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我心目中的“匠人”与“艺术家”

我心目中的“匠人”与“艺术家”作者:宋国柱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匠人”原指师傅带徒弟,徒弟原封不动地、重复地学习磨炼一门技艺,从而继承并传承这门手艺,所谓“拜师学艺”,徒弟就地求师,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也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
甚至有的师傅自己坐井观天,还让徒弟高山仰止,最后充其量也只是成为在某些方面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各行各业中都有。
这些习性也成为了他们只所以成为“匠人”的宿命。
近年来提倡的“匠人精神”,我想,这也是新时代对匠人自身职业操守的要求和尊重。
匠人只停留在炫技上,即使做的再好,永远只是个耍手艺的“匠人”。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且具有一定成就,能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永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从业者。
首先艺术家一定是好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匠人,因为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练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且在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不断放弃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不断往更高层次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匠人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也不一定成不了艺术家,这就看你自身的修为、追求和造化了。
匠人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只知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因循守旧,作品往往侧重外在的形式和“实用”的价值。
艺术家追求创新,追求将自己的“三观”和情感融入到创作中,风格鲜明独特,作品重在精神内涵和美的享受的“无用”价值。
当然,不是所有的匠人追求“匠人精神”而成为“艺术家”,但是能否保持一颗创新的心,在你从事的领域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最起码也会成为具有“艺术家精神”的“匠人”。
作为传统手工刻铜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我原来认为“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很大,通过近三十年诗、书、画、刻的切身体验告诉我,匠人与艺术家之间就隔了一层纸,匠人与艺术家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
工匠和艺术家_上_在长风论坛的演讲

工 人
”
,
、
墓 志也好
,
,
佛道 的 写 经
,
用过 一 些 功 夫 水平 大 约 在 中等 偏 下 应 该 是可以 与 之 文谈 的
,
, ,
,
大 多出于 他们 之 手
而是
“
。
书 家 不再 是 书 工 之专业 所以
,
,
而是 成
“
但 听 他们 一 讲 居然连基 本 的 常识 也 不位 根 本还 没 有入 流 可
,
、
。
,
,
,
。
,
常葆 其平 常 心
。
失其 平 常心者 唯我 而 无人
,
,
故常 忧戚戚 卒沦
,
人 们 看 的 诗 是 杜甫 自 己 所撰
, 。
,
但 字却不 是 他 自 己所 写
, ,
,
而是
为 小 人而 成 人 之 恶
,
葆其平 常 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毋我 而 爱 人
, ,
故 常坦 荡荡 而
,
专 门请 职业 的书 工 抄 写 的 再如 陆机 的 《 复 帖 》 作 为 中国 书 平
,
孔 子 述 而不 作
, ,
,
他 的学 问 是 讲出来 的 而
,
,
来 贬斥 文 化 紊 质
。 。
我 们要 想 使艺 术具 有 文化 首要 的是落 实
,
,
文化紊质 有 了 文化 素质 有文 化 知 识 更 好 没 有文化 知 识 也
不 算大 问 题 而 既有 文化 紊 质 又 有 文 化知识 的 艺术 工 作者 也 决 不 会 有 强 分 工 匠 和 艺术 家 贬斥 工 匠 而 褒扬 艺
从匠人到艺术家

从匠人到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生活空间赵立行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演讲欧洲经历了漫长的神学统治后,出现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在艺术领域涌现出许多大师。
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仍然充斥着现代人生活的各个空间。
不但在画册里、在美术馆里、在博物馆里,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它们,就是穿行在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和这些大师的作品面对。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艺术大师只是后人给他们的称号,人们很少了解这些艺术家具体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发展舞台,也很少了解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真实生活的信息。
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匠人到艺术家的历程,而这些经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
工匠:艺术家的本色匠人或者说工匠,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本色,这是他们生活的起点和艺术生涯的基础。
当时艺术家们学习绘画和制作雕塑的技巧,一般都要进入一个师傅的作坊里,这里不是什么学术中心,而是一个集制作、生产和销售工艺品于一体的小型工场。
在这里,徒弟跟师傅学习的是手艺,而非艺术,而且师傅并不愿意徒弟过早成才,更愿意把后者看成廉价劳动力。
大多数艺术家很早就进入作坊学徒,我们所知道的著名艺术家如乔托、马萨乔、波提彻利以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曾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徒期间,徒弟样样事情都要做,不但为师傅调配颜料和为壁画打底,而且要为师傅烧饭、看小孩。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为数不多的艺徒经过艰苦的训练最终会成为师傅。
当时,绘画或者雕塑的作坊只是形形色色的作坊之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什么特殊地位。
画匠、雕塑匠、鞋匠、皮革匠、理发匠,无论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
艺术作坊并不以艺术为目的,完全是一个商业组织,赢利是其主要目标。
所以这些作坊一般都位于城市繁华的商业大街上,靠近教堂或市场。
作坊大门通常朝向街道,产品则摆在门外展览,供顾客选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房龙在谈到14、15世纪这些佛罗伦萨艺术大师的思想境界时说:“如果你们把他们当成超人,中午关门歇业,其余时间即在背诵但丁的十四行诗,或带他们的小孩去欣赏乔托大师可爱的钟楼,必大上其当。
工匠精神文章 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

工匠精神文章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工匠精神文章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工匠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心态和态度,它代表了对工作的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细节的苛求,这种精神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在艺术领域中,工匠精神更是打磨出了无数绚烂的艺术之花。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心和创造力的结晶,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实现这种创造力的关键。
艺术家需具备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的艺术品。
像雕塑家用坚韧的意志和耐心雕琢每一个轮廓,画家用精细的笔触表达每一个情感,他们都是用工匠精神为艺术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美感。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备对细节的敏感和全神贯注的态度。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必须对材料、工具和技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他们才能将手中的工具发挥到极致,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具体的形式。
