系统,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 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锥,这就是Tyndall效应。
Tyndall效应可用于鉴别 溶胶与分子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 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光束投射到分散系统上,会发生以下现象: 光的吸收: 入射光频率与分子固有频率相同。 光的反射: 入射光波长小于分散粒子尺寸。 光的散射: 入射光波长大于分散粒子尺寸。 光的透过: 光束与分散系统不发生任何作用。 丁铎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而引起的!
4.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胶 体 粒子 {[ AgI]mnAg (n x)NO3 }x xNO3 胶核
胶团
胶粒 胶核 胶团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0.5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Stern电势:
Stern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电势差;
电动电势ζ: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电势差。
ζ电势大小反映胶粒带电的程度,ζ电势越高,表 明胶粒带电越多。
一般规定:胶粒带正电ζ>0;胶粒带负电ζ<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0
① 聚沉值和聚沉能力:
c1 c2 c3
c1
c
c2
3
x
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称为该电解质的聚沉值。
电解质聚沉值越小,其聚沉能力越大。因此, 将聚沉值的倒数定义为聚沉能力。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溶胶的聚沉-电解质聚沉作用
② Schulze-Hardy价数规则:
③ 感胶离子序(lyotropic series):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溶胶的聚沉
溶胶中分散相粒子互相聚结,颗粒变大,进而 发生沉淀的现象,称为聚沉。
①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②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沉作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溶胶的聚沉-电解质聚沉作用
•两重性 浓度小→起稳定作用; E 浓度大→引起溶胶聚沉。
电解质对ζ电势的影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溶胶的电动现象
四种电动现象:
①电泳(胶粒运动,介质静止) 因电而动
②电渗(胶粒静止,介质移动)
③流动电势(介质定向流动) 因动而电
④沉降电势(胶粒定向移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4. 溶胶的胶团结构
① 固体粒子可以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 带电。(胶粒带电的主要原因 )
固体若为离子晶体,它服从法扬斯-帕尼思 (Fajans-Pancth)规则:离子晶体表面对溶胶中能与 晶体中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那些离 子,具有优先吸附作用。
[例如]用AgNO3与KI溶液反应来制备AgI溶胶: •若AgNO3过量:AgI 胶粒吸附Ag+而带正电; •若KI过量:则AgI 胶粒将吸附I-而带负电。
溶胶中带电固体粒子表面,由于静电引力作用, 必然要吸引等量反离子(与固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离 子)环绕在固体粒子周围,这样便在固、液两相之间 形成了双电层结构。
① 平板电容器模型 ② 扩散双电层模型 ③ 斯特恩双电层模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电动现象:
因电而动:溶胶在外电场作用下,固、液两相可 发生相对运动; 因动而电:在外力作用下,迫使溶胶中固、液两 相发生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
溶胶的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这 是溶胶长时间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① 平板电容器模型 ② 扩散双电层模型 ③ Stern 双电层模型
+ 0
扩散层
+
+ +
-
-
+
电
+ +
- -
-
势+ -
+ +
-
-
+
+ +
- -
-
-
-
-
距离 x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表面电势0: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电势差;
沉降与扩散是两个相反的作用,沉降使粒子浓 集;扩散使粒子在介质中均匀分布。当两作用相近 时达到沉降平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沉降平衡:当悬浮在液体或气 体介质中的固体微粒,受到的 重力与反方向的扩散力相等时 ,各个高度上的微粒的浓度不 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讨论: 电解质对ζ电势的影响
① 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 ,反离子浓度增加,使扩 散层变薄,ζ电势在数值上 变小。
② 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时(c4), ζ电势降为零,这种状态称为 等电态。此时溶胶不带电, 不会发生电动现象,溶胶极 易聚沉。
0 滑动面
c4 c3 c2 c1
c4 c3 c2 c1 x
电解质中使溶胶发生聚沉的离子,是与胶体粒子 带电符号相反的离子,即反离子。反离子价数愈高, 聚沉能力愈大,这种关系称为价数规则。
例如As2S3溶胶胶粒带负电,起聚沉作用的是电解 质的阳离子:
聚沉能力:AlCl3 > MgCl2 > KCl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溶胶的聚沉-电解质聚沉作用
③ 胶粒布朗运动:
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足够强时,能克服重力 场作用而不下沉,称为动力稳定。一般说来,分散 相粒子越小,分散介质粘度越小,布朗运动越强烈 ,溶胶的动力稳定越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溶胶稳定的原因: 1) 胶粒带电 增加胶粒间的排斥作用; 2) 溶剂化作用 形成弹性水化外壳,增加溶胶聚 沉的阻力; 3) Brown运动 使胶粒克服重力影响而不下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1.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② 固体粒子中某些分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也可导 致固体粒子带电。
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pH低时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 在pH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2. 双电层( Electric Doublelayer )理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憎液溶胶
•高分散性
憎
液 •多相不均匀性
溶
胶 的
•热力学不稳定性
特
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吉布斯函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