正如雕塑家用锋利的刀具雕刻出立体的雕像,而不是简单地将大理石摆设在那里。
这种对技术和工艺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了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个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和责任心。
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观念通过艺术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份责任感,他们对每一个作品都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并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无论是音乐家用心演奏每一曲乐章,还是作家用心浸润每一个文字,他们都在用工匠精神将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工匠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丝不苟的态度。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求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和注意力集中,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完美。
就像建筑工人在修建大厦时,每一块砖瓦都要精确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每一道线条都要经过精心勾勒。
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张力和魅力,令人赏心悦目。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对工作的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卓越的追逐。
艺术家们通过用心打磨,让艺术品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工匠精神文章 匠心呈现艺术之美

工匠精神文章匠心呈现艺术之美工匠精神文章匠心呈现艺术之美工匠,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他们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者,更是对细节有着执着的追求者。
在一个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中,工匠们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用自己的匠心和精神呈现出了艺术之美,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匠心:精益求精工匠的匠心,体现在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上。
无论是制作一件家具,还是雕刻一块玉石,工匠们都不会敷衍了事。
他们用心思考每一个步骤,追求每一个工艺上的细微改进。
他们深知,只有将每一步做到极致,才能打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匠心的表现并不仅止于工艺上,也体现在工匠们对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上。
他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革。
工匠们将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二、精神:专注耐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和耐心。
工匠们追求的是完美,在每一次操作中都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
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细细雕琢每一个细节,直到达到心中理想的状态。
这种耐心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
工匠们从不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慌乱不安,他们愿意花上数小时甚至数日去完成一件作品。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在沉静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三、艺术之美:诗意和奇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专注耐心的工作态度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艺术之美。
工匠们通过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无论是一件漂亮的陶瓷器,还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通过独特的手法和技巧,将平凡的物品转化为艺术品,赋予了作品美的灵魂和诗意的奇妙。
工匠们创造的艺术之美,不仅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华,更向社会传达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激发了大众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结语工匠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代表了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代表了对细节的执着和专注。
工匠们用自己的匠心和精神,呈现出了艺术之美,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的作文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的作文在艺术的奇妙世界里,艺术家就像是拥有双重身份的神奇存在,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
先说这匠人身份。
艺术家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手艺人,得有那精湛的技艺,就像木匠师傅对每一块木头精雕细琢,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也是百般打磨。
画画的得一笔一笔勾勒,弹琴的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琢磨,跳舞的得一个动作一个姿势反复练习。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功夫,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枯燥,一遍又一遍,直到技艺娴熟到如同本能。
这时候的艺术家,就像个专注的匠人,心无旁骛,只想着怎么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极致。
可艺术家要是只有匠人的一面,那作品可能就缺了点灵魂。
这时候,诗人的那一半就登场啦!诗人是什么?是充满幻想,情感丰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细腻。
艺术家得有诗人的敏感和浪漫,才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一幅画,不光要线条美、色彩美,还得有能让人产生联想、触动心灵的东西;一首歌,不光要旋律动听,歌词还得像诗一样富有韵味,能唱出人们心底的情感。
比如说,一个雕塑家,他在雕刻的时候,那双手就像匠人一样精准有力,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
但同时,他心里又装着像诗人一样的梦幻和想象,他要让这块石头不仅仅是个形状,而是能传达出某种情感或者故事。
再看看那些舞蹈家,他们的动作如同匠人般精准规范,可那眼神、那表情,又充满了诗人般的柔情和诗意,让你仿佛能透过舞蹈看到一个美丽的梦境。
所以说啊,艺术家就是这么奇妙的组合,匠人让他们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诗人让他们的作品有了飞翔的翅膀。
这两者缺一不可,少了匠人,作品就显得空洞;少了诗人,作品就太过死板。
只有当匠人的心和诗人的魂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让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这“一半匠人一半诗人”的特质,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了独特而迷人的风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感动。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作者:程亚文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5期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有多种,这里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划分是根据其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工匠追求技术层面上的活动,而艺术家则在勇于创新及追求个性方面有所成就。
但,二者之间毫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既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又要“艺术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但在历史上这种偏见确实存在,而且源远流长。
下文以中国宋元时代以及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为例,去探讨二者之间在中西方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技艺;西方;中国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7-02对于“工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就是“手工艺人”,这其中包括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
而“艺术家”解释为“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通常指在诸如绘画、表演、写作、摄影、雕塑、书法、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一定美学素养的人。
他们是一个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从解释上看,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都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过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匠人做起的。
所以在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几乎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历史上中国的工匠却不被人认可,仅仅是作为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为艺术家所服务的。
就像中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本是敦煌工匠的忘我,使自身撇开了阴森的人性,才使创作更接近于开放的神性。
如此伟大的作品已无法用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工匠的制作”来定义。
一、历史上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我们一定想象的到,在彩陶时期生活的手工艺人们在其社会群中的地位可能不会太低,因为他们肩负着满足社会人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责任,他们既是生活资料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理念的传播者。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过去的家庭传统职业来看,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现在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例如工程师和艺术家。
这两种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
现在,许多学者正在讨论哪种思维方式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工程师思维主要关注事物的结构、系统、过程和关系。
工程师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和客观实证,重视细节,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主。
他们对事物的分析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分析的细节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把已有的结构、方法和系统优化。
艺术家思维则从观念的角度出发,重视创造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注重抽象思考,追求创新。
艺术家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他们注重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来探索有意义的答案和新思路。
从各自的角度来看,工程师和艺术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工程师以客观和合理的思考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构建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系统,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而艺术家以创新的思考方式激发人们的思想,提升生活的品质,实现精神的升华。
如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价值都是重要的,需要各种人才共同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发展。
工程师思维提出了细节方面的考虑,而艺术家思维则更多地发挥了创新思考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在结构、准确性和创造性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优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正在面临着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抉择,通过更广泛地探索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发挥双方的优势,积极培养两种思维方式的人才,以期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积极引导人们向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发展方向努力,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关于《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
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
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修养,真诚,自由,师承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
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
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嘿,大家知道吗?艺术家可真是神奇的存在呀!他们就好像一半是超级厉害的匠人,另一半呢,又是充满幻想的诗人。
就说那些画家吧,他们一笔一笔地勾勒,那不就像是匠人在精心雕琢一件宝贝嘛!他们得特别细心、特别专注,才能把线条画得那么精准,颜色涂得那么恰到好处。
这多像一个厉害的工匠在打磨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呀!我上次去美术馆,看到一幅画,哇,那细节,那笔触,简直绝了!我当时就在想,这画家得花费多少心血呀,这可不就是匠人的精神嘛!然后呢,他们又能在画面中注入那么多的情感和想象,这时候他们就变成诗人啦!他们用画笔描绘出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就好像诗人用文字编织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
那画里的风景,难道不是艺术家心中的诗吗?还有音乐家呢!他们在练习乐器的时候,不也得像匠人一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去琢磨,去练习嘛。
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呀。
但是当他们开始创作曲子的时候,哇,那灵感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这不就像诗人在挥笔写下动人的诗句嘛!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一个钢琴家演奏,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那音乐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我就问旁边的小伙伴:“他是不是既是匠人又是诗人呀?”小伙伴用力地点点头说:“肯定是呀!”咱们再想想那些舞蹈家,他们为了一个动作能练上几百遍几千遍,这不是匠人的执着嘛。
可是当他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优美的身姿,那传达出的情感,不就像诗人用身体在书写诗歌嘛!艺术家真的好厉害呀!他们能把匠人的专注和诗人的灵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创造出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美,感受到力量,感受到爱。
所以呀,我觉得艺术家真的是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那么多的精彩。
大家说是不是呢?。
你会选择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是工程师?

你会选择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是工程师?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兴趣、技能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成为一名艺术家意味着可以追求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艺术家通常会面临更加自由的工作环境,可以根据自己的灵感和想法来创作作品,但同时也需要承担不稳定的收入和竞争激烈的市场。
而成为一名工程师则意味着可以参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建造各种设施和产品。
工程师通常会面临更加稳定的职业前景和薪酬,但也需要承担更多的技术压力和工作压力。
在选择成为艺术家还是工程师时,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你对创作和表达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技能,那么成为一名艺术家可能更适合你。
而如果你对科学和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成为一名工程师可能更适合你。
此外,职业发展方向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艺术家和工程师在职业发展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机会和挑战,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
发展规划来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选择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是工程师取决于个人的兴趣、技能和职业发展方向。
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决策。
希望以上的分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工匠精神与艺术创作

工匠精神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项需要高度创造力、技能和工作精神的活动。
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同时还需要通过技术和实践经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因此,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非常密切。
首先,工匠精神是实现艺术创作的重要保障。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兢兢业业的做事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种态度和行为风格需要艺术家持续保持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敬畏和热爱,进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不断地研究、尝试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并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艺术作品。
其次,艺术创作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体现工匠精神的形式。
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创新、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对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细打磨,从而提高作品的品质和美感。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当今时代,由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艺术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实现创作灵感和创造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失去了它的价值。
相反,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可以更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细致和耐心仍然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而这恰恰是工匠精神所强调的。
此外,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还可以促进技艺的传承和推广。
在传统艺术方面,工匠精神掌握了很重要的地位。
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注重创意和设计,但更加注重细节和手工艺术,从而营造出经典而不失美感的作品。
工匠精神的传承,使得传统艺术可以长久地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烙印。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艺术创作需要持续创造力、技巧和实践的经验,而这正是工匠精神核心的精神和作法。
无论是在传统艺术领域还是现代艺术领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消逝。
王安忆:艺术家都是工匠

王安忆:艺术家都是工匠作者:刘庆邦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2年第38期有人把作家的创作看得很神秘,王安忆却说,作家也是普通人,作家的创作没什么神秘的,就是劳动,日复一日的劳动,大量的劳动。
她认为不必过多地强调才能、灵感和别的什么,那些都是前提,即使具备了那些前提,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作家。
要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在我看来,铺展在王安忆面前的稿纸就是一块土地,她手中的笔就是劳动的工具,每一个字都是一棵秧苗,她弯着腰,低着头,一棵接一棵把秧苗安插下去。
待插到地边,她才直起腰来,整理一下头发。
望着大片的秧苗,她才面露微笑,说,嗬,插了这么多!或者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粒种子,她把挑选出来的合适的种子一粒接一粒种到土里去,从春种到夏,从夏种到秋。
种子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
回过头一看,她不禁有些惊喜。
惊喜之余,她有时也有些怀疑,这么多果实都是她种出来的吗?当仔细检阅之后,证实确实是她的劳动成果,于是她开始收获。
王安忆不知疲倦地注视着那些汉字,久而久之,那些汉字似乎也注视着她,与她相熟相知,并形成了交流。
好比一个人长久地注视着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好像也会注视他。
仅有劳动还不够,王安忆对劳动的态度也十分在意。
她说有些作家,虽然也在劳动,但劳动的态度不太端正,不是好好地劳动。
王安忆不能容忍马马虎虎、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得过且过。
她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
如果写了一个不太好的句子,她会很懊恼,一定要把句子理顺了,写好了,才罢休。
王安忆自称是一个文学劳动者,同时,她又说自己是一个写作的匠人,她的劳动是匠人式的劳动。
因为对作品的评论有雕琢和匠气的说法,作家们一般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匠人,但王安忆勇于承认。
她认为艺术家都是工匠,都是做活。
千万不要觉得工匠有贬低的意思。
类似的说法我听刘恒也说到过。
刘恒说得更具体,他说他像一个木匠一样,他的写作也像木匠在干活。
从劳动到匠人的劳动,这就使问题进了一步,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工匠”及“艺术家”辨析

“工匠”及“艺术家”辨析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大师的评判标准有诸多异同,何为“工匠”与“大家”?工匠和艺术家不同在哪儿,工匠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为艺术家,本文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文艺复兴;“匠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匠”一词解释为“手艺工人”,也可理解为具有工艺技术专长之人。
工匠包括木石匠、打铁匠、泥瓦匠、剃头匠、裁缝、厨师等。
而“艺术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
”诸如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雕塑家、书法家、舞蹈家等。
艺术家不仅从事艺术生产,而且还要有所成就。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历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工匠做起的。
在文艺复兴之前,工匠们学习技艺一般要进入作坊,相当于一个生产制作工艺品的工厂,作坊生产的目的在于销售工艺品赚取利润,所以在当时工匠们所做的都是迎合购买者兴趣的产品,不停地重复生产相同产品以满足多数购买者的兴趣和大订单的需求,工艺品只是用于交易的商品,工匠成为生产商品的机器,没有任何工匠的个人发挥和情感在里面。
在师傅眼里的学徒其实都不过是在充当廉价的劳力,师傅传授给学徒的只是制作技法,而无暇顾及艺术精神。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教皇为代表的宗教机构和以美蒂奇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宫廷为工匠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环境,为工匠向艺术家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教皇宗教机构为了改变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统治形象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运用绘画、建筑等表达方式重塑宗教氛围,宣传宗教的影响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贵族宫廷则更向往世俗生活,他们将资助艺术看作是附庸风雅的表现,同时也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
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匠人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宗教机构和宫廷贵族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给了匠人很大一部分资金资助,有了资金资助的匠人逐渐摆脱贫困,不必再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发愁,在相对宽裕的生活环境中有独立时间和想象空间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
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摘要:工匠和艺术家都是艺术工作者,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又在内在本质方面有着差别。
艺术家就好像是发明家,而工匠则是制造者。
工匠和艺术家都可以完成艺术作品,但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品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复制。
而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复制则是模式的照搬照抄,或者纯粹的重复。
我认为艺术家是具备工匠娴熟技艺的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复制一、发明家与制造者首先,我认为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制造者”,另一个是“发明家”。
他们完成艺术品的思路方法是不同的,艺术家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作品,而工匠是依靠自己的娴熟技艺复制作品。
因此,他们本质的差别就是创造与复制的区别。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工匠则是具备工艺专长的从事艺术制造劳动的匠人。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
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
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
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
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
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
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
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工匠精神文章 匠人艺术创造永恒之美

工匠精神文章匠人艺术创造永恒之美工匠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都追求即时满足和快速效果。
然而,在这些虚幻的外表之下,悄然屹立着一群追求卓越品质和持久价值的艺术匠人。
他们以他们深入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永恒的美。
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种专注于细节、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
无论是制作家具、陶瓷工艺品还是建筑设计,工匠们都在追求完美并坚持高标准。
他们相信品质比数量更为重要,他们不急于匆忙完成任务,而是以自己的工艺艺术诠释着对人类美感的追求。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家,追求的是真实和独特的美。
他们远离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流程,而是倾注了无数心血,用他们的手艺凝聚着最真实的创造力。
无论是切割大理石的雕塑家,还是纺织品设计师,他们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追求着极致的完美。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也融入了现代工业制造中。
当代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手艺,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这种创造性的技术结合不仅保持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除了专注于细节和持续追求卓越品质外,工匠精神还培养了持久力和耐心。
创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无数失败和挑战的过程。
工匠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直到他们达到他们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
工匠精神的力量无处不在,它塑造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一个精妙的木雕作品,还是一幅令人惊叹的画作,都是工匠精神的结晶。
这些作品的存在,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诠释了匠人艺术创造的永恒之美。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工匠精神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商业化的压力,一些工匠技艺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需要重视工匠的地位和价值,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艺术发展,工匠精神都是推动力量之一。
只有给予工匠们更多的支持和认可,我们才能够继续享受到匠人艺术创造的永恒之美。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艺术家与工匠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艺术家与工匠中国园林艺术中融汇了艺术家与工匠的才华与智慧,这是一项综合了设计、雕刻、工程等多种技能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与工匠在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塑造着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艺术家与工匠是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角色,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首先,艺术家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角色不可忽视。
他们是创作的灵魂,负责设计整个园林的布局、结构和风格。
艺术家需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富有艺术感的园林作品。
艺术家在园林设计中注重审美的表达,通过运用色彩、材料、空间等艺术元素,使园林作品充满美感和诗意。
他们需要对自然景观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将大自然的美妙之处融入到园林的构思中。
同时,艺术家还需考虑人们在园林中的体验和感受。
他们会合理安排景点的位置,谨慎选择植物的品种,创造出宜人的氛围和舒适的空间。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园林不仅是一处独特的景观,更是一个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放松身心的场所。
然而,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工匠的技艺和劳动。
工匠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同样重要,他们将艺术家的构想变为现实。
工匠需要具备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对细节的严谨把控能力。
工匠们运用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在园林中营造出独特的建筑、雕塑等艺术装饰,他们每一次的雕刻、石切、木工等艰苦劳作,都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推动和传承。
工匠们追求完美的美学效果,注重细节和质感的呈现,以实现艺术家的设计意图。
他们具备丰富的工程知识和经验,能够合理安排施工流程、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工具,并克服各种技术难题。
艺术家与工匠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艺术家的构思和设计理念需要工匠去实现,而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则为艺术家的构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合作关系促进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立意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立意《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艺术家可神奇啦!他们一半像匠人,一半像诗人。
匠人是什么呀?就像盖房子的工人叔叔,他们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把每一块砖都砌得稳稳当当。
艺术家也是这样,他们画画的时候,一笔一笔,可仔细啦,颜色涂得均匀又漂亮,就像在做一件超级重要的工作。
诗人呢,会写出很美的句子,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艺术家也有诗人的一面哦!他们心里有好多好多奇妙的想法,然后通过画画、唱歌、跳舞这些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美好和神奇。
比如说画家达芬奇,他画画的时候特别认真,每一个线条都画得很精准,这就是他匠人的一面。
但是他画的《蒙娜丽莎》那微笑多神秘呀,让人感觉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这就是他诗人的一面。
所以呀,艺术家既有匠人的认真,又有诗人的浪漫,这样才能创造出那么多让我们喜欢的作品!《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艺术家。
你们想,艺术家是不是很厉害?其实呀,他们一半像特别厉害的匠人,一半像充满想象的诗人。
匠人干活可厉害啦,就像木匠爷爷能做出漂亮的小椅子。
艺术家也是,比如弹钢琴的姐姐,她每天都认真练习,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弹对,这就是匠人的精神。
诗人呢,脑袋里装满了有趣的想法,能说出特别好听的话。
艺术家也这样,像跳舞的哥哥,他跳舞的时候心里想着好多好玩的故事,然后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让我们都能感受到。
给你们讲个例子,莫扎特知道吗?他弹钢琴可认真啦,一个音都不会错,这是他匠人的地方。
但他写的曲子又特别好听,能让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就是诗人的魅力。
所以,艺术家就是这样,一半匠人一半诗人,才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精彩的表演和作品。
希望小朋友们以后也能像艺术家一样,既有认真做事的劲儿,又有充满想象的心!。
【张东华专栏】画家和工匠精神

【张东华专栏】画家和工匠精神一、画工和画家在传统中国画领域,画家与画工是有区别的,画家耻于与画工为伍,也最怕别人攻之以“画工”之名。
宋文同墨竹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阎立本,太宗朝官至刑部侍郎,位居宰相,与兄立德齐名于当世。
……又太宗幸玄武池,见鸂鶒戏,召立本图之。
左右误呼云:'宣画师’。
立本大耻之,遂绝笔,诫诸子弟不令学画。
”然而,宋代以后,参与绘画,被称为画家的人群大多如苏东坡、文同、米芾、赵孟頫、徐渭、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这样的人物。
明代的周臣曾慨叹:“及少唐生(唐寅)三百卷书”。
在科举考试中,唐寅曾获省试第一,只因科举案受牵而被贬为吏。
因考试所需,唐寅所读之“书”肯定以阐释“治平天下”的儒家典籍为主。
正如笔者在《中国画如何画》一文中谈到的,画家所画主要是通过观察(“仰观俯察”)物(动植物等)表面呈现的“纹理”,通过“类推”上升为“天理(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图像呈现。
这就可解为什么唐时的阎立本要告诫子弟不令学画,而宋以后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绘事。
在对画家的称谓上也发生了转变,宋以后出现了“士夫画”以指称文人士大夫的画,以与画工画区分。
而自元代起,出现了隶家(戾家、利家)画和行家画之名,隶家画指称士夫画或文人画。
明徐渭作品启功在《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中说:“今人对于技艺的事,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说'行家’。
反之叫做'外行’,或说'力把’,古时则称之为'戾家’(戾或作隶、利、力)。
”在百度词条中是这样定义戾家的:“戾家,相对于行家,是指业余爱好者,而'戾家’又可写作'利家’、'力家’、'隶家’。
在绘画上,相对于'行家’,'戾家’泛指文人画家,尤其是那些士大夫出身的人,或归隐之士,他们以画为寄托,抒写个人胸臆。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画工或画师对应于“行家”指技艺精熟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
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
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修养,真诚,自由,师承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
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
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篇首,便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根据《考工记》中对“百工”的职责要求,“百工”主要是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民器,它是一种创物的行为,也是神圣而庄严的事情。
有智慧的人创造发明设计,而心灵手巧的人发扬并传承它。
创造发明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工艺品大至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物品,一类是装饰欣赏品。
前者如纺织品、家具、餐具等,后者如首饰、牙雕、景泰蓝、木雕、漆画等。
众所周知,实用物品对功能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实用物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使用者的要求,比如人所使用的物品必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则,还要考虑到使用环境的要求。
为此必需确立用料标准及选材的方法,制定产品设计标准,确定生产的工艺规范,规定产品的检验制度、检验标准等一系列技术参数。
《考工记》对轮子的制作要求是必须做成正圆形的,跟地面接触时必须“微至”[ 着地面积小的意思。
],不能因审美的需求而将它做成椭圆或星形。
但是从历代各国考古所发现的生活日用品来看,很多都承载着古人的审美需求。
1968年7月在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宫灯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造型优美,功能完备,灯体既有罩板能调节光照面,又考虑了吸烟设施以防止空气污染,它是装饰与实用完美统一的生活日用品。
而装饰欣赏品是作为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审美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综合着现实美、社会审美意识、工匠的艺术创作及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的审美特性,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
其实,人类对精美物品的欣赏和占有欲望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
从原始人染色的贝壳、兽牙珠串,到年轻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令世人震憾的黄金面具,到我们的元青花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再到玛蒂尔德太太[ 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
]用半生劳碌换来在脖子上闪耀了一晚的假钻石项链,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的这种巨大而强烈的审美需求。
而生产这些装饰欣赏品的工匠是和艺术家有极大的联系。
本文就想探讨一下这类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一、成为艺术家和优秀工匠所必须的条件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为人类提供艺术品以满足社会审美的精神需求的主体。
因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家也相应地分为文学家、剧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
要成为这样的艺术家,除了自身所从事的艺术种类的专业要求以外有何共性的要求呢?换名话说,艺术家要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能从主要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是艺术家的生活实践。
它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全部创作的基础。
当然,这些生活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艺术家靠对复杂社会的深刻的洞察力去获取创作的素材。
在某一生活领域内的经验越丰富,艺术家的技巧与才能越是高超。
这一点从作家的身上最能体现。
例如博纳科夫可以从一份精神病例中洞悉人性,写出精彩之作《洛丽塔》,而不用亲自去做一个恋童癖。
博纳科夫本人也说过,只有虚构的作品能给他带来直接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
第二是艺术家的世界观。
前面说了,生活实践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家在使用这些生活素材的时候,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是有所选择,并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高级与低劣……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显或隐蔽地表露出来,而这种判断和评价是由世界观所决定的。
也可以说世界观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高度。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就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的水平。
” 我想,这句话很能说明世界观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看到一件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的作品,仍然觉得不过是平庸之作时,这件作品所包涵的世界观高度不够可能就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里,我们就不展开有关世界观的范畴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这个颇具哲学性的问题。
艺术家所必备的第三个问题是艺术修养问题。
艺术修养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本领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
无可置疑的是艺术家都具有高度敏感和发达的审美意识,但如何将这种审美感受传达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其艺术门类中有非常专业的才能和技巧。
作家需要高超的驾驭文字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画家需要熟练的造型能力及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音乐家对音准、节奏、器乐的把握则是必须的……历史上,因某一技巧的发明而洞开一扇艺术之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15世纪,当尼德兰[ 现荷兰。
]的画家凡·爱克兄弟发明了代替蛋彩画的油画的技巧后,激起了美术家空前高涨的绘画热情,成就艺术史上一大批卓越的画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油画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表现手法,直到如今。
各种门类的艺术技巧的掌握都要经过枯燥而单调且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甚至,耗毕生精力也不足以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也是工匠。
但是,艺术家除了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还需要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
前文已经说过,工匠中的智者是创物者。
其实他们跟艺术家是最接近的,甚至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艺术家。
因此,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具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
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给人匠气的感觉。
二、创作上的真诚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内心的真诚,因为只有真诚的态度才有心灵的纯粹,才有艺术的纯粹,才有艺术作品的纯粹。
忘掉目的,忘掉名利、甚至忘掉时间,仿佛一生中不再做别的事情,只是要完成眼前这十全十美的艺术创作。
一心一意,带着高度虔诚,在艺术作品最终完成的时候,它会突然辉耀无比,仿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尤如天之蓝、星之光、冰之冷。
在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辨认出这种闪耀着光辉的高贵的真诚。
所以内心的真诚是产生优秀艺术作品的必要前提。
在当今社会,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和工匠,条件复杂很多,除了艺术家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以外,还有各种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的浪潮,无处不在的商业化以及公众日渐快餐化、庸俗化的审美口味,无不影响和制约着众多的艺术家。
艺术家甚至被迫成为推销员、社会活动家、艺术投机份子。
因此,很多艺术家成为在当代艺术风口浪尖的逐浪者,所以我们看见了大量的似曾相识的题材和作品,跟文革有关的政治波普、卡通一代、表现民工、妓女等等自己并没有深刻理解的人……仅仅是因为这些可能可以使作品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转换。
这种丧失自我精神的主动迎合姿态使艺术失去了真诚也失去了艺术的价值,而谎言的虚妄终究会将艺术家送上穷途末路。
2011年7月20日刚刚逝去的伟大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坚守以真诚的艺术态度去创作的最好的例子。
在波普艺术、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等前卫艺术大行其道,大张其鼓的时候,弗洛伊德至始至终坚守着通向内心精神世界的道路,以老古董似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他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哪怕是他花园中的一草一木。
他曾经被世人认为过时,跟现代化的社会脱节,但是这位可敬的艺术家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内心的真诚,手中的画笔甚至连英国女王也不屑迎合。
众人蓦然回首,惊觉这种真诚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如何来评价优秀的工匠在创作中的真诚呢?其实,我国的先哲们对此早有看法。
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出自《论语·雍也》。
]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到明末名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提出的格心与成物之道,认为只有诚心才能“至善”,“至善”才能成物。
无不肯定了返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和意境。
因此,工匠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抛弃私欲杂念,秉持“一种源于物而超越于物,源于饰又超于饰,源于创意又归于无意于本真、本性。
”的真诚心态。
三、自由的心灵,也就是更少的功利心艺术的创作与审美都必须在自由心灵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子来,这是很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的结论。
日本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百村就曾说过:“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世界。
”康德也说过,由于对于对象的“无利害”的自由的鉴赏而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的协调,从而引起主体的合目的的愉快,这整个的审美过程都同“自由”密切相关。